•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兄弟会2019

    兄弟会201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俄罗斯2019

    主演:Mikhail Kremer,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基里尔·彼洛高夫,彦·萨普尼克 

    导演:帕维尔·龙金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 更新HD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

    • HD中字

      西线无战事

     剧照

    兄弟会2019 剧照 NO.1兄弟会2019 剧照 NO.2兄弟会2019 剧照 NO.3兄弟会2019 剧照 NO.4兄弟会2019 剧照 NO.5兄弟会2019 剧照 NO.6兄弟会2019 剧照 NO.16兄弟会2019 剧照 NO.17兄弟会2019 剧照 NO.18兄弟会2019 剧照 NO.19兄弟会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值1988年与1989年之交,苏阿战争即将结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陆续从阿富汗撤军。然而,飞行员亚历山大,苏军将领瓦西里耶夫的儿子,在一次飞机失事中被穆斯林游击队虏获。因此,在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之前,108摩托化步兵师还需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救回将军的儿子。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聚焦于当年苏方经萨郎山口勇敢而悲剧性的撤军行动,展现出战时的恐惧、危险,以及战争中人性的复杂程度。

     长篇影评

     1 ) 克格勃上校帮助摩托化步兵第108师撤离阿富汗相关几事

    从观看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对片名的翻译理解是非常重要的,Братство这个俄文单词,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有兄弟般的情谊这样的一种意思,应用起来应类似“我们要缔结中阿人民兄弟情“这样,而并不能直卜楞登翻成兄弟会,这样显然会让不懂俄语的观众意乱神迷。

    братья 这个才是兄弟会的单词。 此刻申明,本人完全不懂俄语,以上仅为搜集信息,整理归纳后的个人理解,如有谬误完全正常。

    当确定理解了正确标题后--我觉得的如果翻译成”兄弟们“也许要更合适些。这样,看影片自然就更容易理解导演的意图了。和”兄弟们“这个意思相关联的概念包括,国家之间的“感情”,战友之间的“感情”以及所有男性之间的“感情”…………此刻,你是否觉得对电影表达的内容的思考值得更深入一些了吧。所以,这显然不是一部讲述帮派故事的电影,也不是一部单纯的军事动作电影,如果抱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来,那绝对会大大失望。

    我对导演的表达风格很感兴趣,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风格,吊儿郎当的气质,爷们就不稀罕那么说话的味道。同时这种叙事风格必然不承担传达信息的作用,所以看完电影很多地方一头雾水,于是做些了背景的搜集和梳理。主要是让我自己搞明白,如果能为别人起到一些益处,也是好的。

    如下

    开篇黑场字幕,致敬Nikolay Dmitrievich Kovalyov 尼古拉 德米特里耶维奇 科瓦廖夫将军 那么这位科瓦廖夫先生是谁呢?话说关于Kovalyov 这个尼古拉先生的姓,我在检索信息的时候已经至少看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1 科瓦廖夫 根据Google 俄文翻译发音,本文采纳;2 科瓦尔约夫 我看的电影的中字版本;3 柯巴莱欧夫 维基百科相关页面中文翻译……此外应还有。是不是立刻觉得这个人开始浑身撒发出神秘色彩了:)所以,了解到科瓦廖夫先生的身份后,这种神秘色彩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位Nikolay Dmitrievich Kovalyov先生,生卒年1949-2019年,其1996年7月到1998年7月所担任的职务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接替他职务的俄罗斯人叫弗拉基米尔 普京……气氛是不是就那么一下子熟悉了起来,没错,科瓦廖夫先生是一位有着资深而又浓厚克格勃背景的人,作为强悍而隐秘的情报界大佬,和他有关的公开信息极少,很难检索到,我尽量把所得拼凑出来。在苏联-阿富汗战争的那几年,科瓦廖夫在阿富汗工作和生活,对,这个电影是可以称为“科瓦廖夫在阿富汗工作生活的回忆”。根据电影所呈现的内容,片中克格勃上校即科瓦廖夫。

    科瓦廖夫和战友们在阿富汗

    :)

    有了人物,时间和地点明确,时代背景分明,那么这片到底讲的是一件啥事呢?

    片头字幕讲的很清楚,即改编自苏军108师撤离萨兰关口的真实事件。

    关于这个108师

    全称为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108师,此前驻扎在乌兹别克铁尔梅兹,前身是步兵360师。108师隶属于40集团军,在战前是一个低配备的基干师,兵力1500。在对阿富汗的战争动员中,该师迅速扩编为整编师,兵力增加为12000人,并摩托化,随即成为苏军第一批进入阿富汗的部队。

    经过两家打来打去一番……

    双方决定停战,苏军就要滚蛋了。但是撤退这个事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令人头大。比如,撤军肯定不是所有人员装备哗啦一下通过时空隧道就全回老家了,所有人得排着队走,里面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在此,108师作为最先进入阿富汗的部队,不是那么必然的又中了最后离开的签。

    在苏军撤退的路线上,有一个地方叫萨朗山口,它位于喀布尔北100公里处,绝对是苏军不得不选择的一段路径。萨朗山口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战略通道,但是在1964年之前,这条通道的通行条件比较差,并没有真正的路。于是64年,苏联”帮助“阿富汗人民修了一条现代化公路,贯通了首都和北方。从此,甚至到今天,这条公路的重要性只能越来越高。在12年一篇有关美军撤离阿富汗的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

    “有着“死亡隧道”之称的萨朗隧道的维护和整修工作却极大困扰着美军工程人员。萨朗隧道位于连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的要道———萨朗公路上,军事和经济作用都十分重要。由于连年战争,如今这条颠簸的要道几乎没有通风设备,且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萨朗公路两侧经常发生雪崩,每年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于此,同时也耗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

    多年后连美军都觉得头大的状况,对于当时的苏军有多么摧残可想而知,随着撤退序列越来越少,如何安全的把收尾部队安全的带走是所有问题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如果撤退过程遭到攻击,必然出现难以接受的结局,所以,疏通各方关节一定是克格勃上校的第一工作重点。

    于是所有的情况就和电影的表达完全清晰地结合起来了。

     2 ) 帝国墓碑

    冲着封面AK74三角托上的止血绷带来的,全篇线条粗犷乱成一锅粥,最后几分钟却异常文艺:提琴低沉忧伤的旋律中,米8螺旋桨产生的下压气流吹散了焚烧文件的篝火,一旁是随之摇摆的旋转木马,和硕大的仿佛墓碑般的CCCP标志,米8上升时为预防毒刺导弹而释放的热焰弹,像极了红色帝国葬礼上绽放的焰火……

    “我们连队是最后离开阿富汗的

    我们烧掉了机密文件,这些文件突然不再是秘密了,也不再让任何人感兴趣”

    “我知道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大家都死在了阿富汗,即使是那些活着的人

    不同的人回到了各自的国家

    苏联也随我们一起逝去”

     3 ) 最后一战

    2022.09.21

    1989年苏联宣布撤离阿富汗,即将摆脱战争的阿富汗一片混乱,一只由汽车和骆驼组成的阿富汗商队丢了钱,怀疑是苏军偷的,双方发生争执,商队宁可这笔钱不要了,也不愿意去警局报案,50万阿富汗尼差不多200美元,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路过的苏联克格勃上校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心知肚明,是苏军士兵偷的,就藏在坦克油箱里,他好心的看破不说破,可怜苏军士兵死里逃生,就算是对他们的奖励吧。

    八十年代末,正是日本家用电器畅销全世界的鼎盛时期,东芝、松下、日立、三洋、飞利浦,都只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在阿富汗也一。那群偷了钱的士兵来到一家商铺购买商品,不想被两个特种兵讹诈,危机时刻,一个中尉出手教训了特种兵,得知中尉曾经是希腊的古典摔跤冠军,少校指挥官哈拉莫夫邀请中尉加入了他们的团队。

    一架苏军飞机被毒刺导弹击中,飞行员亚历山大·萨沙毫发无损,先被小男孩巴彻发现,又被随后赶来的阿富汗圣战组织一个叫工程师霍赫姆的助手萨达尔捉住,苏军瓦西里耶夫将军命令克格勃上校去找到飞行员,因为那是他儿子。

    一辆坦克载着红旗涅韦尔摩托化步兵第108师哈拉莫夫小分队的士兵去村子里面寻找飞行员,刚进村口就遭遇阿富汗抵抗组织的阻击,打了一场巷战,圣战分子撤到了山上。在一间石头垒的阴暗房子里发现了飞行员的帽子。

    要说敌我双方都使用AK-47,但是苏军和阿富汗农民的战斗素养就是不一样,几个苏军士兵打的几十个抵抗组织到处逃窜。对苏军威胁最大的还是火箭弹,打坦克就不说了,打人一炸一个准。

    中尉误打误撞绕到了敌方的后面,发现几个圣战分子就在眼前不远处准备发射火箭筒,当时吓傻了,开枪没动静,原来子弹未上膛,幸亏他没有吓失机发出声响,拉枪栓子弹上膛,扣动扳机一梭子子弹撂倒了好几个圣战分子。中国抗战时期地雷战中把地雷挂门上炸鬼子这招阿富汗人也会,让苏军伤痕累累。

    阿富汗虽然贫穷,但是阿富汗人骨子里头就有经商的基因,不乏做生意的头脑,抵抗组织在和克格勃上校谈妥用500万阿富汗尼保证苏军安全撤退事宜后还狡诈的顺走了上校翻译咬牙吐血新买的皮衣才满意的成交,恨的翻译咬牙切齿。

    情报确认是霍赫姆的助手萨达尔击落了苏军飞机并俘获了将军的儿子,在去和霍赫姆会面的途中,德米特里耶维奇的车被袭,幸亏车上有电台及时叫来援军才躲过一劫,原来是内部出了叛徒。真是乱世出奸臣,为了小钱钱,出卖朋友和战友的乌兹别克人罪有应得。

    交换谈妥后,霍赫姆的人领着将军的儿子和另一个苏军俘虏去河里洗澡,将军的儿子实在无法忍受阿富汗人的虐待,趁机不顾一切的跳河逃跑了,后面追赶的看守拼命的喊“回来,白痴,我们要交换你”,可惜不知他是没听见还是根本听不懂,义无反顾的逃跑了。

    结果将军的儿子逃出了圣战分子的魔爪,却死在了自己的手枪下。而骗了阿富汗圣战组织一百万阿富汗尼而被绑架的苏军中尉阿布杜萨拉莫夫却安然无恙的回来了,那个闯了大祸打死飞行员的小熊孩巴彻最终死在了中尉的枪下。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就是命。

    将军等来等去,等来了一具儿子的尸体,恼怒的他摔酒杯。为了保证苏军安全撤退,霍赫姆同意护送苏军,但是要两个人质,保证苏军飞机不轰炸他的营地,克格勃上校的翻译和中尉自愿做了人质。

    结果苏军撤退完成后,还是轰炸了霍赫姆的营地,将村庄夷为平地,两个人质侥幸逃脱,千辛万苦才归队,从此克格勃上校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和瓦西里耶夫将军算是结了仇。

    苏军撤出阿富汗仪式感很强,模像样的举行了一个告别典礼,军号齐鸣,军歌嘹亮,接着聚餐,然后从容离开。三十多年后,美军撤离阿富汗就没有那么从容,显得匆忙凌乱的多。

     4 ) 《兄弟会》的一些精彩看点

    有些是根据捷克语字幕翻译

    同志们,你们好!下面宣读苏联政府声明:

    苏联是自愿离开阿富汗的。以后将在阿富汗领导人的配合下,继续寻求和平和全面解决阿富汗冲突的办法。我们强烈希望阿富汗人民选择和平共处的道路。因为这是结束流血冲突和帮助历史悠久的阿富汗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

    今后阿富汗局势的继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内瓦协定》的其他参与者是否效仿苏联和阿富汗领导人的做法。如果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境内活动的武装反对派明知故犯,他们将对所有错误的行为负责。

    KGB小组前往阿富汗,准备协调苏军从萨朗山口的撤军。

    汽车里的乌兹别克人说:“我有个未婚妻,我们要结婚了。但是她妈妈不同意我们的婚事。我有一张照片。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 ”(不能结婚的原因是她妈妈要很贵彩礼)

    第一:边境检查站

    阿富汗平民正在从霍斯特前往赫拉特,最后去伊朗。苏军例行检查,顺便偷了他们的钱,还打了老百姓。

    第二:空军飞行员亚历山大萨沙被游击队俘虏。

    那是苏联将军唯一的儿子,已经派出直升机和特种部队展开搜寻。军队突袭当地的村庄后,只发现了飞行员的帽子,游击队将飞行员转移到了山区。

    第三:游击队一周之内三次袭击了运输面粉的车队。

    面粉爆炸:面粉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化学活动性强,接触空气面积大,氧化放热过程快。一旦被火点燃,就会发生剧烈爆炸。不仅是面粉,凡是易燃烧的粉尘如可可、软木、木材、轻橡胶、皮革、塑料,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遇到明火都会发生爆炸。

    第五,阿富汗派系林立,苏军和某一派别达成和解,用假人代替一场伏击战。

    第四,当地游击队需要AGS-17榴弹发射器,但是苏军军官偷换概念,只把榴弹发射器的图纸卖给他们。知道上当后,把那名军官给绑架了。

    第六,苏军和当地最强势的部落武装Hošema.达成和解,因为飞行员死了只付一半的赎金。苏军获得平安通过萨朗山口的保证。克格勃上校自愿替换两名人质,来确保协议的执行。

     5 ) 敢于直面历史的真相

    很欣慰,近些年来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开始逐步反思苏联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进步了。

    打从帝国时代起,相比于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欧诸国,地处欧洲最东面的俄罗斯文化虽有偶尔的昙花一现但总体依然相对贫瘠。即使后来的苏联全盛时期,到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时代的恢复时期,文化发展一直是其短板。其影视作品也一向是难有开阔的思路和思考的深度。

    本片从细节的角度展现了苏军撤离阿富汗大背景,写实的程度可圈可点的。情节上略有一些散乱,但不影响主题。可以给7分

    苏阿战争末期。苏军宣布撤离阿富汗,撤军可以说是在一片混乱中完成。抱着雄心壮志来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山地里,打了十年莫名其妙根本打不赢的仗,吃吃不好睡睡不安稳,天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被圣战者冷枪或者火箭弹送去见马克思了,走在山路上即使坐在坦克装甲车上看着每一块石头都像隐藏的圣战者游击队,飞机稍微飞低一点就会被毒刺导弹死死咬住直到被击落。打着打着越打越穷,国内经济和美国差距越拉越大。这种情况下,撤军的消息,仿佛成了整个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苏联之前挖的坑实在太深了,即使撤军了,也还是没能从坑里爬出来,加上切尔诺贝利等事件,最终还是压垮了苏联这头老骆驼。

    好莱坞还有机会偶尔反思一下越战和索马里的黑鹰坠落,苏联还没来得及回味阿富汗战争就彻底解体了,老百姓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有闲功夫去反思了。

    当俄罗斯逐步开始正视苏联时期的种种弊端时候,同时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段历史的时候,其文化也慢慢的开始再次复兴。影片所展现的那些非常逼真的细节,偷老百姓的钱物,黑市交易,打架斗殴,精神紧绷,等等,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的自信正在逐步树立。

    联想本朝,也曾出兵惩越,与苏阿战争时间接近,本身个绝好的题材。此战中,我军收获了实战经验总结了教训,打出了骨气和血性。每一个有记载的战役战斗,几乎都是可圈可点的好题材,然除了早年间几部官媒背景出品的影视作品,近二十年罕有提及此战的影剧。放着如此大好题材不用,只靠那些下九流编剧们的枪打飞机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些桥段来哗众邀宠,也算是当世一绝了。

     短评

    苏军的撤离,战士的死亡,救援的失败。苏军在阿富汗不仅有战争行为,还有各种投机主义的盗窃买卖。战士被训练成机器,被彻底改变,阿富汗的孩子自己拿枪学会杀人。有些前后分离救援占比较少,对行为的刻画更多。

    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帕维尔·龙金还真是什么类型片都能来啊。通过KGB官员到处斡旋的工作呈现,展现苏帝末年撤离阿富汗时的妥协和诡计;接着再通过一个体育尖子生新兵蛋子的参展成长史,讲述帝国的消逝。

    1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m2263:一旦开了枪,就不再幸存。

    13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映后谈到战争场面全实拍

    17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有些粗糙

    22分钟前
    • 这 些 天
    • 还行

    算是今年上半年看過的最好的俄片。想不到帕維爾·龍金拍了部近年俄羅斯影壇少見的阿富汗戰爭題材的電影。整個片給我挺爽的感覺(看過之後一直用Кино的Невеселая песня腦補這個片的混剪MV)。蘇軍、阿富汗官員、阿富汗游擊隊三方之間的互動還有點江湖社團味。最後幾位主角跟基地里的阿富汗官員道別的一幕還挺傷感(聯想到後來納吉布拉的悲慘下場)。還有一處比較逗的地方,軍隊給阿富汗村民放映弗拉基米爾·莫德爾的《沙漠白日》……

    26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 叙事稍感有些混乱

    30分钟前
    • Lazy Captain
    • 还行

    后重看「花」

    35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苏军来阿富汗,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发点财,和美国佬真心没有办法比。将军的儿子死的也太冤。一分钱难倒雄好汉。

    39分钟前
    • 东尼
    • 还行

    8分。“苏联和我们一起死在了阿富汗。”《霹雳红星》之后最好的俄国阿富汗战争片,这是经典苏俄战争片的延续,而非现在大行其道的游戏动画式苏俄战争片。导演采用了有着明显的苏俄解冻电影(苏俄 “新浪潮”运动)特性的表现手法,在视觉上利用了手持摄影、高频变焦和快速剪辑,在文本上选择了聚焦个体、放大人性和反思批判。导演应该从阿富汗战争战地影像上得到了启发,力求营造真实的苏阿战争的前线和撤军氛围,如前往中亚取景和置景,加入倒卖军火、购买日本电子产品、穿阿迪达斯运动鞋上战场等逼真且戏剧性的细节,中亚的俄联邦自治国和周边邻国的现役军队携全真苏俄式装备参演等等。在晃动和(模拟)颗粒感的镜头下加入上述元素,使得正片和战地影像别无二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40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描绘了苏军撤离阿富汗前夕,苏阿双方以及中间人的人生百态,视角广博、细节真实(有我见过的最真实的割喉)。这不是一部反苏片,也不是一部单纯的反战片。更多地,它是迷茫与怀念。不是怀念身为侵略者的日子,而是怀念理想还存在的日子。苏军直升机在轰鸣中起飞,强风吹动残破的旋转木马。苍凉的画外音响起:“我们都死在阿富汗了,苏联和我们一起死了。”

    45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2019.06.20#SIFF2019#战争总是残酷的,历经战争的人们心底也有一部分随战争一同死去。但说实话还是和期待的有点差距了。

    47分钟前
    • 咪寳是個孩子
    • 还行

    啥玩意啊。没剧情、战斗也不行,哪里真实了?

    48分钟前
    • 步毅
    • 较差

    🔹SIFF🔹“被战争改变的我们回到了变革了的祖国,我们同苏联一起死去。”本质是反战题材的战争片,在同类型里调度和战斗刻画也算出彩的一类,帕米尔高原上苏联毛子大战阿拉胡阿克巴,实属hardcore战争片。

    52分钟前
    • 澈南
    • 推荐

    siff淘到的第一个宝,本以为是《战狼》式的主旋律,结果拍出了《光荣之路》的深度,在这里军人不在沦为民族主义的战争工具,也会惧怕杀人,也会因为战争产生创伤综合症,发动战争竟然是将军的儿子被一个12岁小孩打死了,多么滑稽。

    53分钟前
    • 耐性与热情
    • 推荐

    评价很实在,吸引我来看!

    55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并没有个核心人物,重点在事件上——苏联于阿富汗撤军之际,发生将军儿子遭圣战者绑架的小插曲,带出的是经过十年战争,双方水乳交融的现实生态(这在战争片里还是个不多见的视角):在阿富汗倒卖各种商品的老兵油子、皈依伊斯兰教的苏联士兵、挽留苏军的阿富汗亲苏派、与苏军合作制造假袭击的圣战者、为赚彩礼钱出卖同袍的士兵,以及贯穿全片的人质交易和萨郎山口的通行权,这些类似战争秘史的情节,形成了一出复杂的多声部挽歌。战争场面上,龙金刻意强调了初杀人者茫然慌乱的适应过程(四次各有侧重)、运输队面粉爆炸后的惨烈、失败的营救行动里的混乱,那些半山半村庄的外景选的很好,圣战者腔调十足,一切最后都着落在真正撤军时直升机与旋转木马的落寞诗意上,似乎在诉说烟消云散的帝国里,芸芸众生随波逐流的无力感,但好像又没这么简单,质感怪

    5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把战场拍的如生活,把繁杂的社会拍的细致入微,白描写实,节奏有条不紊,多条故事线从容并进。只有懂战争的人才能拍出真实的战争。

    5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3.5 龙金映后见面会上说每一帧都是实打实拍出来的不用cg,竟让我想到了种玉米🌽的诺兰

    59分钟前
    • 蘸酱吃玉米片
    • 还行

    巡邏戰鬥場景模仿當時拍攝的錄像帶。小孩奪取思捷齊金手槍之後又被KGB特務收回的情節過於刻意。

    1小时前
    • Die Katz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