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私人战争2018

    私人战争2018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美国2018

    主演:裴淳华,詹米·多南,汤姆·霍兰德,斯坦利·图齐,安东尼萨桑·杰苏萨桑,费伊·马赛 

    导演:马修·海涅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剧照

    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1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2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3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4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5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6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16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17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18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19私人战争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杰米·多南加盟裴淳华、塔伦·艾格顿主演传记新片《私人战争》,马修·海涅曼(《贩毒之地》《幽灵城》)执导,阿拉什·阿梅尔(《摩纳哥王妃》)操刀剧本,将基于《名利场》撰写的科尔文生平事迹文章进行创作,查理兹·塞隆担任制片人。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艾格顿饰演一名有军事背景的记者,跟随科尔文前往战区报道。11月开拍。  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长篇影评

     1 ) 信仰,没有的人永不明白(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


    玛丽科尔文的故事改编,她于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霍姆斯市中弹身亡。一个女人,放下舒适的生活,在全球各地寻找痛苦的故事去报道。而人类世界中最痛苦的故事可能就是战争了。

    电影剧情就不聊了。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呢?这背后没有点真东西,我们会这样去让自己冒险吗??所以如果说“信仰”,这才是“信仰”这二字的代表。

    豆瓣上有些观众在写政治正确的问题。而这部电影人家本身就在谈这个战地女记者的故事。所以名字才叫做“私人战争”,这不是某个国的问题,而是这位女记者自己对它所不容忍的事情的战争。她战争的方式就是报道真相,跑到枪林弹雨的地方报道她所见的东西,并在那里遇难。

    有些人的确有自己无法放弃的东西,可以叫信仰,也可以叫使命感。《绝命海拔》里(也是真实故事改编),杰克吉伦哈尔,就为了摸一摸珠穆朗玛峰自高的按个石头尖(也就是地球最高的地方),最后他成功了,但也遇难在山上了。他不是说去了一次就碰上这件事,他失败了,但还要去摸。

    没有这种信仰或者使命感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一个破石头尖,为啥冒着搭上性命的风险去摸????这种信仰能让我那个人承担的东西,可能是超越我们想象的。这位战地女记者,为什么那么在意那些受苦之人的感受?她为什么能感同身受?这些问题仿佛就像《大话西游》里的那句台词:爱需要理由吗?

     2 ) 文艺女青年硬核起来是什么样?

    文青和小姐一样,已经变成侮辱性称谓了 随便手捧一本书说句岁月静好就能被划入文青队伍,文青约等于矫情,但借此侮辱文青的人也没什么搞头,因为他们没见识,没见识过真正的文艺青年,更何况硬核的女文青?

    初次见到玛丽科尔文的照片时以为是专业演员的电影剧照,独眼海盗造型,女魔头般强大的气场。你看还真有人活成了电影里的模样。

    从这戏剧性极强的形象中隐约也能感受到她彪悍的一生。一个战争经验比军人还丰富,蜚声世界的战地女记者。

    玛丽科尔文原本是一名学霸,她就读于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师从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作。照这个路线她会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中产阶级。

    转折始于一场研讨会,在参加完日本原子弹爆炸后社会情况的调研会后,玛丽被战争报道所折服,她决心放弃虚无的小说,做一名战地记者。

    曾有很多名人和成功人士被问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你,让你决定做这件事?”

    秦朝的丞相李斯回答,自己受两只老鼠启发决心奋发图强,牛顿说砸在我头上的苹果给了我灵感。

    我们无法想象当事人那刻的激动澎湃,但命运可能早在他们身体里埋下了种子,只等这一刻到来就开始发芽生长。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我看到老鼠和苹果却不会有雄心壮志和伟大想法。

    玛丽科尔文也是如此,她小时候反抗父亲,因为父亲并不认真对待小玛丽的意见,她也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安心在郊区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即便没有那次研讨会,玛丽血液里的躁动因子也会把她带向激烈之地。

    毕业后玛丽成为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一做就是27年,直到她身亡在叙利亚的炮火中。

    玛丽几乎报道过1990年以后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包括科索沃、车臣、利比亚,叙利亚等。在报道斯里兰卡内乱时她的左眼被炸坏,由此戴上了黑眼罩。

    黑眼罩呼应着玛丽内心深处海盗般的顽强与机敏,中间还夹杂着一丝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反叛, 这种反叛成就了她也注定了她的命运。眼罩之于玛丽犹如鲜花配美人,宝刀赠英雄。

    玛丽的传奇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私人战争》,由裴淳华主演,裴淳华的演技毋庸多言,这张海报第一眼就打动了我,硝烟弥漫中,裴淳华头发灰白杂乱,眼神机警地注视着某处,或许是刚被炸弹击中的地方。

    但电影内容却重在展示玛丽悲悯和细腻的一面,讲她在报道战争时内心也有场战争,正如标题所言的私人战争,讲她无法长久维持的爱情,讲她因一个战争中死去的女孩哭泣颤抖,讲她向出生入死的朋友袒露恐惧和脆弱。

    最重要的一点,讲她为何始终活跃在战争报道的一线。

    玛丽做战地记者不是由于盲目追求刺激,也并非政治立场和热情,她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她想让全世界了解战争的真面目,战争并非一串伤亡数字,它是每一个平民的生离死别和绝望恐惧。

    投入越高价值也应该越高,玛丽对她冒着生命危险写出来的东西有期许,即见证历史,追寻真相。不探讨交战双方,不声援政治立场。这不仅是新闻专业主义,更是一种对战区平民毫无杂质的关心与同情。

    玛丽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帮助他们,以唤醒世人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的方法。

    玛丽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的心态如此迫切,但眼前的伤亡与血肉横飞牢牢地留在她的脑海里。当她因报道而获奖时心中反而滋生出负罪感,她认为自己通过榨取他人的苦难故事获得荣誉和光环,这无异于吃人血馒头。

    当她从战场返回英国时生活出现了巨大的断裂,这同样撕裂着她的内心,经历过炮火和死亡后玛丽对普通人关注的房贷车贷毫无兴趣,做过战地记者后没法去做园艺报道了。

    同时他人的苦难再次折磨着她,唤醒了她的负罪感。如同广告中说的,非洲大地因缺水而干裂,你为什还在浪费水资源?

    内心的交战让玛丽一次次重回战场,回到她熟悉的危险之中。反叛精神和坦然无畏在玛丽身上激发出了十分的浪漫主义,她穿着LA PERLA(意大利顶级内衣品牌)上战场,万一下次躺着被发现,内衣也能让人惊艳一把。

    这个小情节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即便只看这一个片段我对玛丽的崇拜就会如黄河般滔滔不绝。2012年玛丽和同行的摄影记者在叙利亚霍姆斯丧生,那时她56岁孤身一人,在中国这个年纪或许已经当奶奶了。

    年轻时谁不曾热血勇敢过,但年纪渐长便被世俗压力消磨了,究其原因还是恐惧,对年老时孤苦飘零的恐惧。

    玛丽是个反例,她始终如此。

    回到标题,文艺青年硬核起来什么样子?

    把所有勇气和力量,倾注于一个纯粹的追求。

     3 ) 表演大于内容的真人传记电影

    这又是一部表演大于内容的真人传记改编电影,裴淳华的表演很赞,但叙事很散,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做到有效针砭时弊,力度不够。裴姐的伟大表演算是一首献给战地记者的赞歌,歌颂了作为孤勇者的坚强女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主角在遭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下的坚忍与挣扎,抽烟酗酒,满脸沧桑,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在最美的年华下守身如玉,在年老色衰、皮肤松弛时却勇于献身,这种为艺术牺牲的敬业精神确实对得起专业肯定。可惜电影的整体质量实属一般,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残酷的现实及丑陋的政治有效地进行水煮火烤,真正的愤怒没能完全暴露出来。

     4 ) 一个真人版的神奇女侠

    看《私人战争》前,我以为的神奇女侠是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的:

    看完《私人战争》后,我发现神奇女侠还可以是这样的:

    她是玛丽.科尔文。195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牡蛎湾,毕业于耶鲁大学。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资深战地记者。她曾在在采访时被流弹击中失去左眼,她曾患上只有军人才会得的战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她在业内以大无畏著称。她几乎从不缺席世界上任何一个战场:北爱尔兰、车臣、科索沃、加沙、东帝汶、斯里兰卡、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遇难时她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工作了27年,时年56岁

    《私人战争》是根据她的生平改编的传记片,记录的是从1986年到2012年这26年。影片从她在斯里兰卡失去左眼开始,按时间顺序走过她生前报道过的主要战区,终止于2012年2月22日的叙利亚霍姆斯,她在此遇火箭弹袭击身亡。

    饰演科尔文的是英国女演员裴淳华。她一改之前在《消失的爱人》里的美艳危险妻子形象,给观众带来了一个长相气质甚至连嗓音都与真实的科尔文别无二致的独眼女侠几场情绪冲突处理的很震撼,让人感受到了角色在真实场景中的脆弱和彷徨。

    《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饰演自由摄影师保罗.康瑞,他与科尔文是自由组合的战地报道搭档。

    制片人是女神查里兹.塞隆

    但再强大的演员阵容,都不如真正的玛丽.科尔文本人强大。以下是我从西方媒体对她的各种报道里查到的她:

    1999年的东帝汶,刚从印尼独立后爆发了派别间冲突。1500名妇女小孩被印尼武装组织包围。各国记者相继撤离,科尔文留下来报道现场情况并对后来人质的安全解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这次事件使她成为享誉世界的战地女记者。

    2001年的斯里兰卡,她瞒过当地政府,躲避检查,溜进了反政府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控制的区域,见到了该组织的高层。当她返回时,遭到政府军的攻击并被俘虏。在美国大使馆的交涉下她活着回到了纽约,但却永远失去了左眼,脑袋里的弹片也无法取出。

    她结婚三次,离婚三次,两次嫁给同一个人,她的前夫们都是战地记者,其中有一个还自杀身亡。她流产两次。44岁失去左眼后她说:现在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出医院就能喝上一杯伏特加,抽上一支烟。出院后她戴上了一个海盗式样的眼罩,没多久就再次回到战区。

    她爱美爱到丧心病狂,上战场也不忘涂大红色指甲油,戴珍珠耳环,在防弹衣里穿意大利高端品牌La Perla文胸

    所有这些都在述说着她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人,走过多少个国家的战场,在每个战区遭遇过多少险境,与多少位执政官成为朋友,在失去一只眼后最关心的却是要把一篇3000字的报道写完......

    《私人战争》这部电影却将她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女人。电影中的科尔文会害怕,会恐惧,会因前男友的一句你曾经那么美而夺门而去,会哭着给朋友打电话诉说患上PTSD的痛苦,会崩溃的抱着摄影师搭档痛哭,会在战区酒后乱性随便睡一个战地记者。当她说:“我讨厌去战场,但我又觉得必须去。” 我感到我的整颗心都在震颤。这听上去就像我自己每天在说的,我讨厌去上班,但我又不得不去。

    我发现最吸引我的反而不是她作为女英雄的那些事迹,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所思所感所惧。这些东西让我感到很神奇:电影让我看到一个同你我一样的肉身凡胎,却活成了神迹。你看到她活生生的和自己作为人的弱点做抗争的全部过程,不断逼自己进入战区的更深处进行报道,你看着她和自己的求生本能做抗争。那个过程简直就是不可想象,一点儿也,完全不可想象。

    我很喜欢她说的这样一句话:“我很敬重我的父亲,他去世时我痛不欲生,但他从来都没意识到我有自己的主见。我也非常爱我的母亲,但我老跟她对着干,因为我无法忍受在乡下当个家庭主妇的日子。我过度节食,因为我不想胖成猪;但因为见过世上有许多人饱受饥饿之苦,所以我也享受美食。我害怕人老珠黄,更害怕英年早逝。我喜欢自酌自饮借酒消愁,但我受不了总是依靠酒精来平息脑海中的喧嚣。”

    为什么一件如此危险,痛苦,恐怖的职业,但她还是坚持要去做?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疑问。通过观影,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她想要做的可能只是,将真实展现给世界。她也曾问自己:“损失这么大,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去冒生命危险?我做的事情到底会给战区的人们带来改变吗?

    2012年初的叙利亚,正是阿萨德的政府军与反对派,ISIS组织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叙利亚军队曾誓言要杀死任何踏上叙利亚土地的记者。科尔文在遇难前一天接受CNN卫星电话采访时被问道:“我们的记者已经全部撤离了。你为什么还在那儿?” 她说:“在这里我看到,到处都是狙击手,他们令人心寒的毫无人性,他们肆无忌惮的袭击民房。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么残酷,我要将他们展示出来。这里的人民每天经受的需要让世界知道,而不是这里发生了什么,却没有人在意。”十几个小时后,她自己也加入了遇难者的行列。

    科尔文用生命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她曾是活着的神奇女侠,她没有火神之剑和神力护盾。她有的只是一颗坚定,柔软的和能够感受到别人苦难的巨大同理心。她的价值观里,可能有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排在她自己的生命之前。

    这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恐惧:在战争地区,父母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中睡去。但当你在报道一场战争时,你必须要到你可能会死去,或有人正在死去的地方去,不管你内心有多恐惧,你都要不断深入,去将那里的灾难记录下来。

    感激世界上曾经有这样的人存在过,只是存在过,就足以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冷漠残酷。

     5 ) 私人战争

    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艾格顿饰演一名有军事背景的记者,跟随科尔文前往战区报道。11月开拍。 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6 ) 一个被庸才逼死的天才

    观影后第二天(1月31日),新闻报导美国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裁判叙利亚政府,应为资深战地记者Marie Colvin(玛丽.科尔文)之死支付惩罚性赔偿金3亿美元,同时支付250万美元补偿金及1万1836美元丧葬费用。他们裁定叙利亚军方刻意瞄准霍姆斯的临时媒体中心,导致Marie Colvin死在当场。

    砲杀传奇独眼女记者 美法官判叙利亚赔3亿

    2001年 斯里兰卡泰米尔之虎(Tamil Rebei Leader)
    2003年 伊拉克边境(Iraqi Border)
    2009年 阿富汗马尔贾(Marjah Aeghanistan)
    2011年 利比亚米苏拉塔 (Libya Misrata )
    2012年 叙利亚霍姆斯(Syria Holmes)

    粗略地整理了电影中Marie Colvin採访的战争。排除阴谋论所讲,所有战争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玛丽.利尔文的死,似乎是求仁得仁。我不是说她「自己去送死」、「该死」,而是她努力地发掘战争的丑陋、人类承受的悲痛的同时,早已经有为信念而光荣牺牲的觉悟。电影更多地呈现的,却是战争之外,一个女记者、一个女人内心的,精神的战斗。

    《私人战爭》是一位战争经验比士兵还多的女人和自己内心战斗的故事。


    好记者的秘诀,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电影开始于2001年。序幕描叙Marie Colvin任职的《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编辑室,来了一位新记者。此时的Marie Colvin已经是著名战地记者,在国际版和新闻界,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她告诉新人,唯一紧要的事情,就是别听编辑的吩咐行事,便提起包包,走向电梯,坚定地告诉编辑 Sean Ryan(尚.莱恩),她要去斯里兰卡,採访泰米尔之虎(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请记住此时两眼完好的Marie的神情、语气、坚定。在这套电影裡,她由始至终,都是这种性格。

    2001年是多事之年。小布希成为美国总统,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发生911事件……众多国际大事之中,Marie Colvin选择前往斯里兰卡,採访一件不算新鲜的事情。泰米尔之虎在斯里兰卡「横行」廿几年,还有甚麽新闻性可言?抵达泰米尔之虎根据地,Marie Colvin明确表示,她到访并不是因为泰米尔之虎单方面宣佈停火,那是国际领袖、联合国关心的事,她是为了那些飢饿受伤的人民而来。

    镜头一转,叛军带领她从「安全」通道离开,半途遇袭。所有军人寻找掩护,告诫她千万不要前进的情况下,她举起双手走出来,我是记者,我是记者。结果失去了左眼。

    纵使失去左眼,依然无减她勇往直前的个性。2003年,记者聚焦伊拉克战争,跟随联合国指示,到指定地点採访;她假冒医护人员,偕摄记潜入伊拉克边境,把乱葬岗的骸骨、妇女的哭泣,带到千里之外的美国。2009年,阿拉伯之春前夕,她去了一赵阿富汗马尔贾,报导当地妇女被强姦,暴徒认为这是阿拉的旨意。2011年宾拉登被海豹突击队击毙,她再访卡达菲,卡达菲也在同年遭士兵击毙,电影拍下了民众和他的尸体兴高采列自拍的情景。2012年,她潜入叙利亚霍姆斯,自从2011年5月,叙利亚军方围城,霍姆斯便成了死亡之城,电影裡她第一次在战场裡直播孩童的死亡、妇女的眼泪,而她再也没有走出这片废墟。

    掩饰表面的伤痕无助治疗内心的剧痛

    看这部电影,必须细心留意Marie标志性的海盗一样的眼罩。并不是眼罩的款式品牌,而是她穿戴的时机、方式,代表她不同时候的心理状态。

    Marie Colvin出场之时,双眼仍未受伤,身体状况良好,但那时她已经有严重的心理创伤,自1986年起担任战地记者,到2001年已有15个年头。她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性格,在电影初段经已很凸出。枪林弹雨之下,她振臂高呼,我是记者,以为对方不会开枪。战场上脱离掩护,暴露自己的位置给敌人攻击。一位十五年经的资深记者,何故会犯下这种新手级的「错误」?因为天真,她天真地相信记者具有神秘力牆,能挡掉子弹。她天真地相信,直面人民的苦难,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左眼受伤之后,Marie 戴上眼罩。人前她嘲讽自己像海盗,人后这副眼罩盖住了她内心的伤痕。看过无数的死亡,少女的尸体、妇人的哭声、暴徒的枪技,无时无刻折磨著她。她只能透过酒精麻醉自己,渴求摆脱那些挥之不去的鬼影。随著经历战争的次数愈多,心内的鬼影亦愈来愈多。随著电影的推进,她每一次自战地返回,斗室内的受难者就多了一员。

    眼罩无法排除这些鬼影。电影裡面鬼影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Marie独处,二,Marie不在战场上。独处诱发病情,相当合理。周遭无人,要面对的,就只有自己。即使在宴会的场合、在朋友聚餐的场合,Marie展现她幽默风趣,笑容之中总带点格格不入和难以具体描述的疯狂。这裡不得不佩服Rosamund Pike精湛的演技,她的演出让观众完全感受到,一个心灵创伤者极力装作若无其事,却又容易被旁人识穿的感觉。真正的孤独是在众人的喧闹声中感到格格不入。

    战场也许是Marie最为安逸的地方,鬼影从来没有在战场裡出现,Marie也没有在工作时发作。毕竟血淋淋的画面、尸体陈腐的臭味、恶意与人性灭绝的时刻,真实发生。她自如地与战争共处,反而文明社会的安逸和奢华,令她无法安然坦然。在和平的世界裡,她无时无刻戴著眼罩,在最终的战场上,她让伤口裸露在观众眼前。

    揭露真相是天职?爱?还是责任?

    前赴战场,冒著生命危险、枪林弹雨,採访战场裡最底层的生命,揭露不为人知的死亡,到底是因为记者的使命感,抑或普世皆通的大爱?

    《镜头下的勇者》的作者、普立兹奬得主、资深战地摄影记者,琳赛.艾达里欧曾说过:

    没有人天生干这一行的。我们只是误打误撞碰上了,然后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窥见这不平凡职业的精彩和奥妙,想要一辈子做下去,不管它有多累、多辛苦或多危险。它是我们谋生的方式,不过,对我们来说,它比较像是一种责任或使命。⋯⋯我们有责任把真相告诉全世界,这份使命感耗损了我们的生命。

    琳赛、Marive和许多同行都是一次又一次地往战场跑,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自己的执著,婚姻失败、失去家庭,乃至于崩溃疯狂,全是战地记者共同的经历。儘管如此,琳赛说︰「每次当我回到家时,我都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我必须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May be I would have liked a more normal life. May be I just don’t know how. Or maybe this is where I feel most comfortable.

    潜入霍姆斯,电影的画面处理是黑幕,然后一盏手电筒白光灯,刺穿了画面。隐喻被围城的霍姆斯,原本被黑暗笼罩,Marie来到,就有了光。光代表希望,同时呼应《圣经》上帝创造万物,把光带来了,把光与闇分隔,战争的邪恶与谎言无所遁形。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并未深刻地传达Marie Colvin身为记者的信念。好几幕她登临颁奬台,演说记者使命的戏份淡化了,光荣时刻只是职业生涯微不足道的衬托。因为它更聚焦于主角的内心痛苦和挣扎,用夸张的影像、视觉、声音,挑动观众疑惑︰既然这麽痛苦,为何还要接二连三地上战场。你不是士兵,没有义务上战场赴死。

    记者最终目的是甚麽?揭穿一切真相,为弱势社群发声,扭转战场上生灵悲惨的命运?定或者,揭露暴行只是记者满足自我的途径,千里之外的读者只会叹息一声,感慨一会,改变不了甚麽。

    中国记者柴静在《看见》忆述她和摄製队前往山西採访环境污染,领导一大把一大把美金送给他们。好多记者收到钱就走,柴静和他的同事没有,採访工作照旧进行。拍下面目全非的山川,为钱疯狂的百姓,以及光著裤子家园尽毁的小孩。柴静的同事说︰

    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就不可能为几个钱把灵魂卖了。

    电影和新闻均是选择的结果

    2011年,Marie Colvin採访卡达菲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她对著镜子,揭开眼罩。独眼十年,观众们第一次见到眼罩掩盖的真面目,眼罩下面,是血肉模糊反複发炎的伤口?癒合之后留下的伤疤?抑或掏空了眼球,只剩空洞的眼眶?我当场闭上眼睛,不敢看见。幸好,面容不算难看,外貌并不惊吓,只像患上普通眼疾的人,眼皮低垂,眼球萎缩。

    既未毁容,亦没破相,揭开了也不算难看。为何她用眼罩掩饰十年,对镜也不敢脱下?为何电演安排她在霍姆斯最后一役之前,脱下了眼罩。她审视容颜与肉体之后,转身浸入浴缸与情人Tony对望。

    这一段戏表示Marie接受了受伤的眼睛,同时接受了内心的创伤。创伤仍在的,没有消失。就如同John Nash(约翰.纳许)和他的精神分裂,她找到了和创伤共存的方式,与自己共存的方式。此后她前赴战场,眼罩已经脱掉,表示她完全接受自己。

    她可以向旁人大声说出自己埋蔵多年的伤痛,仔细形容那位缠绕在记忆裡,十二岁的巴基斯坦女孩穿载与面容。大声说起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同行。指斥编辑Sean为著他个人的名利,推拥记者到世界各地出生入死。

    How does it feel to be the person pushing us all around the world for that piece of tin to put on your fucking shelf.

    这句话极重,Sean的回话更重︰

    Why am I always the fucking bad guy? I had to cover myself in Libya because you are totally unpredictable. But you are a pain in the fucking arse.

    不,这一句不是。批评Marie的人格,没用,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个性刚烈,容不得别人指点。真正具杀伤力的,是这一句︰

    You couldn’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you didn’t. No one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do what you do, Maire. But if you lose your conviction, than what hope do the rest of us have?

    演到这裡,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个又一个的天才,就是这样被我们这些为交作业庸碌无能的编辑逼死。并肩作战多年的编辑Sean、摄影师Paul,均无法令Marie敞开心胸。对媒体行业外行的Tony却成功令Marie直面自己,感慨之馀,佩服导演和编辑,拿捏得宜,情感记托之于女性记者的重要性,读《镜头下的勇者》。

    《第一眼战线》的Marie Colvin是电影裡面,少数没有性格改变的主角。前面说过,开场不久她无视子弹举手投降,中后段遭遇相似情景,Paul警告她别危险冒进,她不听,衝了出去。到最后,得知成为袭击目标,仍然不听劝告,决意留低直播。

    由此至终,Marie都是如此的不顾一切,一往无前。善良的人决定看护真相之时,绝不撤步。

     7 ) 私人战争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她的职业生涯几乎报道了1990年代以来的每一次冲突和战争,波斯尼亚、斯里兰卡内战、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今天看了关于她的传记电影,几乎真实还原了她生命最后的经历。到今天还记得当时Andersen cooper和她的对话

     短评

    令人作恶的虚伪西方视角和价值观,全片只剩演技。用电影妄图绑架政治是可笑的虚无主义。

    7分钟前
    • 李风
    • 还行

    人类不配。//电影一般,裴阿姨加一星。

    11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作为叙事而非纯记录,编剧还是太过忽略character development了。虽然最后的爆发更像某种不了了之,但所有场面的冲击力和风压都是实打实的。

    1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有个战地记者说过:“我像个士兵,但是重要的区别是,我没有枪。”但实际上,她/他们用自己的“长枪短炮”摧毁已经堕落且虚伪的世界,去捍卫残存的真相和人性。

    1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3.7

    1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裴淳华是宝藏级的女演员,而且现在各种驾驭中东题材...作为一部很可能没办法入围学院奖的作品,裴淳华的表演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佳

    21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War is not so terrible for governments. For they are not wounded or killed like ordinary people.

    24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个人觉得这角色太不适合裴春花了,一直印象中还是那个消失的爱人里的心机婊,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是朱迪福斯特或者是夏洛特·兰普林。玛丽科尔文传奇一生远比电影丰盈一百倍,电影拍得像维基百科的年份记事表。

    27分钟前
    • 安非
    • 还行

    裴淳华什么都能演。在战地不如在伦敦的种种不适应好看。

    28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就是「腎上腺素成癮」罷了。改編的不怎麼樣,羅莎蒙派克在「HHhH」之後選的片子都一般。

    31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题材护驾很难搞得糟糕,不过总觉得女主的人物塑造缺些什么,战争创伤的灵魂确实,但是内心战争对人创伤的反思却浅显了些。好在裴淳华表演实在到位(给个提名好吗),满目疮痍的场面也的确震撼人心。以及,请给我一打多南。7/10

    35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推荐

    60/100 主角个人私生活的故事线和战争采访故事线都完成的不够,人物内在情绪达不到共情的水平,战地相关的情节又缺乏真正一击制胜的时刻。两条线相结合也做的马马虎虎,观众只好自己寻找感悟时刻,总之几乎没有说清楚任何事情。

    40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刺杀本.拉登》的质感,裴淳华不输劳模姐。

    4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对手戏真的很重要,多南真的让人出戏。裴淳华有几场非常不错的戏。

    4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首先选错演员,裴的气质里浸透着白左的政治正确以及传教士的那种自我优越感。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哪件事情就更重要的列表,作为遇难的记者本人,当然是被卷入了、进而做出了某种堪称难得的实践;但作为一部取材于此的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向来,即便在延安的炕上,也有很多可怕的角落。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和行动是无尽的,谁更值得被记录?也许名片是一种反讽,因为这个地球上真正要消灭的正是“私人战争”。

    53分钟前
    • 拾贰进壹
    • 很差

    穿着高档内衣冲入战火,戴着黑色眼罩寻找真相。当伊拉克的土坑掘出上百具带布料的尸骨,伦敦的报社里却在讨论刊登在周末头版会否影响读者的心情。当阿富汗的路边横陈着因炸弹死去的男孩,英国的聚会上正在庆祝一个月戒酒会的成功。当叙利亚上万平民正在谎言里被抛弃,美国的演播厅却只能叮嘱努力平安。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样的人物,无论怎么编剧,演员如何演绎,都比不得本人的人生。

    5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一个三脚猫编剧把一个伟大的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写的苍白无力

    60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还行

    好莱坞终于在几部伊朗危机、中东战争甚至阿富汗战争后欲语还休又姗姗来迟的开始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争的故事,主旋律本质上对于阿拉伯之春的肯定和倡导的民主自由

    1小时前
    • [Deleted]
    • 还行

    This is not a bra. This is La Perla! 裴春华这次真的是演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啊。

    1小时前
    • 逢澶Ty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