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俄罗斯2013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托马斯·克莱舒曼,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亚娜·斯图季琳娜,德米特里·雷先科夫,阿列克谢·巴拉巴什,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 更新HD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

    • HD中字

      西线无战事

     剧照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2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3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4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5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6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6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7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8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9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2年秋天,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寒冷的土地上爆发。德国人穿越伏尔加河抵达对岸斯大林格勒设防固守,苏联红军与对手展开城市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城市化作废墟焦土,成千上万人死亡,放眼望去俨然人间地狱。在一次反攻行动中,苏军严重伤亡,仅有大尉格罗莫夫(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率领的侦察小队到达对岸,占领了一栋破烂的建筑。他们在建筑内发现一名19岁少女卡嘉(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饰)。卡嘉的父母早已死于战火,由于眷恋自由生长的城市和家园,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战火之中。

     长篇影评

     1 ) 人生何尝又不是一场战役?

    生命不就是无数个没意义与残酷组成的吗?你跟着大家的步伐兴奋的冲出去,我要成功!面对社会无数的残酷不停的拷问自己为什么?一个声音跟你说,你不这样,别人就会对你这样。
    你回家看老婆,比这些混蛋对你还冷漠与客套,你又问自己为什么?
    你想逃离得到的只是嘲笑,你绝望的回来,得到真挚的祝福是欢迎你回到坟墓。
    你到最后得到一箱荣誉勋章时,不停的翻找,去尼马的荣誉,我的幸福呢?然后把荣誉挂在胸口,纪念你所谓的意义与成功。
    所谓的成功都是胜利者讲给我们听的故事。

     2 ) 个体视角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50周年的时候,德国拍摄了这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由几个普通官兵的经历细腻的讲述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那段往事。1942年,德军第六集团军(25万余人)进攻斯大林格勒,与俄军逐房逐屋争夺这座城市,城中战略要点马马耶夫冈几经易手。在大雪降临后,俄军实现了对德军的合围。前往救援的德军第四装甲军距第六集团军后卫部队仅二十余公里,但在俄军层层阻击下功亏一篑。包围圈中的德军弹尽粮绝,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到保卢斯元帅下令投降时,第六集团军只剩下91000人。之后,投降的德军被俄国投入劳改营,仅有6000余人活着回到德国。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国军人的肠断之所。

    对俄国而言,这次会战是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因此俄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之类的影片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表现了领导人的英明神武和斯大林格勒军民的英勇顽强,譬如坚守火车站顶住德军几波进攻的机枪手、冒着德军轰炸渡过伏尔加河投入会战的红军战士,志愿参加炮兵抵抗德军坦克的工人成为影片的关注重点,完全体现了战争的“正义性”——按照苏联军事学说,无产阶级抵抗侵略的战争天然的具有正义性,而战争的胜利也似乎不言自明地证实了意识形态的优越。相对于俄国影片中或明或暗的教育意义,德国版《斯大林格勒》是一部冷静的反思性影片,它完全抛弃了宏大叙事,苏德双方的高层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一群仅仅是因为偶然原因来到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普通士兵,成为影片的主角,因此这部影片也可以看作一部反映战争中个人命运的影片。

    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军人个体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生活和心态。影片的开始,第633突击工兵营驻扎在地中海,阳光和煦,其乐融融;奉命开进俄国后,影片的色调始终是冷色——阴霾的天空,辽阔的大地,森然的废墟,昏暗的下水道……直至结尾惨白的雪原。影片完整再现了第633突击工兵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战史:始于进攻“红十月”工厂,中间经历巷战、作为全军后卫,终于和第六集团军一起被吞没在斯大林格勒。影片叙事始终集中在汉斯·威策兰中尉和他的战友的经历上。尽管斯大林格勒有25万德军,但中尉和他的战友几乎一直都在孤独地战斗,没有支持、没有增援、独自面对无处不在的敌人、地雷、寒冷、饥饿,随时可能死亡。事实上,进入战场后,他们就被国家抛弃了,没有人在乎这些士兵是死是活,文明的元素不复存在,士兵们仅仅是没有一丝个人色彩的可使用和补充的同质化的生物消耗品,通过消耗生物力量执行命令,当力量耗尽时,他们的使用价值也不复存在,在突如其来的死亡中草草结束生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初期阶段,斯大林格勒市区就已经在炮火下变为一片废墟,作为文明的象征的城市毁灭后,苏德双方的几十万军队就在断壁残垣间乃至下水道中厮杀,以致这场会战被形容成像老鼠钻下水道式的战争。正规的交战已经不复存在,战场成为了猎杀场,双方士兵如老鼠般卑下和惊恐,完全失去了尊严感。对于有着悠久的王朝战争传统的德军而言,这样的战争完全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范围。王朝战争首先是有限战争,它具有有限的目的——争夺一个省份或者改变边界等;和有限的手段——围攻要塞或偶尔发生的会战;并籍由详细而繁琐的交战规则、白旗规则、战场救护规则、战俘待遇规则等一系列习惯以及国际条约组成了完善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战争尽管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但依然可以被纳入正常对世界的认知中,交战者可以据此接受自己的境遇并理解对方的行动。对此有深刻认识的卢梭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战争决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和个人决不是以个人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一旦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克劳塞维茨根据拿破仑战争的经验而得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也是针对有限战争的框架。而在东线,战争不再是胜负之争,毋宁说是生死搏斗,俄国拒绝承认包括日内瓦条约在内的诸多被视为假仁假义的“资产阶级”交战规则,对敌对己都采取冷血的立场,俄军面对德军炮火和己方政委的机枪,无可选择,惟有拼杀求生;德军也不顾及任何规则。双方面对毫无文明规则约束的如自然般无情的环境——敌人、战友、上级、天气,一切无不极端严酷,都沦入凄惨的境地,为了求生而挣扎,在挣扎中逐渐失去作为人的品质,继而失去对活着的意义的感受。最能体现出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状态的,是尽管身着同样的军服,德军对自己的战友并不比俄军更加温情:在平安夜,宪兵将面包撕碎掷向人群,看着饥肠辘辘的战友们俯身争抢而哈哈大笑;党卫队军官漠视冻馁的士兵们,坐拥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供自己享用;历经辛苦将号呼的战友送到野战医院,却只能看着他因得不到救治而咽气;士兵被强迫枪决俄国平民否则自己就面对枪口…… 无论国家制造的为国而战的神话多么壮丽,在士兵进入战场落入必然性的掌控之中时它就已经破灭:共同体的纽带不复存在,人只能为生存这一底线而战,甚至放弃生存的希望以结束痛苦,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奢谈所谓“意义”。后方也是一样:独自击毁三辆坦克的英雄得到回家探亲作为奖赏,但他发现家人已经变得很陌生,自己不再适应家庭生活;与俄军在废墟中对峙的士兵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家信,得到的却是妻子不甘寂寞私奔的消息。

    在这样的境况下,德军的战斗意志逐渐丧失——战斗意志绝非源于搏斗的生物本能,而是和勇气、VIRTUE一样源于共同体的塑造,是相互团结一致为目标而战的意志。失去了目标和意义,战斗意志就变得虚无,无论怎样巧舌如簧的鼓舞都无法再次激起,至多在严酷的环境中保留一点搏斗的本能。刚进入斯大林格勒,第633突击工兵营400人就迅速减员到62人,接着又陷入废墟和下水道中的战斗,这令所有人意志消沉。而战斗意志丧失的关键事件是片中那场步兵阻击坦克的战斗:面对俄军的T34坦克和伴随步兵,德军依托简陋的雪地工事抵抗,散兵坑中的士兵遭到坦克的碾压,负伤的士兵绝望的逃避身后的坦克,被炸成两截的士兵的血染红了雪地……尽管俄军的攻势被遏止了,但这场战斗之后,再也没有像样的战斗,人们仅仅徒劳的试图逃避死亡,以致当上峰再次提出战斗到底时,曾经的战斗英雄选择了吞枪自杀。与战斗意志一样,荣誉感也是人为的产物,片中多次提到铁十字勋章,但当最后一架德国飞机飞临斯大林格勒上空时,士兵们对空投下的铁十字勋章不屑一顾,只顾带走食物。这和影片开始时,颁发铁十字勋章时庄严肃穆的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一保留的文明产物或许是友爱,或者说战友的情谊——当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然而,影片的结尾,中尉和他的战友欲投降而不得,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在无边的雪地中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后,相拥倒下,被大雪覆盖。尽管他们之间还有友爱,但这一脆弱的文明产物,最终无法抵御恶劣的环境而被吞噬。

    或许有一个疑问,这几个德国士兵的相当个人化的故事可以冠以STALINGRAD这样的片名从而代表包围圈中几十万德国人的经历吗?难道这样的大标题下不是应该如俄国人所喜好的那样“全景式”地展现这场会战吗?对此,经历过1812年战争的J.迈斯特伯爵早已有精辟的解说:如果你来到战场上,你所看到的根本不是井然有序的事件的过程,你所看到的是骇人的的嘈杂与混乱,是屠杀、死亡、毁灭、是伤兵的惨叫、吹死者的哀号、枪炮的轰鸣。托尔斯泰笔下的奥斯特利兹会战、波罗金诺会战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入手,曾经是拿破仑大军军需官的斯汤达笔下的滑铁卢同样采取了个人视角。苏德双方投入几十万人进行的那场会战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这几个德国士兵的故事同样是斯大林格勒会战。

     3 ) 战争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不要为某些sb政治家的个人意志和野心买单

    剧情

    电影讲述了一支来自意大利温暖悠闲小城的德国兵,在苏联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他们经历了<因为失误开枪暴露部队>、<因为紧张误杀了队友>、<被俄国兵吓尿了裤子>等初期的“乌龙”事件,经历了400人队友一战损失300多的惨剧,目睹了德军虐待俘虏、残杀平民、玩弄士兵,以及军官们作威作福、漠视生命等现象。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役,想回家的士兵错过了德军的最后一班飞机,没有食物充饥、没有房子御寒,大批的德军饥寒交迫,死在风雪中,一部分人受法西斯荼毒的人选择了自杀、一部分人选择了投降、还有一部分比如我们的主角们,冻死在凛冽寒风中……

    评价

    这不是一部从宏观角度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况的电影,它的主角是一群德国兵,讲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悲剧经历。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般电影中看不到、但是在战场却屡见不鲜的一些场景,这些细小的场景,的确是德国人对二战反思后的成果。

    正如影片揭示,战场无赢家,德国人没赢、俄国人也没赢,底层士兵没赢、将领也没赢,军人没赢、百姓也没赢。战争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不要为某些sb政治家的个人意志和野心买单。

    另外,配乐不错,翻译挺烂(资源问题)。

     4 ) 没有英雄的战争

    我觉得很真实,把士兵还原为人,这几个人的形象非常鲜明,每一个都能代表战争中的一类人,此片就是整个二战的缩影。这里没有太多的机智、临危不乱和大义凛然 ,而有饥饿、痛苦和对活下去的渴望。

    我对这个电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最后那个场景;一片风雪之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一定不会喜欢沙漠,那里热的要命。”此片足可以看出德国人对于二战的反思,同时再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对此什么态度?作为一个国家,日本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仅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不负者任,更是他们的政府对于本国公民的不负责任。

    本片充斥着浓浓的反战情绪,战争对于普通的个体来说没有胜负。中国现在有很多的青少年,一提到国外就是打,每天在电脑前面叫嚣“踏平XX”“屠杀XX”“让XX消失”在他们看来战争就想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背后的残酷。

    对于国外的侵略,我们有义务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是与此同时我们要珍惜和平。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做《文人好战》我很赞同,通常战争的发动方的核心成员都是少数政客和野心家,他们不明白对一个无冤无仇的人举起武器残忍的剥夺他的生命是什么感觉?大部分普通人只是被利用了。

    《K连》里曾经有一句话“如果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们能够沿着河畔聚在一起,彼此冷静交谈,任何仗都打不过一个星期。”死亡面前,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如果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些国家还是想不明白发动战争意味着什么,那么无异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

     5 ) 雪崩之时

    “奥图,我不是纳粹党员。” “不, 你比他们更坏,你是混蛋军官, 你即使知道谁是真理,你也不管。”

    该片中要说谁是坏人的话,坏人就是纳粹宪兵队。扣逃兵反贼帽子枪毙人比谁都勤快,结果最后发现衣冠禽兽宪兵队长的仓库里给养堆积如山,甚至还绑了个女战俘撒欢。

    再说谁蠢的话就是无立场自干五军官。他虽然对手下还算有人性,也是身先士卒。然而当大象把脚踩在老鼠尾巴上时,说什么各退一步,什么敬业本分,什么客观中立就是助纣为虐。

    在片中当饥寒交迫的士兵一怒之下打死宪兵队队长,并找到他的秘密仓库后,好心把一只脚已经坏死的指挥官背到仓库里躲着,自干五指挥官又表演搅屎棍角色,【你们都是好士兵,我就不追究了,告诉我前线在哪?再怎么样也不能当逃兵。】最后奥图气急自杀,被洗脑的罗路背他出去后发现指高层已经投降了,也精神崩溃,一遍遍地问投降部队“前线在哪?”

    至于其他人大体还算有分寸,没有故意纵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半德国血统的俄国女兵,先是被毛子逼着引诱德国人至陷阱,后来又被德国宪兵队长霸占。她在苏德两种身份中艰难徘徊。先背她坑害的男主在解救她后,想反正自己也活不长了,想死前再尝尝女人滋味,却又下不去手,最后两个人同病相怜。【我早就该自杀了。】【深有同感。】。最后女主喊的俄语没翻译,我也不知道说的什么,结局有点点没搞懂。(女主很好看,演员四十多岁时因癌症离世。这电影以前断断续续看过几遍都没看完整,这两天刚好整个看一遍,今天也是世界抗癌日明天刚好是这女演员祭日。也许是上帝想要我关注下抗癌运动吧。)

    至于苏德战争,与其说USSR出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或是维护和平的需要开战,不如说与德国狗咬狗了起来。斯大林格勒中双方底层的无谓的伤亡,便是20世纪的这两位佛雷迪与杰森(恐怖电影反派,可算做天字号魔王)的大战中的可怜牺牲品。双方的愚狂在斯大林格勒表现的淋漓尽致。USSR的人海战术战损比之难看就不赘述了,德军一方虽然在战术方面一直令人称道,然而战略叫人捉急。给养不到就乱堆兵,还堆的是难以补充的精锐部队,全堆在小城里,最后困在里面饿死冻死的比战死的都多。能撤的时候不让人动,最后城封死了后悔也晚了。

    片中反映了士兵们弹尽粮绝的惨状,男主一行人将受伤的战友送到医院,却没有医生治疗,由于物资人手不够,病人只能等死,男主手下持枪强拉鸭子上架,结果一行人被道貌岸然的宪兵队长“依法惩罚”了。

    四个教训,一:精锐部队难得补充,不能当炮灰瞎投放。二:组织人员时供给要跟上。三:小心供给发下去被某些人自己屯着不发。四:要围点固守就早点下决心,要突围撤退也早点决定。不要犹犹豫豫,最后封了城,想跑也跑不掉,想守没物资。

    这种瞎指挥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视人命为草芥的官僚作风,即使在后来的USSR以及今天的某些地方仍然看得到。即使跳出二战来看,对现代人也很有启发意义。

    至于战斗场景,配乐之类的,这部电影做的都还真实刺激,值得一看。

     6 ) 音乐太TM牛逼了

    不少经典的台词、

    最后一幕很悲催:“冬天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切都没有感觉。”

    永远也走不出的西伯利亚,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

     7 ) 有没有注意到,剧中的人性和生命摧残都是拜希特勒所赐

    虽然是很老的一部电影了,最近在重温24部经典战争片,所以才第一次看,完整版,从开头的海边生活到最后的悲哀结局。前面的战争气氛渲染还是不错的,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并不打算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来吸引观众,而是从战争中的人性流露来唤起人们对灭绝人性战争的谴责。德军士兵也是人,他们中有些人被培养成了战争机器,但更多的人还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开头一段双方休战抢救伤员似乎很好笑,我怀疑这样的情节在这场战役中是否真的存在过,但是这和《战马》那一段停战抢救那匹马的情节相似。在双方放下武器面对面时,我在心里替他们说,有意义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刺刀戳进对方的身体?为什么要不顾一切杀死这些陌生人?我们现在只是看电影,但身临其境,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触?

    后来的情节就没什么场面了,等待着电影中这些主角的只有死亡。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士兵没有食物,没有药品,没有御寒的情况下,纳粹军官仍然过着舒适的生活,这也是纳粹党统治下德国极权的产物,越是地位低的人,其生命也就越微不足道。我看过许多美剧电影,战争片相关的,虽然很多是美化美帝国主义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知道美军对待士兵的生命至少不会这么漠视,不会像《兵临城下》中俄国人那样扫射后退的士兵,也不会像德军那样随意地把人枪决。

    最后回到标题,是希特勒发动的种族灭绝,杀死了6百万人,发动的二战仅在斯大林格勒这一战中就夺去了百万人的性命,值得吗?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暴君手中,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愿类似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你也许会说,战场上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是的,这是事实,但是在这个背后,我们也许应该考虑一下这是正义的战争,还是被邪恶力量控制的战争。既使真相是被蒙蔽的,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会发现它。

     短评

    战场环境还原得不错,但是演员的在战场上行动显得非常业余。导演为反战而不遗余力地将几个主角置于绝望的境地渲染悲壮气氛反而使得影片有些失真

    9分钟前
    • Zacchaeus
    • 还行

    仅就电影来说,德国拍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比俄罗斯的同名影片要好太多了。中国和二战有关的电影,捆起来也达不到日本《人间的条件》那种高度吧。这上哪儿说理去?

    14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冬天的好处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一切都冻僵了,连哭也不能

    15分钟前
    • Nicolas
    • 力荐

    9分,城内城外谁能熬过寒冷的冬天,谁就可以赢得胜利,赢得世界。

    17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力荐

    足球、战争,沉浸在男人的世界里,越发觉得这是一群不可理喻的动物...

    20分钟前
    • 花间鹿
    • 推荐

    德国人视角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战情绪贯穿全片。苏德双方一百万亡者中大多是冻饿致死。巷战坦克战场面残酷,双方休战捡尸体,挤最后一架飞机,木匠男孩混血女人,开篇温暖惬意的海滨,落幕冷到彻骨的雪原,悲怆之作。

    21分钟前
    • 顾小山
    • 还行

    战争场面比较粗陋,剪辑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深入。

    26分钟前
    • 还行

    终于找到资源马上看完了。就是真实,93年拍的片子非要去拿现在的审美去解读,就不要对这部片子有更多的诋毁了吧…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反战。要特技、要人物如何展现的那些人。。。要的太多了…超五星!

    30分钟前
    • yvette
    • 力荐

    四部同题材中最好的一部。人性的诉求,下坡型反常叙事结构,女性符号被刻意扭曲,以及直面战争中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值得反复看。

    35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对于战争中人性的真实还原,德版强于俄版不少,德国人爱认真,俄罗斯人爱浪漫

    38分钟前
    • 德尔苏
    • 推荐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超过100万人死亡。大多是冻死或饿死。包括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第六兵团有26万人被困,91000被俘。只有6000人在数年后得以重返家园。”

    40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啥都没拍明白,充分表现出了战场上的混乱。大部分人都是饿死冻死病死的,对吧。难得的是德国的角度。

    43分钟前
    • 细胞核桃仁波切
    • 还行

    中尉是个典型人物,天真,理想,干净,爱护自己的士兵,渴望用勇气来赢得他们的尊敬,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残酷真相终究摧毁了他的一切,从精神到肉体。恪守职责只知奋力战斗的上尉伤重而死。早已心灰意冷的老兵奥托将自己一枪爆头。弗里茨抱着中尉一起冻死在荒原。冰冷寂寥的雪覆盖了一切曾经炙热的生命。

    45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德国人角度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关注个体命运,生命之渺小,战争之操蛋。

    50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欲望导致一大批一大批的人前赴后继地冻死饿死冤死被枪炮轰死……PS被打完艰苦的坦克战后,冰天雪地里的几个士兵分享一支雪茄的画面戳中。

    53分钟前
    • 猫龟🐌
    • 推荐

    德国人的视角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谁不想与妻儿团聚,谁又想杀人,谁愿去恼人的沙漠,谁愿忍受麻木了一切感觉的西伯利亚的寒冷,谁想做一颗棋子?愿我们永远不会为国家意志牺牲自己的小幸福。

    56分钟前
    • Soda兰
    • 推荐

    比较少见的角度,一般二战片是从反抗国角度来拍的,而这个电影是从德国。很真实,很棒。德国人在承认历史错误上,比日本人要好的多。同时也应了一句话,历史上最愚蠢的事就是希特勒攻打苏联。。。

    59分钟前
    • HollowCat No13
    • 推荐

    观看途中打了好几个透心凉的哆嗦。恍惚间,我觉得人类好像从未进步,或者一直在倒退,走三步退两步,这是为什么。斯大林格勒看不到边际的雪地很冷,人们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自我了结。而现在,举目之下是万家灯火、欣欣向荣,我们却甘愿把良心浸泡在愚昧、压迫和分割里去了。再要细讲,文字恐也是无力的。但愿人人保持清醒、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及最重要的一颗火热的爱心,向前走,向光亮处去。

    1小时前
    • 迷蟲朋克
    • 力荐

    从侵略者的角度拍一场战争的失败,选题敏感必然导致反思力度过火。从非洲战场撤回的小股部队被调往斯大林格勒,踏上战场直接就是巷战争夺。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没持续一半时间,已经转变为如何逃出斯大林格勒。情节安排上过于巧合,巷战遇到的小男孩在后段再见到时要执行枪决(小男孩具体帮了什么语焉不详),下水道遇到的苏联女兵在最后进入地下仓库时又发现被绑在床上。几个主角士兵的性格形象不太分明,缺少一眼可见的区分特色。战斗场面还行,也只局限于排级单位的小规模,没有大场面的宏观战场。摄影做得很好,尤其是后半程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绝望感。

    1小时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战争与群体而言就是沙盘上的小旗,与个人来说就是精神的歇斯底里。

    1小时前
    • 心知_道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