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西班牙2008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卡洛斯·巴登,德米安·比齐尔,乔昆姆·德·阿尔梅达,马克-安德烈·格隆丁,罗德里戈·桑托罗,弗朗卡·波滕特,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马特·达蒙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剧照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悲剧性的伟大

    看这电影之前,只知道切就是无数人T恤上的一个头像,对于其经历一无所知。看了电影之后,对切的认识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

    切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是在于他对队伍战略战术上有多正确的领导,也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大的胜利。而是因为其信念的坚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上部中在古巴的斗争也没有出古巴革命领导者的“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下部中的游击斗争就更不要说了。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切在当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号召力的,不然不会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跟着他打游击。这也许就是其悲剧性的结局的根本原因吧。不过正是因为这个结局的悲剧性,才彰显了切作为个体的人的伟大。

     2 ) 人类之子

         观看上下两集的《切•格瓦拉》时,总是恍惚间把它们当作《摩托日记》的延续,不仅由于它们都由切的自传改编,更由于它们都展现了切•格瓦拉在横跨南美洲的旅程中的发现和突转,切的信仰正是在那场旅行中形成的。 在《摩托日记》中,年轻的切跨过广袤的土地,发现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遍的贫困。而当他最后落脚到麻风病人的村落时,他体验到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人人劳作的,由社会舍弃的边缘人建立的一个美好的、平等的世界,他的革命正是由此展开。
          另外,它们在叙事上也有着相似的手法和节奏。作为人物传记电影,构建人物并且使他们获得观众的认同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它们均没有一环扣一环的紧张的情节设计,而更多的是对事件的撷取。事件的选择也并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两部《切•格瓦拉》采用了一种非常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关于他的种种细节;包括他对农民的谦卑与热情,他对下属的严厉和爱护,也有他战斗时的勇猛无畏,更有他哮喘发作时的渺小和脆弱。这里没有关于任何主义的讨论,只有切•格瓦拉所做出的行动。
           但是相比较第一部《切•格瓦拉:阿根廷》中将他塑造成的完美的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吸引我的其实是第二部《切•格瓦拉:游击队》中的殉道者形象。真正使他成为经久不衰的、为西方人熟知的理想主义的符号的,不是他在革命战争中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太多,而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过后,其他人都逐渐为西方所淡忘,甚至因为他们对本国民众犯下的种种罪行而成为全世界的敌人。使切•格瓦拉得以永存的,是他放下所有的权力,继续投身革命的激情;是他殉道者一般的执着和牺牲。
           《切•格瓦拉:游击队》一开场即是切在古巴宣布离开高位继续投身革命的历史影像。同第一部相比,这一部采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充满着跳切、不保持动作连续性的剪辑,更多冷色调的应用以及更强烈的反差使得影片很快就呈现出不祥的感觉;就连丛林的色彩也不是第一部中鲜艳的、属于热带丛林的绿色,而是充斥着更显凄冷的青绿色。在这种影像的基调下,切在丛林中做着徒劳的抗争,却没有放下武器——这唯一能实现他的理想的途径,仍然在传他的道;在他们到过的最后一个有人的村庄中,在他们将出卖者的店铺中的食品分给孩子们之后,索德伯格采用了声画对位的手法,告诉村民们他们为何要战斗,告诫他们丢下所有漠视和痛苦,去一起终结这里的不正义。镜头跳切,他们讲话的地点正是村里的教堂;这里,正暗示着切作为他们的救世主的身份,而同耶稣一样,他也面对着民众的误解与不信任。
           导演也并没有尝试将切•格瓦拉塑造为神,他也有自己的虚弱和缺陷,然而一个凡人的坚守无疑更为难能可贵。在玻利维亚高海拔的丛林中,哮喘发作的切几乎无法呼吸。随着他身体的日渐孱弱,我们迎来了影片中最为超现实的一段影像。切骑在白马上,喘息着,快速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仿佛要直接向风车发起挑战;但是马的停步却将一切拉回现实主义的丛林,切在此时的愤怒与无助同刚才他的圣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是他的内心同他的无助境况之间的对比。
           同以往的殉道者不同,切并没有任何抽象的理想,也不强制别人跟随他的信仰。“医疗”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影片反复展现他为伤者治疗,为农民的儿子治疗,他劝诫农民的话语等等;曾作为医生的切•格瓦拉,希望创造的正是人人吃得饱饭,看得了病的世界;只是当他将哮喘药物落在营地之后,一个无法医治自己的医生正是他内心绝望的象征,也预示着他们在丛林中的失败。
           临刑前的谈话,正是对影片中的他最好的总结。看守询问他有何信仰,他答道:我信仰人类(mankind)。他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殉道者,一个人类的儿子。

     3 ) 《切·格瓦拉-游击队》:理想主义的陷落

    SDMS评分:71分

     
          同时下载了两部《切·格瓦拉》的电影,但是看完第一部《阿根廷》之后,一直没有勇气看第二部。这两天正好大病一场,身体比较虚弱,躺在床上睡了一整个白天,然后夜晚来临,担心自己睡不着觉,就把第二部《游击队》打开来看了。

          这么说起来,很多切·格瓦拉的个人崇拜者估计要骂娘了。但我觉得这套电影真的不是那种让人欣赏和满足观影愉悦的电影。斯蒂芬·索德伯格流水账般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人物的革命历程,朴实地交代下来。没有故事悬念,没有叙事结构,没有精致的对白,没有刺激的光影效果……

          本来也没打算为《切·格瓦拉》写点什么,不过今天在看完《游击队》之后,我还是有一点触动。为什么《游击队》比《阿根廷》动人,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阿根廷》只是一个武装革命的故事,而《游击队》是一个人的伟大理想的陷落。

          斯蒂芬·索德伯格用卡斯特罗朗读切·格瓦拉的信件作为开篇,很快就能把观众带入到一种理想主义的情境之中,而这种理想主义,是在第一部《阿根廷》中所体会不到的。这也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在古巴,切格瓦拉如果说还有一点愤青或好战分子的影子,那只有在玻利维亚,他才真正展现出他的革命情怀和人类主义理想。

          这种情感上的高度认同,缘于一种非常纯粹的劣根性思维。一个人,唯有在富贵加身的时候,抽身离去,才能证明其最真正的心灵上的价值。所以有些时候,很多人跟我说对财富没有追求,只向往田园般的生活,我是不信的;你只有拥有过财富,再将之放弃,那才是有说服力的无欲无求。切·格瓦拉在《游击队》中正是证明了这一点,才使得故事的情绪得以在平铺直叙中,维持饱和。

          如果说,《阿根廷》的高潮在于片尾长时间的战斗情节,那么《游击队》的高潮,则高明了许多。因为影片在最初已经树立了切·格瓦拉的理想主义形象,所以影片中,任何一次对这种理想主义造成冲击的戏份,都是一次高潮。

          比如当游击队成员纪律涣散或思想腐朽的时候、比如当游击队的无线电报出现故障的时候,比如丹妮娅身份败露的时候,还有派往法国寻求帮助的革命者被玻利维亚军队捕获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不幸遭遇”。绝望的游击队成员,伴随着切·格瓦拉哮喘加重的病躯,谱写了一曲革命失败的哀歌。

          这是电影题材本身的胜利,而不是斯蒂芬·索德伯格导演手法的胜利。纵观两部《切·格瓦拉》电影,导演塑造成功的人物只有切格瓦拉一个,其他人如浮云一般一个一个飘过。也因为此,这两部电影都没有那种可以让人过瘾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手戏。也许卡斯特罗也是一个可以让人记住的人物,但那是因为他特殊的背景身份,而《游击队》中,除了切格瓦拉以外,我现在还能清楚地想起样子来的人物只剩丹妮娅了——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角色。

          人物塑造上的漫不经心,加上叙事上的去技巧化,让我们对《切·格瓦拉》很难形成一个公允的判断。赞同者可以称颂它写实,批判者也可以说它没有观赏价值。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导演就应该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并且编纂合适的情节,去强化它,并打动观众。

          斯蒂芬·索德伯格一直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叹的导演。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性、谎言、录音带》到《永不妥协》,到《毒品网络》,还有那玩票似的罗汉系列。我相信他绝对有能力拍出让人叫绝的电影,他的履历表也证明他能胜任任何题材。他在《切·格瓦拉》上的尝试,也许只不过刚好不太对我的胃口而已。

          尽管如此,《游击队》中有几场戏的处理还是值得让人反复玩味,比如身患哮喘的切·格瓦拉在饿坏的马匹不愿走动的时候,疯狂地刺杀了它;比如玻利维亚的年轻士兵在看守切·格瓦拉时,与他简单地对话,在“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标签身份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上困境,而当切·格瓦拉问能否给自己松绑时,年轻的士兵吓得出门而去,并表示再也不愿走到切·格瓦拉身边。这些细节,也许将证明《切·格瓦拉》在影史上的杰作地位。

     4 ) 附上一首关于 切 的 歌词

    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

    格瓦拉

    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
    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
    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
    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
    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
    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
    正充当着凶手
    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
    我们都是谋杀者
    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
    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
    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
    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
    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
    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
    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
    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5 )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

    峥嵘的山神追迫着他!
    我的脚跟,再一次挨到了罗西南多的肋骨。
    这泅潜者的孤独
    已经像海一样广阔,一样澄明。

    连续十年,纯洁的疯狂引领他
    步向殉难地。血在漂荡、在飞!
    一颗子弹,咬噬着他勒紧的意志。
    挣扎着,这哮喘病发的大陆。

    野草纠缠着,哑默的岩石黑色闪亮。
    1967年,我的灵魂正远游于西伯利亚的冻原
    ……一路上布满了灰色的火星、余烬;
    天空散落着,肮脏的雨雪。

    一棵树支撑着他,这归于土壤的力量,
    这圣.塞巴斯蒂安的孤独已经像海
    一样淼茫。林枭划过阴冷的天幕
    太阳在高照吗?哭泣他沉落的岛屿。

    我的灵魂猝然被他痛苦的闪电打散,
    那遥远的潘帕斯高原……
    夏日的溪水,花茎的清香。
    啊,一片黑暗,像一颗彗星向他逼近——

                         1999年

    这是我写于10年前的诗,后来被改编加入诗剧《玻利维亚地狱记》结尾。

    清明梦
        ——致切•格瓦拉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怀抱
    那印第安小女孩,
    她早已长大、婚嫁,带着女儿,
    仍然祈祷、唱歌和哭泣,
    拿着你的红水壶接雨,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战斗
    那印第安施咒的下午,
    看不见的饿鸟和众天使扑翼,
    幽灵们不肯转世,仍点数
    自己骨殖。在雨水中,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鼓声
    仍然阵阵。我愿小声击鼓
    至力竭而死。我愿是你身边的
    “中国人”胡安•巴勃罗•张,
    在炮轰中碎裂了眼睛,再不落泪。

    是的昨夜是中国的清明,
    我梦见这出卖你的美好世界,
    炊烟渐升,人们播种、编织、搓下玉米,
    在节日用彩带装饰曳地的裙裾,
    飞行在凛冽长风里。

                     2009.4.6.
    昨日下午在香港电影节看《切•格瓦拉》,
    看到切被捕前一刹,突然浑身冰凉,不觉间已经泪流满面。
    夜有所梦。这是早上醒来后写的诗。

     6 ) 英雄葬礼

    英雄葬礼
    切,已经故去很久了,今日再看那段历史,感受依然很深,很深!
    深到,已经不会打字,那就转抄几句吧!
    格瓦拉等人的遗骨被运回古巴后,暂时停放在哈瓦那的何塞·马蒂纪念馆内。1997年10月9日(即格瓦拉遇难30周年),古巴国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当月11日至17日为国丧日,并确定将格瓦拉的遗骨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圣克拉拉

     7 ) 朴素的纯粹的理性主义者

        有的人奔波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人碌碌无为未着一笔,有的人在等待中坚持一个信念,有的人在挫折中实践唯一的信念……

        号称爱他的人很多,曾经千千万,曾经人们急切把他的挂在胸前背后,生怕有什么不符的地方被人嘲笑。在这样热情的期待中,人们昏昏欲睡应付了这样一部电影,然后说太失望了,就算给自己曾经荷尔蒙冲动画上一个虚伪的句号。
        时尚找到他,铺天盖地,在他走过的阳光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上越偏越远。有人说这是切的悲哀,我说切一直昂然屹立在阳光的方向,只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他穿上这样那样的花花绿绿,而浮躁的人们同样的虚伪,如浮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抱怨自己流离的追逐而一无所获后,从未追问自己的信念是什么。这不是切的悲哀,是人们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流水一般的纪实如陈年老酒,从浓郁的美洲弥漫到我的小房间直至心房。
        电影让我产生了幻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已经不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明明就是切,雪茄、气喘、简短的话语、坚定的眼神。

        说自己是理想主义不难,做理想主义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当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会随着洪流一直走下去,或者我们怀抱理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收获胜利,于是我们安然自得的躺在胜利的成果上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这是应得的,于是忘记了当初的理性,于是抛弃了理想主义,于是豪言壮语也成了过眼云烟。
        切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抛弃的不是信念、理想,抛弃的是胜利这个容易上瘾的毒品,拿起枪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理想虚无如空气,坚持或放弃存乎一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是一件简单是事情。

        任正非退役后,开办了华为,将华为打造成一只饥渴的狼,在国内夺城掠地,成为显然的老大,名声鹊起。然而任正非没有就此停步,时时疾呼“冬天来了”,时时刻刻打好行军包继续前行,跨出国门,从亚洲、非洲、拉美到欧洲再到美国……
        
        理想主义从未过时。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还是庸俗的在潮流的尾巴上认识切,开始也不过将其当做一个时尚的符号,虽没有将他挂在胸前背后,却将一个发黄的军旅黄布包从大一背到大三。随着逐渐深入了解,切慢慢深入我心。当人们逐渐忘却的时候,心逐渐老去的我却想穿上有你头像的T桖表达信念。
       
        有的人以为传奇应当是不平凡的活着,而你却用纯粹朴素执着追求理想谱写传奇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8 ) 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切.格瓦拉》: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文/廖伟棠

    1955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彻夜长谈。下一个镜头就是一年后墨西哥湾迷乱的浪花,切.格瓦拉靠在运载古巴革命者的“格拉玛”号船舷上久久沉思——四个小时后,电影的结尾又闪回了这一幕,浪花依然迷乱甚至过度曝光。而上一个镜头,是切.格瓦拉的尸首被绑在政府军的直升机上,掠过玻利维亚的山谷,阳光灿烂,谁也忘不了,平静的绿林下,曾是围困他的地狱。
    开头和结尾——剧情的透露我到此为止,我想说的仅仅是,开始时他尚有卡斯特罗等八十一人与他踏上远征,最后他孤身一人,他的战争既是少年大卫对巨人歌利亚的战争、也是他与自己一个人的战争。电影百分之九十篇幅着墨于前者,以致于可以作为一部不辜负千万美元投资的战争巨片来观赏,但是百分之十极其克制和隐忍的对后者的表现,为战争的残酷染上了一层超越性的荣光,也使这部好莱坞制作能成为一部史诗式的悲剧。
    的确想不到Steven Soderbergh可以如此现实主义——也许他终于明白了越真实越超现实这个拉丁美洲式道理,《卡夫卡》中残存的表现主义印记在这里被现实细节磨光,却渗进了骨髓,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在犹罗峡谷中最后一战时凄惨得如来自另一世界的零星鸟啼、以及那一两个长度不超过十秒的主观蹒跚的镜头,一下子纠结起前面三个多小时的压抑,转换成泰山欲倾的巨力向你压下来。我承认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浑身战栗,不觉间竟然泪流满面——
    因为我们陪伴切.格瓦拉经历了他的地狱篇。两个小时带着种种牺牲迈向古巴革命胜利的上集,紧接着两个小时带着更直接的牺牲迈向个人死亡的步伐,前者场面转换眼花缭乱,却让人感到沉闷,后者在狭窄山谷作困兽斗,忍耐的时间越长却越让人感到急促如心脏狂跳。观众的心理速度跟上了切.格瓦拉挑战自己肉身极限的速度。Steven Soderbergh用目不暇给的镜头切换配合明亮环境下的浅景深,成功地营造出游击战中充满不可知因素的噩梦氛围,我们不时看到焦点外的世界如幽灵一样向镜头飘来,迅即又落回实处,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也像极了切.格瓦拉在遗着《玻利维亚日记》里记载的战争,还有隐藏得更深的切.格瓦拉的内心:孤绝的意志在痛苦中咬牙、冲突。
    可以说没有上集《阿根廷人》对胜利的现实主义还原描写,我们不能从那个英雄符号中寻找出作为一个人的切.格瓦拉;但如果没有下集《游击队员》对残酷的失败所作的抽丝剥茧式提炼,我们亦不能在这个悲惨的死者身上寻找出圣徒的面貌——正当切.格瓦拉哮喘加剧、摇晃着骑马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时,一刹那逆光中我们看见他的面容圣洁彷佛不属于现世。随即他堕马、发狂刺伤马颈等镜头又把我们拉回绝望的现世。“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鲁迅如是说英雄,Steven Soderbergh也懂得这道理,正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混杂的切.格瓦拉,反证了被萨特誉为“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是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
    这时再回去看上集的混杂也觉得明白了,与四年前Walter Salles《摩托车日记》相比,《切.格瓦拉:阿根廷人》更少浪漫化,前者回避政治冲突、只作感性提示,后者麻利地切入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的纠缠,历史历历在目,提出足够的问题让观众反思——一如下集的失败亦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你要拯救的人偏偏要叛卖你?这是悲剧英雄必然的宿命吗?现实与神话往往表面巧合,实质呢?Steven Soderbergh并没有神话化地处理这些关键的时刻:游击队做梦一般走进河水中,埋伏的枪声大作,出卖游击队的农民罗哈斯脸上现出一个最平凡、最正常的、人的表情,而正是这“正常”令我们陷入最痛苦的疑惧之中。
    罗哈斯这一张脸,和不久面对死亡的切.格瓦拉的那一张脸,竟然都属于人类之脸。切.格瓦拉的临终遗言中有一句,Steven Soderbergh的版本与一般传记流行版本不同,当政府军士兵问切.格瓦拉是否相信上帝的时候,传记说切.格瓦拉回答“我个人倾向于耶稣”,而电影里切.格瓦拉说:“我相信人类(Mankind)”。电影里的切.格瓦拉,是人,不是神,但是一个配得上人之称号的人;电影里的女游击队员塔尼亚,是人,因此会在说及失去联络的切.格瓦拉时痛哭、在最后一役穿上美丽的衣服。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现世,这些真正的人才被异化为“神”。

     短评

    比上部稍嫌纷乱

    7分钟前
    • 水彩游侠
    • 还行

    终于看完了

    10分钟前
    • CC
    • 推荐

    很好的传记片 但有些闷

    12分钟前
    • ken_zhang
    • 推荐

    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终点大都殊途同归,不知道玻利维亚丛林的一声枪响,政府的官方声明会不会是这样:一小撮有组织,有预谋,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动势力……

    15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再见理想

    17分钟前
    • 沈昆莫
    • 力荐

    没耐心看了。。。。。。

    19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男人总是沉迷女人总是想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去了一个他知道不那么美丽的世界,试图把他改造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他失败了他失败的罪魁祸首美国,他们的奥斯卡奖项上居然拒绝提名这部电影从此奥斯卡永远被我个人无视

    22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24分钟前
    • 大麻
    • 还行

    切在这里就像耶稣一样圣洁。

    27分钟前
    • 力荐

    索德伯格这个唐三藏

    30分钟前
    • Top♛Ace
    • 还行

    这个电影不好拍。

    35分钟前
    • 浪遏飞舟
    • 推荐

    理想,现实,人生。

    39分钟前
    • Arthur
    • 力荐

    是非功败后人评。。。

    40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沒有了Part1裏面英雄傳記的感覺,英雄的隕落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43分钟前
    • l.m.
    • 推荐

    慢热,绝对不是我的菜。

    48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50分钟前
    • MissXtotheO
    • 力荐

    未看完,卡碟Mark。

    55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感觉比上一部还要真实、残酷又诗意。《摩托日记》加这两部《切》都是极好的...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自己无法做到的理想主义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般了

    57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6分,太冗长了吧,耐心不够了。

    1小时前
    • 老罗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