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羊城暗哨

    羊城暗哨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内地1957

    主演:冯喆,梁明,凌云,狄梵 

    导演:卢珏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不耻真相

    • HD

      一天2017

    • HD中字

      十二公民

    • HD中字

      燃烧2018

    • 嫌疑人

    • HD中字

      上帝的笔误2022

    • HD

      狄仁杰:长安变

    • HD中字

      寻仇阴阳界

     剧照

    羊城暗哨 剧照 NO.1羊城暗哨 剧照 NO.2羊城暗哨 剧照 NO.3羊城暗哨 剧照 NO.4羊城暗哨 剧照 NO.5羊城暗哨 剧照 NO.6羊城暗哨 剧照 NO.16羊城暗哨 剧照 NO.17羊城暗哨 剧照 NO.18羊城暗哨 剧照 NO.19羊城暗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羊城广州,我边防军抓获了代号209(杨蔚如饰)的入境特务,死前交待要和广州基地头目“梅姨”取得联系。领导把侦破任务交给了王练(冯喆饰),他冒充209找到测字先生“小神仙”(凌云饰),“小神仙”让他次日见“梅姨”,而见到的人叫八姑(狄梵饰),马老板(夏天饰)安排他二人假扮夫妻,用电台和境外保持联系。私人诊所陈医生(韩涛饰)由于过去历史不光彩,其弱点被敌人利用,无奈之下服毒自杀,后被救起,在公安人员的帮助下,他克服糊涂思想,协助破案。得知敌特要劫持客轮去香港,王练随八姑上了船,这时,真正的“梅姨”出现了,她竟是八姑家的佣人刘妈(梁明饰)......

     长篇影评

     1 ) 《当年风靡也一时》---由老电影到老演员


    《羊城暗哨》,我说的是经典反特电影(1957年),而不是那个革命电视连续剧(2006年);
    该电影由著名演员冯喆主演;其主要剧情为:
    ----解放初期,一名代号209的特务被边防军捕获,为将敌特组织一网打尽,公安人员王练冒名209,按地点先后与特务接头,并与八姑以假夫妻身份活动。王练经过细心侦查,发现八姑要挟陈医生赴港参加所谓的“中国人民代表控诉团”到联合国去诬蔑新中国,在公安人员的帮助下,陈医生决定协同公安局破案;特务逼迫陈医生一同上了轮船,在船上,梅姨出现,王练的身份也暴露,特务正要加害王练之际,公安人员一齐动手,将特务一网打尽。

    快照5

    这些播映时片头会出现曝光白点的老电影,都是年幼时搬着小板凳赶场子的记忆了!
    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电影《羊城暗哨》一度风靡全国,深入敌后、机智勇敢的虎胆英雄王练依然在许许多多国人心目中鲜活着。

    尽管有着太多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影子,但是不得不承认建国初期的敌特影片拍的很不错,在特色鲜明的人物之间,观众可以单纯的享受看一场荧幕上惊心动魄故事的乐趣。
    影片的主题是:抓坏人,抓破坏我们安定生活的一切坏人。这些朴素元素是民众最基本的需求了!




    再说技巧!
    其实,您若可以坚持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在于,这部电影的技巧和手法到现在都在被很多电影、电视剧模仿,五十多年了,我们的电影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多少。 如配乐是相当大的亮点。这部电影的配乐,张弛有度!
    而影片最大看点是---真实!
    该片故事就改编于当时震惊全国的“羊城第一案”。“1952年,广州市大东公安分局收到两封匿名的举报信,举报一伙反动分子计划从本地的黄沙码头上船,劫持从广州到海南岛的客货轮船,在10月份联合国开大会时,先到菲律宾,然后开到联合国去控诉共产党,之后再投奔台湾。”

    而其另一个真实地引人入胜之处,就是该片编剧陈残云,作为乡土作家,在他一系列小说中非常注重突出南国特色。
    “境中人生,人在境中”,他笔下无处不体现出南国风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田园特点和城市风貌紧密结合……不像一些现代电影,喜欢弄个子虚乌有的“滨海市”之类,而《羊城暗哨》打出“羊城”的牌子,就要求处处有“羊味”。   
    所以,导演卢珏在影片中极力渲染,在无形的生死战斗后面,经常出现我们熟悉的海珠桥、越秀山、永汉路(即北京路)骑楼、芭蕉林、荔枝树。   
    在王练(冒充特务209)与八姑第一次见面时,卢钰导演为勾勒幽静而神秘的气氛,选择了墓碑林立的黄花岗烈士陵园——那时的黄花岗不像今天,确有一股阴森之气,柏树参差,碑石散乱,荒草萋萋,人物在这个环境中活动,有强烈的神秘感。
    八姑为挑拨陈医生(韩涛饰)夫妻关系拿出一张假合照那场戏,拍摄地点选在中山五路的百年老字号茶楼惠如楼,请食客充当临时演员,那高高低低的广州话“烧卖”“大包”的叫卖声,红线女的粤剧名段《搜书院》隐约可闻,无不构成浓烈的南国色彩,从而把这部惊险影片抒情化了。   其余拍摄地点像沙面、百子路、东山洋房、西关的青砖屋,都使影片粤味清醇,不但令广州人看了无比亲切,也令在全国甚至国外上映时,由于显示出浓厚的岭南特色而大受欢迎。
    如果您想一看50年代的广州风貌,不妨参见此片!




    谈谈主演。
    英年早逝的著名演员——冯喆(1921—1969年)!




    年青观众知晓的不多,但讲到电影《南征北战》中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羊城暗哨》中的虎胆英雄侦察员王练、《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李正,相信观众再熟悉不过了。片中的故事剧情时至今天仍被津津乐道,角色扮演者是一代又一代影迷所喜爱和崇拜的偶像——冯喆。
    冯喆,原籍广东南海,1921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母亲也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冯喆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用功。他二十岁时,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上海的租界地区。当时,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的冯喆被迫停学。在这期间,由于他经常观看话剧演出,接近共产党员和进步文艺 工作者,对以戏剧形式鼓舞民众抗日热情,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1942年,他参加 了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文艺社团演出,并先后在美艺、华艺和同艺等文艺团体演出《家》、《风雪夜归人》等40余部话剧。1946年加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
    1950 年,冯喆回到解放后的上海,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这对于冯喆来说,是新生活的开始,也是他表演艺术的新起点。从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10多年间,冯喆曾在《胜利重逢》、《淮上人家》、《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记》、《金沙江畔》、《桃花扇》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和解放前不同的是,他扮演的人物更丰富多样了,而且大都是他以前所不熟悉的,其中有解放军、公安战士、农民等等。作为长期生活在城市文化圈中的冯喆,要演好这些人物,难度是比较大的,而冯喆塑造的这些银幕形象,大都真实、自然,还具有他那独特的潇洒风度,是较为难得的。冯喆在表演艺术上这种新的成就,新的突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这和他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沸腾的战斗生活中去是密不可分的。
    1961年,由于由于不久前“街头追女”的风波,被名列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的人员之内,但美其名日是照顾夫妻两地分居;因为在此之前1957年,他的妻子张光茹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川剧事业,已经调往四川成都川剧院。
    冯喆从上影厂调入四川峨眉山电影制片,逐渐转入幕后工作,期间只参加过《金沙江畔》、《桃花扇》的演出。


    1966年,冯喆的演艺事业正值如日中天的时候,来势汹猛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彻底改变了冯喆的一生的命运,使他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文革开始后,峨影厂紧跟形势,全厂上下开始深入揭批“文艺黑线”,冯喆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全身心投入运动之中。然而,等待冯喆的却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这场来势凶猛的打击,令冯喆猝不及防。他解放前参加的由党的“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同茂”剧团的演出,还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
    本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历史,却在其时是非颠倒。冯喆极力申明,极力表白,极力解释,极力辩护,然而一切都是无济于事。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冯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为自己极力申诉,但是给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随时随刻都会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之即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这是冯喆一生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也是他始终难解郁闷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此时,冯喆的妻子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整天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由于她与冯喆早在上海就已情感破裂,尤其对冯喆在调来成都之前所做出的“街头追女”一事大为愤怒,更是对他眼前的处境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而且还由此产生强烈的报复意念。她由于从来没有原谅过冯喆,早已与他同地分居,甚至还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了冯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谈论形势的事情,结果使他招来一场装进麻袋里的毒打。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他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倾情恩爱过的妻子,会这样无情无义。   
    1966年到1969年,是“文革”风暴最为猛烈之时。1969年新春刚开始,省“革委会”就迅速作出决定,把整个省级文化系统单位的人员全部赶到著名的“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所在地——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也就是所谓“刘文彩庄园(“收租院”就在这里)去接受阶级斗争再教育。全班人马一千多人都进驻安仁镇中学,当时名称叫“四川省级文化系统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千余人全部按连队编制,集体居住在各大教室内,室内安置上下铺木床,仅留过道通行。而对那些重点管制的“专政对象”,则集中在与一般人员居住的相隔一片草坪的一排并列的大教室里,即后来称为的“红色牛棚”。当时,“专政对象”共分为三类,即“走资派”、“当权派”、“黑线人物”和“三名三高”,冯喆被列为后一类。这个学习班的活动首要任务是“天天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大批判”,以及并不叫人好受的体力惩罚。在学习班里,冯喆对造反派强迫自己所干的重体力劳动,只有默默地干好,但这丝毫没有减轻对他所渴望的“精神枷锁”的解脱和人身自由的解放。
    《桃花扇》作为“大毒草”影片在“集中营” 的大操场上放映,造反派们边看电影边振臂高呼“打倒”口号,随后,又把从剧团抄来的戏服强行给冯喆穿上,拉到街上对着高音喇叭,又是一通响彻云天的批斗口号,使冯喆的身心再一次遭受严重的摧残。   



    1969年的初夏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里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正在进行综合定论,所以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这些“重点管制对象”,一个个被单独带走,重新进行提审,令其交待以前所谓的历史问题,过去的批斗、游街和毒打,现在升级到更加残酷的严刑逼供,穷凶极恶的造反派为了完成市革委会下达的命令和交派的任务,开始变本加厉地再一次用非人的手段和肉体折磨来试图查出“ 专政对象”新的线索。6月2日这一天,“集中营”院里的高音喇叭地猛地传出凶神恶煞般的声音:“冯喆,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这种声音反复叫嚷了十几遍,十几个专政队员来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地搜查“逃犯”。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到操场大草坪上,口气生硬地宣布说冯喆已畏罪自杀。就这样,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的6月2日,年仅四十八岁。
    ---- 一位同情冯喆的同事曾悄悄地暗示说:“你哥哥人长得很漂亮,死的也漂亮”;


    这是他个人最喜欢的影像


    这是和秦怡的合影


    如今,一代著名演星冯喆已故去四十三个春秋,他在银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演艺风采还是可以扎根在某些观众心中(比如我,就会想起那张英俊、刚毅的脸)!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之后的纪念活动也得到众多影迷支持,每年前往祭奠亦是不为间断!是啊,有的人生时为人拜,有的人亡后被纪念!


    文行结尾,若冯喆先生再此,当会潇洒道:当年风靡也一时,俱,往矣~~~


    您也可以前往下列链接,看到更多配图文字!
    http://www.bafei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7&page=1&extra=#pid7603

     2 ) 老电影拍得更好

    “新中国第一部最具独特创造、为以后社会主义侦破片开辟新路的示范性影片”。

    “反特片反映着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数十年隐蔽战线的较量的真实历史。”

    反特片诞生的背景:1950年国庆前夕,我公安部门破获美日特务李安东、山口隆一妄图以迫击炮轰炸天安门的重大案件,后改编成电影《国庆十点钟》。随后,以歼灭反特骨干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反特片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影片取材于1952年震惊全国的‘广州第一大案’。”

    视觉叙事:直到处长出现,才有了第一句台词。前面特务杀渔人,进入密林被救到医院等过程,皆用视觉表达。默片时代的余韵。

    出彩的配乐:不仅好听,在调节氛围与情绪上也特别棒

    出色的演技:无论是主配角还是龙套,从表情到一举一动都在诠释人物,相比之下现在的表演太粗糙了

    出彩的台词:“穷光蛋,天下都成了他们的啦?”

    广州的空间:波光粼粼的海面、拍打岩石的海浪、危险丛生的密林……繁华的商业路段、大桥上的恋人、西关新屋的街巷、路旁用于休憩的椅子……黄花岗烈士陵园……商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茶楼、餐厅

    反特叙事:209是香港来的特务,八姑是华侨家属,“好好打扮起来,还不是工商界民主人士”

    谍战片桥段:

    对卧底者身份的反复试探:首次见面的测试,以对话测试、以手枪测试,首关过后依旧不放心——“这年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以夫妻关系掩护特殊活动:这在党的行动中也常见

    女特务:

    “蛇蝎女性”的塑造,八姑的欲望书写“我们到底是做真夫妻还是做假夫妻”“喜欢跟我住在一块也可以”“我又没卖给谁,谁也管不着”“我们这种人还不是一条腿在天堂,一条腿在地狱,今朝有酒今朝醉”

    佣人式特务——梅姨。《伪装者》中的孤狼。

     3 ) 当时的电影已经足以让人赞叹了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在于,这部电影的技巧和手法到现在都在被很多电影、电视剧模仿,五十多年了,我们的电影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多少。

       1、配乐是相当大的亮点。这部电影的配乐,张弛有度,特别是紧张激烈的时候,闷隆的音乐推动着情节往前发展,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场景的设计很出彩,圈套、伏笔很是精致,冗余的场景几乎没有,精致的布局,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少见到的。导演的功力,很是非凡。

       3、人物的表演是最值得看的。眼神和手势,即便是黑白电影,但是眼神的表演力,已经超越了黑白片的时代。


       这是当时的电影,却比现在的电影更精彩。

     4 ) 《羊城暗哨》说的是广东维稳截访的故事

    《羊城暗哨》说的是一群广州人要逃到香港,转道联合国去告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上访。如果你剔除影片中对“特务”的负面描写,以及阴险的表情、昏暗的配光等等,影片“告状”的主题就显而易见。
      告状的人包括农、工、商、政、医等各界“受难的人士”,他们不满“囗囗后” 囗囗囗囗等运动剥夺了他们的财产和囗囗,从而要到联合国讲台上去控诉。为此他们组成了“囗囗团”,计划乘坐由广州前往海南的轮船,中途劫持之,在境外同伙的接应下,经香港去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

     5 ) 羊城暗哨

    海燕电影制片厂1957年出品的反特题材影片,改编于当时震惊全国的“羊城第一案”。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军逮捕了一个携电台潜入国境的特务209,但口供还没录完,209就因伤势过重而死去,仅留下特务联系的暗号和地点,209是要和一个叫“梅姨”的特务头子接上关系。
    又是一个儿时印象深刻的抓特务的电影。我方英雄风流倜傥,机智英勇。剧情紧张,惊险刺激,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当时出演侦查员的是明星冯喆,他潇洒自如、不露痕迹的表演风格,也是他电影表演的一个高峰。

     6 ) 64年前轰动中国的反特片,广州第一大案改编,解读《羊城暗哨》

    经典反特谍战电影怀旧系列第九期之《羊城暗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早期岭南反特片中的三大代表作。

    前两期已经讲过《跟踪追击》和《秘密图纸》。

    本期再聊一部当时轰动一时的现象级反特片,《羊城暗哨》。

    【迷影映画】64年前轰动中国的反特片,广州第一大案改编,解读《羊城暗哨》_哔哩哔哩_bilibili

    羊城广州,边防军抓获了代号209的特务,死前交待要和头目“梅姨”取得联系。领导把侦破任务交给了王练,他冒充209找到测字先生“小神仙”,并借机接近女特务八姑,后经过调查,得知敌特要劫持客轮去香港,王练随八姑上了船,这时,真正的“梅姨”出现了……

     7 ) 揭露暗哨

    情节巧妙而又不夸张,其实《潜伏》等谍战剧应该算比较晚出现的了,类似《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这类电影,都反映了我国谍战剧的高度和历史了。这些影片,是值得再次观看的。影片当然也有些脸谱化的嫌疑,比如敌方特务总要比我方男主丑些,然而,影片并没有一味突出我方的机智,突出的是我方如何破解一个个难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非常吸引人,这也令人知晓成功的来之不易。

     8 ) 工商界人士

    昨天看这个电影(IPTV重放)最大的感觉是按照电影的逻辑,抓住特务梅姨是次要的,挖出这个控诉团有那些有名有姓的“工商界人士”,也就是放得是特务这个饵,看看能钓出多少藏在人民深处的 军需主任来。这样想,其实有些不寒而栗的。

    这个电影涉及到了ps的问题,就是把两张照片拼在一起,在1957左右该是专业技术了吧,之后我在《费家有女》里有看到一次,有照为证变得连眼见为实都靠不住了。


    就表演而言我很喜欢狄梵处理的八姑,可以和《英雄儿女》里的王晓棠作比较,“是做真夫妻还是假夫妻,我们这样的人还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珠圆玉润之下仓皇辞庙,这个人物还是有些琢磨的。

    梅姨,马科长,小神仙都太离谱了,夏天在昏暗的灯光下说要大干一场也太象小鬼了,如果特务都是这样的,世界就真的太平了。

    演侦察科长的是于飞,他不是老演苏修特务的吗,一下子变成好人实在有种混进革命队伍的感觉,那个宏霞扮演的女公安再次说明好女人一般都那么令人乏味。

    要说冯喆了,昨天仔细看了一遍他的演出反而不如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来得松弛,穿的西服衬衫皮鞋还是很潮的,这一点,王心刚庞学勤哪怕孙道临都比不上,感觉他就是那种香港回来的,举手投足那么倜傥,那句 出去逛逛,不玩怎么像香港华侨 的感觉很好,但他要演出革命者的味道的时候就有些僵,大抵就是马连良突然唱红灯记的感觉。

    冯喆,咳,活着该多好。

     短评

    7.5,最好的反特片,剧情流畅、悬念丛生,圈套和伏笔的设置都是相当好的,结尾还有大逆转,那个年代最好的娱乐片了

    5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其实冯喆一个人就值四颗星了。十七年的男演员我最喜欢两位,一个是石挥,一个是冯喆。相比之下,孙道临王心刚什么的简直弱爆了

    6分钟前
    • 觐威
    • 推荐

    五十年代比起四十年代,国产电影突然飞跃了一个台阶。大幅度摆脱了话剧的轮廓限制,在镜头语言、表演台词上更丰富自然。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反特电影,拍摄手法圆润娴熟,情节推进顺滑流畅,悬念设置恰到好处。冯喆的形象深入人心,真是除了“风流倜傥”之外无可描述。只是演员本人看起来太瘦了些。

    11分钟前
    • 昏昏爱染明王
    • 力荐

    极其偶然地,耐心看完一部老电影,堪称谍战片鼻祖,演员充满时代特征——看外表就知道好人坏人。但不得不承认,在57年,这样的电影一定是五星杰作。

    15分钟前
    • shawn
    • 推荐

    光影中模糊的广州,裹着毛巾被的病号,敌人的兵舰,梅姨,早逝的冯喆。

    1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反特片的一些特点:老局长做最后统筹,一个乏味的女警察,反面人物比正面人物更会演,反面人物将自己的诡计当众说出

    22分钟前
    • joejoe
    • 还行

    故事环环相扣,梅姨真身的揭晓确实做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是拍得太像普法栏目剧(非贬义)了,节奏把握上不是太好。

    24分钟前
    • 悟空&憨豆
    • 推荐

    配乐不错,镜头语言还是革命电影那一套,冯喆那浓眉大眼真心帅气,举手投足都风流倜傥啊

    28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还行

    算是看过的反特老片中最好的一部,50年代的广州街景在最不解风情的镜头下也显出几分迷魅。

    29分钟前
    • 小凯撒
    • 还行

    早期反特电影里最好的一部

    30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反特片的杰作,节奏快而不拖,无论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递进,悬念的埋设,处理起来都堪称典范。丝毫不输同期好莱坞。

    35分钟前
    • 追梦
    • 推荐

    7/10。最大突破是将大反派梅姨设置成劳动人民的模样,刘姨假扮的老佣人穿着粗步衣和鞋、只做事不吭声,一副劳动人民的品性骗过了王练,原形毕露后昂首挺胸地换上套裙和高跟鞋。王练身为警员双手插裤袋、打着响指轻摇纸扇,毫无党的纪律性,却因不愿参与特务内部的淫乱被八姑说破不像自己人,男女特务的浪漫关系埋藏凶险、通过有限视角拼合梅姨的形象都在效仿好莱坞悬疑片。视听手法通过隐瞒反派的正脸、短镜头制造节奏:王练去甲板上打探梅姨下落,注意到一个旗袍女展开跟踪,镜头在急促的脚步和旗袍女的背影之间切换,结尾当公安人员在船底储藏室发现定时炸弹,整个过程由人群疏散的反应镜头、侦查员紧张表情和王练将炸弹抛入大海的慢动作,全景和特写快速交替。王练搜查八姑的抽屉偷拍图片资料时,微风摇动的窗帘倒影和急行军配乐营造人物内心的不安。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反特经典,水准很高,不输欧美。4星半。

    4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海燕厂摄制。赵焕章副导。十七年反特片里最注重艺术性的,开头以凶杀和波涛汹涌意象化结合,不直接展现,留下沙滩血迹。进入丛林,用主观扫视树木丛生。节奏不疾不徐,停滞在输液管点滴。多次用照片相似转场。注重人物心情变化和光影折射的对应,如陈医生被骗妻子外遇窗前面部阴影。全片缓慢节奏中托出一个接一个的悬念。

    44分钟前
    • Kiyoko
    • 还行

    故事没有想象中精彩,冯喆的角色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老领导早已洞悉一切。但在这样严厉的剧本中,也可发挥大明星的作用,可以把一部电影演成个人秀,个人cut!如果冯喆哥哥现在出道,我可以成为粉圈女孩!电影里有不少胶片缺失,剪辑错乱和穿帮错剪入镜头。

    49分钟前
    • 阿winter
    • 推荐

    冷战视角下的反特片经典之作,叙事跌宕起伏,最后一分钟营救6得飞起。50年代广州的城市风光得到凸显,配乐和布景都非常加分。原来那个年代不只有微型相机还有照片PS。冯喆穿西服好有范儿,另外chiaroscuro lighting移植来表现反面人物也算十七年电影的独特一景了哈哈

    50分钟前
    • Troubadour
    • 力荐

    感觉反特片基本定型了,女特务如八姑再也不可能像阿兰那么漂亮了呜呜呜(┯_┯)。结尾炸弹随意了点哇。不过每段情节都很紧凑,悬念也是一个接一个不重样,挺好。

    52分钟前
    • 石头纯
    • 还行

    考虑时代局限多一颗星。脸谱化人设和程式化表演是年代特色。总有一个白痴部下衬托运筹帷幄的首长。情节设置上也有很多硬伤。但看得出导演在尽力把艺术和意识形态结合的更好。军医主任在那个时代属于反动军官和历史反革命,要被枪毙,隐瞒历史更是罪加一等。最萌的是猫头鹰挂钟。滴答声巧妙暗示定时炸弹

    56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还行

    第一次看50年代的大陆谍战片,虽然剧情总的来说还是简单了点看完感觉“就这?”,但意外地很娱乐也很有跨时代的感觉——现在的各种组织也不就是去找联合国… 联合国其实就是美国换个名字吧拜托想想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209演的还是挺好的。一开始就基本知道谁是梅姨了。几个女演员穿旗袍挺好看的。正好现在香港也正在闹港独,感觉有些人一直都在妄想颠覆我们。

    1小时前
    • 急先锋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