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其它地区2017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汤姆·巴特曼,米歇尔·菲佛,黛茜·雷德利,威廉·达福,乔什·盖德,约翰尼·德普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大追捕

    • HD

      以复仇为名

    • HD中字

      机械师

    • HD

      枭雄2017

    • HD中字

      神奇

    • HD

      涉过愤怒的海

    • HD中字

      人类清除计划5

    • HD中字

      朋友2001

     剧照

    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7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8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9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大侦探在东方快车上巧破一桩谋杀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尔被人谋杀,死者被戳了12刀。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成功地揭开了一起“集体复仇”奇案。

     长篇影评

     1 )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剧本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剧本

    (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改编)

    (镜头纪录本)

    改编/〔英〕保罗·丹

    译/陈笃忱、李正伦

    序幕

    金底黑字的字幕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映出:“演员表”出现过后,画面转变为像是笼罩在青色云雾里的风景。

    一座白色的漂亮住宅。

    “纽约,长岛,阿姆斯特朗家。一九三〇年”

    映出木偶、瓷器打破后的碎片。

    同样的构图以呆照的形式表现为报纸第一版消息。《每日新闻》的标题:“阿姆斯特朗家的幼女被绑架”。

    画面又转为像是笼罩在青色云雾之中,一个男人抱着幼儿从楼上走下来。倒剪双手、坐在椅子上的保姆,跌落到地板上。

    画面不动,同样的构图变成照片登在《纽约日报》第一版上。标题为“深夜被绑架,阿姆斯特朗家陷入恐怖的深渊”。

    一只布缝的小熊从被抱走的幼女手中掉到地上。画面不动。

    同一构图的照片的上方映出《每日镜报》的标题:“绑架幼儿的恐怖”。

    被一名绑匪猛击后脑而瘫在地上的仆人。女厨师从楼上看到这一情景,吓得用手捂住眼睛。

    绑匪坐进停在后门口的一辆汽车。

    女佣人从住宅后门跑出来,追赶已开动的汽车。

    同样的构图成为登在《政治新闻》第一版上的照片。

    呆立在后门口的女佣人,她的名字叫波蕾特·密歇尔。

    从阿姆斯特朗家后院开上马路的绑匪的汽车急拐弯,对面开来的汽车为了躲避,车轮掉进沟里。

    司机从车上下来,无可奈何地望着绑匪的汽车跑掉。

    《纽约先驱论坛报》登出汽车掉进沟里的照片。

    阿姆斯特朗家门前聚集着一群新闻记者。

    一架轻便飞机降落在大门前面的草坪上,新闻记者围上前去。

    穿着白色飞行服,戴一副飞行眼镜的阿姆斯特朗上校,扶着穿一身白色服装的妻子,从飞机上走下来,从新闻记者的人群中挤出。字幕映出:“哈米许·阿姆斯特朗上校”,“小戴西之母,索尼娅·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夫人挽着丈夫的胳臂行走。

    新闻记者紧跟在后面。

    同样的构图变为《纽约时报杂志》上的照片。标题是“用钱赎回人质”。

    画面映出《纽约时报》的第一版。

    女婴的照片上方印着:“发现小戴西已死。”

    标题由黑色变为红色。

    伊斯坦布尔,白昼

    红色汽车穿过人群缓慢地驶行。

    字幕:“五年后,伊斯坦布尔,亚洲部分。”

    一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女人走下车来。司机从车上搬下两只大皮箱。

    皮箱上贴着形形色色的标签。

    那个女人巧妙地躲开拥上前来兜售物品的小販,矫捷地向前走去。

    前面是码头。

    她拿出船票给轮船公司船舱服务员看。

    船舱服务员:“欢迎您,德本汉小姐。”

    玛丽·德本汉跟在提着皮箱的脚夫后面,走上跳板进入轮船。

    一个男人注视着上船来的德本汉。他就是本片的主人公、比利时有名的侦探埃居尔·博阿洛。

    博阿洛和德本汉搭乘的这艘轮船,驶过把土耳其北部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分成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博斯普罗期海峡,然后同东方快车连接上,这趟快车将从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的中央车站开出。

    原著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博阿洛侦探和玛丽·德本汉从土耳其南面的叙利亚的阿勒颇出发,在土耳其南部科尼亚一度停车后,一起改乘在伊斯坦布尔亚洲部分与轮船衔接的陶鲁斯快车。两人在车上互相进行观察。那时德本汉对博阿洛侦探的观察,是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的:“他的脑袋多么象个鸡蛋啊。”

    此外,根据克里斯蒂的《阿克洛依德凶杀案》(一九二六年)一书的描写,博阿洛的形象是:“秃得象鸡蛋一样的脑袋,只有一部分长着乌黑的头发,两撇胡子倒蛮漂亮,有着一双警惕的眼睛。”

    从头发和胡子开始描写的博阿洛的姿态和容貌,通过阿尔巴特·费尼的逼真表演,得以在银幕上重现。

    比玛丽·德本汉早一步上船的博阿洛,与前来送行的一位军人并肩坐在舱面的长椅上。

    给博阿洛送行是那位军人的重要任务,因为博阿洛曾经替驻扎在约旦的英国军队处理过一桩关系到英军名誉的案子。可是,这位比利时侦探不太容易接近。苦于找不到话题的那位军人,一面无意识地挥动着手杖,一面思索着。

    军人:“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寺院,那是很美的。”

    博阿洛:“你去过吗?”

    军人没有:“……”

    一群羊挤在水边,一个高个子男人穿过羊群走了过来。

    他穿一条苏格兰呢的灯笼裤,戴一顶鸭舌帽,手上提着大皮箱,肩上还挎了一个高尔夫球用具袋。

    船舱服务员看了他的船票,但不知名字怎么念。

    高个子男人:“我是阿布思诺特上校。”

    说着推开船舱服务员,阔步走上跳板进入船内。

    坐在船边的玛丽·德本汉站起来向他招手。

    阿布思诺特取下帽子,跟她拥抱、接吻。

    玛丽:“别在这会儿,别在这会儿。等这件事全部结束之后。等到一切都成为过去之后……”

    传来响亮的喷嚏声。

    两人拥抱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楼梯,楼梯上面放着一张长椅子,博阿洛坐在那里用手绢捂着鼻子和嘴。

    玛丽:“那个小矮个真有点怪。”

    阿布思诺特:“是青蛙(指法国人)吧。”

    即将沉没的夕阳照射在水面上,粼粼发光,轮船在航行。

    清真寺的圆屋顶和尖塔的影子。

    旅馆的餐厅,傍晚

    穿着红色短上衣,戴着土耳其帽的乐师在演奏《好船糖果号》的曲子。

    正在上楼的日本客人。

    从客人中间走来一位蓄着小胡子的男人。他叫布克。

    布克在一张餐桌前发现正在用餐的博阿洛,便提高嗓门向他打招呼。

    布克:“(用意大利语)哎呀!没想到在这儿碰见朋友啦!(用法语)博阿洛先生。(用英语)怎么样,近况还好吧。”

    布克走近博阿洛的桌子。博阿洛也毫不含糊地提高嗓门应答。两人拥抱。

    博阿洛:“好极啦,我正感到闷得慌呢。”

    博阿洛把手里的菜单撕成碎片,向背后扔去。

    博阿洛:“真是不象话。肉烤得这样硬,简宜象吃竹签子,喝这样的酒,倒莫如去啃瓶子。”

    博阿洛把咖啡倒进装酒的容器里。

    博阿洛:“咖啡也是一样。好在已经让我回伦敦了。今晚就动身。”

    布克:“是乘东方快车吗?”

    博阿洛:“是的。”

    布克:“太好啦!旅行要有伴,我找到一位最好的旅伴。”

    两人会意地微笑。

    乐队奏起《傍晚的红帆》。

    片刻后,博阿洛和布克在同一张桌上相对而坐。

    旅馆服务台的职员跑来告诉博阿洛。

    服务台职员:“很对不起。据说任何一趟车的头等卧铺票都已经卖光了。”

    布克:“整个十二月份吗?”

    服务台职员:“是的。”

    布克:“是因为保加利亚对土耳其宣战的缘故吧。”

    布克说完站了起来。

    布克:“我是铁路公司的主任,这位埃居尔·博阿洛先生不仅是全球闻名的侦探,而且还是我的朋友。”

    服务台职员:“是吗。可是……”

    布克打断对方的话,催促博阿洛离开座位。

    布克:“不用担心,会有办法的。总之,我们还是走。”

    俯拍离开桌子的博阿洛和布克。

    摄影机拉开。画面出现一位老人坐在二楼栏杆旁一张能望见楼下的椅子上,吸着雪茄。

    老人弄熄雪茄,站起来,一同前来的年轻人替他穿上大衣,然后离去。

    乐队奏完《傍晚的红帆》。

    伊斯坦布尔中央车站,夜晚

    伊斯坦布尔中央车站名为车站,其实月台连高起一块的地方都没有。

    月台上一片混乱,挤满了等火车的旅客,还有以旅客为目标的擦鞋童和小贩。

    巡逻的警察;带面罩的妇女们;头上顶者行李的男人们。

    一位珠光宝气的老妇坐着手推车从人群里推过来。

    一群看上去象是中近东王族的人。还有梳着日本式发型的妇女们穿着很象和服的衣著,站在一旁。

    东方快车的乘务员彼埃尔站在车门旁。

    坐着手推车的老妇,德拉戈米罗夫公主,以及抱着两只异种狗的女仆希尔德加德·许米特,走进车厢。

    公主:“你是彼埃尔……”

    彼埃尔:“(用法语)夫人阁下,您的房间是十四号。(用德语)许米特小姐请到六号房间。”

    餐车用的桔子堆积如山,乘务员拿起一个品尝。

    堆成山的桔子滚得满地。

    安德雷尼伯爵挽着他夫人的胳臂,无意地踢着桔子走向前来。

    彼埃尔操着匈牙利语给他们安排卧铺。

    彼埃尔:“欢迎您们。请到十二号房间。”

    一位戴着宽檐帽的妇女走来,对周围的小贩似乎不屑一顾。

    彼埃尔:“赫伯德太太,能够见到您非常荣幸。请到十一号房间,这个数字您一定很满意。”

    博阿洛和布克一同走来。

    彼埃尔说的是意大利语。

    彼埃尔:“席略尔·布克!您好。给您准备好了您常用的那间九号房间。”

    已经走过去的赫伯德太太停下脚步。

    布克:“听说已经客满,是吧。”

    彼埃尔:“真是难以相信。今天晚上似乎全世界都在旅行。”

    布克:“无论如何要想办法给博阿洛先生找个卧铺。”

    彼埃尔:“您说的博阿洛先生,是那位有名的……”

    赫伯德太太回过头看了一眼,又转身走去。

    布克:“一点不错。他还是我的朋友呢。”

    一位衣著朴素的女子来到他们三人身旁。

    女子:“请问一声,我……”

    彼埃尔:“(用瑞典语)奥尔松女士,欢迎你!请到七号房间。”

    葛蕾塔·奥尔松心神不定地离开他们三人正要走去,手提包不小心滑落到地上,里面的东西散在月台上。

    葛蕾塔慌忙拣起掉在地上的东西,然后又在手提包和衣袋里找什么东西。

    彼埃尔:“什么东西丢啦?”

    葛蕾塔:“一块小牌子……。那是护身符……。能带来幸福的护身符……。丢了的话,灾难就……。”

    葛蕾塔用笨拙的、口音很重的英语回答。一群小贩围上前来争着想把自己的护身符卖给葛蕾塔,有的是希腊圣人的护身符,有的是菩萨的护身符。在一片喧闹声中,葛蕾塔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那块小牌子。她慌忙离去。

    布克又开始同彼埃尔交涉。

    布克:“博阿洛先生有紧急事情需要回伦敦。是非常重要的公事。我必须保证他到达。要安排好一个到加莱的铺位。”

    彼埃尔:“可是……”

    三位新来的旅客向这边走来。他们是:从旅馆二楼俯瞰博阿洛和布克离去的那位老人,跟他在一起的那个年轻人,还有一名男仆。

    老人跟那个年轻人说了一句什么。

    年轻人急忙来到彼埃尔跟前,口吃地同他交谈。

    年轻人:“很,很对不起,打断你们的谈话。请,请问雷切特先生的卧铺……”

    彼埃尔:“啊,雷切特先生。请到十号房间。贝德斯先生是一号房间的下铺。麦奎恩先生是四号房间的下铺。”

    雷切特老人,佣人贝德斯和麦奎恩走上火车。

    布克:“这里冷得很。总站在这儿不象话。把博阿洛先生安排在十六号房间吧。那里总是有空铺的。”

    彼埃尔:“十六号房间已经由哈德曼先生占用了。”

    布克:“那么,我以主任的名义命令你,让博阿洛和麦奎恩住一个房间,四号房间的上铺。”

    歪着脖子静听他俩交涉的博阿洛,挺了挺身子迈步踏入车厢。

    布克:“多给你一倍小费。”

    他边说边走上火车。

    雷切特的仆人贝德斯站在另一处车门口注视着他们的举动。

    搬进餐车的食品堆积如山。

    侍者用小刀撬开蛤蛎的贝壳,检查有否变质。

    东方快车,车内

    彼埃尔抱着博阿洛和布克的行李走在过道上。博阿洛跟在后面。

    过道本来就很窄,房门打开后就更难以通过。

    阿布思诺特上校站在自己房门口。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呆在房间里。

    赫伯德太太猛然推开门探头窥视,门差一点碰到博阿洛的鼻子。

    赫伯德太太:“我的丈夫叫赫伯德,是我第二次结婚的丈夫。他要是看到这种情况不知将作何感想。连一个放化妆品袋子的地方都没有,凉水里也不放冰。可是打开热水龙头一看,热得简直可以把你烫死。真让你没法说。”

    博阿洛:“是这样。”

    博阿洛从两手叉腰的赫伯德太太的身旁挤过去。

    赫伯德太太的隔壁是雷切特的房间。

    彼埃尔敲四号房门。

    麦奎恩探出头来,连忙用英语搭腔,后来又改用法语。

    麦奎恩:“哦,你大概走错房间了吧。”

    彼埃尔不加理睬,拿着博阿洛的行李径直走进房间,把它放在上面的铺位上。

    彼埃尔:“很对不起,别处的卧铺都已客满,博阿洛先生只好住在这儿啦。”

    彼埃尔走出后,博阿洛进入房间。

    彼埃尔:“您的铺位是上层。过一会儿就要开车了。”

    博阿洛:“(对麦奎恩)打扰你啦,请多关照。好在只一个晚上,到了贝尔格莱德就可以……”

    麦奎恩:“是吗。哦,哦,贝尔格莱德。”

    汽笛长鸣。

    摄影机移动拍摄深绿色镶有一道黄线的东方快车的车身,转而拍摄火车的前面部分及火车头。

    月台灯火通明,东方快车开始了横跨欧洲驶向终点站法国的加莱的旅程。

    博阿洛与雷切特

    第二天早晨,餐车上。

    旅客们各自选择座位坐下用餐。

    博阿洛和布克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上。

    布克:“这里的菜看来比旅馆要好,你认为呢?”

    博阿洛:“完全同意。我真想拿一份菜单留作纪念。”

    雷切特聚精会神地阅读他手里拿的一张单子,连侍者往他盘子里盛汤都没有发觉。

    雷切特:“赫克特,我记得我订购了三件十三世纪的伊斯兰陶瓷器和六只杯子。可是只收到五只杯子,陶瓷器也缺一件。你到了贝尔格莱德马上打个电报问一下。”

    麦奎恩:“是。”

    雷切特:“怎么啦,你感到很疲劳?”

    麦奎恩:“昨天一夜也没睡好。”

    雷切特:“为什么?”

    麦奎恩:“上铺的那个比利时人打起鼾来真……”

    雷切特:“是吗。你那里还有需要回的信吗?”

    麦奎恩:“嗯。还有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

    雷切特:“来信人不署名那就没法给他回信。赫克特,你趁比利时人还没有回来以前先去睡一觉。”

    还在用餐的麦奎恩,还想说些什么,但雷切特的表情,使他不想再说下去了。他站起来离开餐桌。

    麦奎恩走到餐车玻璃门的地方回过头来望了一下雷切特的背影,嘴里嘟哝着说了些什么。

    雷切特的仆人贝德斯跟美国人哈德曼、意大利血统美国人福司卡累利同坐一张桌子。

    哈德曼:“哦。我是哈德曼。叫我迪克好了。”

    福司卡累利:“我是福司卡累利。就叫我迪诺吧。”

    两人自我介绍后,把脸转向坐在对面的贝德斯,似乎在说,这回该你的了。

    贝德斯依然笔直地坐着,随即自我介绍说:

    贝德斯:“我叫贝德斯,就叫我贝德斯先生吧。”

    靠窗户的一张桌子坐着安德雷尼伯爵和他的夫人。

    伯爵亲切地照料身体不适的伯爵夫人。

    博阿诺(画外音):“三天的旅程把互不相识的人聚到了一起,大家同甘共苦,在一起生活。”

    伯爵夫人站起身来走出餐车,伯爵赶快追上前去。博阿洛和布克默默地看在眼里。

    布克:“真是让人忌妒啊。”

    博阿洛:“夫人象是英国人,她的丈夫也是英国人吗?”

    布克:“不,不。他们是匈牙利豪门出身。你多看她一眼都将会引起国际问题呢。”

    博阿洛:“也许是这样。好在他们都不年轻了。”

    布克哈哈大笑。

    玛丽·德本汉、赫伯德太太、葛蕾塔·奥尔松的餐桌。

    侍者把找头交给赫伯德太太。

    赫伯德太太:“我的第二个丈夫经常提醒我,换钱的时候一定要换成美元,至少也要换成英镑。可是你看看这是什么,都是希腊的德拉克马。”

    葛蕾塔:“算啦,你说这些有什么用。”

    赫伯德太太:“我的第二个丈夫还这样说过:‘只要有餐券,走到哪里都不成问题。’”

    葛蕾塔站起来。

    赫伯德太太:“何况这里还收百分之十的小费!”

    葛蕾塔离开座位。

    玛丽:“奥尔松身体不太舒服,说是头痛。请允许我们先回房间去休息。”

    赫伯德太太:“请便。我有阿司匹灵。外国的药可靠不住。”

    布克大概是意识到,她们两人走后,赫伯德太太很可能找他闲聊,所以也站起来走了。

    只剩下博阿洛未走,赫伯德太太来到他的面前坐下。

    赫伯德太太:“那个人怎么啦?大概是晕车吧。”

    博阿洛:“葛丽泰·嘉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一个人呆着吧’。”

    赫伯德太太无言以对,笑了一笑起身离去。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给两只狗投食物。

    侍者:“今晚上给您准备什么晚餐?”

    公主:“蒸平鱼,加点新鲜的土豆;再来一个青菜色拉,不要蘸调味汁。”

    博阿洛聚精会神地用麦杆吸饮一小杯薄荷甜酒。

    他喝完刚要走开,雷切特向他打招呼。

    雷切特:“对不起,火柴借我用一下。”

    博阿洛从口袋里取出火柴,放在雷切特的桌上。

    雷切特:“谢谢。我叫雷切特。有话想跟你谈谈。”

    博阿洛:“有话要谈?哦,原来如此。难怪刚才向我借火柴,给了你,你并没用。看来借火是假,想找机会说话是真。任何人都会这样来判断的。”

    博阿洛手舞足蹈地揭穿了雷切特的秘密,他本想斯文而有礼貌地谈出自己的看法,结果适得其反,越说嗓门越高。

    博阿洛让满面堆笑的雷切特坐下,自己坐在他的对面。

    雷切特:“你的眼力不错。可是,博伊洛先生……”

    博阿洛修正雷切特的发音。

    博阿洛:“是博阿洛。”

    雷切特:“对,对。博阿洛先生,我有一件事需要马上处理,想请你来办。可以给你足够的报酬。”

    博阿洛:“是什么样的工作。既然叫做工作,那要我怎样来效劳呢?”

    雷切特:“博阿洛先生。我是个有钱的人。象我这样地位的人,难免要有仇人的。”

    博阿洛:“只有一个仇人吗?”

    雷切特:“你这是什么意思?”

    博阿洛:“我的意思是说,象你这样地位的人,仇人恐怕不止一个。”

    雷切特:“哦,是这个意思呀。”

    博阿洛:“你的职业是什么?”

    精神一度松弛下来的雷切特,又再度紧张起来。

    雷切特:“我已经退休了。”

    博阿洛:“退休之前呢?”

    雷切特:“实业家。”

    博阿洛:“实业家也有各种各样的呀。”

    雷切特:“经营儿童用品。这些都无关紧要,问题是我的安全。”

    博阿洛:“你的生命有危险?”

    雷切特:“一直受到威胁。只要问我秘书,他就会把那些恐吓信拿给你看。”

    雷切特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支小型手枪给博阿洛看。

    雷切特:“睡觉的时候总把它放在枕头下面。”

    说完又把手枪收进口袋。

    雷切特:“博伊洛先生,给五千美元酬金,你看怎样?”

    博阿洛摇摇头。

    雷切特:“那么,给一万。”

    博阿洛还是摇头。

    雷切特:“一万五。”

    博阿洛:“雷切特先生。我的钱已经足够满足我的需要和随意开支了。我目前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案子。老实说,你的处境根本引不起我的兴趣。”

    博阿洛从座位上站起来。

    在那一瞬间,火车钴进了隧洞,等车厢的灯打开,已不见雷切特的踪影,餐车门敞开着,铁轨上发出卡达卡达的摩擦声。

    贝尔格莱德车站,夜晚

    东方快车停在月台上。

    麦奎恩拍完电报从票房里走出来,回到车上。

    博阿洛擦肩而过。

    彼埃尔:“博阿洛先生。布克先生的行李已经搬到普通卧铺的车厢里去了。他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了你。”

    布克出现在两节车厢连结的地方。

    博阿洛:“你那里能睡得踏实吗?”

    布克:“不必惦念我。你是到英国去的,在火车到达终点站加莱之前,你需要有一间房间很好地休息。我那里除了一位希腊医生以外,没有别的客人。”

    博阿洛:“感谢你。”

    布克从这一站开始,坐进邻接的普通客车的卧铺,博阿洛回到原来的那节车厢。

    东方快车又上路了。

    凶杀

    披着睡袍的博阿洛,叫住从过道走过的彼埃尔。

    博阿洛:“彼埃尔,有干净的毛巾吗?”

    彼埃尔:“有。”

    博阿洛:“我的隔壁是谁?”

    彼埃尔:“左边的七号铺位是瑞典人奥尔松女士,八号住的是德本汉女士。右边十号房间是雷切特先生。”

    博阿洛:“能说会道的赫伯德太太住在几号?今晚真想好好睡它一觉。”

    彼埃尔:“住在雷切特先生的隔壁,十一号房间。”

    博阿洛:“还嫌离得太近。”

    博阿洛和彼埃尔相视而笑。

    当博阿洛转过身来,准备回到自己的房间时,与贝德斯檫肩而过。贝德斯端着一只托盘,里面放着药品。

    博阿洛:“对不起。”

    贝德斯敲雷切特的房门。

    雷切特:“谁。”

    贝德斯:“是我。给您送药来啦。”

    贝德斯走进雷切特的房间,把装有安眠剂的盘子放在桌上。

    雷切特穿着睡袍坐在床上看报。

    雷切特好象不屑一顾似的低着头问道:

    雷切特:“几粒。”

    贝德斯:“照您吩咐的,两粒。”

    雷切特:“好。”

    贝德斯拿起水瓶。

    雷切特:“放在那里吧。回头告诉麦奎恩,让他来报告从贝尔格莱德发出的电报全文。”

    贝德斯:“是。”

    贝德斯从雷切特的房间出来,去敲麦奎恩的房门。

    贝德斯:“叫你呢。”

    贝德斯把手里提着的毛巾掷在过道的一张小桌上,匆匆走进自己的房间。

    博阿洛在房间里认真做着就寝的准备。

    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扣上一顶发网;胡子也保护起来,生怕精心修剪的胡子睡觉时弄乱;用冷霜擦手。

    传来隔壁雷切特房间的敲门声。

    雷切特(画外音):“进来!”

    博阿洛把报纸放在床上,眼睛盯视着第一版。

    博阿洛:“好,好,好。”

    博阿洛的指头不停地翻动报页。

    安德雷尼伯爵夫妇的照片。

    博阿洛:“多美呀!”

    博阿洛从床上抓起白手套,一边哼着《傍晚的红帆》的歌曲,一边把它戴在右手上。

    机器房的炉门大开,从炉口添进煤炭。

    东方快车在茫茫黑夜中奔驰。

    九号房间。

    博阿洛已经熟睡。

    传来男人的既象呻吟又象喊叫的声音。

    博阿洛连忙坐起,打开枕边的电灯。

    急促的敲门声。

    博阿洛翻身下床,打开房门向过道张望。

    只见列车员彼埃尔敲的是博阿洛隔壁的十号房门。

    房间里传出用法语的回答,声音很不清晰。

    声音:“没什么。做梦魇住了。”

    彼埃尔:“是吗?雷切特先生,那您再好好睡一觉吧!”

    彼埃尔离去,顺手把过道的灯灭掉。

    博阿洛也把门关上。

    博阿洛:“这真叫做死一般的寂静。”

    东方快车因大风雪而无法前进,周围一片黑暗,它打开车灯停在那里。

    博阿洛探身窗外眺望。

    博阿洛:“真糟糕!”

    他回到床上,关上电灯。

    博阿洛的睡眠再度被扰。

    女人高亢的说话声,使得博阿洛又从床上坐起。

    十一号房间的旅客赫伯德太太打开房门,正在向彼埃尔诉说。

    赫伯德太太:“所以我说有一个男人躲在我房里。我刚一醒来就发现有人。而且我都知道是谁。临睡之前我走错了房间,推开隔壁的房门。你猜那个叫雷切特的人说什么?他说:‘我不是说过吗,你如果再年轻二十岁就请进来。’他不是开玩笑啊。二十年前我才十五呢。”

    博阿洛坐在床上看了一下手表。

    彼埃尔:“再有什么情况,就请您按铃。”

    彼埃尔走开去。

    赫伯德太太把门关上。

    博阿洛心想这回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没想到房门又被一种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第三次从梦中惊醒。

    博阿洛跳下床来。

    博阿洛:“什么东西!”

    博阿洛推开房门向左右扫了一眼,发现右边过道有一个扭着臀部走路的象是女人的背影,头上缠着布,披着一件绣有龙的绯红色晨衣。

    左边的尽头处摆着一张桌子,坐在桌旁的彼埃尔似乎没有觉察到那位惊扰了博阿洛的酣梦的人物。

    博阿洛:“(用法语)简直要把人吓出神经病啦!”

    博阿洛回到床上。

    这次他安稳地一觉睡到天明。

    发现

    清晨,白雪茫茫,东方快车仍象昨夜一样,停在同一地点。

    衣履整洁的贝德斯,托着一只盘子在敲雷切特的房门。

    贝德斯:“老爷,我是贝德斯。您该吃药啦。”

    再次敲门,仍无动静。

    博阿洛开门张望。

    彼埃尔走过来。

    博阿洛:“用备用的钥匙开嘛!”

    在博阿洛和贝德斯的目睹下,门被打开了,但里面还扣着链条。

    彼埃尔打断链条,三人闯进房内。

    雷切特双目圆睁倒在床上,毛毡整齐地盖在颚下,嘴角旁留有血迹。

    贝德斯抱着一只空盘,盘中的药品已散落在地上。

    博阿洛:“别用手去摸!快去叫布克和那位希腊医生。”

    雷切特床边的小桌上放着一只烟灰缸。里面有吸剩的雪茄和烧糊了的纸片。桌上还放着水瓶、玻璃杯和药瓶。

    餐车里挤满了乘客。

    因火车受阻耽搁了旅程的乘客们,纷纷向铁路公司的主任布克提出质问。

    阿布思诺特上校:“拍了电报没有?”

    布克:“电报不通。”

    赫伯德太太:“为什么不打信号弹?”

    布克:“这是火车,不是轮船。”

    德本汉:“现在准确的位置是在哪儿?”

    布克:“在文科夫戚和布罗德之间。”

    布克告诉的是靠匈牙利边境的南斯拉夫地名。

    火车是停在越过保加利亚边境进入南斯拉夫、然后再进入意大利的这条线的中段。

    阿布思诺特上校:“南斯拉夫呀。停在一个多么糟糕的地方。”

    葛蕾塔·奥尔松:“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相信一定能顺利地度过难关。”

    麦奎恩:“需要多长时间?”

    布克:“如果布罗德站的站长发现火车没有到的话……”

    彼埃尔走进餐车。

    他向坐在桌子面前的希腊医生康士坦丁打招呼。

    彼埃尔:“大夫。博阿洛先生请您去一趟。”

    医生:“好的。”

    彼埃尔:“也请布克先生去一趟。”

    布克和医生辞别旅客,与彼埃尔一同离去。

    葛蕾塔:“应该请求上帝饶恕。”

    许米特:“(用德语)应该通知公主夫人。”

    许米特走去。

    委托

    彼埃尔、布克和医生走进雷切特的房间。

    贝德斯提醒大家注意地下的玻璃杯碎片,然后走出了房间。

    医生蹲在床前检查雷切特的瞳孔。

    医生:“瞳孔还没有完全散开。看来是服了什么药。”

    博阿洛:“是什么药?”

    医生指指枕边的玻璃杯,准备去拿,博阿洛忙加制止。

    医生:“有一种鹿子草的味道。鹿子草本身没有毒,怕是加进了一些其他东西。让死者的眼睛闭上行吗?”

    布克:“可以。”

    医生蹲着把雷切特的眼皮合拢。

    医生:“血为什么流得这样少。我揭开毡子看看行吗?”

    布克:“可以。”

    揭开毡子,露出穿着睡衣的雷切特的胸部。胸部附近有几处渗血。

    医生:“被戳了十二、三刀。”

    布克:“我的天呀!”

    博阿洛:“要吐就到外面去吐。”

    彼埃尔扶着布克走到过道里。

    医生:“口袋里有东西。”

    博阿洛向前走了两步,去摸雷切特的睡衣胸前的口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怀表,然后又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把表放在上面。

    医生:“死亡的时间是……”

    医生看了看表上的字盘。

    医生:“死亡的时间是在午夜十二点到两点之间。”

    博阿洛:“是这个时间。我听到他的喊声和他召唤乘务员的时间是在一点二十分之前……。彼埃尔来问他,他说是做梦魇住了……。以后还听到冼脸盆的响声。我听见的就是这些。”

    博阿洛注视那扇打开一半的窗户。

    回到自己房间的博阿洛,与布克单独交谈。

    布克:“全靠你啦。一切尽管吩咐。”

    博阿洛:“请南斯拉夫的警察来办怎么样?”

    布克:“那可不行。这样乘客都要被盘查。必须由你来破这桩案子。要在到达布罗德的时候,我是说如果能到达的话,一切都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报告给警察。”

    博阿洛:“调查办公室设在靠近普通卧铺的那节餐车里如何?”

    博阿洛搂着布克的肩膀这样问。

    布克:“一切悉听尊便。”

    博阿洛:“请你给弄一份全体卧铺乘客的名单和车厢平面图。”

    布克:“我马上去准备。”

    博阿洛:“还有他们的护照。”

    布克:“包括我的吗?我就去通知他们。”

    布克走出房间。

    博阿洛的盘问

    博阿洛在过道上讯问医生。

    博阿洛:“其他车厢里有乘客吗?”

    医生:“在普通卧铺的车厢里只有我和布克。”

    博阿洛:“这样看来,问题出在我们这节车厢里啦!”

    医生:“根据我这个外行人来看,凶手可能就在我们中间。”

    布克回到餐车,开始向吵嚷不休的乘客们讲话。

    布克:“诸位,别吵啦。请安静点。请你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博阿洛吧。”

    葛蕾塔:“太可怕了!上帝是不同意杀人的。”

    从公主开始,全体乘客都在场。

    麦奎恩:“为什么不首先告诉我这个同他一起旅行的人?”

    赫伯德太太:“我离死者最近。”

    布克:“您说您看到过一个男人,能不能指出谁是凶手?”

    赫伯德太太:“我可没有这样说过。房间里确实有一个男人。可是屋里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再说我很害怕,一直闭着眼睛。”

    布克是:“那您怎么知道一个男的呢?”

    赫伯德太太:“因有过两个为我丈夫。”

    布克:“那就是说,您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啰?”

    赫伯德太太:“那可不是。”

    彼埃尔把大家的护照交给布克。

    赫伯德太太:“因为我闻到抽烟斗的气味。”

    彼埃尔:“麦奎恩先生。博阿洛先生想占用您一点时间……”

    麦奎恩跟随彼埃尔走出餐车。

    赫伯德太太:“也许是为了杀害雷切特才跑到我房间来的。难道不能这样判断吗?”

    在默默地听着的公主,操着蹩脚的英语,用威严而激烈的语气插话。

    公主:“只能认为这个人是想从你房间里穿过。”

    博阿洛叫住领着麦奎恩在过道里走的彼埃尔。

    博阿洛:“彼埃尔,托你办一件事。你能不能找来一个旧式帽盒。估计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夫人的女佣人那里有。”

    盘问赫克特·麦奎恩

    麦奎恩站在博阿洛的房间里。

    博阿洛:“请坐。你能否谈谈你知道的全部情况。”

    麦奎恩:“当,当然可以。但我首先想知道,你,啊,博阿洛先生,您是干什么的,究竟以什么身份进行调查……”

    布克走进来,站在博阿洛身旁。他们两人站着,麦奎恩坐着。

    布克:“请原谅。博阿洛先生是有名的私家侦探。是我请他来调査这个案子的。”

    博阿洛:“先从简单的谈起吧。你和雷切特是什么关系?”

    麦奎恩:“我是他的秘书。不,过去是他的秘书。”

    博阿洛:“从多久以前开始的?”

    麦奎恩:“大约一年以前。”

    博阿洛:“在哪儿认识的?”

    麦奎恩:“在佩罗斯……。他去那里搜集陶瓷器。我是去采石油,后来企业倒闭,我失了业,他答应给我工作。我就同意了。”

    博阿洛:“后来呢?”

    麦奎恩:“我们一起到处旅行。他不懂外语,我就替他当翻译。工作本身倒是挺有意思。”

    博阿洛:“你知道雷切特是美国什么地方的人?”

    麦奎恩:“不知道。他不太愿意谈自己的过去。”

    博阿洛:“那是为什么?”

    麦奎恩:“这个,哦,我认为他离开美国可能是为了躲避什么事情。这里收到了一封没有发信人署名的信。请看。”

    坐在麦奎恩身旁的博阿洛,接过那封信放声朗读。

    博阿洛:“我将杀死杀人者。”

    布克把麦奎恩递给的另一封信放在博阿洛读的那封信上面。

    博阿洛:“做好死的准备吧。”

    布克:“真简短。”

    博阿洛:“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复杂的。(对麦奎恩)昨晚从贝尔格莱德发出电报了吧?”

    麦奎恩:“是的。刚一离开贝尔格莱德,他就要我去向他报告电文。这是最后一次。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博阿洛把信还给麦奎恩。

    博阿洛:“另外还有恐吓信吧?”

    麦奎恩:“有……。可他没给我看就烧了。”

    博阿洛:“果然不错。”

    麦奎恩:“您说什么?”

    敲门声,彼埃尔拿着帽盒进来。

    博阿洛:“就是这个。这正是我想要的。大夫,你是说戳了十二刀吗?”

    医生:“是呀。五刀很深,其中三刀是致命伤。其他都很浅,有两处只是擦破一点皮。”

    博阿洛、医生和布克三人走进雷切特房间。

    博阿洛从帽盒里取出两盘垫帽子用的铁丝架。这种铁丝架是为了使帽子不致变形。

    博阿洛:“伤口说明了什么呢?也许是想说明是两人共同干的,一个力气大,一个力气小。”

    医生:“力气小的可能是女的。”

    博阿洛:“说不定力气大的杀人犯故意这样做的,用来迷惑我们。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犯人作案时,雷切特因为药物的作用,既不能喊叫也不能抵抗。”

    博阿洛从衣袋里取出一条手绢,又从雷切特的枕头下面取出一支小型手枪给大伙看。

    博阿洛:“尽管准备了这个也无济于事。”

    医生:“你怎么知道他有这个……”

    博阿洛:“他给我看过。就在他想用一万五千美元雇我的肘候。被我回绝了。(对布克)早知如此就应该接受他的雇用。”

    博阿洛把手枪装进布克打开的那只盒子里。

    博阿洛:“下一个问题该是烟灰缸了。”

    博阿洛取下备用的酒精灯的盖子。

    博阿洛:“两根不一样的火柴棍……。吸剩的雪茄烟……。烟斗的通条……。”

    医生递给博阿洛一条白手绢。

    医生:“还有这块手绢。”

    博阿洛:“哦。上面还有个大写字母H。”

    医生:“看来找些线索还是不难的。”

    博阿洛:“怎么判断呢?可能是代表教名,也可能是代表绰号或者通用名。好,等看完护照再说。”

    博阿洛把手绢放进口袋。

    博阿洛:“最后该研究一下这块烧糊的纸片了。”

    博阿洛点着酒精灯。

    博阿洛:“这盏灯一直是用来修整胡子的。”

    医生:“胡子?”

    博阿洛:“一点不错。用它化石蜡。”

    博阿洛小心翼翼地把烧糊的纸片放在一个铁丝圈上,然后再把另一个铁丝圈盖在上面,使纸片不致散落。两个铁丝圈的顶端都开有圆孔,夹在中间的纸片有一部分露在圆孔外面。

    他把夹好的两个铁丝圈轻轻地放在酒精灯上,注意观察。

    博阿洛:“希望看了以后要记住。你们俩就是证人啊。”

    焦纸片上出现烧红的字母。

    可以认出,字母是“AISY ARMS”。

    医生:“A·I·S·Y……A·R·M·S……”

    布克:“这是什么意思?”

    烧红时显露出的字迹不一会就在火焰中消失了。

    博阿洛:“我知道雷切特的真实姓名了,也知道他为什么非离开美国不可了。”

    往事

    博阿洛在布克的房间里和布克对坐交谈。布克手里端着一杯香槟酒。

    博阿洛:“你还记得阿姆斯特朗案件吗?”

    布克:“当然记得。美国发生的一桩绑架幼女的案件。女孩被杀死了,咳,犯人……”

    博阿洛:“记得那个被害的女孩子的名字吗?”

    博阿洛合上做了记录的笔记本,并放下铅笔。

    布克:“我记得好象是叫小戴西。”

    博阿洛:“D……”

    布克:“D……”

    博阿洛:“A……”

    布克:“A·I……S·Y……。还有A·R·M·S……”

    博阿洛从椅子上站起来。

    博阿洛:“小戴西·阿姆斯特朗。”

    布克:“难道雷切特就是犯人?”

    博阿洛:“不是的。犯人已经捕获被判处死刑。可是,他的背后还有策划者。他怕报复,起先不肯说,一直到执行死刑的头一天才说出来。那个幕后人物携带赎金逃走了。”

    布克:“我记得的确有这样一个人,是意大利语系的名字……,肩膀很窄。”

    博阿洛:“叫卡赛悌……”

    布克:“那就是罪有应得了。因为他双手沾满了儿童的鲜血。”

    博阿洛:“他的罪岂止这一点!已经怀孕的阿姆斯特朗夫人,因为发现爱女已死,受刺激流产了,不久也死去;阿姆斯特朗上校是一位勇敢的军人,可是受不了现实的折磨自杀了;还有伺候夫人的那个保姆,由于蒙受不白之冤,从寝室里跳窗自杀。一共死了五个人。五个人……”

    布克:“卡赛悌终于也倒在自己的血泊里死去,这真可谓无巧不成书。”

    东方快车停车,司机和火伕从车上下来,登上一处高地,眺望着一望无垠的雪景,一面在谈些什么。

    列车员彼埃尔的证词

    从布克的房间出来的博阿洛和布克,同医生一起来到餐车,他们坐在靠窗的座位上。

    彼埃尔被招呼来,博阿洛把写好的乘客名单递给他。

    博阿洛:“把乘客逐个地叫到这儿来。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就除外吧。这不光是因为她身份高贵,而是因为她年事已高啦。”

    彼埃尔接过名单迈步要走,博阿洛接着又说下去。

    博阿洛:“哦,彼埃尔。你就在跟前,那就先从你开始吧。”

    彼埃尔转身回来,站在博阿洛而前。

    博阿洛:“你的全名叫彼埃尔·波尔·密歇尔吧?”

    彼埃尔:“是的!”

    博阿洛:“你占了两个圣人的名字。你一定是得到很大的祝福才诞生的吧?”

    彼埃尔:“对,我以为如果当之无愧,那是很幸运的。”

    博阿洛拿起彼埃尔的护照看了看。

    博阿洛:“你太太是五年前去世的呀。因病么?”

    彼埃尔:“因为独生女一死悲伤过度。女儿是得猩红热死的。”

    博阿洛:“太遗憾啦!”

    博阿洛站起来。

    博阿洛:“你谈谈昨晚发生的情况,就是说火车从贝尔格莱德开出来以后的情况,好不好?最晚回到自己房间的乘客是谁?你指给我是这个图上的哪一位?”

    博阿洛和彼埃尔之间的餐桌上摆着一张标明乘客所在房间的示意图。

    彼埃尔(画外音):“我想也就是深夜一点半左右吧,那位英国上校站在三号和四号包房的门前,向麦奎恩先生道过晚安。”

    画面表现车厢的过道。

    走出房间的阿布思诺特上校和随后跟出来的麦奎恩握了握手便走开了。

    彼埃尔(画外音):“上校回到他自己的房间,也就是十五号房间之后,再也没有出来过。”

    博阿洛:“这以后呢?以后就再也没看见过哪一位吗?”

    彼埃尔:“要是这么说嘛,倒是看到过一位女的,不过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房间出来的……”

    画面仍然是夜间的车厢过道。

    一个穿着绯红色绣有红龙花样晨衣的女人在过道上走去。

    彼埃尔(画外音):“我看是朝靠餐车那边的厕所走去……”

    博阿洛(画外音):“你看见她回来吗?”

    彼埃尔(画外音):“没有。”

    画面表现餐车。

    彼埃尔:“也许那时候赶上谁按铃招呼我。”

    博阿洛:“对,对呀!从时间来说,正好十二点半刚过一点儿的时候。雷切特先生按的铃,你我都听见的。他还说什么是做梦魇住了呢。”

    夜间的车厢过道。

    彼埃尔站在雷切特房间的门前。

    他开亮门上方的灯,然后敲门。

    别的房间召唤彼埃尔的铃声响起来。

    彼埃尔再一次敲雷切特房间的门。

    里边用法语答话。

    画外音:“没什么。做梦魇住了。”

    餐车。彼埃尔站在博阿洛面前。

    博阿洛:“第二次铃响是谁按的?”

    彼埃尔:“是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夫人。她让我给她把侍女叫来……”

    博阿洛:“谢谢!彼埃尔,谈到这里就行啦。”

    彼埃尔走出餐车。

    医生看着他的背影对博阿洛说。

    医生:“他有能开所有门的总钥匙,要是他想杀人的话是能够办到的。”

    博阿洛:“你是说他曾经从厨师那里借过小刀的事吗?”

    布克:“那同谋犯是谁呢?”

    博阿洛:“照你那么说,那就成了没有任何动机拿刀瞎捅个没完啦。何况,光有钥匙开不了门,里边还扣着锁链呢。”

    彼埃尔又把麦奎恩领来。

    赫克特·麦奎恩的证词

    博阿洛跟站着的麦奎恩说话。

    博阿洛:“老实说,已经弄清你家主人的本来面目了。”

    麦奎恩:“呃?本……本来面目?”

    博阿洛:“我想你也会想象到,雷切特并不是他的真名,真名叫卡赛悌。”

    麦奎恩吃了一惊,不由得往前走了一两步。

    博阿洛:“他是绑架并杀害小戴西·阿姆斯特朗的主谋。你一直不知道吗?”

    麦奎恩:“不知道。如果知道的话,我早就把我这只右手,把我这只给他打过信件的右手砍掉啦。然后用唯一的这只左手把他杀死。”

    博阿洛:“你以为你能办到么?”

    麦奎恩:“因为他是使我陷于犯罪的家伙。”

    博阿洛:“如果你显得十分悲痛的样子,倒不能不怀疑你了。”

    麦奎恩:“悲痛?”

    麦奎恩坐在靠窗的座位上。

    麦奎恩:“我父亲当年是经办阿姆斯特朗案子的地方检察官。阿姆斯特朗夫人和上校曾到我家去过两次。是来商量付赎金的事……。她为人和蔼可亲,尽管有点腼腆,可是……可是,她听我谈了想当演员的话之后,就答应以后给我写信。虽然终于没来得及给我写信就死了。可是……她待我象母亲那么亲切……”

    博阿洛坐在麦奎恩身旁。

    博阿洛:“请原谅我过问一下你个人的事,你爱她么?”

    麦奎恩:“爱。她死的那年我十八岁,正是感受力很强的年龄。可是,你为什么问这个呢?”

    博阿洛:“头天晚上,我和你住一个房间,你在梦话中有两次喊‘妈妈’。”

    麦奎恩:“真的?……那是我又梦见她了。”

    麦奎恩站起来。

    麦奎恩:“你告诉我很好呀。在情操方面发育不良,直到今天还没有结婚,原因就是忘不了她嘛。”

    博阿洛:“我不是为了跟你谈这个才请你来的,我是因为必须从你这里了解一些问题。”

    麦奎恩又坐下来。

    麦奎恩:“明白啦,对不起。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弄清雷切特的本来面目的么?”

    博阿洛:“从信上。”

    麦奎恩:“可是,我已经跟你说过那封信已经烧掉……”

    博阿洛:“是烧掉了。”

    麦奎恩:“既然烧了为什么还……”

    博阿洛:“借助于帽盒子的帮助呀。实在谢谢啦,麦奎恩先生。”

    麦奎恩走开,随之而来的是彼埃尔领来的贝德斯。

    布克望着麦奎恩的背影对博阿洛说:

    布克:“这家伙是凶手。他的话等于招供了。”

    医生:“不对。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幼年丧母的少年,对某一位妇女感到亲切而对她崇拜,这是常有的,象这样的人无法想象他会犯这种罪。和对于母亲般的亲切感截然相反的行动是……”

    博阿洛:“母亲般……。的确,你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发。”

    贝德斯毫无表情地站在博阿洛面前。

    贝德斯的证词

    博阿洛:“贝德斯先生,这可不是什么审讯。只是想问问你,昨天晚上九点四十分左右你把安眠剂送去的时候,雷切特先生已经上床了吗?”

    贝德斯:“是的。雷切特先生坐上火车总是早早就睡下。”

    博阿洛:“晚上睡觉之前你的工作是什么?”

    贝德斯:“把安眠剂放在雷切特先生一伸手就拿得到的地方。”

    画面是昨夜雷切特的房间。

    贝德斯端着摆有玻璃杯和安眠剂的托盘进来。

    雷切特在卧铺上半躺半坐,手里拿着一张纸片。

    雷切特:“贝德斯,这是你放在这里的吗?”

    贝德斯:“不是我,老爷!”

    雷切特:“那么这到底是谁放的呢?”

    贝德斯:“我不知道,老爷。那是什么东西呢?”

    雷切特:“这就不是你应该知道的了。我问的是谁把这个放在这里的?”

    贝德斯:“您还有别的吩咐吗?”

    雷切特看着手里的纸片,头也不抬地说:

    雷切特:“告诉麦奎恩,让他马上来一下。”

    贝德斯:“是,知道了!”

    贝德斯开门,回过头来问。

    贝德斯:“明天早晨几点……”

    雷切特:“十点之前叫醒我吧。”

    贝德斯:“是!知道了!”

    画面仍然是站在博阿洛面前的贝德斯。

    博阿洛:“他总是那个时候起床吗?”

    贝德斯:“是,是那样!首先是吃药,在药性发作的时候他不能起来。”

    博阿洛:“那就是说,你告诉了麦奎恩之后就回到你自己的房间啦。你的上铺是福司卡累利先生吗?”

    贝德斯:“是一位意大利人。”

    博阿洛:“他说英语吗?”

    贝德斯:“可以说是会说英语的一种吧。我以为他好象是在芝加哥学的。”

    博阿洛:“和他谈过话吗?”

    贝德斯:“没有。因为我喜欢看书。”

    房间里。贝德斯在下铺(一号铺位),福司卡累利在上铺(二号铺位)。贝德斯背靠着枕头,戴着眼镜正在读书。

    上铺的福司卡累利开了腔。

    福司卡累利:“贝德斯先生,你在读什么?”

    贝德斯眼不离书地回答他。

    贝德斯:“安拉贝勒·理查森夫人著的《爱情的俘虏》。”

    福司卡累利:“那是黄色小说吗?”

    贝德斯:“不对!”

    探着身子的福司卡累利缩回去了。

    画面仍然是博阿洛和贝德斯。

    博阿洛在笑。

    博阿洛:“说完之后就睡觉了吗?”

    贝德斯:“没有。直到四点还没睡着。虫牙痛得我……”

    博阿洛:“那个那个……那‘一位’呢?”

    贝德斯:“鼾声一直没断。”

    博阿洛:“哈哈。”

    博阿洛拿起贝德斯的护照。

    博阿洛:“最后想问你一下,你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机会之下到雷切特手下工作的呢?”

    贝德斯:“是纽约职业介绍所给介绍的。”

    博阿洛:“在这以前呢?”

    贝德斯:“在军队里。”

    博阿洛:“哪里的部队?”

    贝德斯:“在苏兰。”

    博阿洛:“远东吗?”

    贝德斯:“不,是苏格兰。”

    博阿洛:“啊,苏格兰。”

    博阿洛笑着站起来。

    博阿洛:“请原谅,不懂礼貌的比利时人嘛!”

    贝德斯微笑。

    贝德斯:“啊,原来你是比利时人哪!我以为你准是个法国人呢。”

    博阿洛:“不是。可是你知道雷切特先生是意大利血统的吗?”

    贝德斯:“原来这样。这就找到他性急的原因啦!”

    博阿洛:“他原名卡赛悌。你听到这个名字,有没有联想起什么事儿?你还记得阿姆斯特朗那个案子吗?”

    贝德斯:“想不起来。啊,想起来啦,就是把那个幼女……”

    博阿洛:“卡赛悌就是杀害她的元凶啊!你觉得怎么样?”

    贝德斯:“我总是想,东家总要求我们这些受雇佣的人身世清楚,那么我们也应该要求东家向我们这受雇佣的人讲清身世。”

    博阿洛笑起来。

    博阿洛:“谢谢你啦。”

    博阿洛正要站起来。

    贝德斯:“啊,您别客气了。除此之外你有没有还要打听的啦?”

    博阿洛:“啊,要问的都问了。”

    贝德斯转身走出去。

    布克站起来。

    布克:“这家伙是凶手。一定是这个仆人干的!”

    贝德斯只是回头看了看,径自走开。

    布克:“他接近雷切特的机会比任何人都多。他也能下毒药。从心理学上来说,可以想象,在那种作威作福的颐指气使之下,早就蕴藏着难以忍耐的职业性的憎恨了。你听到他读的那本书的书名了吧,叫《爱情的俘虏》呢。”

    医生:“你根据这个就断定是他杀死雷切特的吗?”

    画面上出现前来援救被大雪所阻的东方快车的火车正在启程的情景。

    布克:“必须抓紧哪!要在援救的火车到达之前全部调査完。”

    医生:“下一个是谁?”

    博阿洛:“赫伯德太太。”

    布克:“怎么还不到。”

    布克离开他俩。

    赫伯德太太跟在彼埃尔后面进来。

    彼埃尔:“那声汽笛是援救列车已经开到左近的信号。”

    赫伯德太太:“太慢啦!”

    赫伯德太太站在博阿洛面前。

    赫伯德太太的证词

    博阿洛:“因为时间不多啦,只能扼要地问一问您,所以,您的回答也请尽可能简明扼要……”

    赫伯德太太:“既然那样,你要说什么就快说吧。”

    博阿洛请赫伯德太太在他对面坐下,拿起她的护照。

    博阿洛:“您的全名是赫列特·贝林塔·赫伯德吗?”

    赫伯德太太:“不错。我开始用赫列特这个名字是在……”

    博阿洛:“那么关于雷切特先生的品行,您是早就知道的啦。”

    赫伯德太太:“对,可是……”

    博阿洛:“您认识阿姆斯特朗他们家的人吗?”

    赫伯德太太:“不认识,当然不认识。他们是名士嘛。”

    博阿洛:“您的房间通雷切特先生房间的那道门的门闩,您躺在铺上看不见么?”

    赫伯德太太:“对!”

    博阿洛:“为什么?”

    赫伯德太太:“因为我把装化妆品的手提包挂在门拉手上边了。彼埃尔就跟我说过,有个男人躲在门后朝我屋子里看。”

    博阿洛:“好,好,我全明白啦。”

    赫伯德太太:“不,你还没明白。今天早晨,我在昨天晚上入睡之前读过的杂志上发现了这么个东西。”

    赫伯德太太把手提包里的东西一古脑儿倒在桌子上,捡出一个钮扣。

    布克接过来。

    布克:“什么?这是管卧车的乘务员的制服纽扣啊!”

    博阿洛:“大夫,对不起,您能不能调查清楚彼埃尔的上衣掉没掉扣子。”

    医生拿着扣子出去。博阿洛一面帮助赫伯德太太把倒出来的东西装回手提包,一面悄悄地把在雷切特房间里发现的手绢掺在她的东西里。

    博阿洛:“太太,您把手绢忘啦!”

    赫伯德太太:“不是我的。我的嘛……哦,在这儿哪。”

    赫伯德太太出示自己的手绢。

    博阿洛:“啊,因为我觉得这儿绣着一个H字母……”

    赫伯德太太:“赫伯德的字头是H,不错,都是一个H,可是那不是我的。我的不是那么贵重的。那是巴黎还是什么地方出的高档货,可是擦一回鼻涕就再也不能用啦。”

    她说完转身就走,博阿洛赶上去把她拉住。

    博阿洛:“在解决这个难题上您为我们提供了重大的线索。向您表示感谢!”

    赫伯德太太:“只要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你可随时找我谈。”

    医生回来。

    医生:“彼埃尔的制服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也没有用新线重新缝过扣子的痕迹。”

    博阿洛:“我预料是这样。”

    葛蕾塔·奥尔松的证词

    彼埃尔把葛蕾塔·奥尔松领进来,她有点提心吊胆的样子。

    博阿洛:“(用瑞典语)您好,奥尔松女士!”

    葛蕾塔:“(用瑞典语)您能说瑞典话吗?”

    博阿洛:“我会说的瑞典话就这么几句。斯堪的那维亚人谁都长于外语,所以我想用英语跟您谈,可以吗?”

    博阿洛请她就座。她用带浓重乡音的英语开始谈话。

    葛蕾塔:“我小时候,智能发育很慢,后来又在非洲从事传教活动,可是对方又都是智能比我还低的孩子们……”

    博阿洛:“您大概是在美国呆了三个来月……”

    葛蕾塔:“我拜访了美国有钱的先生们,请他们捐些款。呆了十周,哭了一通宵,凑了一万四千美元零二十七美分的款。”

    博阿洛:“了不起。您从事传教活动已经有多少年啦?”

    葛蕾塔:“五年了。有一年夏天的一天,身体依然不好,我在草坪上歇着,在我眼前出现了基督的圣灵,紧接着就出现了许多孩子们,而且都是黑皮肤的孩子们……基督的圣谕要我救救黑皮肤的孩子们。”

    博阿洛:“原来如此。您父母都是笃信基督的吗?”

    葛蕾塔:“不,他们不敬神。所以,这既是圣谕又是个惩罚。”

    葛蕾塔说完掏出手绢擦擦眼角,博阿洛象是在连说“算了,算了”似地安慰她。

    博阿洛:“神会原谅您的。也会原谅您的双亲。”

    博阿洛走近葛蕾塔,给她看卧车的示意图。

    博阿洛:“这儿是您的房间吧?”

    葛蕾塔:“对,七号铺位。”

    博阿洛:“不错。请您告诉我使用八号铺位的是哪一位?”

    葛蕾塔:“好,八号嘛,啊,是德本汉小姐。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她当家庭教师,教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们英语。”

    博阿洛:“火车离开文科夫戚之后她离开过卧铺么?”

    葛蕾塔:“没有,睡得可香啦,跟我一样。”

    博阿洛:“您既然睡着了,怎么会知道她没离开过卧铺?”

    葛蕾塔:“我那怕是睡着了,连蛇出气那么大丁点儿的声音也听得见。”

    博阿洛:“是啊,是啊。您没离开过房间吗?”

    葛蕾塔:“没有。一直睡到早晨。”

    博阿洛:“您的晨衣是白色的吧,是不是背部有红色动物的花样的?”

    葛蕾塔:“对,有海鸥的花样。”

    博阿洛:“是啊,是啊。那么德本汉女士的晨衣上有什么花样呢?”

    葛蕾塔:“(用瑞典语)有Lila(紫丁香)。”

    博阿洛:“Lila,唔,这跟法语很相似哪。法语是Lilac。明白啦。那么,您这次旅行的目的呢?”

    葛蕾塔:“为了筹款。跟往常一样,为了筹款,也为了布道。”

    博阿洛:“不错,不错。”

    博阿洛拉着葛蕾塔的手,搀她站起来。

    博阿洛:“这个案子解决之后,请让我也捐助一点钱吧!”

    葛蕾塔:“愿神保佑您。”

    博阿洛吻葛蕾塔的手。

    布克望着走开的葛蕾塔的背影。

    布克:“她是凶手。”

    在彼埃尔导引下,安德雷尼伯爵搀着夫人的手走进来。

    博阿洛:“谢谢你,彼埃尔。你跟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夫人说一声好不好,就说我和布克先生等一会儿来拜访她,问她能不能为我们匀出一点时间。”

    彼埃尔:“是,知道了。”

    伯爵夫妇两人就座。

    安德雷尼伯爵夫妇的证词

    博阿洛拿起他们夫妇的护照。

    博阿洛:“伯爵,这是匈牙利外交官用的护照吧?!这就是说,您有权利不回答我的提问……”

    伯爵:“在这种情况之下嘛,我放弃这种特权吧!”

    博阿洛:“谢谢您这种善意。伯爵夫人,如您所知,因为这个护照是和您丈夫共有的,所以关于您自己嘛,这上面只记载着您结婚前的姓和名。您结婚前的姓是格林瓦尔德吧?”

    伯爵夫人:“对,我的娘家是德国血统。我已经取得匈牙利的公民权了。”

    博阿洛:“这护照上您的名字的头一个字母已经被油污染,看不清了。”

    伯爵面带微笑地瞧着回答博阿洛问话的夫人,这时他好象有些慌张似地站起来从博阿洛手里接过护照。

    伯爵:“移民局的官员不讲卫生实在不象话。他们一边吃着抹上奶油的面包,一边往护照上盖图章,让油给浸成这个样子!”

    博阿洛:“不错。”

    博阿洛坐在伯爵夫人身旁刚才离位的那个座位上。

    博阿洛:“对不起,能不能把您的名字写给我?”

    博阿洛把自来水笔递给伯爵夫人,把自己的笔记本打开放在桌上。

    伯爵夫人照办了。

    伯爵夫人:“伊列娜……安德雷尼……格林瓦尔德。”

    博阿洛拿起伯爵夫人退还给他的笔记本,从伯爵手里接过护照,对比两者的笔迹。

    博阿洛:“除了用的笔不同之外,笔迹完全一致。好!可是这块手绢是夫人您的吧?”

    博阿洛出示在雷切特房间里发现的那块手绢。

    伯爵夫人:“那个字头和我的名字的字头不一样嘛。”

    博阿洛:“啊,不错。那么夫人您的晨衣是什么颜色的呢?”

    伯爵想站起来说“你问这些干什么”,博阿洛摆手制止了他。

    伯爵夫人:“是杏黄色绸料的。你对这样的事也是出于职业上的兴趣吗?”

    博阿洛:“我只对犯罪案件有职业上的兴趣。那么您们二位为了什么事一起去美国的呢?”

    夫人瞥了一下伯爵。

    伯爵夫人:“我们最初见面的地方是西巴登。我在这很早以前就住在华盛顿。”

    博阿洛:“不错,您在华盛顿住过。那么昨天晚上睡得很好吗?”

    伯爵:“除了赫伯德太太毛病发作大吵大嚷的那段时间之外,我一直睡得很香。”

    博阿洛:“夫人怎么样?”

    伯爵夫人:“一个样。我们俩都是八点过了还没醒呢。因为我们坐夜车的时候照例需要服托里奥纳尔。”

    医生:“那是白色结晶体用水化开后服用的。是一种强力的安眠药。”

    伯爵夫人:“照您这么说简直是毒药啦。”

    医生:“用过了量就中毒。”

    伯爵又有些不愉快的样子站了起来,博阿洛用安慰的口气说。

    博阿洛:“谢谢您们二位给予的协助。”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证词

    十四号房间的公主和希尔德加德·许米特。

    公主靠着靠垫,闭着眼睛。

    希尔德加德在朗读一本德文书。

    有人敲门。布克和博阿洛进来,布克向公主介绍博阿洛。

    公主:“啊,总是从报纸上看到您的活跃情况。都是希尔德加德念给我听的。只有按纯粹文学的形式写的作品,才不致于让我听着打瞌睡。因为我需要的是‘美好的睡眠’。博阿洛先生,您喝一杯法国白兰地怎么样?”

    博阿洛:“不啦。”

    布克:“好!”

    公主:“好吧。关于谋杀案的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吧。死者那边的人说什么了?”

    博阿洛:“倒不是要问您什么。是有些话想请您听一听。”

    博阿洛抓住公主旁边的座位上躺着的两只小獅子狗的脖子,轻轻提起,让布克抱着它们,自己坐在那个座位上。

    布克抱着两只小狮子狗,从希尔德加德手里接过斟上白兰地的酒杯。

    博阿洛:“您说您曾经赏光听过谈我的活动的新闻报道;可是我也读过关于您的新闻报道。”

    公主:“请说

     2 ) 一个被字幕破坏气氛的梗

    <图片1><图片2>

    在B站看的 画质很良心
    除了福尔摩斯外看的第一部推理电影
    总觉得 结果显而易见 从所有人的背景就能看出来
    可是竟然留下那么多罪证
    嗯 不过瘾阿
    推理过程 没太注意

     3 ) 无标题

    说实话,新版看得我很难受,故找了被网友强烈推荐的74版,讲真,新的真的改编得太多了,也许是导演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吧,总之我还是喜欢老的。//

    2017版,男主从一开始是个信奉“非黑即白”的完美主义,到经历案件成长为接受这个世界的灰暗面:“there is black,there is white,there are you”

    我和朋友说我不能接受男主的转变,或者说导演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是那种相信“人不会轻易改变”的人,作为一个连鸡蛋大小都吹毛求疵的2017Poriot,导演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那位可怜又坚强、策划了一切的母亲,也许是为了维持男主“完美”的人设,也许是想借母亲选择牺牲自己来传达人性的坚强或是其他美德。观影前,我抱着熊熊的找剧透的心情翻豆瓣,有豆友评价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有点不理解....

    但总之,2107版的男主给我一种很鸡贼的感觉,基于不能理解导演预设的完美人设及其成长,我个人认为其实他和那些乘客一样,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救赎自己(2017,提到daisy案子时,男主说d的父亲曾给他写过求助信,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前往,那位上校就因为失去爱妻和未出世的孩子而自缢了)。调查过程中,两次猜错凶手的表现,也和影片一开始展现的神乎其神的断案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1974版,Poriot是个funny little man,鸡蛋似的脑袋以及有趣的、一丝不苟的胡子,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古怪,但真的开始调查时,就能发现他的魅力。一是专业的问询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物,挖掘话语中的漏洞,更厉害的是根据每个人用语方式发现他们假造身份的事实(这得多渊博啊);二是敏锐的感觉,捕捉到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并且继续第一步的问询(这点真的要表白演员们,微表情太厉害了);三,和2017不一样,男主调查过程中从没有轻易的给出结论(锅都是布克先生背),而是在最后,给出了两个选择,并且主动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说明他一直以来都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侦探,而不是苛求完美的断案机器。

    最后,1974结尾真的看哭了。

    老Poriot宣布了东方列车杀人案件结案,“凶手”杀了人之后跑路,所有人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在P推开门回首时,车上的乘客们为曾经因为恶徒而家庭破裂的受害者们(或者说他们自己),敬以庆祝的香槟。

    是的,在正义没有办法审判那个有罪的人的时候,所有因为饱受折磨的人该是多么痛苦

     4 )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别想弄清楚所有证据材料!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经典电影---笔记:
    1930年案发 黛西被绑架
    倒下的椅子保姆,
    老头,
    楼上惊叫的人
    花房有人,女佣 波蕾特•米歇尔,内贼?
    司机相撞
    黛西的母亲夫人:索妮亚•阿姆斯特朗,
    上校军官:哈米许•阿姆斯特朗
                            
    半小时人物基本都出场了,才死人。
            死亡勘察:
    开门有门链子,缬草+?,12刀(5深,三刀致命,2最浅)
    死亡时间:午夜到2:00,怀表:1:15,0:40怪叫
    烟灰缸:两种火柴,一支抽剩下的雪茄,一根烟斗通条,H手帕,
    烧过的纸片AISY ARMS→Daisy Armstrong黛西•阿姆斯特朗1
            当年案情:
    主谋意大利名字卡塞蒂
    夫人2:怀孕产下死胎3,分娩而死
    丈夫上校军官4:举枪自杀
    女仆5:被冤枉为同谋,跳窗自杀
    5条人命!

    一开始人物我分不清,我还截图人物身份及长相,等我看完基本能看脸认出身份了,但是别指望我记得名字!!!

















    挂不了表格。。。只能截图了,以下严重剧透~



     5 ) 亚麻手绢上的眼泪

      关于这个电影的配音我觉得值得提的就是主角波罗——张名煜,他曾经在一盘磁带中录制过丘吉尔那个非常有名的演讲:热血,眼泪和辛劳。他的声音偏雄壮一类,有点类似乔奇那种话剧风格,但比乔奇华丽,比杨文元,胡庆汉这种又更善于表演。但配波罗稍微苍老了一点,自然不如尼罗河惨案里的毕克。
      
      这部电影可谓演员阵容豪华。
      
      扮演波罗的反而是我最不熟悉的。
      
      按照imdb的顺序依次八卦一下:
      
      Lauren Bacall,她演过一个科学家为之颠倒的女人,记得那个电影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为什么还不去上厕所,你的腿这么美,那样我就可以看到了。
      她属于那种非常妖娆的女人,不算很美,但非常有风致,不过她最有名的还是她的丈夫是《卡萨布拉卡》里的里克——亨弗莱-鲍嘉。
      
      Martin Balsam,这个人只知道他演过《第凡内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 (1961) ...O. J. Berman和《惊魂记/精神病患者/触目惊心 Psycho 》 (1960) ...Milton Arbogast,这个波罗的好朋友对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他扮演了《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书》。
      
      Ingrid Bergman:这个我想是最不需要介绍的,本片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我感觉还是那个演员屈就角色的关系,她的虚弱和当年小孩的惨剧互为因果,可以说对那个夜晚最深的痕迹就烙在了她的身上,她做到了完全为电影服务。
      
      Jacqueline Bisset是特吕弗电影<以昼为夜>的女主角,也是这部电影最美丽的女人,匈牙利有这样的美女不愧为匈牙利啊。哪怕只是在电影里。
      
      Sean Connery,其实肖康纳利在本片中就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表演,他的问题在于是硬汉,但总嫌单薄,年纪大了后没有体力了不得不柔情起来,反而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Jean-Pierre Cassel,案件的关键无疑是那个列车员,说起来小伙子蛮帅的,我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他,一番搜索之下终于出现了一个我看过的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不过应该还在其它什么地方的……
      
      John Gielgud:那个看《爱的俘虏》的医生。他和本片那个老夫人Wendy Hiller同时出演过《象人》,他出演医院院长,伯爵夫人是护士长。他们就是那句话:英国味道。他还在《暴帝卡里贾拉》里演过一个大臣。
      
      Anthony Perkins:有的人一辈子都会和一部电影联系在一起,譬如他就是这样。1960年主演《psycho》中的Norman Bates,自此这个,这个过分依赖母亲,清秀,会拔出尖刀刺向某人的形象几乎重复到他因艾滋病去世的最后岁月里。1992年9月12日死于艾滋病,当时妻子及儿子均在身边。9年后的9月11日,他的妻子坐在其中一架撞向世贸大楼的飞机上。以上是网上搜来的资料。
      
      
      Vanessa Redgrave这个人物最近和她的女儿出演了一部在中国公映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本片她扮演的是女秘书,有一个007追求者(肖康那利),而在生活中,她和另外一个007提摩尔顿同居达20年,姐弟恋的前辈啊。
      ....
      Richard Widmark最后还是提一下这个罪犯。他的脸在很多西部片里出现过,哪怕是演警察也往往演那种什么都干的家伙。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好处最后提供了一个假的凶犯,作为侦探的波罗亲自写给警察的报告以最后弥补所有的痕迹,颇有西部时代的法外执法的味道,天网恢恢也许就是靠这样才疏而不漏的。
      
      电影的跌宕首先在于犯罪时间,其次在于参与人数的异常众多。这个电影从某种意义上颠覆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谁都可能是凶手,但凶手只能有一个,而这次,人人都是凶手。
      
      
      当然,另外一条还是没有被打破,那就是死者人人都觉得该死:)
      
      最后说一下东方快车:
      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到1906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辛普朗山岭铁路隧道开通后,‘东方快车’开始固定运行在巴黎—米兰—威尼斯一线,后来又加上卧铺,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横跨欧洲大陆,如果日夜兼程,完成旅行共需三天。 东方快车’的车厢完全遵从19世纪豪华客车创始人乔治·墨蒂默的要求,设计成为‘轮上宫殿’,并配之以最优质的服务。即将进站的‘东方快车—不列颠号豪华专列’就是20世纪20年代由熟练手工艺人打造的精品中的精品。”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218587.htm
      
      这其实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偷窥:那些能登上最豪华车厢的人们又如何呢?她们的亚麻手绢上也有一样伤心的眼泪,也许,更多。
      

     6 ) 对美国电影过度工业化后的思考和担忧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英国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美国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的预告,我在大约今年五月回美国时便早早看过预告,当时对这个电影大约是抱着12分的期待去等它的到来。而且其中casting里有我超喜欢的Johny Depp。但周五看完首映的我真的是牢骚满满。尤其今天还抽空看了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后,更是觉得新版的水准不值得一提。

    以下言论涉及剧情内容,介意的请移步:

    一、新版个人主义过分强烈,喧宾夺主:

    老版的大侦探波洛是一个身高较矮,除去标志性的胡须外,长相不能说是一个十分招人的外貌。其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时,当波洛出现的时候,还被嘲笑是矮小的法国佬。而新片里的波洛,身姿挺拔,风度翩翩,开篇还曾花了大量笔墨来塑造其“高大”的侦探形象。用一个在伊斯坦布无关紧要的案件去极力神化波洛的侦探形象。甚至还给出一个细节,描述波洛在早餐用膳时刁难厨房,早餐要求吃两个鸡蛋,要刚生的鸡蛋,连大小都要精确到每一分每一寸。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不知道书里的波洛是不是这么一个神神叨叨的怪癖大侦探。但我的理解里,其实真正的大神,就应该入1974年版的那般,看起来朴实,不起眼,大智若愚,内在却暗藏着惊人的能量和智慧。在塑造主角这一点上,可以说新版真的十分失败。

    二、情节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贪多嚼不烂:

    导演这个故事讲的是真的不好,我也不确定到底是剧本不好?还是剪辑不好?还是说就是拍的不好。

    1974版的老片子定位十分的清楚和坚定。就是很纯粹的“悬疑”方向,但由于剧作本身的优势,剧情本身就是倾向探讨真挚的人性、同理心等感情流露。所以旧版能把悬疑+人性两个方向都把控得特别到位。74年版的电影还带有着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子,无论从配乐抑或是镜头语言,即便到画面滤镜颜色和颗粒感,都跟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西北偏北》有几分神似。谈及情节发展,旧版在开篇迅速进入剧情发展,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个人主义和形象神化,只是通过一些周围小角色的对白“噢他是个大侦探”之类的来给观众一些提示。而真正精彩的又恰恰在这里,因为现在的观众其实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眼界上,都是十分强的,大部分时候,导演不需要那么直白地告诉观众说“这个侦探很厉害哦。怎么厉害呢?举个例子。”不需要,咱不需要。74版直接从波洛上车、作案人物的纷纷出场来展开,简单明了。不多余、不做作。74版将大量的笔墨花在波洛如何拆解案件,如何论证和反论证凶手们的作案手法。而新版除了开篇的神化行为外,还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你追我赶”的追杀镜头,以此来营造视觉和听觉上的紧张感,这也是失败的。我们要的,是真正震撼心灵的,剧情上的紧张。最后一点情节上的失败,新版还花了心思想要去“感动”观众。开篇形容波洛是一个黑白分明,十分理智的侦探,却在案子的最后被这群“凶手们”的人性之光所感动,而做出了所谓的“人物性格的成长”。说实话,这一举动除了多余外,还让观众不得不质疑导演,你到底想讲什么?悬疑你也没有悬疑到底,走心你也不够触动和感人。那么这个电影最后就徒留几个漂亮的长镜头和灯光布景,十分空洞。所以说,讲好一个故事,是一个导演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本要做到的一件事,显然新版的东方快车在这一件事上失败的足够彻底。这是我还没看过老版前就有的感觉,看过以后更觉如此。不过也不知道该版是否有剪辑过度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让我看的时候觉得剧情和节奏都很跳跃。

    文末,忽然有点理解为什么杨德昌当年退学usc电影系,工业化过度的作品已经很难被定位为“艺术”,而杨老先生恰恰又是个有着强烈艺术追求与诉求的电影人。实在有些失望,给你们打个强心针,去看的话别太高期望就好。但可以看看老版的!剧本真的很好,看的很过瘾!

    11/13/2017

     7 ) 无关《东方快车谋杀案》:西德尼·呂美特灭绝的“道德电影”作者 用勇气与良知展现社会问题

           西德尼·吕美特从电视出道,之后在电视、电影、广播和戏剧的领域奔忙了一个甲子,晚年他回归电视圈,他说:能用胶片拍出来的效果,我用高清也能做到。他入行时目送了古典好莱坞的余晖,他在职业的鼎盛期见证了新好莱坞的发轫,他承前启后,50年白驹过隙,拍了50多部电影,得过46次奥斯卡提名,可他最终没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奖。他终老为此不平:“我想得那个奖,我该得的!”有17位演员因为在他的电影里的演出获得了奥斯卡表演奖项的提名,他们中有英格丽·褒曼、凯瑟琳·赫本、艾尔·帕西诺、理查德·伯顿、瑞凡·菲尼克斯,这些人被公认在他的电影里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里最值得被铭记的演出。他长在纽约,终老在纽约,一生一台戏,纽约是他的舞台,曼哈顿是他电影里不能缺席的角色。他的29部电影里,故事的发生地在纽约。他是有多爱这座城市:“如果一个来自好莱坞的导演,只选择帝国大厦和明信片上的风景来拍,那么他根本不是在拍纽约。”他总是拍那些孤军奋战的普通人——他镜头下的他们,凭借着良知的驱动,以微不足道的个体挑战不公平的制度。他努力看清这个世界的败坏和堕落,是为了在风雨如晦中寻找人的尊严。美国的影评人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濒临绝灭的“道德电影”作者,他的电影构成一部美国战后社会道德批评的光谱。而他却很明白:电影和艺术其实没有能力改变什么。那为什么要拍电影呢?“因为有爱。为电影的一生是美好的一生。”平息了《十二怒汉》(1957),《漂泊者》(1960)经历了《长夜漫漫路迢迢》(1962),《冲突》(1973)止于《热天午后》(1975),《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1974)尘埃落定,终于《夜落曼哈顿》(1997)——他活了86岁,2011年4月9日死于淋巴瘤。他是西德尼·吕美特。尽管不象马丁·斯科塞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那样没有争议,西德尼·吕美特仍然是一位电影大师。
           西德尼·吕美特的影片通常是感性的,但几乎没有影片在感情上过于夸张。西德尼·吕美特经常讲述充满智慧和错综复杂的故事。他在政治上左倾并在电影中经常论述社会主题,但是他不把政治电影放在首位。《十二怒汉》的声名是时间成全的,它成了一部诠释美国司法精神的教科书式电影。1957年,亨利·方达手握《十二怒汉》的版权,需要一个导演把这剧本搬上大银幕。他在纽约见过西德尼·吕美特上表演课,于是决定和这个在CBS和NBC拍过几百集电视节目和连续剧的导演合作。《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剧本梗概如下:庭审一桩疑点重重的少年罪案,陪审团的11人认为孩子有罪,而唯一一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小时的庭歇间隙,他说服了其他人,没有慷慨激昂地声张正义,而是拨开偏见的阴云,唤起每个人内心对生命的尊重。两个小时,一个场景,只有对话交锋,把12个人的出身、性格、态度、内心起伏交代给观众,这考的是新手导演的能力、更是自信。亨利·方达对因陋就简的布景诸多不满,而西德尼·吕美特以电视人的精打细算拍完了电影,只耗资35万美元。可惜发行方联艺公司好大喜功,安排这电影在复活节全面公映,结果在曼哈顿那些能容上千观众的大影院里,门庭冷落地只有几排观众,一周后影片惨淡下线,连拍摄成本都来不及收回。剧中的法庭戏极为精彩。《十二怒汉》获得当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还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和改编剧本。 《十二怒汉》的声名是时间成全的,它成了一部诠释美国司法精神的教科书式电影——“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了一个时代”。法庭,是日后经常出现在西德尼·吕美特电影里的场所,他以电影审思世人习以为常的正义和罪过、背叛和坚守。西德尼·吕美特最为人熟知的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1982)、《夜落曼哈顿》和《判我有罪》(2006)发生在法庭上,《突击者》(1972)是与审讯有关的故事,《热天午后》是黑色幽默的荒唐罪案,《冲突》深入了司法系统内部的败坏,在这些电影里,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正义在良知和道义的追问下变得不那么牢靠,“生命”二字珍重,当我们谈论“正义”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西德尼·吕美特亲历了美国电视业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盛极以后的疯狂。拍摄于1976年的《电视台风云》是西德尼·吕美特一生最重要的电影,他从电视行业出道,亲历美国电视业的黄金时代,见证了这个行业的繁荣与疯狂,这部《电视台风云》既是“独步当时”的冷静反思,也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佐证着美丽新世界的闹剧和悲剧。要从西德尼·吕美特的入行说起。二战结束后,他从远东战场的雷达兵部队退役,回纽约起先是做话剧导演,1950年他被CBS录取,成了悬疑剧集《危险》的导演。到1953年,他同时在CBS和NBC做三档节目,三年里拍了200多集节目和电视剧,是最高产的年轻导演之一。电视台严酷的生存环境逼他养成了速度飞快的拍摄技巧,《十二怒汉》拍了19天,花费35万美元,即便是跑了一百多个外景地的《城市王子》,他也只用52天拍摄,成本不超过860万美元。恪守时间,恪守成本,坚持小成本,多快好省,这些在电视台养成的职业习惯陪伴他到老,是以,当同辈导演纷纷被产业和时代无情抛弃后,他能活到老拍到老,到2007年还完成了新片《在魔鬼知道你死前》。1976年,西德尼·吕美特从电视转入电影业第20个年头,他从巅峰开始,经历过一次低谷,而这一年的《电视台风云》会成为他职业生涯里真正的华彩。《电视台风云》是从喜剧滑向闹剧,闹剧的终点是悲剧,吕美特口气戏谑,以插科打诨和尖锐讽刺武装了他内心的悲伤与苦闷。电影里,被收视率压迫得前途无望的主播,在节目里大发厥词,却意外造成收视率暴涨,并且他在电视上越疯狂,收视率越疯长,那个年代极度压抑且道德失衡的美国社会,显然认可这种疯狂。电影的结尾,收视率的战争还在继续,主播被戏剧性地枪杀在直播现场,画外音响起:“这是霍华德的故事,这是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西德尼·吕美特在这电影里贡献了一句留给电影史的经典台词:“我已疯狂至此。我忍无可忍。”电影热闹得好似狂欢节,思考是透彻心肺的冷:真实是什么?新闻是什么?电视人是什么?电视是什么?当媒体的权力可以泛滥地渗透进日常,道德又是什么?
           当年有评论挖苦,说这片子妖魔化了电视,是电影人对电视的羡慕嫉妒恨。以这话评判西德尼·吕美特,是狭隘了,电影成就了他的地位,而他对于电视业则怀了哀切的深情。1995年,西德尼·吕美特出版了他的自传《拍电影》,书里写道:“我认为电影最好的风格不是被‘看’到,而是被感受的。”“能用胶片拍出来的效果,我用高清同样能做到。”1999年翻拍完约翰·卡索维茨的黑色电影经典《葛洛丽娅》(1980)后,西德尼·吕美特一度回归电视业,在2001年他甚至担任了美剧《百米大街》的执行制片,这部为有线电视网制作的涉案剧拍了两季。高龄没能阻止他工作,他以75岁高龄在电视业二度创业,直到7年后,82岁的他又一次拍起了电影,在《判我有罪》里重拾他驾轻就熟的庭审题材。在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里,个体内心的黑暗与光明是比法律裁决的正义更重要的东西。正与邪,生与死,是悖论也是矛盾,法场即是人生,吕美特曾说:“我的电影关心的是个人的心理危机,在残酷现实挤压下的心理波动。”所以他着迷于审判室,着迷于那些在强大压迫下听凭直觉和良心寻找答案的普通人,他感兴趣的是处在危机——尤其是道义危机下人的精神状态。他关心意识与潜意识的漩涡和深流,所以他欣赏阿伦·雷乃。1964年的《典当商》是西德尼·吕美特作品中被忽略的杰作,其实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那时西德尼·吕美特锋芒正盛,影像风格炫目、强烈、直接,他借鉴了阿伦·雷乃在《夜与雾》(1955)和《广岛之恋》(1959)里频繁使用的闪回技巧,试图把观众带进典当商的潜意识里,集中营的梦魇记忆像影子似的尾随着生活,回忆和现实、意识和存在融化了彼此的边界。这是美国影坛最早以幸存者的眼光反思大屠杀的电影,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光芒本不该被《十二怒汉》遮蔽。
           在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里,人物内心的无限黑暗与光明是比法律裁决的正义更重要的东西。《十二怒汉》里,陪审团里每个人的前尘往事从被压抑的昏暗角落里浮起。《突击者》里,粗暴执法的警探原来是被往事困住的囚徒,他以暴制暴地审讯嫌犯,却不断地召回自己痛苦的回忆。以及在惊世骇俗的《恋马狂》(1977)里,试图解开恋马男孩的心结的心理医生,渐渐放出了自己的心魔。《冲突》是关于一个坚强又孤独的赤子,艾尔·帕西诺在西德尼·吕美特的镜头下,成了1970年代美国的西西弗斯。权力、制度、公义,西德尼·吕美特梳理这些宏大的概念,是为了把理解和关切投给每一个卑微但具体的“个人”,他不肯原谅我们这个世界的黑暗与悲凉,是为了在黑暗悲凉中找到“人”的尊严之光。西德尼·吕美特在82岁时重拾拿手的法律和罪案题材拍摄了《判我有罪》,反响不错。影片改编自美国司法史上最漫长的黑帮刑事审判,方寸之间的庭审戏,年过八旬的吕美特拍来依然游刃有余,但这次的主角不是法官,不是律师,也不是法律本身,而是自我辩护的黑帮大哥。他做过恶棍,可也是一个传统的西西里男人,坚守着老派的血性和情义,他矛盾,真实,生动,法庭的战场刀光剑影,而最终触到普罗们内心敏感地带的,是这位老大散发的传统道德的光芒。于是,这电影染上了浓郁的乡愁——这是一个八十岁老人惆怅伤怀的姿态。2007年的《在魔鬼知道你死前》也赢得了不少好评。
           他迷恋戏剧,迷恋固定的空间,迷恋语词里剖析的人心人情,这些戏剧最本质的东西造就了他的电影。对西德尼·吕美特而言,梦开始的地方是舞台。西德尼·吕美特出生在费城,2岁随父母来到纽约。他的父母是讲意地绪语的犹太人,一对流浪艺人,迁居纽约后加入了意地绪语剧团。西德尼·吕美特在剧院里长大,4岁跟着父亲上了台,9岁在百老汇跑小龙套,16岁时演过一次年轻的耶稣。战争中断了他的演艺生涯,把他送到远东战场,成了一个雷达兵。退役后,他先回到了剧场,后来才机缘巧合谋到电视台的工作。西德尼·吕美特终究是迷恋舞台。在电视台打拼的最初几年,他最得意的是把尤金·奥尼尔的《送冰人》拍成剧集。那些年里他不曾远离舞台,一边在电视台批量地拍片,得空就回到剧院排戏,导演过的舞台剧里有萧伯纳的《人与超人》、加缪的《卡利古拉》。西德尼·吕美特有眼力相准那个年代最优秀的剧作。1960年,他把田纳西·威廉斯的《奥菲尔斯的下凡》改编成《漂泊者》,主演是如日中天的马龙·白兰度和意大利“国民演员”安娜·玛格纳妮。田纳西的原作融合了希腊神话和弗洛伊德学说,确实是吕美特会感兴趣的题材,问题是,吕美特擅长刻画危机中的男人,而田纳西·威廉斯的天赋是写女人,当剧本重心转向女主角时,拍摄就失控了。意大利女人安娜·玛格纳妮的个性太过鲜明也太过刚强,她能在罗马街头爆发出能量,但不能适应美国人的舞台排练。《漂泊者》不能挽回地脱离了西德尼·吕美特的控制,成了一部“没能完成的杰作”,票房惨败。
           1962年,他把尤金·奥尼尔的《长夜漫漫路迢迢》搬上银幕,这部带着半自传色彩的剧本凝结了尤金·奥尼尔的青春、情感和才华,西德尼·吕美特在拍摄中刻意淡化了电影手段,淡化剪辑,保留了舞台的空间特色,让演员忠实地演绎大段的对白和独白。这部电影里的凯瑟琳·赫本出神入化,堪称是她一生最好的演出。同年西德尼·吕美特还改编了阿瑟·米勒的《桥上风景》。而西德尼·吕美特最大胆的一次,是在1977年把《恋马狂》改编成电影,这本书写欲望、信念和迷失的剧本至今被视作惊世骇俗之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电影本身是对剧本小心翼翼的复写,它成全的是理查德·伯顿不可复制的表演。在这些电影里,西德尼·吕美特努力地把自己隐藏了,他试图在大银幕上忠实地还戏剧自己的面目。这份“谦卑”也恰是吕美特的风格——他迷恋戏剧,迷恋固定的空间,迷恋语词里剖析的人心人情,这些戏剧最本质的东西造就了他的审美,造就了他的电影。

     短评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9分钟前
    • 狸空
    • 推荐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14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16分钟前
    • Qing
    • 推荐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19分钟前
    • 推荐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2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26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3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3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38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4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46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51分钟前
    • 逆鳞
    • 推荐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57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1小时前
    • gabi
    • 力荐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1小时前
    • 小艺
    • 力荐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1小时前
    • 科林
    • 力荐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1小时前
    • janjanski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