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猜你喜欢

    • 第16集

      完全省钱恋爱手册

    • 已完结

      终极一班3

    • 全24集

      因为你如此耀眼

    • 更新至第10集

      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2

    • 已完结

      热情仲夏

    • 明若晓溪

    • 完结

      天师钟馗

    • 30集全

      终极一班2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猫的报恩or报复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

    碎念碎完,回归主题。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

    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熟悉吗?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在酝酿味道........

    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

    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2 ) 比放大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这部剧反映了当下普遍的、真实的社会问题,一个流行过头已经过时的词汇叫“原生家庭”,似乎每个人都在控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所有性格缺陷似乎都来源于原生家庭。这些问题和观念的诞生也许是好事,因为人们大概是由于普遍基础的温饱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便转而关注爱与安全感等心理需求。而就像我之前在知乎看到的某个观点一样,环境塑造、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和性格,而我们的环境不仅仅是由原生家庭组成的,还有很多诸如学校、社区、同学老师等等,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便我们还小,【但我想这对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你选择笑对困难主动改变还是怨天尤人被动抱怨?在我们要求父母主动地脱离自己的经验和性格去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想到自己一样可以主动改变心态、减少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脱离性格扭曲、内心痛苦的情境让自己健康成长。即便过去和当下已成定局,那么我们更应该向前方看不是吗?无论是内心不够温柔千疮百孔的父母,还是对环境抱有怨恨、感到伤痛的自己,向前看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探讨“原生家庭”这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有必要多个维度理解。

    而这部剧的视角过于单一,一昧的放大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将孩子内心的扭曲、压抑;父母的忽视、控制、软弱、无主见等负面和阴影无限放大,这些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问题仅仅去放大它对于我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样的放大仅仅会让“孩子”越来越怨念,而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怨念而是“爱”。

    更重要的是,这些伤害是不能只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审视的,父母的初心真的只有控制欲和自私吗?父母的原生环境或许孩子会鄙夷,但大环境里的个体有时候正是受太多的环境影响,他们做了他们自己能做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和浇灌 ,孩子尽力做了孩子能做的能忍受的一切,大家都已经很棒了。

    就像热评说的,大意是“我们要去敷衍父母,既不用伤害他们,也不会搭上自己的一生。这不是不爱,不是疏远,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顺应规律的做法,是一种保护。

    可以想象一下,在两个不同的人因为身份位置、经历的差异,导致很难互相理解、on other‘s shores的情况下,要做的首先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要强求对方让自己理解或者自己让对方满意,然后再慢慢尝试理解,在一步步理解的过程中才能一步步亲密。这不是单纯的不负责任的敷衍,是一种减少冲突和痛楚的处理方式。

    因为,可想而知,只有在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包容的情况下,心理距离近的人才不会有矛盾和悲剧。

    这样一想则很简单了——在两个人不够互相理解、无法互相包容、经历和社会位置都不契合的情况下,一个人想要靠近另一个人、执着的对他的行为理解、负责,执着的想让他满意并理解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便会发展成,一旦觉得他的做法错误就无法理解、无法平静,更有甚者如果认定了自己是正确的,就总想要去纠正他,一旦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反应就痛苦,这样产生矛盾不是必然的吗?

    孩子隐忍不去反驳,因为可以想见一旦反驳则会激发矛盾,造成争吵和不解,(亲子间的权威关系依然存在),也因为心理距离近,所以都需要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孩子甚至要模仿、信任父母。当父母的行为伤害到他们意志、感受时,必然会无法表达而痛苦不堪。

    被我们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人生中的任何时期,都不存在没有伤害、没有误解、没有忽视、没有性格缺陷的关系,长大了的我们只是更懂得去处理、调和而已。而亲子关系与之其他不同的一点,在于关系中的权威和平等,这点另作探讨。但我姑且觉得,这种一昧的把责任投放到钱原生家庭,指责和责怪怨恨父母的风向,并不是我们该做的。

     3 ) 茉莉死去的那一晚——记《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死了。

    一个在众人眼里完美无缺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熬完了高考,却在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自杀了。

    为什么?

    茉莉的妈妈始终想不通这个问题——

    我的女儿明明那么聪明,以后会有大好的前程

    怎么就这样跳下去了?

    随着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

    我们见证的不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被扼杀的过程。

    更是我们或多或少被扼杀的曾经——

    茉莉的最后一天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2集一个单元。

    如果说之前推荐的《妈妈的遥控器》是遍体生寒,那么《茉莉的最后一天》就是头皮发麻。

    因为里面每句话、每个场面、每个心声,都如此熟悉。

    这是一个由母亲的视角开始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

    大女儿茉莉自杀,原因成谜。

    茉莉的妈妈通过科技回述女儿的记忆,想要找出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

    最终却发现,害死女儿最大的凶手正是她自己。

    茉莉的妈妈是个留美硕士,要强好面子。

    有多好面子?

    大女儿自杀,她悲痛万分,依然能对外宣称女儿是“失足跌落”。

    全职家庭主妇,一门心思扑在两个女儿身上。

    女儿在家的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监控之下。

    妈妈觉得,这世间再没有比她更了解茉莉的了。

    然而茉莉去世后,运用科技整理出来的记忆,却让妈妈发现这个女儿好陌生。

    她会撒谎跑去偶像作家的签售会。

    她把偷来的发卡故意送给自己。

    她甚至一直以来都在见心理医生。

    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妈妈偏执又疯狂地把茉莉身边的人全都当成凶手。

    是怂恿女儿看小说、逃课的男生(不是男朋友)害死了她。

    是女儿选的心理医生不好,所以才会自杀。

    唯独看不到她自己。

    盲目的、粗暴的,永远都在伤害着女儿的自己。

    女儿表达真实的内心,换来的只有一句“没出息”。

    所有的付出都是在外人面前炫耀的一句“投资”。

    考得好了没有夸奖,只有不断的“否定”和“打击”。

    考得不好没有安慰,只有眉头一皱的冷漠失望。

    那些快速闪过的镜头,那些茉莉关于妈妈的回忆。

    像是一根又一根针,扎得每个人都体无完肤。

    多熟悉,又多疼。

    没有平等和理解,只有从不曾察觉的践踏和伤害。

    以及无休止的冰冷的命令和沉默的执行。

    茉莉曾经对妹妹说,其实我很胆小。

    之所以努力读书是因为怕被妈妈揍,是“我以为只要我好好念书,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好像我们活着就已经没有资格和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因为父母把一切都给了我们,不回报就是不孝。

    茉莉是内向的、敏感的。

    她把一切都埋在心底。

    不能报复为自己付出了一切的母亲,所以只好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

    只好用偷东西来宣泄内心的委屈和困顿。

    可她真正想要的其实一直都是妈妈的醒悟——

    我一直有一个幻想

    有一天,当我考砸了

    回家被妈妈打,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

    她可能会吓一跳

    可能会难过

    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知道什么才是最无能为力的吗?

    是无论经历了多少痛苦与绝望,身为孩子,总是期许着父母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付出死亡的代价。

    因为孩子,最想要的始终是父母的认同。

    所以《妈妈的遥控器》里,15岁的男主宁愿自杀成千上万次,都没想过亲自去破坏那个被妈妈控制在手里可以操纵时间的的遥控器。

    然而,不是每个人能像可莉一样。

    由于姐姐的死亡,换来妈妈的幡然醒悟。

    要知道,在妈妈未曾看到茉莉的回忆前,哪怕大女儿已经自杀,她对小女儿的教育反而变本加厉了。

    很多人都会因为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同而痛苦,我们周末收到的树洞中,就有不少类似的烦恼。

    如果真的这么痛苦,不如舍弃吧!

    就像这部剧的编剧所说的:

    我大學讀社會系,在討論的過程,有些同學真的會把家裡的問題講出來,我記得老師認真給的建議是:你就在爸媽面前表現一套,你知道那一套是你演出來的,等到你可以獨立,經濟自主的時候,你就做自己。不可以忘記你自己是誰。

    我現在是爸媽,叫其他人的小孩在爸媽面前演戲好像不太好,但那是最務實的答案。

    你要敷衍父母,也要原諒他們,畢竟你知道的已經比他們多了。

    也许人生因此会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但总好过赔上自己的一生。

    《茉莉的最后一天》在去年八月底杀青。

    九月,有个北一女学生跳楼,就在导演家附近不远。

    导演觉得:跳下去的孩子,一定恨透这世界,一定对这世界感到绝望。

    可也许她只是和茉莉一样:

    不恨这个世界,很爱爸妈,很想达到爸妈的期待。

    却已经不知道继续爱爸妈还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她只是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

    多可悲。

    妈妈明明爱着茉莉,却从来没有让茉莉有被爱的感觉。

    故事的最后,妈妈戴上仪器,重新回到茉莉自杀的那一天。

    她的女儿站在阳台的护栏上,绝望的想“反正也没人爱我”。

    她看着女儿坠落时的眼泪,哭得撕心裂肺。

    那句从来没有表达出来的话终于脱口而出——

    妈妈爱你啊

    回魂的女儿笑着泣不成声——

    现在我知道了,谢谢

    可是,对不起

    我已经死了

    应该很多人都曾从父母那里听过这样的话——

    你现在恨我也没关系,将来你会感激我的

    可是,知道吗?

    身为孩子,我们从来不想要去恨您。

    不想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用最宝贵最无暇的时光去憎恨这世界上最亲的家人。

    不想未曾感受爱,就先体会到恨。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河童在生产前,父亲会像打电话一样,询问仍在母亲肚子里的孩子愿不愿意被生下来。

    人类呢?

    父母有选择成为父母的权利。

    孩子却永远没有选择成为儿女的权利。

    那又为什么要被“没有生你就好了”而反复伤害呢?

    然而,千万不要觉得这部剧是在控诉父母。

    其实它真正控诉的,是“绑架了所有人的考试”。

    原著直接写着:别为了考试扼杀你孩子

    中国式父母之爱是多数人共同之苦。

    苦了孩子,可也同样苦了父母。

    事实上,每个人怀孕的时候都说,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长大就好。

    当孩子长到一岁、两岁、三岁,期待跟目标就越来越多。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会有条件,孩子对父母的爱没有条件,所以才会有情绪勒索。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说到底都是大环境下的受害者。

    明明教育本身的意义,是帮助孩子找到目标,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但社会压力却促使一些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

    而这部剧至少试着把问题提出来,直视那个问题,直视亲子之间的巨大鸿沟。

    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也不需要为了孩子全盘牺牲

    我们只是刚好有机会并肩行一小段路

    帮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

    我们告诉他一朵花的名字

    他告诉我们花瓣的背面有一只小虫

    因此,尽管这部剧并不那么完美。

    依旧希望能够被越更多人看到——

    愿已经来不及的、每一个曾被囚禁在父母沉重之爱的孩子都可以在成长中慢慢找回自我,学会释然与和解,从心底感受到爱和快乐。

    愿还来得及的、每个父母和孩子在无条件的爱没有完全消失前,不让它转化成无条件的恨。

    愿我们所经受的,我们的孩子不必经受。

    本文著作权属于微信公众号:K社

    如要转载,请私信豆邮,或联系微信号:klbyg007

     4 ) 第二集:貓的孩子

    瘦不拉幾的他如一桿隨時能被折斷的麥稈,說了一句「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母親瞪著她,說了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麼多,你今天考幾科?」

    少年低頭,畏縮著肩膀,不敢看母親臉上淤青。母親在一旁啃著漢堡,雙下巴抖動著說「肚子餓怎麼能跟這個世界戰鬥?」少年低頭,畏縮著肩膀,雙手捧著漢堡

    沒有人知道他的戰鬥,他像是一隻活在後巷的野貓,偶爾發出一聲尖叫,卻最後只能在後巷的寂靜中消音。母親是他的後巷,是他寂靜,也是他唯一的棲身之所。

    活得像是後巷的母親,被嫂子們欺負。她們光鮮如主幹道,如購物街,如燈光燦爛的街道。就連她們的孩子也像是馬戲團裡最搶眼的動物明星,而她的孩子是一隻瘦不拉幾的野貓,被抱上桌面時,一時緊張便會失禁。從此,他被稱為「大便男」,也從此逐步掉進「滿級分」的誘惑裡

    那時他還是貓,還學不會狡猾和殘忍所以,他捧著撿回來的貓咪,溫柔地和媽媽逗弄它們。她是後巷,雖然沒有霓虹燈的點綴。可是,她能夠包容一切流浪的生命,厚厚的雙下巴是一種粗糲的溫柔

    他們是一對彼此依靠的母子。他怎麼都吃不胖,她是手藝很好的小圓媽,圓滾滾的身影總在忙東忙西。他們都在和這個世界戰鬥

    只是這個世界又怎會是吃飽就能挑戰呢?

    總要犧牲一些事情,總要放棄一些事情。於是,他開始虐貓。他抬起頭,站在人群中,閃爍著狡猾的眼神,像是舔著尖牙的野獸。從野貓到嗜血的獸,母親沒想過兒子變成了獸,她只希望少年能夠如動物明星一樣耀眼,像堂哥堂姐那樣。於是,她哭著說「你毒死了阿橘,你讓我靜一靜。」

    和世界戰鬥,先要殺死自己

    母親發現霓虹燈的美好。她得到了丈夫的回頭,兒子在爺爺的葬禮上能夠作為孝孫發言。於是她忽略自家的貓在一隻隻地消失,屏蔽補習老師的勸告,在考試場地外尋找著打擾她兒子考試的貓咪叫聲。她不知道當貓咪消失時,她和少年已經無法擺脫陰影。

    陽光下的考場外,她發出了一聲慘叫,如同被扼殺的貓咪。而少年在精神崩潰之際,他抱著她,繼而伸手用力試圖扼殺她。和世界戰鬥,一個不小心殺死的除了自己,還有比自己更重要的對方

    那些溫柔暴烈,那些懦弱勇敢

    最後,沒有被殺死的貓咪鈴鐺生下一窩小貓咪

    少年鬆開了手。母親流著淚,笑著說

    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

    不要一直說對不起。

    其實,世界沒有那麼喜歡戰鬥,我猜:)

    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像貓,卻在殺死貓

     5 ) 一天早晨,妈妈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孔雀。

    原谅我转借了《变形记》的开头,因为,太像了,而这种像,又是那种“美人在骨不在皮”的像。

    总算结束了,煎熬,谈不上。但恐惧总是伴随左右。短短八集,四个单元,弯弯顶着“黑镜”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颇具卡夫卡意味的嘲弄和鞭挞了华人世界的教育,更或者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教育。

    我和你们一样,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曾经的伙伴。只不过,我现在的身份,从学生转换成了老师,经历了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幻化。

    胸膺中按捺已久的牢骚,吐槽,感慨在前三单元挥毫,本以为这一单元会以惨烈收尾,结果.....

    这一单元,有点欢乐,又看到了我钟情的魔幻现实主义。

    避免不必要的剧透,我打算像弹幕一样end。

    先说一下片名,孔雀,其实大家心照不宣: peacock 英[ˈpi:kɒk] 美[ˈpi:kɑ:k] n. (雄) 孔雀,孔雀; 爱虚荣的人; 爱炫弄自己的人; (点题)

    妈了,我那会岂止是带玩具,我的蓝书包就是蓝胖子的口袋

    妈了,晚自习经常翻墙出去吃面偶尔喝个酒的路过

    妈了,大家课桌上都是书山,只有我干干净净不是报纸就是动漫海报

    妈了,常常把英,语,政,史,地老师问到哑口无言

    哎呦,绿茵场,篮球场,乒羽我都经常自己拖堂玩啊

    拜托,老师,你明明就不知道好吧。

    妈了,和我们原来那个校长除了性别一模一样

    连口号都一样,孩子们n多年以后你看到会不会觉得自己好sb

    升华主题

    你们妈

    吐槽完了。

    最后

    婊子的牌坊立着,还写着xxxxxxx

    "养老、医疗、教育,有望成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

    笑笑,不说话

    抱歉,这是我最敷衍了事的影评,因为我对很多事都不再关心,不再相信。就这居然也被审核。

    活在这个国家,真他妈本就是魔幻现实。

    孩子们,心疼你们。

    真的心疼。

     6 ) 我知道你很努力, 可是你是真的爱我吗?

    “妈妈,你抱我一下”

    “你先吃药💊,吃完药再说”

    “我做了什么!!我受伤了啊!!!你为什么不抱我!!!”

    这是男主人公与母亲最后爆发的台词,在母亲再次拒绝后,男主人公声泪俱下地掐住了母亲的脖子。在那之前,他已经控诉过一遍了,他知道母亲有多辛苦,多努力,可是,他不知道,母亲是不是真的爱他,还是把他当工具。

    故事剧情大致是,在一个看似和睦实则互相挤兑互相竞争的大家庭中,男主角读书成绩在一众出色的堂哥堂姐的对比下黯然失色,而母亲又不得父亲的尊重与喜爱,父亲甚至连天花板修不好都能作为不回家的借口,母亲唯一能抓住的希望,就是男主角拿满级分-这样才能去最好的学校,让父亲另眼相看,回归家庭。

    这部剧奇特就奇特在加了科幻元素,男主角偶然碰见班上的满级分乖乖女,居然在停车场暴揍同学,还和他说他也进了平行世界,只要看到蓝色月亮,跟着平行世界另一个自己,按照那个自己去完成条件,就能取得满级分。女孩的条件是,暴揍班级的最后一名。而男孩的更黑暗,他接到的条件,是杀猫。

    当他开始杀猫后,果然开始一点点开窍,成绩稳步提升。然而“平行世界女孩”的规则开始崩塌,哪怕在揍了上一次考了倒数最后一名的男主都无济于事好后,一点点地崩坏了。但就是这样,男主角也没停下手中的屠刀。

    然后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中,男主角不断地幻听,听到猫叫,看到天花板不断掉下花朵,鲜红鲜红的,就像被杀掉的小猫埋入的花盆里开除的妖艳的花,一点点淹没了他,最终他考砸了。

    但是他还是没有收手,就像母亲不肯让他出国,执意又把他送入强化补习班,陷入瓶颈的他又开始诱猫杀猫,最终被人发现,甚至要送入管教所。

    这部剧生动展现了一个原生家庭功能性缺失与单一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摧毁一个孩子有多容易。这样的家庭,不只在剧中,在台湾,现实中举目皆是。

    丧偶式育儿,父亲一不管三不顾,夜夜笙歌不着家,自己不以身作则,却天天鼓吹学历至上,只看孩子的成绩,一不满意就家暴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委屈求全,却也认同了暴力,认为棍棒底下出状元,平时自己也是受害者,但是一转身就成为默默加害于孩子的母亲。孩子长期出于压抑状态,从未得到认可,最终不忍重负走向极端。

    平行世界大概只是隐喻吧,那个女孩的家庭,必定也是非常严厉并且只看成绩的家庭,甚至平时还会施与拳脚,只能做乖乖女的她,在自己认为的平行世界里,释放所有的阴暗面,得以释放压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家庭的价值观没有改变,所以这个方法不可能一直用下去,最终女孩只能陷入死循环,然后崩溃。

    同样的,男孩杀猫,因为父亲无数次地因为猫和母亲争执,男孩真的很想解决父母的问题,也真的很想释放心中快要喷涌而出的郁郁不得志,最终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手段。

    好在,在男孩快要掐死母亲的时候,母亲好不容易带回家的那窝猫咪仅仅剩的长到成年的猫咪,叮当,终于生产成功,幼猫的叫声唤回了母子俩的理智与情感。幼猫的降临,意味着救赎。但是男主深深地知道,那些被他杀死的幼猫,再也回不来了。

    或许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那么多早出晚归,为孩子日夜奔波的父母,他们那么努力,那么拼命,但是有时候连一个拥抱都吝啬,他们真的是爱孩子呢,还是爱的只是这个看起来能帮自己圆梦的一个载体呢?至于孩子自己本性如何,天赋如何,梦想如何,父母是真的在乎吗?

    你那么努力,可是你爱我吗?

    续:《茉莉的最后一天》 这一集电视剧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林奕含,和女主角茉莉一样,她们都在青春期痛苦地挣扎,都努力地符合世俗的要求,努力念书考试成为优秀生,都努力把悲痛化为写作的力量,但是最后都无法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最后自我终结。 “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茉莉的最后一天,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终身一跃的刹那,脑海里最后的念头就是这个。 当她的母亲终于通过脑电波仪器体会隐藏在女儿已然冰冷的躯体中那些惊涛骇浪,痛苦到窒息的回忆与感受之后,她跑到警察局,求警察把她关起来。“我女儿是自杀的,但是杀死她的凶手,是我,把我关起来,我想为我女儿做点什么” 而警察的答案,分明就是这种悲惨社会现状的常规回应 “可是她是自杀的,你回家吧,好好休息” 是啊,那些拼命想跑过青春期却还是被各种怪兽吞噬的牺牲者们,她们痛苦到只有自我了结才可以解脱,侥幸活下来已然成年幸存者们却说,啊,为什么跑得那么慢呢。 这一集的剧情,并没有《妈妈的遥控器》还有《猫的孩子》在一开始就高潮迭起,令人反思连篇,而且一点,一点,一点地加载重量,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那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以为可以无动于衷的青春期的痛苦,到最后的20分钟喷涌而出,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才发现,这一集的剧情,原来我不仅仅是观众,我已经被带进去了,茉莉就是没能幸存的我们。 在一开始茉莉自杀的时候,可能很人会觉得,啊,这就是一部将青春期心理障碍的反思剧。可是就是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剧集,完完整整地刻画了一个被时代怪兽吞噬的牺牲者的形象,那些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被教育必须麻木,勇敢去克服的障碍,回头看,才明白有多可怕。一个不小心,就是万丈深渊。 都是母亲的错吗?或许她应该负责任吧,自己放弃了可能一片光明的前途为了家庭,不应该追求尽善尽美吗?对茉莉严格要求,不也是为了孩子好吗?孩子的长处,理想,不符合时代潮流就应该去修剪规劝啊,这是社会生存法则啊。 看这个系列的剧集,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自己本来以为前程往事的那些曾经长夜难眠的悲伤,全部翻涌上来。这部剧集不是抱着和解的态度的,它更像一把不管不顾的比曾经的我们都勇敢的利刃,去试问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那些说着迫不得已却已然变态的,压榨着孩子们生命力的价值观。

    脑细胞被强行唤起,记忆的秘密要被母亲洞悉的茉莉
    绝望又无助地在残存的意识里挣扎

    但是还是谢谢这集《茉莉的最后一天》,告诉我们,跑过了青春的荒原,我们都是幸存者,除了侥幸外,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折翼的牺牲者。

    续:《必须过动》:

    妈妈请再爱我一次,哪怕我是“残次品” 这一季最符合“黑镜”气质的,大概就是这一集。在未来社会,女性完全承担育儿的责任,将政府设定好的胚胎植入后生下来自行抚养,如果能让孩子高分通过能力鉴定考试,他们就能住进都心好宅,母亲被荣誉加身,然后享福。 但是如果孩子能力考低于20分,不仅孩子要被送去销毁,母亲也不能再孕育胚胎,只能住在鸽子笼那样的狭窄脏乱的住宅区。 虽说设定是未来社会,可是这些观念看起来是那么眼熟。第一是女性的价值,仅仅来自于她母亲身份的成绩。如果孩子成绩好,那就母凭子贵。如果孩子成绩不好,那就是她失职。第二是单一价值观,孩子成绩好,就有价值,如果成绩不好,低于一定的分数线,就一无是处,要送去精进––也就是销毁,但是销毁的事实被政府掩埋了。而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发现很多孩子在能力鉴定考后马上就陷入昏迷,一名医生发现,这些孩子能力鉴定考都低于合格线,昏迷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保护。

    这集的片名令人费解,什么叫必须过动? 那是因为,在这集的设定中,还有一种情况,母亲可以放弃一个胚胎,重新领取一个。那就是胚胎出现基因问题,过动症在确诊后就可能被归类于其中一种。而这一集的小女孩,若娃,成绩一直不佳,母亲杨鹃即将失去母亲的金质勋章,这枚勋章,是因为她培育的上一个胚胎,奇迹若杰后得到的。所以她和若娃说,必须过动,你必须假装得了过动症,这样就不用参加能力鉴定考试啦,我们就能在豪宅区多住几年啦。 若娃很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乖乖照做了。但是她那时不知道的是,如果被确诊为过动症,她更可能的结局是,被销毁。 可是后来,因为一个反对考试定终生的“叛乱组织”接触到了若娃,她渐渐发现了真相。她的哥哥满分若杰,不是意外身亡的,根本就是一心求死。若杰虽然能力考很出众,但是他并不想当医生,而是想当木工,而母亲杨鹃,残忍地摧毁了他的梦想,一心要他回归正途,因为木工,是能力考40分的低能儿才需要去做的下等工作。 若娃被带领到了收留能力考低分与相信发挥天分比依照考试分配更好的信徒的那个隐蔽的聚居场所,发现摆脱了能力考的桎梏后,那些所谓的“残次品”活得那么精彩,生活如此灿烂。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幕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的前四个章节的孩子主角,全部出镜了,他们在这一幕里,肆意欢笑,毫无阴霾。

    可是若娃还是选择离开了那里,虽然只待了短短的一阵。因为她还是爱着母亲,哪怕知道母亲要她必须过动,她求着母亲给她机会,让她参加考试。然而母亲却说: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够了。 若娃哭着问母亲:你爱我吗? 母亲抱着她,反问,你爱我吗?若娃应该在她怀里点头了,母亲说,那就够了。

    最后的结局是,若娃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去医院,然后说母亲逼迫她必须过动,被判定为妄想症,必须销毁。母亲在窗外看着她歇斯底里,泪流满面,那一刻,有一份真心在里面吗?我不知道,可是若娃最后一句话是“谢谢”,却真的催人泪下。她大概真的是想牺牲自己,成全母亲保留金质勋章的梦吧。 最后,母亲杨鹃又被批准培育新的胚胎,“反叛组织”把她带到基地,告诉她这一胎是他们动过手脚的,胚胎以后最大可能发展天赋不会是读书,如果杨鹃不依靠影响力支持自由发展天分,她的15年培育又会是一场梦幻泡影。但是杨鹃并没有“屈服”,她对“反叛头目”说,以成绩定人生的社会制度是被历史认可的,是大部分人勤勤恳恳遵从的,你们只是历史的泡沫而已。她向政府告发了基地,然后又开始出书,传授她的养育经验。就像片子一开始那样,被人崇拜。而基地里的孩子,失去了最后的庇护。

    她向公众传颂秘诀是什么?爱,只需要爱就够了,全身心投入地去爱,不用在意孩子开始的模样,总有办法把孩子变成理想的模样的,当然更重要的也是,爱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集已经全部放出了,不论从科幻硬核角度还是世界塑造合理性来说,并没有说达到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瑕疵。但是依然无法否认,这是一部佳作。不论是小演员表现的那些脆弱与绝望,还是成年演员演绎出父母的偏执与狂热。虽然以科幻为载体,但是这部剧承载了是我们这一代的伤痛。多次突出强调的丧偶式育儿,单一价值观评价,考试定终生,对女性的压迫,对孩子的压迫,虽然用很多种形式表达,但是主题非常统一,都在用最极端的形式拷问这个病态的社会,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还要继续这么问下去呢?

     7 ) 毕业多年,一部剧把我打回被妈妈支配的恐惧里

    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

    小时候,语文不好,母上给我买了一套小学生词典大全。

    一共八本,要求背完,不然就不能出去玩。

    工作以后,每次视频看着母上和蔼可亲的笑脸,我都会怀疑这段黑暗回忆是否真实存在过。

    然而那套变态词典,和那些没有人性的要求,在回忆里都是那么真实。

    以致于我每次回想起来都禁不住瑟瑟发抖,感到弱小,无助,又可怜。

    而这些,远不及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带来的恐惧丧气

    这是一部改编自吴晓乐同名小说的故事剧集,由六位编剧将书中九个故事改编为五个单元。

    五个单元分别是《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

    看完这部剧,我的脑海里不停回旋着一句话“无论贫穷、富贵、现在、未来、科幻、恐怖,都不能阻止一个妈对小孩的掌控……”

    是的,这部剧用了尽可能多的角度和环境,剖析一个母亲放置在孩子身上的野心,究竟可以到什么样的地步。

    以爱之名,为所欲为

    这部剧里,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为考试疯狂的妈妈,和一个天性受到压迫的小孩。

    “我是为你好。”

    “不想要你以后恨我。”

    “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剧集里出现的这些台词,都是妈妈的经典名言。

    同样将母性作为电影主题的导演杨雅喆曾说,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

    他拍了[血观音],影片里惠英红演的那位强势又狠毒的母亲,对女儿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为你好。”

    然而,无论是[血观音]还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那些活在母亲这句话之下的孩子,并没有变得更好。

    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母亲跟父亲离异后陷入了偏执的情绪。

    她用遥控器操纵儿子的人生,将他那些超出预期的行为一次次删除修正,甚至一次次自杀都无法逃脱控制。

    他人生里的美术天赋、知心女友、爱情,在妈妈的遥控下,都丢失了

    终于儿子在长大后,偷到了自己的遥控器,在马路对面绝望地朝母亲大喊“这是我的!”

    这声崩溃呐喊仍然没有获得母亲的理解,在她的步步紧逼下走向了彻底的死亡。

    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则是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

    母亲将丈夫出轨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继而将情绪转移到儿子身上。

    “还不是因为我没有把你教好。”

    出于对母亲的愧疚和保护,先天又学习障碍的儿子在重压下精神分裂,跑去虐杀小猫。

    一个好好的孩子,突然变成这样,着实把人吓一跳

    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相对前两个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却仍然出现妈妈将女儿逼死的情况。

    这一次,则是因为这位全职妈妈将当初放弃高学历学业留下来的执念,全部都倾注到了女儿身上。

    第四单元《孔雀》,一个魔幻的故事,急于通过子女就读高级学校来改变家庭命运。

    这让善良单纯的女儿和儿子背离了他们自己的愿望,背下一身“债”。

    最后为了实现那个远大理想,她自愿变成一只孔雀。

    每个人在学校的孔雀那里都作出了牺牲,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而最后一个单元《必须过动》,是一个未来世界,子女教育成为衡量一个母亲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

    一个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逼死了儿子,甚至到最后不惜设计谋杀了女儿

    这五个单元分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父母孩子,也用尽了各种黑暗浮夸极致的想象。

    故事情节五花八门,结局也不进相同,却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意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句话其实来自纪伯伦的一首诗,《致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里,却不是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救救孩子。这是作者藏在作品里的精神核心。

    孩子的灭亡,母亲的崩塌

    这部剧的画风不是在阴郁灰白蓝的色调里沉浸,就是在诡异密集高饱和度的色彩里发狂。

    而如此奇幻、科幻、恐怖的故事,却让人感到无比真实。

    前阵子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少年说》,让学生们走上高台,喊出心里话。

    节目里有一个女生,鼓足了勇气,走上阳台,质问下面的妈妈为什么总是要说别人家的孩子比她好,让她压力很大。

    然而这位母亲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反而自顾自地对女儿进行新一轮的“打击”

    在她这“爱”的教育下,女生委屈得哭了起来。

    这一场对话,让无数看过节目的人感到揪心,勾起了很多人悲惨的童年回忆

    一个孩子试图用敬爱和尊重的态度去跟母亲交流,却被母亲自以为是,不容侵犯的理论随意践踏。

    这是发生在我们真实生活里的事例,并且在大人看来,是多么地稀松平常,无比正确。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告诉我们,不能自由呼吸的孩子,都在经历死亡。

    每一个母亲,都走在崩坏的路上。

    回到剧情本身,可以发现,在发疯的母亲之上,有一层更加无形、更加沉重的压力。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默认,教育孩子的责任,全在母亲身上

    第一位母亲被离婚,第二位母亲被出轨,第三位母亲被剥夺社会职业,第四位母亲背负巨债,第五位母亲,直接被社会当成繁衍工具。

    而父亲都是边缘角色。

    母亲们背负了一个由社会赋予的身份——“伟大的母亲”,在履行所谓的职责里迷失自我。

    不仅孩子不是孩子,母亲也不是母亲。纪伯伦的诗,同样适用于母亲。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但在“为你好”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思想被扼杀,母亲的思想也被框在了孩子身上。

    那么等孩子长成父亲母亲,丢了的思想还能找回来吗?母亲的迷失自我会通过血脉传承下去吗?

    这是这部剧让人细思不恐,反而更加丧的地

    -

    文: 哭包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8 ) 它拍出了社会的青春阴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在台湾网飞上线的流媒体剧集,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甚至被冠上“台湾版黑镜”的名号。一个每周更新两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所依靠的,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

    家庭与教育问题,相信大多数的人在青春期中都会经历,并不会感到陌生。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由此来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

    一个是被丈夫背叛,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一个是处于青春期,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只想玩闹的儿子。

    发现儿子伪造刻章、造假成绩单的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儿子在半梦半醒中,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同样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但不变的是,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母亲随即摊牌:“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如果说上述的情节,还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成绩上的差强人意,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能让他们“不再属于自己”的,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

    上周末播出的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以猫喻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

    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学测更是要考“满级分”,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

    母亲,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被丈夫抛弃的她,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好的时候,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坏的时候,她就会不惜责骂、殴打。每来一个新的家教,她就会递给他(她)一把戒尺。这把戒尺,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把他从小打到了大。

    故事开篇,阿衍捡到几只猫带回家,妈妈对猫特别好,他便觉得“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

    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但实际上,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几只猫,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

    霸凌、痛殴,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有得以伸展的机会,同时更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教育,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怪兽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曾担当《红衣小女孩》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东西挖出来。《妈妈的遥控器》用上了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时空暂停、回溯的科幻概念;《猫的孩子》中的“蓝色月亮”、“平行时空”、“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等灵感,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更多都仅是作为包装,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还是“成效至上”社会里的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父母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平心而论,这部剧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过火之嫌戏剧转折的编排上存在混乱的毛病节奏也较为冗长失当。但在剧作的社会意义,认真的制作与群戏表演这一层面上,它都显得诚意十足,能够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接受到关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的教育。

    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之后还有《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三个故事要讲,想必也会提出更多、更尖锐的教育问题。

     短评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8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13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16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18分钟前
    • 流公式
    • 还行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23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24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30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31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32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3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3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41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44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46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4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52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58分钟前
    • Ym_ZLAI
    • 力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5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