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1987

    主演: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得·奥图尔,英若诚,吴涛,黄自强,丹尼斯·邓,坂本龙一,马吉·汉,里克·扬,田川洋行,苟杰德,理查德·吴,皱缇格,陈凯歌,卢燕,区亨利,陈述,鲍皓昕,黄文捷,邵茹贞,亨利·基,张良斌,梁冬,康斯坦丁·格雷戈里,黄汉琪,王涛,宋怀桂,蔡鸿翔,程淑艳,张天民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母亲的直觉

    • HD

      恐怖游湖

    • HD

      冰淇淋般的爱恋

    • HD中字

      邪恶帝国的兴起

    • HD中字

      黑马王子

    • HD中字

      狙击精英:幽灵射手

    • HD中字

      诸神的欲望

    • HD

      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师的放羊班

     剧照

    末代皇帝 剧照 NO.1末代皇帝 剧照 NO.2末代皇帝 剧照 NO.3末代皇帝 剧照 NO.4末代皇帝 剧照 NO.5末代皇帝 剧照 NO.6末代皇帝 剧照 NO.16末代皇帝 剧照 NO.17末代皇帝 剧照 NO.18末代皇帝 剧照 NO.19末代皇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溥仪(尊龙 饰)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火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苏联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长篇影评

     1 ) 末代皇帝,溥仪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间向后退去,白云向前飞去。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几缕清晨的阳光从朱红窗棂里射进来。两边是斑驳退色的罗汉们,张牙舞爪的严肃。伟大文明夕照的美丽余晖,在一个三岁孩子的手中点点消失。“你那么小,你怕我吗?这里的每个人都怕我。我是至高无上的慈溪太后。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这里的是皇帝。他已经驱龙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仪,我将封你为万年皇帝。”而后她死了,在朝晖中,天亮了。溥仪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万年皇帝,一个牢笼,罩住他地一生。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 万年皇帝,给了他什么,只是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仪喃喃着。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着我们在创造着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着,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2 ) 如果黄昏都停止

       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
                                   ——题记


       最初看到这个电影,是在很早之前某本讲述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杂志上,海报是一个小小孩低头蹙眉穿着皇服,他的头颅很大,总让我怀疑头皮里和赵薇演《少林足球》一样,塞上了别的东西,当然在看到电影之后才发觉海报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因为摄影师角度的问题。
       但每一张海报都如出一辙的用了黄昏一样的底色,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认得感受总是那么相像,也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才会忘记人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一段历史,人说的太多,所以长时间抵制自己不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不相信谁能真正的诉说历史,人连自己的故事都不能真正可靠的叙述,那么,对于这样一部个人与故土的历史,谁又能够道明真相,坦诚相告?说故事的人说出的故事很多时候是带了自己内心希望听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有作者无意识的侧重,尽管许多人都在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告诉观众,自己是多么的可以信任。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西方导演讲述的电影,我至今仍不能相信它的全部,而这样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每次打开豆瓣页面都是许多的外文名字镶嵌汉字,内心总会略略的苦涩,西方人喜欢中国故事,但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西方的中国视角,当然不乏有努力为之的,但结果往往很失败,到头来不仅仅是西方人不买你的帐,连中国人都是骂声一片。
     
        电影中,很多次都明显得让我怀疑是导演在努力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两次挡住溥仪奔向外面的门,尽管一次是紫禁城,一次是东北,但这个男人的表情,始终是最初的样子,两次看到这一点,我总会不自觉得想,就算溥仪跑出去了又如何?他只是需要发泄,发泄孤独的囚禁,发泄被耍弄的自尊,作为“皇帝”的自尊。
        还有,奔跑,无尽的奔跑,幼年时的奔跑,少年时的奔跑,阿嬷被带走时的奔跑,紫禁城偌大的庭院在我看来都不及阿嬷被轿子抬走的那条红墙矗立的逼仄长路,而那条路也正像是宫里的人用数年培养起这个男人高墙一样的尊严,只是,它们在若干年后,竟就如同带走阿嬷的巷子,被活生生的剥离,也许,溥仪并不像电影中诉说的那样有孤独的童年和少年,他只是落寞,因为至亲的人都在离开他,而他只能在冠冕的理由中,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孤绝在与庞大的现实对抗,他用西方的一切来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宫廷,却在一次打球比赛中被请出生活数年的皇宫,高墙之下,他的心境更是一种落寞。
        就像那个千年以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青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子,中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帝,但真的不让他做皇帝了,他又去腻腻歪歪的感怀,我怎么就成了阶下囚了呢?
        但后人却也真的就给他赋予了多少美妙的闲愁,正如人们不会对康熙存在幻想,而会对顺治百般猜度,人们对于无能的帝王往往有着深切的怜悯,甚至在想象中给他们嵇康罗成一样的相貌,给他们玉树临风的气度,给他们李白一样的浪漫,但溥仪却没了这样的机会,不仅仅因为他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一个傀儡,更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通讯事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辈年代所能想象的高度,他的后半生被许多人所知,成为共和国改造人性的良好范本,人们对于他,只剩下了最早之前往事的窥探。
        我从不觉得溥仪是个悲剧,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却终于在丢失了所谓皇帝的尊严之后跨越了藩篱,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这是一种怎样现实的无为思想,当然电影中少年溥仪对庄士敦讲述老子的一番话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婉容和我们的主人公溥仪,而是卢燕版的慈禧,那是一副真正的末日,但就算是末日,还是有人给她进长寿汤,她用一个帝国的长寿换来了自己的长寿,在电影中以介绍宫廷的典型音调留下了册封的口谕,那像岁月的眼睛一样的硕大夜明珠,更像是一颗挂在历史天空中沉默的星辰。
        每一个朝代都要出现这样一个人,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彼此没有约定,陌生轮回,我很喜欢她的声音,在听到卢燕幽幽的对3岁的溥仪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然相信,这是那个老掉的女人。

        唯一看不懂的是那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他送给了溥仪自行车,但这件西方的事物并未让他摆脱掉自己的命运,他执意给溥仪配的眼镜也未能真正让自己学生看得清楚。电影中,有那么许多的时刻,溥仪很有正义感,或者说正义感天天有,但真正要去创立,却是那么的难,所以,他渐渐成为男人需要事业,却走上了与之相悖的一条让人喟叹不已的道路。
       而他身边始终梦想追求幸福的女人,却最终没有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相较而言,影片中没有出现的李淑贤反而是最幸福的一个,而其实她得到的已经不是溥仪,而是一个花匠,有着一颗安稳的心,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所以,在网上看到她的书,还是轻轻的笑了一下。
       
        而就在刚刚我突然又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导演贝托鲁奇就是那个拍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男人,突然怔了一下,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庄士敦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带着一种拯救的使命,他在电影中说:
       “是的,殿下。许多人被斩首,这使得他们停止了思考。 ”
       西方人想要做一个思考的角色,他们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习惯的去当伟人,当世界警察,而实际上,最不冷静的,反而是他们,他们热血沸腾的证明、论证,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寻求共鸣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是需要赞同,赞同,再赞同。而多年前,他们以一种飞扬跋扈的姿态夺得这个国家的市场和财富,多年以后,却以一种试图拯救的姿态来做一个绅士,但他们无论是虚伪也好,真诚也好,这部向外国友人致敬的电影还是不能为他们买单,尽管,从电影的角度,它还是质量上乘。
        但在看到少年溥仪表达对俄国的愤怒时,我突然想到,他是否想到对这个英国人诉说愤怒。
        而影片中两次出现的俄国,都是一种极其反对的姿态,我想到那时冷战尚未结束,这一切对于俄国的污点不能不说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其的一种轻浅的反感。

        但无论如何,在紫禁城沉默的皇位前,在这个男人始终逃不过的命运的大门前,在那声凄怆的音乐徐徐道来中,我还是会沉沉的放下心来沉浸,因为,在黄昏停止的那一刹那,我会相信,一切曾经来过。
       追寻的人,会找到回来的路。

     3 ) 末代皇帝

    影像定格的一瞬间,我感到了巨大的历史失落感

    《末代皇帝》是一段没落的中国帝王历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的情感生活。政治战争交错而成的大背景,红色城墙幽闭的一个孤独少年成长的过程……

    婉容/陈冲。

    本应在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位女演员,在远赴美国后开始变得生名黯然,也许这是她想要的。很遗憾的说,我这个年纪的人如果不是特意显摆自己的观影品味是谁也不会找她当初拍过的电影来怀旧的。在我还年幼的时候陈冲是唯一可以和刘晓庆抗衡的女子,巩俐那都是九十年代后的事情了。
    后来陆续又得知了她的一些消息,执导的《天浴》获台湾金马奖,使得李小璐成为最年轻的金马影后。可惜因为一直不喜欢这个女孩对电影也就没甚兴趣。在后来陈冲回来在一些电视剧中客串一些不痛不痒的角色,不知是闲来无聊受朋友之托还是生计所迫,或许有着更深一层的内涵,我等凡夫俗子不知而已。
    1988年我三岁,而这时的陈冲应该三十出头,拥有东方女人特有的细致面容,哀婉凄艳。十七岁的婉容嫁进皇宫,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妻子。对于这个小自己n岁的男人,当婉容第一次看清他的面容时便知道自己是喜欢他的。这样一个青涩的17岁的婉容面对比自己更加懵懂无知心爱的男人时,毅然扮演起诱导的角色,他们忘情的亲吻投入,却丝毫不带情欲的肮脏,有的尽是初为人事对异性身体的顶礼膜拜。他们亲吻任由仆人替他们退却衣衫。即使动作轻柔却还是惊动了忘情的人儿。然后溥仪张皇离开,爱情的种子萌下了幼芽。
    随后是一长串的辗转迁移,天津、满洲,一个女子背负了一个长久的封建王朝复辟的压力,来自身为王朝世袭继承者却天性懦弱的男人,来自自己满清贵族血统的鞭挞,以及日本肆无忌惮蹂躏国土得耻辱。
    川岛芳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女人一生的命运,沉溺于鸦片带来的快乐,带着逃避现实的伤,生活在充满烟雾的迷幻,失去理智的丧心病狂。
    和侍卫偷情、怀孕,连隐瞒的可能都不曾存在过。因为溥仪始终没有和她做爱。这样的一个如花般的女子却得不到丈夫的怜爱。陈冲的表现是哀怨的,她一口一口生吃着花瓣,用力咀嚼,然后流出两行清泪,像是极痛时却还要拼命压抑住爱情、欲望,命运或者根本就是在压抑婉容自身。
    压抑是女人的天性品德,隐忍而独自忧伤。
    相较于电视版的婉容,陈冲无疑更像一位皇后。无论是外形还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无以伦比的骄傲;而蒋雯丽却更像一位勾心斗角的泼妇。很难说真正的婉容是什么样子,只是我更欣赏前者罢了。
    也许是由于电影篇幅的原因,婉容的很多事迹没有一一展现,比如她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这个亲王的爱女从小接受着美式教育性格爽朗奔放的伊丽莎白本应得到尽情绽放,而在电影中却让她过早的枯萎了。
    电影的结尾,婉容疯掉了。当她由看护搀扶着回到满洲大宅时,她唾弃着曾经看管她禁锢她自由的每一个中国人、日本人……还有那段作为傀儡任人操纵的生活
    这是电影中婉容的最后一次出场,是我一向喜欢的悲剧式结尾,丰满、独特、孤单……

    溥仪/尊龙

    之前一直不认识尊龙,直到去年那部《自娱自乐》。
    可能是由于我一贯的审美眼光,错过这样一位还是很优秀的华人演员。
    首先是这位演员的相貌,是目前很少见的晴朗俊秀,借与刘德华和刘烨中间的那种。浓眉大眼,消瘦单薄。那也是十七年前的年轻男人的样子了。我再一次意识到我观看的这部电影已经完成如此之久,如今这些人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
    溥仪是忧郁的。三岁起离开亲娘的看护,由奶娘带着入宫,成为万人瞩目的帝王,成为最孤独最缺乏管教的孩子。围在他周围的是一群被净身的“男人”和长期生活在宫中的宫女,这也是后来导致溥仪生活悲剧的一点隐患。
    溥仪被围绕着,因为他至少还是这个古老皇城的统治者,尽管这仅仅是在皇城内,在童年时代的溥仪得到了三样礼物:第帝溥杰的陪伴、大臣敬献德国过,何庄士敦带来的自行车。
    最为脆弱的一环是溥仪对亲情的展望。
    阿姆秘密的被送离出宫使溥仪失去唯一仅剩的温暖。这个女人在很长时间内扮演着溥仪精神上母亲的角色,她所供给的不仅仅是滋育他长大的奶水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全部的无私的爱。
    这也就牵引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性践踏的一面。
    还有一位女性便是溥仪的亲生母亲。她甚至被后世叫不出名字。当溥仪客气冰冷并掺杂抗拒的问安声中,她幽幽地说:“打你被他们从我身边抱走的那一刻起,我就聊到了今天的结局。”她又何其无辜,一个被迫失去孩子的女人除了寄予她同情,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一幕,溥仪得知亲母去世的消息,骑着自行车疯狂的奔向那象征权力终点的禁城大门,守卫的官兵已不是记忆中熟悉的护卫,而是军阀靡下手持枪炮的军人……
    溥仪大叫着开门,却无人回应,他开始意识到手中皇权的微弱,意识到自己要为捍卫这骨老高贵家族而奋斗。
    不得不提的是扮演少年溥仪的这个男孩子,俊逸外形似乎已不是关注的重点,突出的是那颗早熟聪敏又孤傲不驯的灵魂。这一点像极了严井俊二电影中的白衣少年,有着浓得化不来的成长的疼痛。这样的男孩子一直是我喜欢的,不爱说话,自顾着低头行走。穿肥大的衣服愈发显得轻盈修长。柔软浓密得头发,伏贴在头上,阳光下微笑却依然可以寻觅眼中轻柔倔强的光。背景麦田,静谧,温和,各自惆怅……
    就电影中的溥仪来讲,他不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娃娃,这也就是我一直不讨厌这个政治人物的原因,至少他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才背弃国土,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也要试着利用日本……当然这是他一腔情愿的想法。
    毫无疑问溥仪是懦弱的。这和他长期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有关。紧要关头他便会显出颓然的态势,放手,任人宰割。他控制不了局面甚至控制不了身边的女人,婉容,文绣都选择离开了他……
    看守所的十年,溥仪学到了生活的方法,只要生活的本质,在所有政府提供的材料中也显示出得到了正面的理解。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作为一个还有一些疑问精神的人的质疑。政治犯在一个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过渡中是多么严重的字眼,这个国家在纯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严密防守下,丝毫不允许有任何封建势力残余来玷污他的神圣。尽管会有像看守所长那样还会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对待犯人的干部,但整个机构的极度统一,使我很容易便联想到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更让我惶恐的是,那些农民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欺负耻笑那些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淡然不会否定他们的纯朴善良,但这些都是对待人民的,而溥仪在当时还没有资格属于这一光荣群体。
    被释放后,溥仪作为一名清史研究园过了相对平和的一段生活,影片中只是一笔带过。我想溥仪作为一个人,他的天性已经基本被磨灭殆尽,剩下的躯体以及头脑中的意识不过是政府改造出得又一个发条桔子。据说这时期,他写了一本名为《我的后半生》的书,讲述了自己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我极不愿相信这是溥仪发自内心的言论,更愿意是他迫于某种政治压力的不得已而为之。我主观臆断中的溥仪应该是至死也磨损不了血夜里的尊贵。这可能是我对坚强男人的向往吧……

    时至现在,溥仪和婉容,依旧停留在电影中为我们娓娓讲述这一段哀而不伤的末世情怀

     4 ) 在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作品中,《末代皇帝》的剧作表现处于什么水平?

    前几日贝托鲁奇的逝世,又翻了《末代皇帝》热潮。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允许,在故宫实拍的西方电影。影片中,光是幼年溥仪登基大典、百官朝拜就动用了一万九千余名群众演员,制片方还请到溥仪的弟弟溥杰担任电影的历史顾问。「门」作为最普通的建筑元素,在影片中却成为了界定边界、链接空间的重要关卡。它的开合关闭都寓意着这位末代皇帝在不同时期中遭遇的隔阂、阻挡、想要冲破又无力逃脱的处境。

    1987年,贝托鲁奇来到中国,带着《末代皇帝》的剧本开启了故宫尘封已久的大门。1988年,《末代皇帝》荣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等多项荣誉,为世界打开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大门。清朝末年,光绪驾崩,爱新觉罗·溥仪3岁继承皇位,那轻飘飘的黄色帘帐,为这位末代皇帝揭开了变革的帷幕,也是影片中最有标志性的第一道“大门”。一个3岁的孩子,还未拥有辨别是非之力,就已要面对权政之门,天真无知的被推进了傀儡的一生。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探讨历史与真相时,
    曾提出“回忆画面(memory-image)”这一观点:
    意思是人们对于过去的回忆总是以移动画面的形式重现脑海,纯回忆(pure memory)就是过去的感知总会因现在的即时视觉刺激,而一遍遍的被自我记忆拾起。于是在重复回忆(memory that repeats)中和在重现回忆(memory that recalls)中揉合交替,便在人们的意识里产生了回忆的画面(memory image)。那是一种虚实相间的画面,是现实与幻想的交错。人们的回忆总是会不自觉的参入当下的行为和感受,这就是我们经常会莫名意识到的“似曾相识”。

    大导演贝托鲁奇把这种“似曾相识”巧妙的与溥仪的回忆融合在一起,虚虚实实贯连影片隐喻的“门”。甚至连观看者也被带入到重复回忆、重现回忆的交错中里。影片中三处重要分离都是以“门”的开启、关闭、呐喊体现出来的。

    从乳娘的送离到生母自杀想要冲出紫禁城之外,再到伪满洲国与婉容的分离。每一次大门开启,每一次几步之遥秒变两世之隔,每一次囚笼呐喊,历史的画面总是惊人相似。

    电影也让观者处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中,末代皇帝即是历史的主题,又是历史的对象。他每一次走出一个“门”的同时,又快速寻找到另一个“门”的入口。很多人说他的一生充满无奈和被掌控,但也许他的这些枷锁和禁锢也正是他自己无意识寻求和依附的安全港湾,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谎言中,每个不同的时刻人都会为“自以为是的真实”而活。贝托鲁奇在影片中有意描述溥仪少年时期近视一事,也清晰戳破了小皇帝当时的尴尬背景,大多数家奴们保护着他的“看不清”,只有少数人给他指出一条明路,告诉他世界的样子。

    马克思在谈论历史人物时说: “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人表述”

    溥仪的命运,是被他者构建出来的人设和象征。年幼时期,他没能好好的先成为“自己”,再逐渐形成一个“身份”,而是被人们硬拉来填塞在早已设定好的位置上。在被欺瞒和寻找自由之路上,庄士敦教化他去革新、冲破自我、改变生活方式,战犯管理所所长教他挣脱自己,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然而导演又安排了戏剧化的一幕,让文革无情的批斗了”好“所长,而年迈的溥仪被推到在一旁,无力与之抗争。

    影片的最后,溥仪花了一角钱进入故宫,参观这个曾经的“家”。他把藏在龙椅下的蝈蝈送给门卫的小孩,消失在大殿内。镜头切换,此时大殿内游客无数,导游的话音落在:

    “这是太和殿,

    是皇上准备大殿的地方,

    最后一位在这里登基的是清朝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他当时只有3岁,

    1967年他在北京去世。”

    2018年就要过去了,

    我们很怀念他。

    HKY-ojoworld

     5 ) 我们也只是在门外张望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间向后退去,白云向前飞去。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几缕清晨的阳光从朱红窗棂里射进来。两边是斑驳退色的罗汉们,张牙舞爪的严肃。伟大文明夕照的美丽余晖,在一个三岁孩子的手中点点消失。“你那么小,你怕我吗?这里的每个人都怕我。我是至高无上的慈溪太后。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这里的是皇帝。他已经驱龙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仪,我将封你为万年皇帝。”而后她死了,在朝晖中,天亮了。溥仪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万年皇帝,一个牢笼,罩住他地一生。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
    万年皇帝,给了他什么,只是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仪喃喃着。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着我们在创造着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着,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6 ) 末代皇帝吸引我的地方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的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这是一次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门大开,迎接西方艺术家和观众的行为,这无疑是文化交流领域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电影中有三处前后呼应的点:

    第一处,是他的乳娘被突然送出宫外,溥仪心理和生理对她的依恋瞬间受到切断。溥仪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着乳娘的名字,最终还是被档在了皇城内部。这一次“开门”的失败,是清朝遗老对这位少年皇帝上的成长第一课,试图将他还未成熟的心从对母乳的依赖中抽离,用分离的痛苦教会皇帝成长的滋味。

    第二处,是溥仪的生母在城外服鸦片自杀后,他来到城门口希望出门探望。透过层层看守,溥仪看见外面热闹的街道和来往的人群,他深感到自己的被困处境,于是向看守怒喊“开门!开门!”但天子的权威在这里却毫无用处。愤怒和悲伤涌入心头,少年的溥仪一怒之下将自己怀中偷养的宠物小白鼠狠狠摔死在朱红的城门上。那小白鼠好似他的象征,终日受困于香囊之中不得脱身;此时此刻,他摔碎了囚徒的脑袋,仿佛是在意念中给受困的自己做出了一种极端的了结。

    第三处“开门”的呐喊发生在几十年后的伪满洲国。妻子婉容在生子之后被日本人强行转送到疯人院。皇家后人遭到毒杀,皇后也面临迫害。溥仪得知后飞奔下楼,追随到大门。历史又一次上演,朱红的城门再一次被关闭。面对与家人的生死之隔,溥仪心里已是翻江倒海,但身体上只是颤抖地对守卫说了句,“开门——”,便作罢。这一幕对溥仪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得令他害怕。他知道无论他做出怎样激烈的斗争,这扇禁闭的大门都是不会向他打开的。他只是城墙内的傀儡皇帝,他甚至不能掌握开门关门的权力。

    溥仪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他的一生对后人的警示作用是很大的,能够有这样一部摒弃文化差距,意识形态差距的纪录片,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7 ) 最懂中国的外国导演去世,拍末代皇帝获奥斯卡,疯狂爱上中国

    2018年是“文化悲伤”年,很多星光熠熠的“大师”相继去世。昨天,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许多中国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他却是最熟悉、最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导演。他通过拍摄电影《末代皇帝》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大奖,从此疯狂爱上中国;通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他也捧红了中国女演员陈冲、邬君梅。

    贝托鲁奇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值得说道说道。

    拍《末代皇帝》饱含深情,疯狂爱上中国文化

    贝托鲁奇通过电影《末代皇帝》展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激荡起伏的一生,60多年的时间,溥仪从一个皇帝变成了一个傀儡,然后沦为阶下囚,最后又变成了新中国的公民。

    【老年溥仪】

    这部电影非常壮观,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溥仪60年人生的起起伏伏波澜壮阔。在拍摄这部电影前,贝托鲁奇找到了《紫禁城的黄昏》和《我的前半生》等资料,深入地研究了这位末代皇帝的一生。

    《紫禁城的黄昏》的作者是溥仪的一位老师约翰·约翰斯顿,而《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扎实的准备工作让贝托鲁奇对溥仪,紫禁城,以及中国文化都非常了解,所以电影的剧本十分完美!

    即便如此,第一次走进故宫拍摄电影的贝托鲁奇,也被这里气势磅礴的建筑所震撼,他感到惊叹不已。

    【《末代皇帝》剧照】

    于是,在拍摄过程中,贝托鲁奇不止一次对中国演员说:“我疯狂地爱上了你的国家一中国,我疯狂地爱上了中国人,我疯狂地爱上了中国的文化。”

    这种热爱延续到了电影的角色身上,贝托鲁奇同情甚至喜欢电影中的那些人,“要是我对溥仪没有这种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

    因为在贝托鲁奇看来:他们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好斗性。

    《末代皇帝》拿了很多电影节的大奖,它是贝特鲁奇导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拍摄过程受到中国大力支持,不负盛望拿下大奖

    这部《末代皇帝》是首部在北京紫禁城真实取景的电影(好像也是唯一一部)。这也成为了自1949年起,首部获得中国政府协助和在中国制作的外国影片。

    因为是真实取景拍摄,比起横店影视城那些人工搭建的景观,更加宏伟壮观。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一共动用了一万多的群众演员,这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我国对《末代皇帝》的制作没有任何限制。甚至在拍摄期间,英国女王也访问了中国,为了不干扰电影的拍摄,她也没能参观故宫。

    功夫不负有心人。贝托鲁奇将西方式的表达与东方式的故事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能让外国观众看懂《末代皇帝》,也能让中国观众理解其中的韵味。

    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末代皇帝》赢得所有9个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配乐奖、最佳音响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并最终斩获最佳影片奖。

    而在豆瓣上,有24万人给这部电影打分,评分高达9.0分,排在影史250部最佳电影的第65位。

    正因为贝托鲁奇精深的艺术造诣,这部电影才获得了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丰收。

    为中国女演员陈冲、邬君梅拿到好莱坞的入场券

    这部电影为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也捧红了当时参演的两位中国女演员:陈冲和邬君梅

    陈冲在电影中饰演婉容,就是末代皇后。

    【《末代皇帝》剧照,右边为末代皇后婉容】

    她成功地塑造了婉容悲酸的人生。进入90年代,陈冲在美国影坛崭露头角,成为第一位被美国电影学会接纳为“会员”的华裔演员。之后,她与好莱坞影星联合主演了一些影片,如《未来启示录》、《天与地》等。

    另一位演员邬君梅,在电影中饰演溥仪的年轻王妃文绣,凭借这个角色,她获得意大利电影节最佳女配角提名,开始打响国际知名度,成为第三位成功闯入好莱坞的华裔女星。

    【《末代皇帝》剧照,文绣】

    当知道贝托鲁奇去世的消息之后,邬君梅在深夜发长文哀悼。文章开头邬君梅就说到:“我的眼泪实在忍不住, 走在马路上听到《末代皇帝》导演贝尔纳多辞世的消息,我突然有些走不动……”

    邬君梅是一个演技非常棒的老戏骨,在《如懿传》中饰演的甄嬛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从她的微博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这部成名作,以及助她成名的导演有着深厚的情谊。

    贝托鲁奇:被电影成就,被电影伤害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一生,跟电影的缘分难分难解

    他出生于文艺之家,父亲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一位影评家。受父亲的影响,贝托鲁奇在15岁开始写作,不久就获得几个很重要的文学奖项。

    21岁时,他执导了首部电影《死神》。两年后,他执导了备受赞扬的作品《革命前夕》,1972年,31岁的贝托鲁奇执导了《巴黎的最后探戈》,并一举成名。

    但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还是在1987年,执导电影《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正式确立了贝托鲁奇的导演风格: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展现人生和命运的长卷

    【《末代皇帝》剧照】

    电影给贝托鲁奇带来无限荣耀,但也将他送进了监狱。1972年,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巴黎的最后探戈》在上映前夕,因为这部电影的尺度过大被禁止公映,甚至贝托鲁奇还被法庭剥夺了5年的公民权并判处4个月的缓刑监禁。

    他从来没有为此后悔过,一直保持着对世界,对人的理解与同情。

    这位热爱中国,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大利导演,希望他的熠熠光辉能够指引更多的国际导演理解中国,展现中国。

    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8 ) 对施特拉罗在《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应用的探讨

    在观看过一系列施特拉罗担当摄影师的作品后,我认为施特拉罗在其绝大多数影片中对色彩的应用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和情感性的,这由摄影师的艺术特性所决定并给影片增色不少。《末代皇帝》是施特拉罗作为摄影师第3次获得奥斯卡摄影奖,影片中的色彩应用保持了施特拉罗的一贯风格,值得仔细分析。
      1.色彩与叙事结构
      《末代皇帝》采用嵌套式的双时空结构,主要线索以溥仪的回忆时空为主,现实时空交错穿插于其中,将溥仪的不同时代的生活结构在一起。对于双时空结构的处理,一般会将两个时空赋予不同的色彩以视区别,色彩的挑选取决于影片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标志或导演对叙述时代的主观情感意图。通常我们看到影片可能采用单一色调表现历史而在现实时空使用真实的色彩。像《辛德勒的名单》中使用黑色表现历史(然这主要是导演意图突出那短历史的黑暗有关),同时常用的还有黄色(物体长时间存放的褪色),好处是时空跳跃清晰。黄色和黑色表现历史是与观众的欣赏习惯有关的。
      《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应用被赋予象征意味,它首先是摄影意图的展现,其次才承担现实的表现功能。施特拉罗将现实时空的整体色调设定为绿色,绿色在施特拉罗的影片中具有一贯的含义,就是生命力。将现实时空设定为绿色既是表现新中国在解放后的强大生命力,也表现溥仪在新中国的改造中重新获得新生。这种绿色设定不是完全臆想的,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例如当时的解放军服装的色调。溥仪被押送到看守所的时间是冬季,地点是东北,现实中的色调应该是灰蓝色,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但施特拉罗放弃了现实的蓝色调而采用绿色调,因为绿色象征意味主要还包涵和平,仁慈,这两种意义是及其重要的并和影片主题吻合。现实时空是解放后的中国,是和平的,另外对战俘来说,中共的政策是宽厚仁慈的。
      对于溥仪回忆的历史时空,施特拉罗使用了偏暖的红色作为主色调,另外还使用略微清淡的黄色调。“夕阳红”是溥仪生活的历史时代的象征,在溥仪进宫继承大统的段落中,这种色调一直存在,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时代终结与帝国没落之感。而在表现溥仪童年在宫中嬉戏和庄士顿出现的时候,“夕阳红”开始退去,而温和淡雅的米黄色开始出现,
      当溥仪在天津租界开始投靠日本人时,施特拉罗开始使用一种深沉,冰冷的蓝色调。蓝色的色调具有孤独,失望的含义,暗示溥仪企图依靠日本人的力量恢复王权的行动最终会使他失望的,而后来也证明了这一点,溥仪完全陷入了日本人的囚禁和利用之中。溥仪住所的窗口完全被蓝色所覆盖,只有象征溥仪傀儡皇权的那占台灯孤独的亮着,溥仪的处境一目了然。蓝色同样也是日本军国势力的象征,日本是岛国,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同时具有冷酷,凶残的意味。在东方珠诱惑婉荣吸毒的场面中,这种象征意义显现无疑,笼罩东方珠的是日本军国势力的蓝色,这种蓝色开始诱使婉荣走向堕落的深渊。
      由于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主色调,如果直接相连的话难免给人以唐突的感觉,这时候施特拉罗的高明之处就表现出来了。在连接溥仪自杀和溥仪进宫两场戏的时候,巧妙的以溥仪自杀流出的血液作为转场的色调基础,鲜红的血液慢慢扩展到整个画面,这里的血液的颜色并没有被绿色覆盖,(火车站场景中唯独有两处红色没有被覆盖掉,另一处是“秋收起义”壁画中的红旗,此后一旦出现代表中国的旗帜颜色一概是正常红色),现实声音开始模糊,然后红色的宫门被打开,同时运用个声画两种手段转场,效果十分流畅。
      2.偏色与正常色
      在《末代皇帝》中,虽然施特拉罗在不同的时空施以不同色调,但这种色调的笔墨在不同的段落是浓重不一的,因此产生了偏色和纯色的感觉。在一开始的火车站段落,绿色是主色调,全部画面是完全偏绿的,绿色的饱和度远远高于其他颜色,其他颜色失去了正常的表现。在接溥仪进宫到慈禧驾蹦这段戏中,全部画面则完全偏红,其他颜色影调加深。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偏色的场面基本都是表现时代大环境的戏,在以上两个场景中,时代的意义大于个人的意义,人的色彩包容于整个环境当中,画面当中只有时代的颜色而丧失个人的色彩。
      第一次真正的正常色是在第四段伴随溥杰的出场而出现的,同时“夕阳红”消失,色彩回复现实颜色(可以通过人物服装看出),这时候溥仪是作为个人第一次登场,是他在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出现。
      1931年庄士顿离开中国,溥仪前去送行。溥仪在车中的画面色调是青色的而庄士顿离开的画面却再次出现了那种“夕阳红”的色彩,这种变化再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橙色这种温暖的颜色象征溥仪对生命中那段与庄士顿相处美好时光的缅怀。
      3,服饰颜色与环境
       整部影片的服饰色彩设计是极其认真的,基本上都是按照当时的实际颜色设计的,但服饰颜色的应用却要在表达剧情,突出主要角色的原则下建立。
      溥仪作为紫禁城内唯一的主人,他的服饰颜色永远突出于其他人。在《末代皇帝》一片中,当溥仪在紫禁城中时,他的服饰无论是纯度或是亮度都高于其他人,其他人一般都穿着颜色灰暗的服饰,或作为一个色彩整体出现。他们的色彩与溥仪产生高反差,作用是作为背景突出皇权独一无二的地位,是一种辅助的,仆人的,无特色的色彩。
      溥仪作为皇帝除了在正式的场合穿着黄色的龙袍外,在一般场合还有其他日常的服饰穿着,因此导演可以将服饰的颜色和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表达人物不同的心境和产生特殊的戏剧化效果。例如溥仪和溥杰窥视袁世凯的军队开进紫禁城的段落,袁世凯的行进方队穿着是黑色的军服而袁世凯的将官服是灰色的,其实北洋军阀的军服都是灰色的,这种设计既有助于将袁世凯和士兵分开,但更重要的是溥仪此时的穿着同样是黑色。袁世凯军队的黑色是一种于皇城环境格格不入的颜色,给人一种外来势力的闯入感,他的存在在溥仪看来就是这种黑色。在宫墙的一边,袁世凯的衣着颜色是唯一与其他人不同的,而宫墙的里面,溥仪的衣服颜色也是唯一的(指有溥仪出现的画面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平衡,直接表现溥仪已经不在是中国的唯一主人。在运用黑色方面,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溥仪穿着蓝色长袍,骑自行车试图出宫。这时候溥仪的衣着颜色和守门护卫队的衣着颜色是一样的,他们整体作为了皇宫内部世界的颜色。当护卫队为阻止溥仪出宫而将大门关上时,由于光线消失,卫队的衣着颜色顿时变成黑色,而溥仪由于背部被光线打亮衣着仍然是蓝色和卫队产生强烈对比。黑色再以此变成一种势力,一种阻止溥仪自由的力量。这样的色彩变换应用在全片中多次出现。在迫使溥仪出宫的冯玉祥军队的服装色彩上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原先灰色的军服呈现出草绿色的色调,用来表现革命的色彩。
      在溥仪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在满洲建立伪满洲国的段落中,画面上部呈现阴冷的蓝色,而下部确实象征溥仪皇权的黄色调,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黄色已经不在是溥仪以前在紫禁城中的明黄色调,此处的黄色亮度明显降低,不在是明黄而变成了土黄。整个登基笼罩在蓝色之中,表明了溥仪已经不在是真正的君主,而只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的傀儡。
      黑色作为一种黑暗,入侵势力的象征,成为最有力的表现手段出现在溥仪从日本觐见天皇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卫队全被日本人调换的场面中。这时,溥仪周围所有的随从都已经是日本人,而这些人的服饰颜色统一为黑色,而不久溥仪的服装也最终无奈的归为黑色。
      文秀在与溥仪离婚试图摆脱这种生活的场景中,黑色承担了一个明显的象征意味。当文秀冲出张宅,跑进磅礴的大雨之中时,小侍卫跑出来递给她一把黑伞。而文秀持伞走了几步,发现自己似乎仍然笼罩在皇室的阴影之下,这时候画面上伞的黑影遮盖了文秀的脸部,她立刻发现了这一点,果断的将伞扔掉“我不再需要它”。接着镜头下摇,逆光的砖墙暗部入画形成一道黑色的,具有囚禁意味的影像。
      4,人物色
      作为一部描写中国帝王生涯的影片,象征皇家高贵身份的黄色绝对不可缺少。但施特拉罗的高妙之处在于不仅仅将这种明黄使用在皇家的服饰之上,还在不同的场所施以黄色来表现皇权。在溥仪出宫后虽然不在穿着明黄色的龙袍,但在他意识中这种皇权的地位是渴望恢复的,因此在溥仪出现的场所,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这种黄色的光。但这种黄色的光源却越来越小,当他完全投靠日本人后就光源往往就变成了一盏台灯,溥仪作为帝王的象征从他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确定下来,虽然他被迫退位。但在这部影片中黄色一直是溥仪所代表的封建王权的象征。
      东方珠(川岛芳子)的出现是身着一套橙黄色的飞行员服装的,这中设置的意义在于设定这个人物的滑稽的丑态地位,正如她说的“我身穿飞行员的服装,却不会飞” 。橙黄色用来暗示其的皇室血统,但她却为日本人做事,因此她的设定是不伦不类的。
       5,纯主观的色彩应用
      在表现中国文化大革命这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上,色彩起到了暗示导演批判意图的功能。交通灯“红停绿走”的交通秩序被颠倒,预示着这个时代的黑白颠倒,正邪不分。
      影片的最后,溥仪一人来到故宫,这时的故宫再一次笼罩在一片红色之中,溥仪登上龙椅取出陈放蛐蛐的那个瓶子,然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全是一只翠绿的蛐蛐。这点绿色,究竟是溥仪被封存的那个童年记忆还是被共产党改造后的新生,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参考书目
      1.刘恩御 《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

    个人微信公众号:爆裂电影 blmovie

     短评

    光影,音乐,及每一个具有寓意的表现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笔墨褒赏,极惊讶导演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以至于成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态度,把整个故事说完,尔后留观者独自在唏嘘。那个关于"门"的意象完全表现了溥仪近乎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孩,他却自幼被禁锢;作为一个皇帝,却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9分钟前
    • A-sun*
    • 力荐

    喜欢尊龙。他把溥仪演的太好了。事实上溥仪哪里值得那么多同情呢,他的一生在不幸中成就了大幸,在那个乱世里,他比几乎所有人都过得要好,过着国宝大熊猫的生活。他做错了的事,有人代为受过。他没有的气节和美感,还有人演出来赐给他

    11分钟前
    • 周游雪场
    • 推荐

    神作。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长,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太过魔幻主义。但那个时代, 这群人,不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镜头怎么能体现的出来!尊龙太美,绝望之极时眼神里也有傲气。只可惜时代弄人。最后蛐蛐的隐喻太太太太太贴切又催泪。

    14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城门开的那日 竟是离家之时

    18分钟前
    • Hauu
    • 力荐

    溥仪只是那个大时代里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注定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悲剧人物。……贝托鲁奇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只是……紫禁城太监还有皇帝与皇妃在后宫都是一口英文……★★★★☆

    21分钟前
    • Q。
    • 推荐

    一部酷似史诗的电影,张力很足,镜头娴熟大气,演员表演纯熟,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历史,细节十分出色。这部电影涵盖了太多的元素,耗资庞大,临时演员数量极多,场景大气恢弘。可以说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只是关于历史的感慨和影片的深意或许还可以再深掘一点。总体而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太寂寞太寂寞了,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寂寞的,好不容易有一点儿亲情、爱情、友情,很快都被剥夺掉了。他因为寂寞而衍生出的种种行为都挫败了,最终给他带来更深的寂寞感。这也是看了这么多遍,依旧这么打动我的地方吧。真是从一开始音乐一起就难过得不行。

    30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尽管看一群中国人在屏幕上讲英语很是奇怪,但不能否认这是部出色的电影:它与国家无关,与王朝无关,这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却不得的人的编年史;"门"的意象被反复提及,寓意溥仪被禁闭的一生;贝托鲁奇娴熟的运镜,要人命的广角自然光,美妙的配乐。

    3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极致的美,极致的伤。音乐太灵,画面太精,原来早在1987年,外国导演就早于《活着》《霸王别姬》把20世纪中国历史拍的如此炉火纯青了…“我从未和家人分开过” 额娘,阿嬷,婉容,庄士敦,溥杰,皇宫…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跟亲人,跟时代,跟历史,身不由己。@上海国际电影节 4k修复版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是撒谎者。

    41分钟前
    • 囍夭夭
    • 推荐

    文绣冲入大雨,婉容堕入烟楼,青白蛇与红白玫瑰俱凋落,徒留末代君王像失魄的十二少一样老去。

    4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作为一个外国导演不可能拍得更好了,但我是一个中国人。

    45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能赶上电影节3D巨幕演《末代皇帝》真不容易。全片处处都是痛点。尊龙演的溥仪太经典。最后登上宫殿时,小心翼翼回头看,那种微妙的感情,配上一只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蝈蝈,精妙动人。

    5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这不是你的错……这真的不是你的错。或许隔着银幕来看,溥仪的人生遭遇令人唏嘘,然而,比起前朝旧史的末代君王们,他这个退位皇帝已经算是得善终了。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我觉得对于一个外国人拍的中国人物传记来说,它最可贵的不是那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和镜头,而是他的态度,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他并没有评判什么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摆在那里,到结束,你会一时觉得心情复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电影里不仅仅塑造了溥仪一个角色,而是通过细节也讲述了围绕着他的一些人的沧桑,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我觉得异常珍贵。虽然还是有些次要人物显得有些脸谱化,呵呵。。。CC版本,3小时38分。。。

    54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管教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世,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贝托鲁奇镜头下的中国始终是存在于他想象中的红色国度。电影拍得过于西化了,但讨巧的用溥仪的命运承载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进而阐释人与命运对抗的古希腊悲剧主题。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溥仪无疑是失去最多的,因为他曾经拥有整个中国...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不偏袒的好片儿!一个进自己原来的宫殿还要买票的皇帝。

    1小时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有史以来一部最地道最出色的中国电影,居然,Made By Italian~

    1小时前
    • Over5
    • 力荐

    26岁的陈冲真是美得叫人目瞪口呆

    1小时前
    • 南笙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