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06

    主演:刘松仁,朱孝天,曾江,谢君豪,林熙蕾,英达,曾志伟 

    导演:高群书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来自京都的信

    • 正片

      枪口下的红桃皇后

    • 更新HD

      请告诉我去车站的路

    • HD中字

      咱们的退伍兵

    • 更新HD

      她的人生没有错

    • 更新HD

      Single8

    • 正片

      老亨利

     剧照

    东京审判 剧照 NO.1东京审判 剧照 NO.2东京审判 剧照 NO.3东京审判 剧照 NO.4东京审判 剧照 NO.5东京审判 剧照 NO.6东京审判 剧照 NO.16东京审判 剧照 NO.17东京审判 剧照 NO.18东京审判 剧照 NO.19东京审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刘松仁 饰)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大公报》记者肖南(朱孝天 饰)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战前相爱的恋人和田芳子(林熙蕾 饰)与他相 会。在宴会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却预感到此行必定多艰难。  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最终法庭是否能将东条英机等臭名昭著的战犯送上绞刑架呢?

     长篇影评

     1 ) 审判的是人心

    一向不喜欢看历史片,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片子,太沉重,太血腥,也夹杂了太多的狭隘的民族情感。但是这部片子却以一个干净严肃的法庭来为我们呈现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通过对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以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远东大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性,尽管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更让人信服。

    影片以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败分子的审判为主线,穿插了两个不同身份的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看法,为我们揭示了当时日本国内不同势力的对华态度。

    如同梅汝璈所说,战争这个怪兽,不仅摧毁了生命,荣誉,国土,也摧毁了热血和理想。日本年轻一代在对大东亚圣战和东英条机政府的顶礼膜拜破灭之后,陷入了绝望与迷茫中,日本向何处去,自己的未来又如何是每一个日本青年所忧虑的。在绝望中,大多数人选择把责任推到战胜国身上,这是当时日本国内比较激进的思想的代表。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在当时的日本,也有一些民众对政府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感到不满与忏悔。在影片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山口正夫。作为参与日军侵华战争的一员,尽管手上也沾满了许多中国人的鲜血,但是,我们认识的更多的是他对这次战争的不满以及内心强烈的忏悔。

    曾经有人说过,历史是一种完结,我们不应该纠结于过去,而要立足未来,把眼光放长远,用实力向曾经侵犯过我们的国家证明中国并不是好欺负的。是的,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求发展,但是已发生过的一切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事情的完结而改变。未来的中国想要变得强大,我们就必须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相互交融,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似乎已经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心理上,如今甚至出现了许多亲日份子。这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敲醒了警钟。

     2 ) 好题材拍出了烂电影!

    看完了《东京审判》,原来以为这部片子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好片。说实话看过之后觉得失望,这部片子甚至不如一部三流的法庭辩论片。如果不是审判日本战犯,这种片子我压根儿不会去看。感觉那些狡猾、凶狠的日本人在法庭上简直是呆若木鸡。而我方的辩护律师一个个慷慨陈辞,根本就没有激烈斗争的感觉。简直就是我方律师的个人秀,期间还穿插了儿女情长的莫名其妙的情节。简直就是2006年第一大烂片。我看过一部美国片《判我有罪》,人家这种片子都拍的精彩绝伦。法庭上的辩论让人感觉紧张的缓不过气来,《东京审判》这种片子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失败的一部电影! 本来很好个题材,却一点创新都没有,接近于流水帐的叙事方式,相信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电影要这么拍都能成所谓的“大片”,那么满地都是“经典”了。其硬伤有多处:1.几个中国人,在国际上表现得很牛的样子,使外国人折服,于是由衷地佩服中国人,并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情节也不知看过多少遍了。2.现在的编剧也不知怎么了,不管什么片子,都非要加上点爱情,还往往是那种无疾而终的爱情,一个为救另一个而死,反正两个人肯定成不了。3.敌人阵营里肯定有顽固派和转变派,顽固派就顽抗到底,死不悔改。转变派就在内心深深第谴责自己,甚至不惜以死谢罪。4.敌人肯定是狡猾的、狡辩的、死不认错的,但最终再好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肯定要失败的。 这样的电影,注定被遗忘,其票房基本靠行政性指令和团购支撑,两个小时的片子结束了,狗血的爱情故事+爱国主义诗朗诵演讲报告会结束了。如果说这只是一部烂片,也就算了。我一辈子看过的烂片不缺这一部。问题是这部片子的名字叫东京审判,如果叫爱在东京什么的,我反应也就不那么大了。全片看完,我不知道东京审判历时近三年干了些什么,所有国家如美国、英国包括蒋介石政府在里面的作为在哪里。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一直遗留到现在。日本天皇如何逃避审判(这是远东审判的重点仅用了一句旁白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当时的主控官是想将日本天皇也加入到战犯中,美国和日本达成了什么协议。对日本的审判是不彻底的,这也是现在日本军国主义还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也知道两个小时的内容涵盖不了那么多,可你至少可以有个角度描写一个重点吧。你都有时间三角恋,你没时间说这些? 再往后,就让人不耐烦了。发现导演也就一愤青而已,连庭审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开庭伊始,首席法官威廉面对辩方律师的回避请求,一脸的气急败坏,还得靠咱中国的梅法官去说服教育。对于任何一名职业法官来说,讲究的是规则、事实和逻辑,不可能如此的情绪化,设若果真如此,那么他真的没有资格做这个法官。总之,这段情节一下子就降低了东京审判的庄严性,让死难者受辱,导演似乎在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日本人至今不承认东京审判的结果。朱孝天和林熙蕾的出现,更是不伦不类。昔日的F4帅哥怀抱中弹林MM痛哭那场戏,真是够虚假。看来高导演还是适合拍些《火星花园》之类的青春剧,至于这些深沉凝重的历史题材,就不要沐猴而冠了。 比较NHK电视台等日本推出的同类影视节目,《东京审判》太肤浅,太情绪化了,根本没有面对历史事实所应该具有的冷静和理性。一段最惨痛最屈辱的历史,居然被拍成这样。情节支离破碎,完全自说自话。像大多中国电影一样,不能很好驾驭内容庞大丰富的历史题材,还不如看记录片! 没有饱满、细腻的故事人物情节做铺垫,整部电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迹太过着重明显,就像高高的脚手架只四只细杆子撑着,显的底气不足,但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骚首弄姿地扭摆。能被糊弄的热泪盈眶的也就是咱中国家里的观众了。试想,这样的电影若是让欧洲人、美洲人来看,能打动人家么? 就这部电影而言,国内电影对战争的理解仍然还停留在狭隘、肤浅的爱国主义和大汉民族主义层面上,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还是多学学欧洲战争电影吧。 有些媒体把导演高群书捧成了民族英雄,对他借钱拍摄《东京审判》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影片本身的浅薄和狭隘。借钱与资金短缺不能成为拍摄烂片的借口。如果纯粹是商业娱乐片倒也无伤大雅,但影片题材如此厚重,它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体认,而且影片居然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而自居,如此就不能对这部影片抱以宽容了。 看完电影,使我有个不厚道的想法,导演把国人都很关注的题材作为自己进军电影业的机会,甚至是为票房服务。我宁愿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拍摄与制作的过程缺乏经验和严谨,或者水平与功力不够。但是结果实在叫人遗憾。 影片频繁的“切”经常使整个画面变黑,坐在电脑前的我尚感觉不舒服,足以想象坐在超大的银幕前的感觉,影片的导演让我想起了以前家里那台在换台时没有画面停顿功能的电视机。 但导演似乎并不在乎观众的感觉,频繁的切换似乎成了他的杀手锏,在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就一“切”了之,使整部影片极为散乱。像曾江审问那个小偷的时候,本来就是两个人对话,虽说距离太远难以采用正反打,可也不至于在这之间加上明显的切换啊,画面黑过之后出现曾江的镜头,我还以为他又要询问别人了,没想到小偷先生还要慷慨陈词。 更严重的是,导演不只是在讲不下去故事的时候进行切换,在影片情感马上就要到达高潮的时候也要来这手,在英达扮演的律师提供九一八事变证据后,本来可以将被告无言以对的神态展现出来,让人解解气,没想到导演只是给了对方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然后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观众为英达的精彩陈述而叫好。 旁白 记得徐静蕾在说到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来信》的时候,发现电影的旁白太多了。虽然我对徐才女的导演水平并不是特别认可,但很认可她的这种感觉。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是因为她要用光影讲故事,而不是旁白,像《阿斯匹林》那样的作品简直就是朗诵MV,根本不能称为电影。王家卫的电影有时会有旁白,但你可以感到那旁白确实是电影人物心中所想,而不是编剧和导演硬加上去的,这就是用旁白为镜头服务和镜头为旁白服务的区别。 说到《东京审判》,以上二者皆谈不上,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时候用旁白顶上。影片中在有旁白的大多数时候,除了空镜头就是和旁白内容不大相关的镜头,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旁白是谁说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确的话,应该是梅汝璈说的吧?可在旁白中讲到“在东京没有欢乐”时,画面上却出现了梅汝璈在酒馆欢笑的镜头,难道旁白中的话只是梅汝璈说给别人听的煽情话语? 情节 一个那么好的题材,却在整个过程中难以显现出戏剧张力,不得不说是编剧的无能。 在我国许多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呆板到虚假的台词,这已经为广大中国观众见怪不怪。《太行山上》是我近期见过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我在看到一些将领说话时,总在怀疑影片的编剧是不是弄到了一本中学生的近现代史课本。而《东京审判》的开始部分,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对中日战争的回顾,也显然犯了这个毛病,难道那些编剧平时说话也都用那种历史教材似的语言? 除了台词,影片在许多关键情节和细节的处理上也难以令人满意。比如,在梅汝璈说出想要自杀的念头之前,影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铺垫,还没让观众感受到他的难处他就想要自杀了,不得不令我对曾江所说的“懦夫”评价表示赞同。 再有,很明显,影片中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的支线情节是非常失败的。在美国电视剧中,多线发展往往是制胜法宝,但中国的影视剧制作者们往往不谙此道,总是把一些支线情节弄得很滥情,让人见之生恶。本篇就是典型的例子,煽情的失败让人很难对剧中几个人物产生感情,白白浪费了我比较欣赏的曾志伟。而最后朱孝天抱着女友呼喊和痛哭的时候,我没有剧中人那样的伤心感觉,只是在奇怪他为什么不赶紧找医生。 梅汝璈最后说服各位法官的戏本来应该是影片的高潮,但却成为了影片另一大败笔。整个劝说过程就像是一个和被告有瓜葛的陪审团成员在游说其他陪审员,而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法庭的公正性,就像开始时日本方面辩护律师所说的那样。我自然不是汉奸,但我对这段台词产生了质疑,因为我感到它的情感成分太多,缺少理性的思辨色彩,这段台词中国人也许能够接受,可外国人呢?他们相信自己国家的代表会被这样一段话而轻易说服吗? 所以,当主审法官最后一张张唱票时,我完全没有看《十二怒汉》等待一只只手举起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而当主审法官在说最后一张票会“决定一切”而后又故意停顿时,我不禁想到了《幸运52》里李咏公布答案的神态。 最后旁白响起,说到每个法官“永远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投票”,我想起了影片中在处理梅汝霖投票时明显的“亮票”举动,感觉这是导演和编剧在扇自己的耳光。 而最后的宣判只在字幕中用“七名战犯被处以极刑”一言带过,为什么不让法官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配上每个日本战犯当时的表情?我们费了半天劲为了表现什么?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片尾用字幕,实在是最简单的选择,毕竟像《鬼子来了》那种由黑白变彩色的神来之笔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3 ) 尴尬中的坚持,坚持中的尴尬

       看这部电影是在上海电影节的亚洲新导演作品展上,去看得闲饮茶那天买的票,当时心一寒,厚厚的一捆票子似乎从没动过。买了两张,约一个喜欢电影的朋友一起看。24号那天傍晚,下起了暴雨,我的鞋都泡烂了,跑到时还是迟到了十多分钟。往里面走的时候,还在对朋友说,估计没什么人,我们可以随便坐,谁知进去一抬头,黑压压的几乎坐满了,那一刻,欣慰。
      当时比较暗,看不清观众都是哪些人,但前排正好有四五个女孩子,是冲着朱孝天来的,朱每次出场她们都激动谈笑,最后有一场朱的哭戏(实话说,他的演技有待磨练),那几个女孩(其实也就比我小三四岁吧)更是兴奋的又笑又叫,不是太大声,但在安静的电影院里很刺耳。一位老先生站起来厉声说:“笑什么笑,看这样的电影还笑,你们是中国人吗!要笑到外面去!”她们一下子懵了,像无辜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被大人责骂,然后又小声的反驳,说连笑一下都不可以吗。旁边一位不到三十的小姐说:“当然不可以,要笑就出去!”语气严厉。
      一时百感交集,导演用朱应该也是考虑过偶像的号召作用的吧,希望能因此吸引年轻人进电影院,进而了解这段历史,但是不知道吸引来的人有多少会像这几个女孩一样,除了朱出现的片段,其他内容完全没有进入她们的心,要不然怎么解释那刺耳的笑容,而她们仅仅比我小三四岁。简单骂骂她们是没有用的,当时她们的无辜的神情我还在眼前,她们根本是没有概念。不过想想满场的观众,也不用太过于灰心吧。
      
       说说电影,法庭画面大气干净,作为一个电视导演,镜头运用得还可以,配乐颇有亮点,朋友说片子里有时候用的安静的调子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颇有震撼的音效伴随着战犯的出场,砸在耳朵上。但是手法过于单一,每次谴责、追问、审视战犯是都来这么一下,很快观众就疲劳了,过滥而没用在刀刃上。演员听说拍摄中吃了不少苦,曾志伟的脚受伤了,裹着石膏继续拍,资金被无良的制作人拐跑了,也没人退出,导演硬是自己贷款几百万拍完。
       刘松仁和曾江两个老戏骨挑起了大梁,很多地方出彩了,但我还是要说,刘松仁的英语不过硬,不少地方的发音模糊因此无力,使他的演技不能完全发挥,这真是一大遗憾。
       导演设置了两条线索,法庭审判和战后一个日本家庭的创痛,但这条副线我以为不够成功。战败后日本本土人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以前很不清楚,是在看过电影后才找了些资料来看的。由于日本对内的新闻封锁,大多数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军人在亚洲犯的罪行,而且很多人发自内心地支持战争,战败后他们有些是接触到真相后的极度震惊,但也有很多人仍然陷在战争和战前几十年的教育和灌输中,他们的心中有的是仇恨和复仇之心。这点编剧不是没有看到,所以他创造了谢君豪所演的人物,想向朱孝天报复,同时也有曾志伟的老兵,在战争中痛苦和悔悟,甚至杀掉了变成杀人魔的同伴。但这条线索始终显得语焉不详、欲说还休,使得曾志伟的痛苦缺少了一点说服力,而谢的表演又流于表面,并且只以这几个人来反映整个战后的日本民族有些弱了,但这可能也是资金受限的原因,没办法。
       其实编导完全可以加入另一条线索,那就是美国人当时在日本的作为和日本人的反应。东京审判的局限和遗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姑息,美国处于战略的目的,或者就是罪恶的目的,放过了相当一批日本战犯--比如731部队细菌战的军官,为的是换取他们用中国活人做实验后获得的数据。这种做法也应该被历史审判,虽然已经不可能了,但完全可以用电影的手段表现我们对他们的“审判”。不过这在现在不知是否犯忌,毕竟这是一部主流片。
       这部电影有不少的瑕疵,但我仍然给了四星,因为这是一部了解那段历史或者一无所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片子,我以前对东京审判的历史就所知寥寥,所以在结尾部分,我震惊地看到,原来当时的法庭对于是否要判处这些战犯死刑都有过那么大的分歧,这些对中国人,对人类犯下毁灭性罪行的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一个个都有可能在几年后潇洒地走出监狱,甚至回到日本政坛,我真的无言了。即使这样,除了这几个首恶以外,除了在监狱里自然死亡的以外,大多数战犯后来都被美国人释放,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所以现在日本才会是这个样子。这里面的许多我都不知道,你知道吗?
       8月16号很快要到了,希望这部电影不要再受挫,真的能如期上映,也希望中国人能够走进电影院,看看我们的父辈、祖辈受过的罪。
       电影散场了,雨也停了,朋友问我,是不是到现在中国政府还不能公开承认在对日审判上我们的失败,这还是一个禁忌?我不知道……

     4 ) 东京审判:不过又一部国产片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的一段重要历史,这确实是电影的好题材,但可惜的是,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并没有给我们过于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它不过是又一部平平的国产片。

    我们先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东京审判》。双线式的结构,主线是梅法官等人在法庭上的抗辩,支线是小记者的同学一干人为代表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态度的差异。前者是表述的重点,后者嘛,主要起点升华主题上升人性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作用。但效果如何呢?副线对主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我一剪子将所有副线情节全部咔嚓了,只要再找个能让梅向二人喝酒唠嗑的地方,对影片主题没有丝毫损伤,相反,还能使情节更加紧凑,更加突出。然而加上这段后呢?导演想要表达的所谓人性和所谓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云云,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根本就表现不出来,或者说表现得非常片面,这部分中,没有一个人,全都是导演按照自己的臆测在那捏出来的符号:你,就是一极端分子,专门使坏;你,就是天真善良;你,就是要痛心疾首……每个人都彻底单向了。纯粹单向了还不行啊,却还想表现复杂人性,又只有那么短的篇幅,导演本来意图的讨巧,结果完全成了败笔,别说摊上个完全不会演戏的某人,就算找来年轻演员中比较会演的刘烨,照挂不误。

    这段即使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会承认是败笔,那么我们看看主线,主线就真的那么完美吗?主线的视角是梅法官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我承认,虽然东京审判题材很好,但其真实过程并不比我们听到的结果令人畅快多少,其繁杂反复是不太好表现于影象之上的,而影片表现得也确实只能用中规中矩形容,没算有太多纰漏,但几乎找不到什么出彩的段落。先是开庭前排座次,然后是开庭,接着就是一个一个部分,战争开始时间,溥仪对质,南京大屠杀,vs板垣,vs东条,死刑辩论,我记性不好,应该没有大的疏漏,糖葫芦式的叙事确实应该,但现在的糖葫芦,上面有的是山楂有的是葡萄有的是苹果,而这部电影,显然还停留在平均分配阶段,除了最后的死刑辩论给予了一定的重量外,其他段落几乎是平均分配,一两个回合倒还可以忍受,4、5个回合完全如此,就有点平庸的味道。再看片中的表现,进入审判阶段后,几乎每个场面的模式就是提出指控,鬼子发难,我军联合友军力挽狂澜,这跟事实是否一致令人怀疑尚且不说,即使场面表现我军失分,导演也必在稍后的观众表现(审问板垣一段)和判决结果(南京大屠杀一段)为国人扳回来,不过这一扳再结合前面的劣势,反倒给人感觉是逻辑混乱。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段的审判,剧本都没办法给人以激烈的对垒感,往往是刚刚拉开个架势,这颗糖葫芦就吃完了,得,收工,咱们赶下一颗,我倒不是说时间不够,我都怀疑,即使给他足够的时间写一场戏,他能否将戏写得引人入胜。该高潮的地方,没快感,无所谓的地方瞎煽情。

    OK,看到这里,必有板砖飞来,高帽落下: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历史!无论电影拍得怎样,我们都应该去赞美之!

    对不起,这样的论调我看得多了,既然不愿意从电影角度讨论,OK,那么我们来看看电影之外的东京审判。可以说,如果从电影之外来看,这片子就更糟糕了。从我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东京审判尽管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在麦克阿瑟不愿意过分削弱日本实力的考虑下,大批在战争中犯下重罪(我眼中的的战争罪一是策划战争,二是对平民和非武装人员的杀戮)日本军人逃过了起诉,而这些,在电影中仅仅一笔带过。整个审判过程,远不像上面我写的电影中那样总是力挽狂澜,相反,中国屡屡因为国力弱小、法律经验不足以及最重要的证人不足而困难重重,电影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困难,但电影中所表现的梅法官所承受的压力与其实际表现得内容之比,实在令人莫名,实际上,我觉得梅法官现实中的压力比电影里只多不少,但电影的表现太乏力,为了在电影上长劲,即使局面不利也要表现成我们反败为胜,即使欧美法官皆有对日本人的袒护,但在片中也成了和我们的铁板一块,这,使影片看起来相当的幼稚。

    梅法官是一个爱国者,但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的法律人士,但编剧的功力使其变得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开头戏中的争座次,我不懂具体的国际法规定,但至少从后来影片表现的法律审判过程中来看,座次和审判时候影响力的大小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来看,梅未免过于意气用事。不答应就不玩了,这样的表现不仅不能体现梅的智慧,反而有可能会助长国人不按规则做事且引之为豪的作风——看,大律师也是如此。有人要提到巴黎和会时候顾维钧的不签字,但麻烦您比一下,两者利益可比吗?万一因为梅的意气用事而中国人不得占据大法官之位,其对结果的影响和这座次之争比,孰轻孰重呢?另一个就是结尾,梅对同僚的死刑辩论。这一段本来是显示一个编剧笔头的最好机会,可惜,不仅平淡如水,而且还有个大bug:印度纵然是佛教发源地,但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的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怕是连在中国的零头都不如,可编剧居然让梅和印度法官大谈佛教,虽然印度教中也有转世的观念,但两教分野实在不小,编剧大人,你别拿自己的智商来侮辱梅先生的智商好不好?哪怕你将纽伦堡审判对纳粹的严办和这次的宽松比也好啊。

    我承认我的话讲得比较刻薄,但这是因为有人坚持要用这电影当成严肃史料来看,拜托,想看通过看这部电影了解东京审判,您还不如多读读西祠上冰冷雨天的文章呢。如果抛开这些,电影本身还是可以一看的,只是题材给它带来的血统优越并不能让它本身的质量上乘多少,不过还是无数水平线之上的国产片中平庸的一部。不要怪我苛刻,美国人仅仅一起谋杀案,就可以带给我们震撼至今的“JFK”,而跟这部题材类似的《纽伦堡审判》也拍得非常精彩,我们的苦难远比他们深重,我们只是要求不低于他们的反思,有错吗?

     5 ) 《东京审判》:没有反思=没有爱国

    政治题材与传记题材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内容倾向,故事片纪实化与记录片故事化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手法风潮,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乃是电影工作者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高群书导演借钱拍片,并以"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作为宣传标语,其创作热情与所体现出的社会担当是值得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东京审判》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与激情。从剧情安排及演员表现上说,朱孝天的副线故事戏份太多(比如林熙蕾的角色为什么要出现?为什么要表现爱情?),有喧宾夺主之嫌,而符号化倾向又过于明显(比如曾志伟为什么会下跪?樱子为什么会在法庭上晕倒?),削弱了主线的表现力度。在另一方面,无论是刘松仁、英达、曾江的戏份都略显不足,且在辩论方面没有拿出足够的魄力与智慧,英达那张肉乎乎的面团脸实在不适合扮演刚直的角色,而刘松仁在开头时的座次之争,并不能言及其民族气节,倒更像是在耍小孩子脾气(不答应就走人?靠别人妥协谦让?),而结尾处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得没头没脑,缺少足够的铺垫,倒反显其脆弱与懦弱。与之相比,盟国检查官、日本辩护律师、东条英机、偏执狂雄一的角色表现倒是显得很有张力。

    从表现手法上说,作为有明显纪录片倾向的历史正剧,《东京审判》留给导演的创作空间很小,其内涵主旨只能通过剧情剪辑与演员表演来体现,而前者则取决于导演的思想深度与文史功底。在这点上,高群书做得相当不够。电视剧导演出身的他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细枝末节的交待上,副线尤甚,而全剧没有高潮,难以令人信服。画外音说溥仪挡住了日本律师的责难,体现在哪?"那是演戏"的对白?那是痞子的糙话?曾江说搬出杀手锏,搬了个假和尚出来,有力度吗?"操你妈的小日本",被人强行拖下法庭,就这杀手锏?而英达、刘松仁所谓的华彩辩论,有几个不懂英文的国人能听得明白?且从语气上、逻辑上远逊于盟国检察官与日本流氓律师,说中国人饱受侵略之苦,其愤怒体现在哪?其智慧体现在哪?爱国主义到底体现在哪?又靠什么支持?更不用说淡入淡出的黑幕切换手法过于单调,没有沉重,只有冗长,仅靠几段录像闪回有足够的表现力吗?

    《东京审判》是个好题材,但作为历史正剧,高群书导演应拿出足够的历史真诚与反思。那个假和尚本是虚掷的人物,但是,导演却借他的嘴说出逼迫和尚轮奸中国女子的血泪历史?其用心何在?以道德底线激起观众的反日情绪?这是流氓的手法!再比如那句"狗日的小日本",骂得没有来由,但却又相当讨巧,观众似乎又听爽了,但,那是自欺欺人的意淫!

    没有反思=没有爱国。作为电影工作者,我想,其职责不仅是告诉观众日本人奸淫我们的妇女,烧毁我们的家园,更应当拨开群众的眼睛,告诉国人,日本人为什么能蛇吞大象,以小搏大?又是谁在侵华战争中拼死抵抗?而一味的激起民族愤慨,进而盲目的仇视日本,其本身就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反思不仅意味着理性,更意味着敢于正视的勇气,与敢于图强的决心。不遗余力地追究别人的罪责是让人求之不得的,而痛定思痛的正视自己的过失则是于己所难能可贵的。在历史面前,我们应当拿出怎样的反思?拿出怎样的历史深度?我们应当拿出怎样的真诚?

    BTW:在溥仪出场的时候,旁白把"海参崴"(hǎishēnwǎi)误读为wei,有违基本的地理常识;在决定是否死刑的投票阶段,旁白有意无意的提及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的会面,造成某种误读,以为是美国在背后操纵了投票结果,而实际上,在英美法系中,死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普遍是终身监禁,这是由他们的宗教信仰所决定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视日本的侵华史,蔑视中国的合法权益。

    http://qigu.nklog.org/

     6 ) “忘记意味着背叛”。

        美国人聪明。原子弹扔了,仇也报了,气也出了。《珍珠港》也拍得荡气回肠。而作为二战中受害最久、最深的中国,一直没有一部结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好片,供后人观看与凭调。
        总算是出来了。凤凰与CCTV6都“高调”报道。在这日本频繁拜鬼之年,在这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真的需要一部这样的片子。否则日本人没忘,中国人先忘了。
      打电话问了好几家影院,竟然不知道,其中最搞笑的一家更是把它定义成“教育片”,说要有团体包场才放映,行内人士竟是这种水准,真是无话可说!好在还是有两家影院放映,而且还是最好的影院。
      电影院大部分的位子还是坐满了人,欣慰。整个观看过程中也是出奇的安静,东条被判决的时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画面与音效都很棒,尤其是配音。角色也都不错,除了朱孝天相对勉强了点,但作为“台湾青年”,也算是不错了。
      唯一感觉不足的地方是:情节、情绪都过于含蓄、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描述不够强烈与震撼。同时也看得出来,导演特地对日本的人民作了友好、正面的描绘。总的来讲,虽然是一个关于审判战犯的影片,但更是一部渴盼和平的影片。预告也说了,我们不为了要复仇,只是忘记就意味着历史的重演。可以理解,“和平崛起”,这是中国目前的策略。另外,报道说由于这部电影内容涉及不少敏感题材,经历了艰难的过程,能上映本属不易。何况还要在日本上映呢!对于那些中国、日本的历史盲来说,这样的片子,也足以震撼了。
      无论如何,历史的这一课,每个中国人,是要上的。“忘记意味着背叛”。

     7 ) 《东京审判》是历史还是做秀?

    最近颇有争议的《东京审判》。其实对于历史的问题影片中的表现让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明眼人都能看的出,在影片中太强调中国正面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个时刻的国际地位,和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新闻没什么两样,避重就轻。


          影片而且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法庭刻画的不够深入,虽然影片还是用较长的时间来描述但是总给人压抑的感觉,不能一吐为快。还有对天皇的审判问题.这是东京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在影片中这个重要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又比如731,以及日本神风敢死队等等问题,这也是很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事件,影片几乎不提一字,要做成历史片就要拿出真实而震撼的东西出来,即不包庇又不过份才是王道。


          剧情上人物性格方面表现的犹如一盘散沙,导演可能想突出很多人性格而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却仿佛蜻蜓点水一样有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动作就想完成这样艰难的人性剖析,法庭上中国证人的歇斯底里、日本老兵下跪自杀、暧昧的中日小青年。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真的只是反映战争给予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从侧面反衬军国主义份子在法庭上狡辩的阴丑嘴脸也未必太牵强了。是为何在如此依据历史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里面依然要塞入纯情中国知识青年和无辜日本漂亮女子的爱情戏,观赏性?中日友好的象征?还是爱情超乎国界?而且情感处理得如此失败,毫无感染力。总要塑造出自知其罪的日本战争受难者而其实数量微乎其微,所谓的“悲悯”效果更像是呈现给日本人。看完影片,我会对日本群众产生同情心,你有吗?

          画面总体来说比较干净,因为是用胶片拍出来的东西色彩和锐度都是无可挑剔,但是在构图上全片只有几个镜头比如审判大厅的大广角推拉以及被告席上东条英基的人物大景让我感受到画面的震撼力,其余如果抛开一切只谈构图,平淡无奇。
         
          偶像问题,偶像问题不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 ) 我所不知道的历史

    这是我完全没有概念的一次审判。

    电影拍的出奇的平和。在当今中国普遍浮躁功利的电影界里真是十分难得。影片重现了很多审判中和幕后的精彩对白片断,其中溥仪出庭那段很有意思。另外电影还加入了一个日本家庭的悲剧,他们在战争中和战争后所受的苦难。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难。

    东条英机在法庭上阐述的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和对自己暴行的理所当然都让我不寒而栗。这是一个典型的恃强凌弱的国家。他们对用了原子弹的美国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尊敬有加,他们对自己凌辱过的中国没有任何愧疚,反而是强烈地不甘心。这是一个只认识胜利者的民族。只要日本有可能再建立自己的军队,下一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如果下一次中国不能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他们有朝一日还会卷土重来。

    令我无法置信的是美国居然放过了天皇不审。这不等于是审讯德国二战战犯,但是不审希特勒一样么?为什么会这样?

    Google 搜索找到这篇纽约时报的文章,评论这本书的: THE OTHER NUREMBERG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By Arnold C. Brackman.

    The Price of Conquest: New York Times: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B0DEFDE1131F936A35757C0A961948260&sec=&pagewanted=print


    “二战期间,美国民众心中裕仁(昭和天皇)和希特勒是一个等级的。有些美国政客认为应该完全废除日本皇族体系,裕仁受审应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派美国政客认为保留日本的皇族体系和裕仁的无罪才能保证日本不陷入混乱,这里'混乱'这个词在1945年之后很快的变成'共产主义'的代名词。英国外交部长 Ernest Bevin 用一战后的德国来做例子,说是因为盟军将威廉皇帝流放并且威胁将要审讯和正法他,才使得德国被剥夺了统治阶级的威信,纳粹集团才有机可乘。

    “Bevin 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天皇被剥夺了政治全力和所谓的神圣,但是没有受审,也不用出庭作证。被默认无罪。虽然在东京审判过程中,无数线索都把最终责任指向天皇,但是因为审判和辩护双方以及法官们的默契,没有人去追究这些线索的下落。大家都觉得一旦走上这条审判天皇的不归路,将会给战后的日本带来无法想象的民族心理和政治上的破坏。”

    原文:
    "During the war Hirohito and Hitler were linked in the popular American mind. Some American politicians thought the imperial institution should be extinguished and Hirohito tried as part of the policy of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Others said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imperial institution and of Hirohito was essential as a means of keeping order and blocking Japan’s descent into chaos - and ‘’chaos'’ came rather quickly after 1945 to mean Communism. It was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 Ernest Bevin who recalled that by driving Kaiser Wilhelm into exile in 1918 and threatening to try and execute him, the Allies of World War I had deprived Germany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opened the door to Nazism.

    "Bevin’s view prevailed. The Emperor was stripped of divinity and direct political power. But he was protected from indictment, and from giving evidence. He was exonerated through silence. The Tokyo trial was full of leads pointing directly to the Emperor, but by unspoken agreement among the defendants,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bench, these leads were never pursued. The prospect of trying and convicting the embodiment of the Japanese nation was psychologically and politically too disruptive to contemplate. "

    多么冠冕堂皇的谬论。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变成美国、西方最方便的借口。从东京审判到越战。就像现在美国政府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的“恐怖主义”这个词一样。 Herman Wouk那本《战争风云》里面说,战争结束后都是战胜者在写历史,只有战胜者才有权力写下判决。如果日本对中国的不服是因为他们觉得战胜者是美国不是中国,东京审判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这个原因吧。

     短评

    难得看一部历史题材片,也许是不怎么深究的原因,我对这方面的电影都有某种难辨的是非力。我倒觉得此片感情厚度渲染的刚刚好,对历史的还原与控诉都是情理之中的。比如某些义正言辞的辩护最让人内心沸腾,总之挺不错的。

    6分钟前
    • 推荐

    是对日本的审判,也是对中国的羞辱,更是整个亚洲的辛酸耻辱。当时的国府全靠几个受过英美教育的法官和检察官个人的情感和能力,在美国人的手掌心儿腾挪出一点点余地,才得以遮遮羞。全体法官检察官,除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英国的傀儡),都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殖民者,他们在亚洲殖民地上犯下的罪行都不比日本人少,所以日本战犯和辩护律师才会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用来为自己辩护的强盗逻辑正是从欧美殖民者那里学来的,明明得了真传,还要被老师审判,当然委曲。如果中国法官真的退出,这场审判就彻底成了一次西方老殖民帝国惩训亚洲新殖民帝国的分赃会议了,将全无合法性和正义可言,所以盟国必须要拿中国来当点缀。这是梅大法官以退出相要挟时仅凭的一点底气,相当悲哀,相当惨烈,可惜这片完全没get到,光会学着纽伦堡跟着英美白左喊反战口号。

    10分钟前
    • 高玉宝
    • 还行

    国人应该看的 雄辩的口才 宏大的气魄 责任心 刘演得很好

    12分钟前
    • donglao
    • 力荐

    太刻意...太用力...

    16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那个。我坐在她身后。她就在我前面。特殊的电影。与电影无关。

    17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这种主流历史大片只要能从虚假中找出一点真实来就不错了.整个片子开头不错,后来人物稍微显得有些高大全,刘松仁确实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去,但是整个片子看起来还是主流教育意义多些。或许这样已经最好了,可惜太正经的片子已然看不进去,何况还有诸多娱乐之人出镜,故而看完也没能留下清晰印象

    1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可以看到创作的诚意与厚度 可是这种主角都还没出来 所有命运和基调都签著好了的主旋律 真的没啥意思 科教片不是科教片 观众也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命运 是创作理念的失败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在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的片子里,表现中日民众的微妙关系副线往往会有点粗糙尴尬,这部虽然将战后日本人的几个典型心理融入到副线的一个小家庭、小酒馆中,但依然处理得比较粗糙。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主线的厚重和审判现场各个剧角色的魅力。

    24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非常不错,但有必要说,用中国人来演日本人是最大的败笔,看着谢君豪,曾志伟这些熟悉的脸真的很难进入角色。

    2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居然很好看,湿了有木有!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这个的时候还在上学,对这段历史在影片之外就有了解,拍的现在看来一般般,但对我来说,光看到名字就让人流泪。

    31分钟前
    • ᥫ᭡້໌
    • 推荐

    好端端的庭审戏,硬是被日本一家人莫名其妙的伦理剧搅得稀烂。也许导演是想模仿《纽伦堡的审判》房东太太家的设定,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的掠影,但是效果很尴尬。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用旁白一带而过。这段历史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电影。

    36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如果不是题材原因,我真想打“较差”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朱孝天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43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中国第一流的导演抢着拍所谓的商业片,中国第二流的导演又拍不好真正的艺术片,这就是《东京审判》的尴尬。感觉最好的是两个老外主角的大段英语台词很精彩。梅汝璈最后一段文明与人类的说辞也不错。【武大】

    4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非科班出生学新闻的高群书导演,成功的驾驭了这一史诗题材的影片,这给非科班有志做导演的孩子们无疑是种振奋。

    49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有点像记录片,朋友看的时候一直在玩手机.说听着就可以了.全是长镜头.

    54分钟前
    • Andy
    • 还行

    只能说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57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那时候因为我们疲弱,只能任人宰割,连最终审判时,因为是美国人打下的,也无太大的发言权。这是历史的教训,这笔血债会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这段历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国家富强,中国人才有尊严,正因为我们遭受了许多苦难,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义伟上台后又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未向中国道歉,所谓的中日友善不过是利益交换,是假道德,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凶残从未改变。如果说美国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则是禽兽的本性。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欺压,只有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1小时前
    • 小袁同学
    • 力荐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看来日本还是不懂这个道理。军国主义的豺狼即便被打掉两颗牙齿依然丝毫不买账。小平爷爷说他们那一代人没有那种智慧,所以岛争的问题暂且搁置最好。如今,可惜我们这一代人要令他失望了;他所期盼的智慧决策终究没能出现。(ps 英达顿挫的英文发音不错呃 -3-)

    1小时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