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寻枪

    寻枪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02

    主演:姜文,宁静,伍宇娟,刘小宁,魏小平,石凉 

    导演:陆川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神鬼骗局

    • HD

      燃烧的棕榈

    • HD

      玩尽杀绝3:钻石计划

    • HD

      猛鬼爱情故事

    • HD

      生死交锋

    • HD

      王的男人

    • HD

      烈火终结者

    • HD

      玩尽杀绝4:四人组

     剧照

    寻枪 剧照 NO.1寻枪 剧照 NO.2寻枪 剧照 NO.3寻枪 剧照 NO.4寻枪 剧照 NO.5寻枪 剧照 NO.6寻枪 剧照 NO.16寻枪 剧照 NO.17寻枪 剧照 NO.18寻枪 剧照 NO.19寻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马山(姜文)是西南地区某边陲小镇的一名普通警察,某晚参加妹妹婚宴时因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次日早晨醒来时,他发现从不离身的配枪不翼而飞。意识到偷枪人可用枪里的三颗子弹杀人时,马山不禁毛骨悚然,当晚所有参加妹妹婚礼的人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  在对重点嫌疑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送他回家的周小刚、突然出现在周小刚家的旧恋人李小萌(宁静)一番追踪后,马山依旧没能理出任何头绪,而对李小萌的怀疑里,又混杂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此又导致其妻怀疑他移情别恋。正在这时,李小萌在周小刚家被人用枪打死,马山作为嫌疑人被拘禁。经过一番冷静思考,他终于将乱麻捋顺,开始了寻枪之路。

     长篇影评

     1 ) 马山杀人的幻觉和真相

    首先要感谢@WillRious同学的推测(如果没有看的童鞋推荐先看):
    //movie.douban.com/review/5798135/
    觉得非常有道理,又倒回去看了些细节,补充几点。下面是按时间顺序写,我主观的想法也标出了,其它应该都是导演要表达的:


    [杀人当天白天]

    1. 陈军描述婚礼上的马山:“从来没见你喝过那么多酒,真正有凶气。”

    2. (主观)老树精出现前,有一段战争戏:马山以前参过军打过仗。参考美国影片,杀人犯十有六七是越战回来的老兵。另,周小刚的兄弟,也是马山的战友,战死沙场。

    3. (主观)周小刚住的地方叫“白宫”,老树精特意提起,应该不是随便起的名字(马山在表彰会上回忆各个人讲的话,也重复了两遍“白宫”)。每个人自有理解,不过度解释。

    4. (主观)周小刚让马山在自己的车里找丢了的东西,没找到。这前后的对话里,解释了一些马山的杀人动机:“我(周小刚,和李小萌一起)这不是乘人之危”,“你身上还有什么东西,你的bp机都是局里给的”,“要帮忙找我”。

    5. 周小刚开车走之后,马山独自站在原地,有一段幻想:
    有人突然带个姑娘骑摩托车经过,这个情节分三个镜头,拍到摩托车的第一个镜头,姑娘是红衣服,后来再拍到他们,变成了蓝衣服,然后马妻从墙角出来,和马山打招呼。
    这组镜头因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拍摄会一起拍,服装组不会出那么大的纰漏,不是穿帮,是刻意而为,意思应该是马山前后换了女人。再加上后来马妻出现得莫名其妙,配了迷幻音乐。说明从周小刚走后,整段都是幻想。

    6. 马山在一条很窄的小巷里走,遇见结巴给县领导送羊肉粉:这一整段也是幻觉。
    对话的时候,小巷通出去是个大院,实际等马山走出去,遇到所长,场景是另一条路。而仔细看他们对话时作背景的大院,和马山刚走进这条巷子时,背景一样(都是一个两层的废屋,窗户上带两个窟窿,右边是扇黄门),意思是,马山一直在狭窄的想象空间里来回走。
    这一场的几点补充:
        a. (主观)走进小巷前,不是直接走进去,而是先错过了,马山又回过头来,走进小巷。增加悬疑感,强调了这条巷子是特别的。
        b. 结巴说,我遇见你就不结巴了。(如果是一个结巴为家人报仇杀人,剧情也完全成立,何必加此一段)
        c. 在小巷里走的时候,用的是迷幻配乐,剪辑有多处跳接,时间上不是连贯的。
        d. 走进和走出小巷时,背景墙上唯一不同是一张红色的纸,排除了“马山自己掉头走回来”的可能,小巷是想象空间。




    [杀人当晚]

    1. (主观)老树精说李小萌:“你不喜欢她的时候,她非要你喜欢她。你喜欢她了,她又跟别人跑了。” 可以理解成杀人动机。

    2. 离开老树精家,半夜马山开摩托车找枪,和自行车追小偷,拿到假枪。这整段也是幻觉:
        a. 马山半夜上路,看见亲友站在路边,妻子儿子向他挥手道别(联想到之前莫名其妙的升孔明灯一场,可能是马山在祈福),此时背景红黄灯光交替(不是路灯),又用迷幻音乐。
        b. 前方有人拿着枪,在雾里走进光明。

        然后就是自行车追小偷的一段。看怎么切入这段的:有个主观的晕眩镜头,倾斜着对向路面。

        c. 在山路上,“小偷”在前面骑车,马山身边飘过来一辆自行车。(此时有个夸张的飞机音效,个人觉得是表示晕眩) 。
        d. 骑车追人这段,几个场景平行剪辑:平地大路上两个人并行骑车;环山公路上一个人骑车(主观镜头,路牌上限行速度不断提高);矮树小公路上两个人骑车。
        e. 在自行车上质问小偷的最后,用了个镜头,叫Dolly zoom,又叫vertigo镜头(因希区柯克的vertigo迷魂记而得名),是摄像机倒退时,用变焦镜头增加焦距,保持被摄主体大小不变,但背景效果晕眩:典型的幻觉镜头。
        f. 马山问有没有偷枪,小偷果然就有枪,不是很奇怪吗?
        g. 这段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个小偷。这段结束后直接切入在家和老婆在一起的夜景。
        h. 后来唯一出现假枪的场景,是最后一场,马山和哑巴搏斗,也在幻觉里面。唯一提到假枪的,是马山在床上向老婆坦白枪不见了,老婆说,不是在吗?马山说,那是假的。

    (主观)我的猜测是:这是杀人前最后的心理斗争,小偷是有良知的自己,杀人念头和内心良知齐头并进,双方周旋了好一阵,良知试图打消杀人念头,最终没成功。
    这么一想,再注意了一下两人的服装:马山偏黑,小偷偏白。个人观点。




    [马山被哑巴杀]

    1. 马山既然出计,要引诱凶手出来,为什么不穿防弹衣?还给老婆和儿子送东西?

    2. 刘哑巴开枪射中马山。同时警察到马山家破门而入,发现周小刚,问“马山呢?”。这时警察已经破了案,发现是马山杀的人,所以最后赶到火车站。(周小刚被马山封住了嘴,那是瓶子个什么道具没看清楚,如果设计捉凶手,何必折磨周小刚)

    3. (主观)注意马山和哑巴两人的服装,又是一黑一白(此前哑巴之前一直是淡色条纹衣服,马山或周小刚都没有穿过这件白衣),所以猜测又是黑白小人在马山脑里的抗争,小黑人本想打死周小刚,最后没杀成。个人观点。

    4. 马山最后的笑,如果只是抓住哑巴,自己连命都搭上了,有什么好笑的。




    [开场]
    另外从写剧本的角度,开场是最重要的:

    开场马山起床,马妻要他教训儿子。小孩能犯的错多得去了,但编剧偏偏选了“男孩第一次看到女孩下体”,“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个男女情爱纠纷戏,不是假酒故事。
    并且马山从楼上下来,老婆睡楼下双人床(床上有很多女人内衣):夫妻分床睡。

    如果硬要说意义,应该是“人民警察也可能开枪杀人”的假设,不管他表面多优秀,是不是受过表彰。
    另外还有一点,战争扭曲人心吧。



    顺便找出了原著小说,
    //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34425/
    虽然改编了很多地方,但哑巴的角色(在小说里是“何树强”),都和马山本人有很多关联,印证了马山和哑巴是同一个人。

     2 ) 眼睛在旅行——《寻枪》里的主观镜头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
        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
    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我想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故事变得如此扣人心弦、紧张有趣。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和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融洽: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

     3 ) 不辞而别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一包玻璃球,两个棒棒糖,以及一把临时从路边捡来的花花草草,可能是我送给你们最后的礼物......
    不辞而别不是一种不负责任,有时,他可能是你唯一的选择。

     4 ) 解脱之死

    关于《寻枪》结尾马山死了没有,这个问题可能会显得业余,但鉴于有人说他根本没死,如此一来,我这个关于死亡的电影专题就没必要讨论《寻枪》了。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这部电影绝不是什么警匪片或悬疑片,要不那个偷枪的怎么会到最后才出现呢?影片压根就不关心枪到底到了谁手里,被用来干了什么事情。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一种情绪,酝酿生发,暴动解脱。这就是一部极度情绪化的电影,以致于每一个镜头都不是现实,而是完完全全马山的心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积淀深厚,但极度缺乏超现实主义。陆川的才华不可小觑,当然我总觉得这部电影带有异常浓厚的姜文式风格,黑色幽默,生猛劲道,创意十足。
        
    你也可以说它是喜剧,它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单线发展,丢枪寻枪寻回枪,但是你又会会觉得它复杂,镜头运用复杂以致有些眼花缭乱,人物表演复杂每一个人都生动立体。它是虚虚实实的,它是光怪陆离的,因为人心就是虚虚实实光怪陆离。
        
    我们都有丢失某样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可能有形可能无形,东西丢了之后是茫然不知所措,还是麻木毫不在意,抑或急火攻心上串下跳,马山显然是后一种,其实这也是最理想的一种。但是我们从导演的拍摄手法上来看,寻找过程充斥荒诞色彩,不断怀疑,不断否定,不断发毛,不断幻想,到最后可能连最初寻找的意义都忘记了,于是就一根筋了,不管怎样都要把东西找到,你说马山那是爱岗敬业吗,那是胆小怕事吗,那是忧心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吗,都不像啊。他就是为了寻找而寻找,如果真让他就那么找到了,物归原主了,那就毫无意思了。他不但要把枪找到,最重要的还有要注意枪里的子弹,枪如果拿不回,就要想方设法把子弹逼出来,哪怕把子弹逼到自己的胸腔,也算成功了。
        
    所以这看起来是一部简单粗暴的电影,实际上却是一部玩味简单粗暴的电影。一种简单的寻找,怎样导致一种粗暴的结局,寻找的代价是什么,寻找成功的界限是什么。所以马山必死无疑,这代表代价;而后来那个诡异的笑,实则是在替我们询问界限的位置。马山的死还算是沉静,死得其所,因为他认为他成功了。
        
    当然这是一部理想化的电影,至少马山去寻找了,并且努力寻找,导演还是愿意看到寻找的发生的,只是他还关心寻找的过程,寻找的结果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5 ) 寻到了比枪更为重要的东西

    生活中被情感所修饰的逻辑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需要我们作出判断。理性生活中的判断必需以正确的知识和合理的逻辑为基础,这样的基础必须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取诸自然的,经过数学论证的和统计计算的,得到实践检验的和完全独立的知识和道理。生活的知识和纯理性的知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情感的干扰。

    陆川的小说《寻枪!》*和电影《寻枪!》里面有很多微妙的细节,比如对生活事件的判断和看法,就受到当事人的情感的感影响,值得我们来体会。

    马山发现丢枪的当天早上急冲冲地去派出所办公室察看他尚有一线希望的保险柜,打开后便失望地把柜门关出一声巨响,这金属 撞击的声音吓了外面的陈沛英一跳,她结合先前看到马山闯进办公室时的慌张的神情,以为马山开枪自杀。这个揣测是有根据的。昨天晚上陈沛英在和男朋友做完爱以后,躺在床上看了一本保健杂志,当中有一篇文章说,青年女性和中年男性是自杀的高危险人群。想想自己,看看身边疲惫的男友,心理冉冉升起一股爱怜的柔情,这股柔情把她从文章中读到的统计学结论和这股柔情一起同时强化到记忆里。生活中的中年男性,所长,马山,其他的同事等等等等一个个浮现在眼前。她知道马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生入死,转业后在小镇上当了个郁闷的警察,悍妻韩晓云也不是他当初的恋人,儿子马东又不听话,马山的生活大多数方面都偏离幸福,这种处境确实值得同情,值得惋惜。如果有条件,陈沛英都愿意牺牲自己,给马山送去一些温柔和宽慰。然而作为同事,这种柔情很难付诸实践,这种现实中的困难,对于她的柔情来说,可能会变成一个永久的遗憾。在人的一生,这样的遗憾很多,都不算大,但都能够对她的情绪产生影响。平常看到马山的时候,这种情绪或有或无,即使有,常常可以挥之即去。昨天得到的新知识还在脑海里闪亮,对死亡害怕,对不可扭转的事物的担忧,一大早就笼罩着心情。没想到自己才开始担心的事情就真的发生了。因此,导致这个她的揣测的原因,更多地是她的柔情所设置的心境,心境就随着“哐当” 一声巨响沉到最低处,使陈沛英不由分说地捡起了自杀这个最坏的猜测。

    人的情感和情感的特征,是在出生后在父母亲人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情感的发展往往和知识的增长交织在一起,相互发生影响。在获得生活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是时刻参与着的。在感性生活中,因为有情感的参与,知识和经验就不再单纯和独立,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往往成了一个变数。比如,同一个知识被不同的人,或者被同一个人在生活的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应用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被老师当众羞辱,早已公开了爱情却又被抛弃,在这种令人极不愉快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和与之相附着的愤怒就同时被记忆储存起来,并且被捆绑在一起。我们不喜欢这个或那个老师,痛恨这个或那个负心的人。这是人之常情,是贯穿在生活中的健康的逻辑推理和结论。但是在情感的影响下,我们可能会把结论的对象扩大到它所在的范畴。所谓“男人都不是个东西”,就是这样一种受到情感干扰的逻辑推理。

    这种逻辑推理过程称为被情感修饰的逻辑。这种被情感修饰的逻辑可能是单个的,不妨叫短逻辑,一系列的短逻辑被更多的情感焊接起来, 可以称为长逻辑。这里说的逻辑的长短,意在夸张形容它身上被人们附加的情绪或者情感。被情感装饰过的短逻辑通常是小巧玲龙的,惹人怜爱的,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亮晶晶的,岿然不动的,一脸正气的和不容置疑的,当然,对亲爱的人,它并非完全不接受任何商榷。在很多时候,它往往是生活的美的部分来源。如果婚后一直致力于防止中年男性(比如她的丈夫)的自杀,陈沛英也许是个 很体贴人的好太太,因为她的短逻辑上缠绕的情感是女性的温柔。文*革期间政治压力很大,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一些本来松散无关的东西在浓厚的政治气氛里就可能会被政治情感所修饰。韩三平局长经历过那种紧张日子,当了领导也就更加自觉。下面这一段电影里有。

    局长来视察,惊闻马山丢枪已经二十小时。“要是坐汽车已经到了省城,要是坐火车已经到了北京,要是坐飞机已经到了美国。美国的事情我不管,枪要是到了北京,你给党和国家带来多大的危害!”;“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是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强烈的责任感是警察的最高情感之一,对于生命,我们必须有最好的职业素养,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局长的短逻辑在现实里是严肃的,但在电影里是幽默的。

    生活里也是可以看到很多短逻辑给很轻松的事带来意外的激情事例。比如看球,爱国情绪往往左右了比赛的气氛。任何时候打日本,球迷们都恨不能每人扛一把大刀入场。几年前皇马到北京打了一场商业比赛,事后《实话实说》请了几位记者谈话。说到外国记者找马德兴要了他的名片。马德兴说:“我说我这种感觉,在那一刻说句实话,我感觉很爽。在国外的时候,我就这种感觉,你有名片吗,咱们能不能换张名片,我跟他是不平等的,但是这次,我跟他颠倒过来”。马德兴大概曾经受过什么刺激,换个名片都变得如此地充满象征。李承鹏觉得很幽默,便幽默地鼓起掌来。



    我们继续说《寻枪!》。剧中女主人韩晓云,马山的妻子,云理镇乡办小学校长。她有一系列的来自生活的可爱的短逻辑。在工作中她用得很成功,身为校长,她把学校的升学率搞成县里年年第一。在家里面对最亲爱的人,本意当然也是想做一位好母亲,好妻子,但是她的一系列的短逻辑连接着却像是一根链条,挥舞起来,就会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下面看小说里的慢动作:韩校长在家里进行逻辑推导。

    让我们从儿子马东不好好算一道题不好好读书开始: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会在家里闲逛,闲逛就会结交各种贼胚,很快自己也变成贼胚,贼胚就要打家劫舍,然后就要坐牢,坐牢就要有劳家人送饭,最后枪毙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每年要父母扫墓。韩校长满脸泪痕,我的儿子现在已经变成小流氓了,定格。

    逻辑不断递进,悲情每次升级。这一环套一环的,就是韩晓云生活里的长逻辑。这根沉重的逻辑的每一段都足以让她自己和她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感到烦恼,焦虑和抑郁。韩晓云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并得到了生活的馈赠,这一环环的透亮的小逻辑就是她的藏品,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每一个都是珍珠,如果把它不恰当地连起来,还配以某种情感反应,那就成了长逻辑。韩晓云的长逻辑是在无意识中用创伤性的情感体验焊接起来的,她的童年的情感体验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焊接口往往不能自然地吻合,情感和情绪就像是胶布带一样,在这个接口处反复缠绕,把两个不太相干又有点相类似的短逻辑用情感强行对接。比如张家的孩子没有上高中,李家的在闲逛,王家的偷东西,赵家的被判刑,每一个都触目惊心,血淋淋的故事都引起我们内心无比的恐惧,一种弥漫在心头的忧虑把各家的问题串联起来,每个接口都用早年的记忆中的不良情绪再次牢固地封口。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从任意的一点开始,这个长链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向下推导。

    马山用生命找回了丢失的枪,马东也快上高中了,韩校长的逻辑那么长,又将一人面对孤独,应付孩子的青春期,以及自己即将来临的更年期,尽快找个专家来解决这个长逻辑的问题是恰当的。从书本上看到的解决这种长逻辑的基本方法是,在意识的层面把线条中连接处的情感修复(矫正)并与认知分离(环切)。这是个费时的工作,而所谓矫正环切“手术”也应该在诊室里完成,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涉及早期的生活经验。小说里面还提到韩校长的一种跳跃式的推导,比如看到马东“不好好写作文”,就会突然冒出一句,“当警察也就是当你爸爸马山这样子的警察一辈子窝囊”。本质上也就是一种被修饰的逻辑,治疗的过程和前面说的是一样的。生活中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会有些长短不一的逻辑,也都谈不上治疗不治疗。不过,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不管这些短逻辑是否真的影响了你的或者其他人的生活,也不管你有空没空,都听口令:立正,稍息,齐步走,去看《生活参考》。

    王安忆说《寻枪!》作为小说“有很多不着力的地方”(序),这些地方就可能包括了这些我们提到或者没有提到的涉及长短逻辑的部分。这些地方用有局限的电影语言甚至我们所熟悉的文字的确是难以准确地表达的,因为它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治疗,这是刀枪大炮都攻不下来的城垒,药物也不一定起得了作用。就算是心理治疗,不管是自己治疗自己还是求助于医师,治疗的过程也会是漫长而艰苦的。陆川并非心理治疗师,作为一个年轻的导演,如此仔细地观察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小说里对用不着力的地方并不掩饰,转化成电影的时候还不得不在自己的小说里作痛苦的取舍,这个过程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确实是个奇迹,因为他寻到了比枪来得更为重要的东西。

    *注释:这里说的小说是陆川的版本,:《寻枪!》(现代,2002), 不是凡一平的原作《寻枪记》。
    《实话实说》: http://www.cctv.com/program/talkshow/content/7937_8.shtml
    老朱:《生活参考》,http://blog.sina.com.cn/u/1227743887

     6 ) 黑暗中寻明枪

    黑暗中寻明枪——析《寻枪》的影调 这是姜文主演的一部作品《寻枪》。影片讲述云凹县派出所警察马山丢枪、寻枪、最终找到枪的一个故事。影片节奏明朗急速,表现了马山急迫寻枪的心理过程及寻枪环节的紧密相抠。 影片中前段多数以暗调为主,这是为了体现枪在丢失过程中一种潜意识的犯罪动机。影片运用多数极推镜头表示马山思维速度,为影片布置了重重悬念。一个特写(手和脚)和环移(从脚到头)显示出马山的焦急,同时影片中大量采用了暗调来显示马山心情的低落与彷徨。马山在镇里面的小巷小道里穿梭徘徊都是以沉、暗的色调,表示出枪的隐秘性与寻枪困难度和悬念增加的效果。暗调还体现了马山家庭关系的冷淡。有一个画面是一个黑夜中,只有几个家的灯火在微微亮着,这体现了马山家庭关系的冷淡和心灵的寂寞。家里面妻子与孩子的生活描述也都用了暗调,体现出马山对家庭的不闻不问和对妻儿的冷落。暗调还体现了人们的犯罪心理动机。马山在寻枪过程中,人们的活动都是在比较暗的地方,这是为了布置悬念和体现犯罪的心理。 影片后半段逐渐升亮度,这是枪给人的悬念一步步水落石出。画面马山追偷包的小偷是从黑暗中的隧道冲出田野路边,黑到亮的转变是一个悬念,影片运用升格处理,节奏加快,给观众心理冲击。最终,枪是假枪。影片又回到暗调。但这时的马山发觉到生活带给他的压力和他没能尽职尽责的反思。影片运用马山的主观视角,看到孩子与妻子,妹妹与妹夫,这都是对生活上的反思,他逐渐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一个画面仍是一个黑夜中,但升起了很多个孔明灯,这是说明枪的下落逐渐明朗,马山的信心开始充沛的一个意象。影片最后最后有一个拍摄蓝天的镜头,表示白日见晴天,悬念终于揭开。马山最后在走路的过程中,展开了久久不露的笑容,这里采用了大量正光拍摄,体现马山把枪找到的喜悦之情。 影片多数以跟拍、环移主观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还运用了“说曹操曹操到”的转场方式把悬念布置得很好。这里体现出各个人物的关联和对线索发展状况。从一开始马山儿子的提醒到妹妹婚礼,于是再从妹妹那婚礼名单上展开关联到江老汉。江老汉的提醒又到周晓刚。事情一步步发展到高潮,一直到小梦被杀。每个悬念与悬念之间环环相扣,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 影片中马山的身份是多重化的,既是一个丈夫又是一个爸爸,他是生活在压制与压力下的一个社会形象。枪的丢失激起了他对于工作的紧张,激起了多年来的夫妻问题和父子之情。枪是一把生活之枪,只有真正把枪找回来,生活才能找到。第一个给予马山提醒的是孩子,在狱中给福尔摩斯的人也是孩子。孩子是家庭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但是马山并没有尽职责去教育孩子而是拼命工作。寻枪的马山逐渐有了改变,给孩子送糖给妻子送花,这都显现出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人性关怀,所以黑暗里寻明枪,是《寻枪》这部电影对社会的提出关于人性的一个呼唤。

     7 ) 刘结巴贯穿全场

    其实 刘结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 在老婆和马山抱怨二字的作文的时候 背景音里就出现了两次“羊肉粉”

    还有在马山从李小梦那里出来的时候 路上有一个穿着雨衣挑扁担的人路过 而那个人也与之后出来的周晓刚擦肩而过 那件雨衣就是李小梦被杀那晚的雨衣吧 而那人就是刘结巴

    后来当马山逼问完周晓刚和小梦的关系后 在街巷中游荡时 刘结巴又被莫名其妙的安排出场了

    最后有一处 周晓刚缠着马上要把防弹衣给他那段里 周晓刚消失后马山转身寻找 又听到了刘结巴 “羊肉粉” 的吆喝声

    寻枪 出来好多年了 原来听别人说这是烂片 所以一直没看,今天无意间看到此片就不禁观赏了一下。很多人说它乱七八糟的没有线索,不知道上边找到刘结巴的痕迹可不可以算作。当然没线索的电影不能说不好,线索贯穿其中也不一定就让影片变为佳片

    所以影片是好是坏还需要各位自己判断,祝大家愉快

     8 ) 如果马山是凶手

    首先在马山妹妹的婚礼这个事件前李小萌就已经回到镇上了,马山对李小萌余情未了,魂牵梦萦的李小萌出现在人到中年又在家庭工作无比压抑的马山生活中,让马山内心长久以来积压的情绪在妹妹的婚礼上彻底释放激活(剧中老树精曾对马山说婚礼上你喝醉了从来没有见你喝过这么醉);第二天醒来马山发现枪不见了,但并没有人偷他的枪,而是他婚礼上根本就没有带枪!!马山去找两个战友,他连谁座他旁边谁送他回家也不记得?这显然是他借醉酒失忆,马山早就已经有了杀人的计划,于是开始制造假象,最有力的证明是马山去白宫找李小萌这一段,李小萌在马山妹妹婚礼前就早已经回来镇上,马山也早已见过她,邀请她参加妹妹的婚礼,又怎么会出现李小萌对马山说“我回来了”的场面?但马山确实去找过周小刚,也见到了李小萌,但这只是马山在制造假象,把丢枪的讯息专递给周小刚从而摆脱自己的嫌疑,而事实上李小萌对马山只说了“周小刚不在家”这一句话而已

    马山早已经对周小刚心怀不满,看着他开假酒厂赚黑心钱却又苦于无证无据不能抓他伏法,最要命的是周小刚还抢占了李小萌,金屋藏娇,这才是点燃马山怒火的根源,马山对周小刚有很深的妒忌,所以他制造了婚礼酒后不省人事,自己随身的枪被偷这个事实来欺骗派出所同事,混淆视听,片头丢枪局长说:偷枪的人一定要拿枪干坏事,这就是佐证。 所以马山要杀周小刚,而且要嫁祸给一个并不存在的人,一个马山在计划里编造出来的人,一个没有真实存在过的罪犯怎么能抓的到呢?所以在马山的计划里,周小刚的命案就是一桩悬案,它永远不能结案,而马山就可以永远置身之外,既能达到自己目的,又保留自己清白。 由此可见,马山的人物定位是心思缜密,对家庭负责任有担当 (马山曾对老婆说绝对没有做对不起她的事) 看重名誉(对周小刚说你弟弟是个烈士,你是个败类) 对同事的牵连心怀愧疚(所长安慰马山不要压力太大促使他做出抉择)所以马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性格。

    马山杀周小刚是经过缜密的计划和反侦察手段的,马山雨夜计划杀掉周小刚之后就会巧妙的把枪’找到‘,虽然是他的枪所杀但他自己却逃避了嫌疑,受点委屈也算是为民除害了。但是百密一疏,这个计划却节外生枝,周小刚把用李小萌身体挡住了子弹,马山错手杀死了李小萌,周小刚却跑掉了,这个意外已经无法让马山天衣无缝的计划继续实施 ;马山并没有达到目的,他也并没按他计划的那样"找到"手枪,但是事已至此已经骑虎难下了,周小刚还傻乎乎的跑到马山家里,就像羊入虎口一般,但是马山如果就这样杀了他,战友、派出所的同事会唾弃他,老婆儿子以后也没脸见人,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而此时局长又下了最后通牒,明天中午前必须要找回手枪! 无可奈何的马山最后只能选择扮演周小刚去逃离的路上被杀,留下中了两枪的尸体和他的手枪,给自己失败的计划一个交待,虽然死了他却能享受烈士的待遇,这就是马山

    本片类似于《一级恐惧》这样的犯罪悬疑剧,电影中出现的莫名其妙的镜头,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本片有两条主线,一个是马山视角下他在寻枪过程中所见所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莫名的镜头比如马山儿子叫马山、马山站在白宫门前对着李小萌发呆、骑摩托车出现的老婆儿子战友以及骑自行车抓小偷这些似是而非,突如其来的画面所有这些全都是马山在寻枪过程中出现的,全都是他主观视角之下看到的画面,也就是说马山他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事实’,那么在联系我上文的分析,马山根本没有丢枪又去哪里找枪呢?所以他寻枪的过程就显得荒谬和滑稽,但他为了摆脱嫌疑又不得不自欺欺人的去到处寻找,所以就出现了以上这些似梦非梦的画面,这些画面也正是印证了马山寻枪是一个说不破的谎言。第二条线就是马山之外其他人的视角和对话,整个剧情的发生和人物关系的描述全都是通过马山战友、周小刚和马山的对话得知的,这些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

    还有本片最关键的人物,也是连接主观客观两条主线的人物就是马山的老婆,马山和他老婆的几场对话都是在暗示剧情的走向和打破马山的谎言,第一幕是马山洗盘子他在装做得知李小萌也在婚礼上准备冲出去时马山老婆突然叫住他,含泪的眼神似在哀求马山不要去做这件事(杀周小刚) 第二幕是雨夜杀死李小萌后他回来正好碰到老婆半夜起来洗头非常惊恐的看着他(杀人事实)第三幕是马山被拘留后他老婆和儿子看他时对他说:确实有一段时间不在床上(行凶证明)第四幕是他老婆在床上问他说还会不会出事?(还要杀周小刚吗?)

    最后, 片尾出现的结巴刘当然是不存在的,注意,这里也是马山在寻枪的过程,他自杀就是为了能够合理的让这把枪冒出来,所以这里我们看到的也是主观的这条线,上文已经讲了所有马山寻枪的画面都是似是而非的,都是他主观的幻想,也是内心想法的隐喻,结巴刘是马山对杀死他凶手的编造,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非常非常恨周小刚,和马山一样恨他,他百分之一万都要杀周小刚可惜名誉和责任不能让他这么做,于是结巴刘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马山拷住结巴刘象征二人的一体化,结巴刘最后说周小刚我二辈子杀你,也是马山死前内心的呼喊。结尾最后马山拿着枪笑其实是笑到那些看完电影还以为自己是个英雄的那些观众实在太幼稚

     短评

    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陆川的电影。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马小军的幻想为骨骼,结构起《寻枪》这部电影的是马山的臆想与谎言。就像《罗生门》中的武士一样,死后的亡灵也会说谎,他在掩饰明知故犯的邪恶情杀,也在嘲讽云凹镇无处不在的“升平人瑞”。

    5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力荐

    据说拍摄现场导演被主演逼哭。有非常多的跳切镜头,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感相当地给力,全局你跟着姜文走就不想停了。7.9

    1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找寻,名与利,灵与肉,情与真,你说你在寻枪,其实你何尝不是一把被生活折磨到走火的枪,岁月早已为你上了膛,一颗射向欲求不得的臆想,一颗射向贫瘠乏味的真实,灵魂在古镇小径上跌跌撞撞,直到出窍的那一刻终于有了解脱的快感。

    11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事实证明,这片子好不是因为陆川,而是因为姜文

    12分钟前
    • aluuuuuuuuuuuu
    • 推荐

    姜文的风格掩盖了陆川的才气,但至少十年前,我们仍能看见他心里涌动的才华。可多年过去,却早已渐行渐远了...

    15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哪有吹的那么牛。陆川当导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1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与其说是陆川导演,不如说是姜文篡位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26分钟前
    • djj
    • 推荐

    【A】毫无疑问,这就是属于姜文的作品。影片的气质也和姜文本人一样,狂放:从开场的叠化转场中就生成一丝荒诞气息,发现丢枪那一刻所加重的摩擦音效实在是妙绝,随后现实与幻想的交叉剪辑以一种直接有效的运动对比(手持与轨道)突出情境。近乎是完美的开场,短时间内的影像拼接生成无限能量,极尽生猛而细腻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便是类型的跳转,超现实手法的入侵,景框与演员走位相互撕扯,诡异氛围下聚焦个体的焦灼心理,以及妖艳的后摇气质。可以这么说,这可能是姜文拍过(至少是他主导)最痛快的一部电影。

    2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老实说看的时候就感觉的到浓浓的人格分裂气息,“说来奇怪,我见到你就不结巴了”,但我喜欢更多的是故事片的气质和镜头的运用,有点像后来的《王的盛宴》,可恨的是拍人格分裂就大大方方地拍不要像那些二流导演故意剪辑出一个多重解读的故事。

    3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从一开场老婆叫他起床的倒拍镜头(鬼子来了);宁静演的旧情人李小萌(阳光灿烂);去头皮砍下巴的超大脸部特写和说话磕巴(有话好说);自行车戏和刘小宁(本命年),直到终镜起身一笑又绕回鬼子来了。这么一路算下来此片像不像新导兼迷弟为领衔偶像拍的一部母题汇总传记片而这通常是著名影人退休前才会去作的?当然,如果致敬迷影才是陆川创作思路主驱动的话,也就意味着情节刻画与人物塑造必然处在次要位置甚至一度被扔到脑后,其中从李小萌身亡开始影片逻辑崩溃得堪比马山腹部中了假枪,所以也就只能给个……两星半。

    3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基本是姜文撑起的片子

    39分钟前
    • sonic monk
    • 推荐

    陆川的导演处女作,有人说是翻拍黑泽明的《野良犬》,不过这不是中国人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么?《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韩三爷还客串了,比较亮。

    40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姜文监制并主演,无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如何,姜文都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前半段看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悬疑其实更像是个黑色喜剧,可惜的是后面20分钟崩坏,太多快切镜头与快速剪辑,也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的“技穷”,很多地方交代模糊,有点仓促收场的意思,姜文的个人戏倒是从始至终都很精彩

    4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以陆导演现在的真实水平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出自他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看来结合宿醉,偷斧头的人,乡镇悬疑等要素,再加上演员选得好,人家把导演的工作顺便也做了,所以说此片不好看应该不会能但若非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又有何必要呢,真有用吗!

    46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形式主义太厉害了,不好看

    50分钟前
    • fefe
    • 较差

    音乐节奏吊得一笔,结尾神来之笔;宁静见姜文那段近景对话真真影后无疑,美艳撩人,值得反复赏玩;单车追贼的一段是全剧最爱!大概是陆川最好的一部片。极度情绪化,这才吸引人

    52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在目前90min公映版里,《寻枪》的结局是被改动了的,因为原剧本有些不和谐,也过于戏剧化。而原剧本里那个反派,本来是韩三平相中的,不过戏份实在多,他没功夫演,所以取消了。真想看看美版120min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姜文自执导筒之外唯一一部监制的电影,可见此片有多少姜文成分...

    54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陆川导演电影处女作,就能有姜文,宁静,韩三平的支持,实在是太幸运了。剧情上个人比较赞同认为陆川是想把男主角往精神分裂的剧情上去拍的解读。陆川用故弄玄虚的手段,避开审查的麻烦,拍成了这部风格怪异混搭,有些四不像的片子。尤其是在剪辑上,非常反主流,反常规。太怪,太乱,但也值得回味

    5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看多了美国片,被这种海边腥味一般真实的方言片打动。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