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女猎鹰人

    女猎鹰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16

    主演:黛西·雷德利,艾肖潘·纽尔盖,Rys Nurgaiv 

    导演:奥托·贝尔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女猎鹰人 剧照 NO.1女猎鹰人 剧照 NO.2女猎鹰人 剧照 NO.3女猎鹰人 剧照 NO.4女猎鹰人 剧照 NO.5女猎鹰人 剧照 NO.6女猎鹰人 剧照 NO.16女猎鹰人 剧照 NO.17女猎鹰人 剧照 NO.18女猎鹰人 剧照 NO.19女猎鹰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小女孩Aisholpan,打破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经历。  Thirteen-year-old Aisholpan trains to become the first female in twelve generations of her Kazakh family to become an eagle huntress.

     长篇影评

     1 ) 阿莎潘和她的金雕

    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喜欢紫色,当阿莎潘黑黝粗糙的小手,欣喜满足地涂上那瓶马卡龙色的紫色指甲油时,我发誓我从来没有过一次,觉得粉紫色这么可爱惊艳。每每阿莎潘含蓄地咧着嘴笑开,我就笑开。每每金雕从高空俯冲直下,我就心跳加速。每每听到壮观宏大的背景音乐响起,我就感觉被带到了那片苍凉空旷的雪地上,开始尝试深呼吸。配乐简直不能再高级,拉高了整部剧的水平好几档。比赛的现场景象应该是十分热闹壮观的,大概为了节约经费,所以只用的小镜头来表现情节,此处有点遗憾。片尾阿莎潘和父亲的对话内容有点刻意,听着有些虚,像是草草结尾一般,如果再用略带悲怆而又沉重的配乐,加之节奏感强的鼓点,配之以父女满载而归的背影画面,应该完美。撇掉以上两点,此片长镜头表现力十足,真实还原,很有质感。

     2 ) 怀念小时候

    #女猎鹰人# 在蒙古国的哈萨克族。有点像摔跤吧爸爸,其实我的父亲也会猎鹰,小时候他经常去抓兔子换钱来着,还给我做抓饭来着。

    想念那些日子。

    过去可能再也不能回来了,希望还没有城市化的地方,继续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活在城市中有些时候很累。

    不过,还是要做好当下,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热爱生活。

     3 )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突然释怀和为身为女性的自己感到骄傲。

    对纪录片不太了解,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评析。只从感受到的东西来说,歌曲搭配风景绝美的画面让我很震撼。

    每次阿莎潘和鹰的互动都让我想流泪,比赛5s内唤回的时候我都想在现场为她呐喊。家庭氛围也很好,一家人面对所有的质疑反对都不是采取偏激的攻击,也不反驳。只是以行动无声又有力的去证明,偏见和歧视也无法阻拦,这是我最感动的。

    爸爸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只是认真的教她驯鹰的技巧,为她每一步前进而由衷的替她骄傲。妈妈和同学也保护着她的童真和少女,会因她的分享而感到好奇。尤其是妈妈并不认为她想成为一名驯鹰人就要割舍掉“累赘”的性别特征,叮嘱她女孩子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头发,以及后面阿莎潘涂指甲油和买蝴蝶结在镜子面前凝视自己的画面,那里一直让我在思考,很多时候一些作品里对女权的表现方式就是减少、消除女性的性别特征。(如剪头发,不穿裙子之类的)然后以武装男性特征来表达女权思想的觉醒。

    但这部片子里阿莎潘还是一个爱美的小女孩,这和她打破传统也不冲突。女权不应该是男性化。我之前也陷入过这种误区,我不想留长头发,不想化妆不想穿裙子,讨厌被凝视被评价的感觉。男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也一定要去做到,不想求助,不管是力量还是心理还是能力我都觉得我完全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讨厌作为一个纯粹的女性而被要求。现在明白了这其实是因为我会觉得这些性别特征是妨碍我作为我,仅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女性被对待。可生来是女性不该是我要抛弃的东西,这就是我。我是一个女人和我成为我自己不应该是相冲突的,哪怕因为这个会经历很多讨厌的时刻,那也不是我最先就要被舍弃的。

    作为人去被看到,去存在。我不喜欢这部片被塞满被评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论调,我更喜欢改称为是人的觉醒。和性别无关。人这一辈子能坚定不移的实现一个梦想,不管是大是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不管是男性和女性,克服这种东西的过程我都会为此而感动。而我也因此感受到了人的一生,真的有很多种生存的方式。与世界、与自然、与万事万物、与遇到的每一个人产生联结,去找到自己。而不仅仅是泯灭在都市里,沦为被社会评价被世俗被金钱名誉权利捆绑的木偶。生命应是广阔无穷,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

    谢谢我能诞生在这个世界,感受和去看到这些。生而为人,生而为女人,我从此刻开始骄傲。

     4 ) 并非影评

    这段文字于我并非一段影评。 片子结构竟然和六月二日我的构思一模一样。六月二日和一位拍纪录片的好友聊 他的新片gu,关于他的片子结构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中一个的建议和本片竟然高度的重合 首先 有一个大场景的交代之后。 开篇几组镜头展现的是猎鹰人七年之后放飞他 的鹰。旁白介绍哈萨克族人有个规矩,就是七年之后要放飞他的鹰,让他回归自 然。刻画了人和鹰的分别场景。体现出猎鹰人和鹰的关系——一种相依为命的深 厚情感。也是本片启承转合中的启。在构思中,把鹰换成gu。刻画人与gu的 感情。 交代完之后正片字幕出来。 然后抛出来一个矛盾。女孩能不能成为猎人?男女是否平等?故事由此展开。 女孩一家要让女孩成为猎手,女孩也很感兴趣。由此开始训练,女孩日常生活, 她同学的反应。也展现了哈萨克族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通过在镜头面前讲 述的形式,让其他人质疑女孩的行为 怎么能成为猎人呢? 在gu片中 找学生来 质疑他们的行为——以这几条破枪 如何成事 ?(条件差 痴人说梦云云) 之后女孩参加比赛, 女孩竟然在七十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成为第一名,而 且这个比赛女孩的唯一一位女性参赛。也是比赛历史上第一位女性。gu片中,他 们参加汇演----同样展示演出的成功 获奖等。 接着 族中长老还是质疑女孩和她的鹰在实际实践中 ---偏远深山 严冬的狩猎中 ,能否狩猎野生狐狸?片子以最后二十分钟展现 女孩的准备过程 遭遇的挫折。 最后高潮来临 成功狩猎。结束干净利落 不拖泥带水。本片旁白也很精到——英 国演员 Daisy Ridley。哪一种手法不重要,运用的是否精到是关键。gu片中继 续质疑某人是否可以当选,最后几分钟交代了社团组织生活 成功当选 结束 技术层面:本片有航拍 汽车跟拍 长焦距打鹰 在比赛那段 至少有四个机位同时 记录 还有配乐 国际知名的大手 这些都是c君目前远远达不到的,如果以这种片 子包括 哥哥唱歌之类为学习对象 那好比学一道鲁菜名菜 葱烧海参 如果你连 海参都没有 你怎么学这道菜呢?所以 中邪离你很近 别的离你很远 这里稍微再谈谈中邪。同样没有航拍 没有配乐 没有长焦 同样一部机器如何拍 出完整的情节?他们在仅有的一部机器拍摄后如何运用中景 近景 远景的?镜头 之间如何调度?如何剪辑的?所有这些都体现出马凯扎实的基本功以及镜头语言 运用的纯熟。他的自学是野路子。不是学院派,但是反而突破了学院派的桎梏。 也有一种声音说马凯这种野路子可能会走不长远。这点我到不担心 中邪的成功 导致腾讯影业有大批的资源 专业的摄音美服 候着。技术上的约束从来都不是拍 不好的理由。聪明人知道如何绕开技术上的困难达到目的。马凯是个活生生的例 子。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马凯对影像的理解上。忽然想起聂卫平常说的 某某 你 对围棋的理解还差的远。同样 对影像的理解 比技术更重要。

     5 ) 观后感

    首先它拥有纪录片的特点,真实。避开剧本和摆拍不谈,即便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还是能给人以真实感。只是一个延迟摄影的景色镜头或当地牧民的一个笑容就能感动人,是这个题材的优势。广阔草原和高山能给类似我这样的普通观影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再说其表达。女权已经是个烂梗,就不再废话。全片紧扣自由和生命等几点,其实也都是烂大街的主题。但即便如此就我来说,相信观众还是买账的。人想要这样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感觉,即便不能获得真正肉体上的回归山野,精神自由也很有吸引力。虽然不知道能体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毕竟如果真正成为一个蒙古牧民,支撑你活着的不是钱,而是勇敢坚强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

    拒绝批评,异议请放在心里或在我听不见的地方随意评论。

    反正这片我给五星。

     6 ) 现代中的草原

    纪录片的力量和美,就来自于真实,这部片子真的拍得很好,我们看到了壮美的西北草原雪山,粗犷朴实的游牧民族,广袤的蓝天和大地,雄赳赳气昂昂的猎鹰。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很好,配乐很赞,而高潮的地方也很抓人心,尤其是最后猎鹰和狐狸的搏斗也看得人很紧张。其实纪录片往往很少有特别大戏剧冲突,它的着眼点就在于真实,记录者就是要客观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

    很多人说这是另一版本的《摔跤吧爸爸》,其实我在其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女权色彩,我也很不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扯上女权,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开明的爸爸,愿意让他的女儿,她的女儿去学习驯鹰,因为我可以看到,从始至终阿莎潘都非常喜爱驯鹰,胜不骄,败不馁。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不管是天涯海角,我们都被连接在了一起。昔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洗礼,在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牧民们的生活也都打上现代文明的烙印,他们的手表,他们的热水壶,孩子们去上学,住楼房,在西北的小城中可以看到汽车与马并行,人们的衣着各异,有衣着时髦的现代女郎,也有骑在马上的传统牧民。猎鹰大赛上有骑马而来的各民族猎手们,也有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中外记者们,还有开着越野越野汽车、骑着越野自行车来的各地的驴友们,传统与现代在草原上碰撞。男女平等的观念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到阿莎潘爸爸。其实虽然一直都在说女孩子不该去驯鹰,也有很多人反对,但实际上反对的力度并不大。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未尝不是因为学驯鹰的人越来越少,让这个女孩子去学驯鹰,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妥协之举。我们在猎鹰大会上可以看到,参赛猎手们普遍年龄都较大,年轻人相对较少,尤其是阿莎潘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更是引人注目,其实我们可以想到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家的男孩子们渴望到大城市去,他们很少再愿意去学祖辈传下来的迅鹰手法,因为他们觉得那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镜头下的老人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表情和眼神中的无奈,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他们祖祖辈辈相传的手艺却后继无人,我们真的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的儿子,孙子们去跟他们学习,所以即便是来学习的是个女孩子,他们也愿意倾囊相授,只愿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不要在他们手中断绝。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阿莎潘的笑脸,虽然她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大圆脸盘,高原红,粗糙的皮肤,周围的女孩子们也都是一样的形象,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有力的美感。阿莎潘是个纯真可爱的姑娘,她很爱美,我们在影片中经常能看到她拿着小镜子梳她的发辫,上面绑着漂亮的大花朵,我心里有时候在偷笑,觉得她的审美还停留在70年代,可是这未尝不是一种纯真的美,看看如今现在流行的千篇一律的网红审美,真心觉得阿莎潘才是打动人心的美。阿莎潘要去学驯鹰这个这个男人的伙计,但她依然在她粗糙的手上涂上指甲油;参加大会的途中,她不忘去商店里买一个漂亮的发卡。虽然影片中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汉字,人们说的都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民族语言,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同身受,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那份质朴的内心。传统的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可避免的碰撞着,但是我依然希望能够在碰撞中找到和谐共存之道。

     7 ) 让人激动的运动。

    1

    对于这件事,蒙古的男人是这么看的:

    “女人就应该给奶牛挤奶,加工牛奶,制作酸奶。”

    他们反对这个女猎鹰者。说女人力气小,女人害怕寒冷,女人搞不动猎物。他们对女人就有成见。

    就像今年前段时间公映的《女指挥家》,前年的《卡吉尔女孩》。他们说不,对女人说不。说女人不能成为这个,不能成为那个。

    这个女孩沙尔潘的爸爸很给力,他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只要左右手的姿势正确,喊出呼尔卡的声音正确,就能熬鹰了。

    2

    我很好奇,这个片子怎么能拍那么长。

    原来从25分钟开始,先讲怎么抓老鹰。要爬到悬崖峭壁之上,趁老鹰妈妈还没回来的时候,把两只雏鹰抓好,在他们的脚上系绳子,拿一块布盖好,这样就可以把他们捆上来。事后采访,他们非常艰难。这帮人还住在蒙古包里。还有4个星期,猎鹰比赛就要开始了。

    蒙古的男人是这么说的:

    “一个女猎鹰者,这对老鹰来说也是一种耻辱。

    他们总是要结婚生子的。”

    看来社会环境的舆论压力很大。在空灵的音乐、阿尔泰山的呵护下,女孩渐渐成长了。 事实上在蒙古国这个英雄的国家,女性是特别受到尊重的,因为女性是一家之主。就像郭靖对他妈妈一样。只不过习惯上女的不猎鹰。

    48分钟起,猎鹰大赛开始了,人们都穿着传统的服装,裁判的头上都是蒙古包式的木木帽子,而比赛者的服装更加奇葩,头上有个小顶子。溜达一圈之后裁判给出分数,就像模特走秀一样。挺喜欢他们的,做什么都说:以神的名义。

    在第3个环节上,女孩一边骑马,一边在5秒内召回了他的鹰,这,可能创了一项记录。

    得冠军真让人兴奋啊。

    3

    到了深山中,老鹰也能捕猎物。中国的老话叫不见兔子不撒鹰,我们这是不见狐狸不撒鹰。狐狸和老鹰大战了一场。

     8 ) 《女猎鹰人 The Eagle Huntress》碎想

    所有片段在微博上。因为我看的是没有字幕的,而本人也不懂蒙古语,所以。。。 应该没什么剧透的,也不能算严格意义全方位的剧评。随意读读即可。 【片段1】“2016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之一,提名1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小女孩Aisholpan,打破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经历。该片由英国演员黛茜‧雷德利 Daisy Ridley担任旁白,片尾曲"You can do anything"由澳洲女歌手希雅(Sia)献声。。。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2017) 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 (提名) 第6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2017) 最佳纪录片导演 (提名) Otto Bell 第28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 (2017) 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 (提名)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6) 五佳纪录片 (提名)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2017) 年度纪录片 (提名) ” 几年前我曾经打算助养一个蒙古女孩,那个女孩和我生日一样、也和我一样喜欢绘画,家境不算赤贫但也只能勉强过活。每个要被助养的孩子背后总有一段心酸掉泪的故事。我原本有很多的话想写给那个孩子,那时我甚至一想到要去学蒙古语就有点兴奋欲试,我还一直想着那个和我同一天但不同年出生的女孩是否也会拥有和我一样的困惑和共性?那时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孩子带给父母的意义比孩子需要父母的意义更为迫切。因为有了孩子,你也许会更想要更努力地生存和拼搏、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值得孩子尊敬和向往的人、一个和孩子共同进步互助相互学习的人。 要助养孩子就必须与慈善组织签订一年的合约,原因是为了保证孩子和家庭能得到稳定且并不间断的经济资助。助养人和孩子可以通过慈善机构有书信方面的交流,但是不能未经允许就实际接触。我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全信任那个机构是原因之一、自己的调研还不充分、自己的经济规划等),未能助养到那个女孩。但我依旧希望有一天我能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一个或一群孩子。有一天我能看着孩子们的疾苦,当着TA们的面,告诉TA们自己曾走过的历程,让TA们少走一些弯路、让TA们对人性多一些信心和善心。因为TA们的痛,我懂。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也希望能安静地聆听、然后给予静好暖阳般的拥抱。这个世上或许并不适合某些温良的人存活,但是坚持存活下来的温良才是某种意义上真正值得呵护与尊崇的温良。 —————————————————————————————————————— 【片段2】虽然此片我全程一句蒙古语都听不懂;虽然我对蒙古这个国家的风俗、地理、人文、历史、语言、现状等也所知甚微;虽然我对蒙古猎鹰的生活习性和驯服过程全然不知,但是这些都并不妨碍我去欣赏那片辽阔苍茫的大地、雪山、草原、和天空。虽然此片因为据说是按照剧本而进行的,被批其刻板做作和不真实,但是我想制作团队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跟访了这位据说是蒙古第一位的少女猎鹰人。这一段是讲少女和父亲是如何深入鹰巢捕获幼鹰的。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未曾涉猎或经历过的领域和寸土。期待未来有一天能去那里呼吸高地的空气、参加猎鹰节、见见汗血马、摸摸喂喂猎鹰、骑上蒙古马来个策马奔腾。恶劣的环境未必能造就强悍的体魄,但是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力、忍耐力、和生命力是相对顽强的。 【蒙古马 — 中国军队为什么选择蒙古马或以蒙古马为基础的杂交马作为主要军马?】 (来源:新浪 — 马日报) 中国军队称使用蒙古马的好处有几大: 1. “个子小,但耐力好、不畏寒冷。要在广阔的空间里作战,蒙古马是最优秀的”。 2. “成本低。蒙古马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这也是一大优势,不需要吃很好的料,能适应艰苦的补给条件。” 3. “生命力强。在马当中,蒙古马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容易繁殖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战马总要损失、补充,如果生命力弱,就补充不起,慢慢会耗光,无马可用。” 4. “胆大,勇猛,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因此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因此经过历代筛选,总是被中国军队认定为最合用的军马。” “不过,实际上的军马,虽然广义上讲仍然是蒙古马,但细分血统,也是经军马场杂交培养了多少代的改良品种了,也不再是纯种的蒙古马了。比如山丹军马场培育的山丹马,撤销骑兵之前,鼎盛时保有6位数之居,它以蒙古马为基础,经过复杂的杂交,有了更多的优点,仍然是蒙古马的一个种类。 总起来讲,军马与赛马不同,和女骑警不同,要考虑到复杂艰苦的环境,和多种战争用途,不能单讲奔跑速度一个指标,蒙古马就是最好的选择。” 【蒙古马 — 科普】(来源:百科) “蒙古马(Mongolica)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 【片段3】 【猎鹰经历】 去蒙古参与猎鹰节的经历: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2476 【猎鹰节】 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8C%8E%E9%B9%B0%E8%8A%82 【鹰,隼,雕,枭的区别是什么?】 知乎://www.zhihu.com/question/48543887 【金雕】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9%87%91%E9%9B%95/49924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6%9F%AF%E5%B0%94%E5%85%8B%E5%AD%9C%E6%97%8F%E9%A9%AF%E9%B9%B0%E4%B9%A0%E4%BF%97/2813475 【哈萨克驯鹰】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5%93%88%E8%90%A8%E5%85%8B%E9%A9%AF%E9%B9%B0/7445518 ————————————————————————————————————— 【片段4】驯化任何一种野性生物都是一个漫长的对峙和磨合过程。驯猎人必须要倾注很多的耐心、耗费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驯服的成果就是要为自己带来长远的、数倍于投资的利益。驯鹰人首先要削去猎鹰的野性和锐气,通过连环的饥饿和暴力的强迫方式。然后要软硬皆施,反复磨练造成猎鹰对食物的条件反射。最后要让猎鹰长膘,有了膘才可以练就肌肉、提升战斗力。也就是说,驯养人必须要比猎鹰考虑得更深远、更有计划性的循序渐进。 而需要被驯服的动物大多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备的利用价值、先天优势、和巨大潜能,那些人类和其他牲畜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驯养人对猎鹰驯服后预估的利一定是大于弊和投资的。也因为草原上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猎鹰的存在,加上这是先祖留传下来的代表尊严和地位的文化与传统。那份自豪的成就和使命感无疑也是驯鹰人的动力之一。雄性,天性就是渴望征服其他族类的。而被征服的对象越是强悍、驯养的过程越是困难,即使花费的心血再多,大多数雄性一定还是会被挑逗起那份血性的征服和胜负欲的吧? 是否,有一天,人也可以完全被驯化呢?是否被驯化总比随便放养要强得多呢?因为那至少说明自己是有被利用的价值和优势的可能的?

     短评

    剧本痕迹太重了,小主人公数次让人觉得是在“演戏”,而非被纪录;但绝大部分时候她脸上原生态的笑容还是非常让人动容的。蒙古风光被这部纪录片拍得美到了一定的境界,让人十分有想去蒙古旅游的冲动。

    7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extraordinary!!帥炸!!(看哭。。。

    10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同样是爸爸教女儿,它比《摔跤吧爸爸》更有力

    15分钟前
    • vivian
    • 力荐

    看了这片子,感觉城市生活真是瘫软无力的弱智游戏

    20分钟前
    • 孔孔惟
    • 推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镜头抓得过于精准,有些不可信。但是情绪饱满,淳朴得很有感染力。

    24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蒙古】拍出了一个崭新蓬勃的蒙古:尊重女儿选择并且并不计较她与她不够亲密的母亲;相信男女平等不惧他人议论的父亲还有日渐完善的教育。虽有表演的痕迹,但充满对天地神祗的感恩以及猎鹰人的崇高敬意。纠结在三四星和对导演手法的嫌弃,结果片尾Sia一首主题曲一响,就差没流出两行热泪...

    2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看着草原姑娘们脸上的高原红那大脸盘儿也许不符合现在流行的审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心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朴实的美,比网红脸好看多了。

    31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力荐

    不要给摆拍加纪录片啊,这样纪录片不真,电影又太真。配乐加一星。最喜欢的是他们带着第一次的猎物回家,莎潘问爸爸:妈妈会不会高兴?爷爷会不会高兴?而爸爸问她:“你呢?你高不高兴?”

    33分钟前
    • 许慎
    • 推荐

    观影过程enjoyable。但是作为纪录片设计感太重,极匠气极刻意,导演的倾向性实在主观性过强,基本全靠剪辑,而且完全为了讨西方观众的巧。不过小姑娘笑容很美。小姑娘的爸爸简直是一个内心liberal的蒙古人- -

    37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讲的是哈萨克族的故事,同蒙古族一样都属于游牧民族,请不要混淆了

    38分钟前
    • zaching
    • 推荐

    看了不后悔。唯一的缺憾是:逻辑太简单了。

    42分钟前
    • 昊子
    • 推荐

    生活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必然受着如此环境的影响。这些阿尔泰之鹰们,从小就与雄浑的自然融为一体,承袭自祖辈的一切,就是他们的世界。当然时势的发展,又给这种封闭的社会,注入一种新的活力,如影片中喜欢猎鹰的小女孩。她既传承传统,又让传统为其破例。人类其实就是这么不断发展的。

    4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很美的片子,蒙古旅游局绝对投钱了,风景太美好了。但是这片子还是局限于儿童片,没有对猎鹰人这一行业有过多的交代,而对小姑娘的努力也并未有太多的表达,好像说说她就行了,反而最后在雪地猎狐多了点乐趣和实感

    50分钟前
    • 吃货F
    • 还行

    燃炸了,老人说“let it gets old with you"。 少女和鹰一起成长,严苛的环境,少女偶尔的笑容,多美的追求,对鹰的温柔。和前几天看的冈仁波齐比起来,真的甩了冈仁波齐10086条街,好看炸了。要风景有风景,要角度要角度,要刻画有刻画,镜头的调度,情绪的捕捉,对鹰的渲染,真的燃爆啊

    51分钟前
    • forfaen
    • 力荐

    看完后我跟旁边的老美说:如果我在蒙古国,估计就是个放鹰的。

    53分钟前
    • ᠲᠠᠷᠠᠰᠣ
    • 还行

    很好看,这种超震撼的生活环境本身自带好几分敬畏

    55分钟前
    • YangYang
    • 推荐

    涨了点姿势,原来还可以这般打猎:驯鹰,让鹰去对付猎物。十三岁的女孩和她的鹰,均出自草原天赋。虽然是纪录片,但拍摄、制作手法完全是剧情片模式的,不过,事实恰好符合“剧情需要”,也是难得。

    5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还是《蒙古草原,天气晴》更能touch到我。有的镜头太像电影了而不像纪录片,不知道导演要站在哪一边拍,感觉让小女孩涂指甲油那一幕完全是导演让她涂的,很多镜头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无可厚非雪山和鹰都会给本片加分,不过一些“布置”只能说是在跪舔西方中产阶级。嗯,尽管如此还是哭了两次。

    58分钟前
    • 葵綠
    • 推荐

    1. 小姑娘,你好棒啊!2. 她爸爸非常有智慧,不跟那些保守、顽固男人正面冲突,我们就行动好了,小姑娘参加比赛,年龄最小,第一次参赛,第一个女性,就一举拿下了冠军,那些老顽固们还是在那里瞎胡说。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是哈萨克族的小姑娘,今天的公号介绍写错了,是我太无知,尴尬了。片子就是女猎鹰人版的《摔跤吧!爸爸》,摆拍的够燃,剧本完全是当成剧情片写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