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7月22日

    7月22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托尔比约恩·哈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OlaG.Furuseth、Jon?igarden、拉尔斯·阿兰兹-汉森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正片

      山鹰

    • HD

      你好,之华

    • HD

      手机2003

    • HD中字

      谜误

    • HD

      第六个孩子

    • 入侵者们的晚餐

    • 爱情啊,你姓什么?

    • HD中字

      黄土坡的婆姨们

     剧照

    7月22日 剧照 NO.17月22日 剧照 NO.27月22日 剧照 NO.37月22日 剧照 NO.47月22日 剧照 NO.57月22日 剧照 NO.67月22日 剧照 NO.167月22日 剧照 NO.177月22日 剧照 NO.187月22日 剧照 NO.197月22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电影对某些人是一扇窗

    没去过欧洲,这个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欧洲作为民主的发源地,那里的人的文明状态,他们的文化共识可能已经达到我们无法理解的状态。电影很好的呈现了欧洲人面对暴行,能够很快的从开始的恐慌,指责中冷静下来,通过法庭审判,让全体人民一起思考,寻找暴力的根源,而且这些过程是全民共识,是我学习的目标

     2 )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

     3 ) 《7月22日》:用挪威屠杀事件为例,探讨恐袭的原因和后果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

    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4 ) 搞白左心态啊

    那些被杀孩子的白左估计心里恨死这个人了,巴不得判他死刑。但是白左跟绿绿一个样,独自一人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两个同类聚在一起就开始假正经,明明心里想五马分尸,嘴上却说着“不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要用爱来感化他”。

    我们国家被白皮误导的键盘侠小孩整天抱怨分配不均这种事,相对于其他国家种族都要被稀释被消灭来说已经是小问题了。党在大是大非上做的还是非常好的。键盘侠都把一个国家的标准定的完美,但是大方向能稳住已经很强了,不过这也是过去几十年被高度和平演变的恶果,目前看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慢慢有好转趋势了。

     5 ) 新西兰枪击案,治愈路上的又一次痛击!

    前几天,一件震惊世界的袭击案,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愤怒至极,

    3月15日(周五)下午1时40分,新西兰基督城突发大规模枪击事件,而行凶的地点还不止一处,

    凶手更是将这场惨无人道的残害过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直播。

    而这场“灾难”也导致了将近100人的伤亡,

    即便,新西兰总理面向全国表示,“这是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新西兰警方敦促民众,如有发现可疑行为立刻拨打111,

    但后果已经造成,那些受到伤害的普通人和家庭都将面临着无尽的黑暗和悲伤。

    这让红颜秀影想起来2018年Netflix的一部纪录片,《7月22日》

    该片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

    伤害的造成或许只是一瞬间,但治愈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和谐的环境和更温馨的照料,而这并不容易。

    《7月22日》改编自2011年7月22日在挪威发生的一场骇人听闻的残害事件,

    一名挪威本地居民因对政府在处理移民问题及一些政策上的不满,先是自制炸弹对政府办公大楼进行了袭击,炸死8人。

    然后,这名凶手又来到了于特岛,

    他用枪支对正在进行夏令营手无寸铁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射击,击杀69人,

    两次事件共致死77人,伤200余人。

    而该事件给我们留下最大的震撼,或许却来自于这位凶手在法庭上的“笑”

    没有人能理解这笑容背后的含义,但凶手最终受到了挪威最严厉的惩罚,却仅仅是监禁21年,

    因为挪威极其注重人权,没有死刑,而欧洲的人权法院称:“这就是最终的判决”!

    时隔7年,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将此事搬上了荧屏,这也是他非常擅长的题材,

    中国的影迷亲切的把保罗·格林·格拉斯叫做“绿草地”。

    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

    《谍影重重二》,《谍影重重三》,《谍影重重五》,

    而这部《7月22日》入选了201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另一部大热影片《罗马》同台竞技,却颗粒无收。

    有趣的是,该片同样是由网飞公司与保罗·格林·格拉斯导演合作的电影,

    本来该片和《罗马》都是要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但由于戛纳对网飞的抵制,双双退出,转战了威尼斯电影节。

    从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虽不多,但质量均属上乘,

    或许是之前记者的从业经历,“绿草地”很适合这种纪实类题材,

    配合上他手持摄影和非常快的剪辑,形成了极具特色和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之前的《菲利普船长》和《93号航班》都拿到了奥斯卡的提名,

    而保罗·格林·格拉斯个人的最高荣誉,则来自于《血色星期天》为其带来的柏林金熊奖。

    《7月22日》中,保罗·格林·格拉斯依旧抓准了现实时间中的一些“亮点”,

    凶手指明了一名律师,为自己犯下的在全人类看来都无可辩驳的罪行进行辩护,

    而律师也受到了来自社会群众的威胁和压力。

    但最让人动容的是,

    这名律师虽然认真的组织其团队,为其进行辩护工作,寻找证人,开会整理论据,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医护和饮食权利等等,

    但在最后完成工作后,拒绝与凶手握手,既坚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也达成了自己的做人底线。

    如果说“木桶理论”有道理的话,

    那无疑,这个事情让我们看到了挪威社会中最短的木板的长度,看到了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自己制度牢不可破的原则。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名凶手的不可赦程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但我们有相关的制度,有相关的法律,我们就必须保障他的权利,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去判罚他,

    是否应该有酷刑,是值得讨论的另一个问题,但这种不被舆论操纵的,

    而,挪威认为:

    严苛的行为准则,是挪威公民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和这个社会让外界赞美的关键。

    或许有了这种准则,才使得这个社会不会出格,

    但实际上,在这种准则下,却接二连三的爆发了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

    但红颜秀影必须承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准则,才使得这个社会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

    这也是红颜秀影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好的一面。

    该事件在挪威还有一部纪实文学出版,被纽约时报评为2015年的十大书籍,

    书名是:《One of us》,

    即便是这样的滔天罪行,挪威社会仍然把他当成了自己社会内的一分子,以这样的态度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怎样避免问题,

    这样的反思还真是让人惊叹。

    影片最后以身中5枪仍然存活下来的小男孩和暴徒在法庭上的对峙完成升华,

    但击溃暴徒的是来自于跟他有着同样政治理念的、他的偶像的摒弃,

    他的偶像在法庭上重申自己的政治观点与其相同,但并不认可暴徒的做法,他们想采取的是更正式更严肃的表达观点,

    但却因为暴徒的这一恶举将自己这一派推向了大众的对立面。

    这位唯一愿意出庭为他作证的偶像所言,彻底击溃了一直保持冷静的暴徒,

    影片也终于完成了正邪之间的颠倒,虽然挪威没有死刑,但暴徒的精神已经消亡了。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铺垫,没有什么缓冲

    第一幕,就是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在制作汽车炸弹,10分钟后,这些炸弹在政府大楼下被引爆,

    又10分钟后,枪声响在了只有学生和老师的乌托亚岛,

    10分钟后,布雷维克被逮捕。

    从头至尾,布雷维克的冷静镇定,恰恰是整部影片中最最恐怖的画面,

    在车上听到炸药爆炸后,握着方向盘的手没有任何动作;端着枪杀害学生的时候,就像一个猎人在山林中打猎,冷酷无情,

    甚至提前写好的1500页欧洲独立宣言,无不昭示着罪犯的高智商,

    等到真正的特警登岛并找到布雷维克时,他既没有反抗,也没有自杀,这样一个做出疯狂恐怖袭击的人只是放下手中的枪,任由特警将他逮捕。

    甚至冷静地指定早就选好地律师,在警察面前毫无畏惧地阐述自己的极端思想,内心毫无悔过之意,

    甚至,在法庭上,当庭作出极端手势,承认自己的欧洲圣骑士团成员身份,大力鼓吹自己的右翼思想,

    然而,69个未成年学生的尸体还未妥善安葬。

    幸存者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朋友,有的失去了健康完整的身体,

    而他们中的大部分热,将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从原来“未来的领袖”变成不敢与陌生人交谈的人,

    其中,18岁的少年维亚,在夏令营中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但当警察找到他时,他身中五枪,孤独的躺在沙滩上,身边陪伴他的是他最好的两个朋友的尸体。

    幸运的是,他还活着,

    可他依旧失去了自己的右眼、手指,弹壳的碎片在他的脑干附近残留,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他年轻的生命,

    不仅生理上的疾病折磨着他,心理上的阴影更是难以治愈,

    夜半被噩梦惊醒,复健的痛苦,走路需要依靠辅助,亲眼看着好友死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残留在大脑里的碎片死亡。

    维亚陷入了自暴自弃的境地:

    “我看不到未来,这种感觉就像自己被流放到无人区一样。”

    最开始他拒绝出庭做证人,却在听到布雷维克在法庭上的演讲后决心出席,影片的最后,布雷维克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事到如今,我们不能再用刑罚的数字来衡量生命的价值,

    那不但是对导演表达的误解,也是对生命的诋毁!

    刚刚发生的新西兰恐怖枪击案的骇人听闻程度不亚于挪威于特岛事件,同样是极右翼,向穆斯林采取报复行动,计划周密,极度冷静,

    但新西兰枪击案,是我们治愈路上的又一次痛击!

    有时候不禁在想,这个世界究竟会好吗?

    也许,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一个永恒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或许,看过《7月22日》,在震怒之后,只有救赎和治愈的部分才能打动人心,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一环。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周冬雨的“美”,掩盖不了《阳台上》的“乱”!

    尺度太大,曾被HBO放弃的“神”剧!

    《过春天》:从未冲动的青春,才是成长的阵痛!

    对他人的毒舌,也是对自己的残忍!

    豆瓣9.5,我们不是成功者,但我们很酷!

     6 ) 惨烈的死亡 无言的痛苦 到底是谁的错-《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短评

    冷静克制,完成度非常高,为追溯事件找到了最精准的切入点:仅干练叙述恐袭,把绝对重心放在事件后的余波震荡。一条线讲庭审,一条线讲灾后重建,两条线会合后碰撞出惊人的力量,让电影有了深刻的立意。第三条线事故调查,又引入反思,导演相当厉害了。

    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6分钟前
    • anonymous
    • 推荐

    相比于《凭空而来》公义无法伸张,导演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方式回击新纳粹,事实上仇恨逻辑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被强化;绿草地筛选改编真实重心则放到了一个健康社会和体制是如何从创伤性恐怖事件中自我修复、自我重建过程。即使这种“修复”过程不免会有些陈词滥调(他也应该和有机会做的更有力),但绿草地之所以是当代最值得尊敬政治电影导演,恰恰在于他在创作上所具备这种从普通人出发“健全性”。

    1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以比较克制的手法完成,张弛有度,对于还原这个惨剧,可圈可点。尤其本片把最大的篇幅放在灾后,对政治、法律、种族方面着墨,影片的纬度得到升华。难民留置问题,是欧洲如今普遍最为棘手的烫手山芋,进退两难,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去妥善处理。凶手用如此反人类的极端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肯定是为法律和普世价值所唾弃,但是,全球的“绿”化,不容小觑。★★★☆

    13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15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7/10。前一小时是完美的一小时,干净利落。后面对受害者男孩的那条线没多大感觉,可能注意点都在杀手和律师那。律师的原则,凶手母亲的拒绝,细小处人性的展现。不试图煽泪就值得许多人学习。

    20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就节省时间不看了

    24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母亲的失职和认知错误是造成安德斯反社会人格重要一环。挪威真是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律师和法律太“人性”。如果在我朝,这样的人肯定死刑无疑,没有辩护的余地。恐怖事件对死伤者的创痛是永久的。挪威太适合犯罪了吧,死亡87人(百度数据),伤亡上百,最高21年刑期,7年后可以外出度周末,14年可以假释,入狱住套房,吃饭看报纸跑步机健身打电脑游戏不耽误,还能上大学学政治,然后每周300人民币的津贴。。。安德斯(演员和凶犯同名)演的很好

    26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非常震撼。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人们是如何面对极端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伤害的,暴力想要的,想要达成的,其实是腐蚀人的信仰和理智,而文明的肉体伤痕累累、内心极度悲痛,信念却毫不动摇,律师最后的几句话太有力量了

    27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那个十恶不赦的杀手的极端右翼思想和行为也确是今天真正存在的现实,联想近年来的欧洲难民潮,对待难民问题的争论,各地恐怖主义活动之泛滥,以及昨天即12月1日,巴黎刚刚发生的“黄背心”骚乱,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无奈退出政坛,等等,就可知道在当今世界,要坚持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以和平、协商而非暴力、革命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多么的难啊!电影让你更深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今日之世界,创作者们的付出值得!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秉承了导演一向冷峻风格,施暴者,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媒体、政府都表现出极为理性的克制。对于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成因浅尝辄止,只是借众人之口冷静而坚定的说出了高级白左的“挪威梦”,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有亲友的爱我有未来,你一个人住在三间房的套间牢房里打ps游戏去吧,无爱的可怜虫。想到这个屠杀了77个人的恶魔,有可能比我还早就拿到了《荒野大镖客2》,就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你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不过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36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绿草地一贯的手持摄影,很稳定;罪犯很冷静很稳定;受害人及家属很冷静很稳定;警察律师法官也很冷静很稳定;挪威政府也很冷静很稳定。只是,这是站在精英视角的平等、博爱、宽容,能不能站在犯罪的角度拍一部,一个青年经历了什么,在思考什么,才发起了无差别恐袭?3.5星。

    3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前三十分钟完全控制不住的流眼泪和颤抖,坐都坐不住,只好躺着看完,快要哭瞎了。即使客观来说priminister那条线讲的不好,没头没尾,但是还是五星。看了很多review,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后半段实在太冷静,完全的underwhelming。说老实话如果片子拍成大段大段的讲遇难者家属的绝望和愤怒,然后prosecution伸张正义,确实看完会很爽,但是也感觉啊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现在看完就真的觉得是无力。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混乱和不可理喻。所以明天会更好吗?导演恐怕自己也不能确定。虽然他借Viljar的testimony说生活是会前进的,还有爱,还有家人,还有希望。但是与之并存的同时也是黑暗和疯狂。我们能做的就是beat them。

    39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前半段拍得自如冷静,怎么到了庭审反而崩盘

    4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3.5;从电影层面来讲,从开场就抛出的杀戮切入,随后就政府、律师、维亚一家三条线分头叙述事件进展,镜头冷静利落,以维亚正视直面杀戮者告终,完成其个人心路的艰难跋涉;但若结合政治环境及事实真相,则显得语焉不详、隔靴搔痒,欧洲难民潮引发的局势动荡已然成为大患,绝非最后几句高调就能和稀泥,右翼势力与恐怖分子的界限亦不能混为一谈。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3.5 剧本的切入角度和导演的情绪掌控都太精准了,配乐丝毫不影响手持镜头呈现的纪实感,大量抓马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用生还者的重生去对抗恐怖主义。不能说有多出色,但把这个敏感题材处理得小心翼翼面面俱到且完成得不能更好了。相比之下柏林那部真是low穿地心。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D+/ 不乏动人之处,但实在是没有看到更进一层具有超越这一对立结构的政治性。当他们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真正深入解决问题的缝隙也被缝合/壅塞了。本质上可能还是一部充满对秩序的想象性虚构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还不如《凭空而来》那样切断所有可能。也应该回去给《爱国者日》降一星。

    4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四星半。可将本片与去年毕格罗的《底特律》对着看,同样是来自于真实事件,同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绿草革新了以往电影(《血腥星期天》、《93航班》)雷厉风行短小精悍的特色(144分钟的片长应该也破了以往作品的记录),甚至可将本片看作是对上述作品的一次重拍,对恐袭过程极度简化,而用大段笔墨呈现事件的后续,并有意把重点放在了受害者一方,尽管类似做法的电影并不少(反面例子则是去年大卫·戈登·格林的《坚强》),而对施暴者的刻画也让观众更客观地审视事件本身。绿草也许永远无法成为斯皮尔伯格或奥利佛·斯通那样自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以票房和奖项留名青史的导演,但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对时事政治的充分敏感、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掌控,这是如今年轻一代导演暂时所不具备的,也是《7月22日》们该被记住的原因。

    5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这一趟能通过大银幕遇到该片也算无憾了,真是把其他观影体验在感官、情感、思辨等多方面甩好几星,唯一小遗憾是,觉得用挪威语的话会更好,想必是考虑netflix的用户不得不做的选择。刚看完影片还有些保留(主要是担心审判部分的真实性),直到新闻发布会上保罗.格林格拉斯说到,有了电影想法后,他最先看的是大量证词,再后来manifesto也读过,包括生存者互助会的活动也深入参与,感觉就想电影中多线视角呈现,他应该是对逝者和生还者,关联的挪威人,以及袭击者都很负责的,大家都是one of us。作为多元城市中以异乡人身份生活的一员来说,很感谢这样冷静地呈现问题同时不失希望的电影和电影人,好希望拿下金狮!!

    56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励志导向总归意思不大

    57分钟前
    • LOOK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