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相见恨晚

    相见恨晚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其它2016

    主演:Habermann Fin,Armin Hermann,Louisa Käser,Thorsten Miess,Nobbi,Johanna Reinders,David Hugo Schmitz,Paul Sous 

    导演:Alex Jovanoski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暴走财神2

    • HD

      暴走财神

    • HD

      疯岳撬佳人

    • HD中字

      我的叔叔

    • HD中字

      夏洛特烦恼

    • HD

      乘风破浪

    • 正片

      脱单舞会

    • 更新HD

      重塑人生

     剧照

    相见恨晚 剧照 NO.1相见恨晚 剧照 NO.2相见恨晚 剧照 NO.3相见恨晚 剧照 NO.4相见恨晚 剧照 NO.5相见恨晚 剧照 NO.6相见恨晚 剧照 NO.16相见恨晚 剧照 NO.17相见恨晚 剧照 NO.18相见恨晚 剧照 NO.19相见恨晚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年轻的窃贼为了躲避黑帮的追捕躲进了一栋房子,房子的屋主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女孩。两人在相处中产生了感情,男孩一直鼓励女孩要勇敢活下去,没有料到的是男孩不知自己已经身患癌症,会比女孩更早离去。

     长篇影评

     1 ) 14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相见恨晚》

    一列火车向我的生命缓缓驶来,

    它喷薄着岁月的燃料,

    载满了平淡、琐碎、往昔、向往。

    一粒灰里能见绿洲,

    一天就如同永恒。

    永恒不会停站,

    在无言的注视中,

    留有余温的手悄然按下了永别的鸣响。

    一列火车向我的生命缓缓驶离,

    载满了欢乐、激荡、期盼、遐想,

    我不知道它会驶向何处,就像我也不知道要喷薄出多少岁月的烟尘,

    才能掩埋我相见恨晚的情意。

     2 ) 砰然心动的开始,本该有的‘不详’的预感……

    ——我想你不弹钢琴吧
    ——小的时候弹
    ——现在不弹了吧?
    ——不了,我丈夫一点也不懂音乐
    ——那就好……
    ——我或许有着极为专业的天赋和热情呢。
    ——啊,天,不会。
    ——为什么这么肯定?
    ——你太理智而且不复杂
    ——……,我想人不复杂是件好事,不过听起来很无趣就是了。
    ——你绝不会无趣
    ……
    ——你呢?
    ——我怎么了?
    ——每星期四来这里吗?
    ——是的,我采购一星期的物品,到图书馆换书,吃午饭,然后通常去看电影。不是太激动人的行程,不过是个改变。
    ——你今天下午去看电影吗?
    ——是的
    ——太巧了,我也是
    ——我以为你全天都得在医院。
    ——嗯,你可别告诉别人,今天上午我的两个病人死了。护士长对我非常生气,我就不敢回去了。
    ——你怎么这么傻
    ——说真的,我确实完成我的工作了。旷个工不要紧的。你介意我和你一起去吗?
    ——好的,我……
    ——我可以坐楼下你可以坐楼上……
    ——楼上太贵了……
    (乐队忽然停止了,我们又开始笑个不停,我没有不详的预感,或许我本该有的。一切看上去那么自然,那么纯真。)

     3 ) Forgive me for loving you.

    1999年,BFI评出了英国影史百大影片排行榜,本片位居次席,仅在《第三个人》之后。影片打动我们的原因,不是因为David Lean的大名(获奥斯卡提名),不是因为男女主角的精彩演绎(女主角获奥斯卡提名),不是因为巧妙地倒序和细腻的独白(编剧亦获奥斯卡提名),不是因为娴熟的黑白光影或悦耳的钢琴协奏曲。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准确描绘又真诚探讨了一个人类社会的无解难题:如果禁忌之恋发生了,你该怎么办?
    人类历史最终选择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代表它是完美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是可能同时爱上多个人的,而审美疲劳喜新厌旧本就是人之本性;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结婚之后,完全有可能再爱上另一个人,即使他/她仍保持着对当前伴侣的爱意。这个时候,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道德谴责的害怕将约束着人们的出轨,就像剧中人那样,即使两情相悦难以自已,也只能“相见恨晚”,此情可待成追忆。他们纵然最终保持了贤妻良母和翩翩君子的良好形象,但他们失去的可能是一生难求的刻骨铭心的幸福。既然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此时,谁又能说这样压抑人性的道德标准是百分百正确的呢?

     4 ) 大卫•里恩作品《相见恨晚》观后座谈会纪要

    大卫•里恩作品《相见恨晚》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7年10月7日(星期六)下午15:24—16:13
    地 点:杭州祥茂路2号影天像素园2号楼B座一层咖啡吧
    (影天艺术影吧大卫•里恩作品《相见恨晚》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增光、金爱武、何吉、汪琲琳、司钰、周德麓、吕玲珍、俞明珠、陈起、张斌、严柏华、王义钢、支音、范大茵、丁云珍、韩美娣、陆忠佩、张水琴、孟启(观影者:章毓光、章毓苏、姜希珍、蔡玲、章勤、潘嘉来、孙凤凤、徐俊卿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支音

    今天影天艺术影吧开幕,感谢影天印业有限公司及蔡总经理的积极支持
    范达明:今天影天艺术影吧开幕。本来要请这里的蔡总经理来做一个开场白,临时告知有事脱不了身,包括她的助理小沈,也无法到场。那我就代表影吧承办方影天印业有限公司与蔡总感谢大家的光临吧。大家本着对于经典艺术影片的爱好,都是摸索着来到了这个新环境新地方,为此更是要感谢影天印业有限公司及其总经理蔡鸣晓女士对于影吧这项活动的积极支持,他们无偿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与放映设备来支持开展这个活动,而具体接洽这个地方的是我们美术评论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潘嘉来;他今天也到了这里。(鼓掌)此前他就获得过支持,以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义这个场地举办过一次艺术讲座。所以也要谢谢他的推荐之功。6月底影吧活动在恒庐谢幕,大家则仍寄予影吧未来活动以很大期待,我本人先后去看过好几个场地,在大家的关心关注、支持帮助以及一些人的推荐下,最终选择了影天印业公司,落脚在他们公司的像素园里。当然,新的场所刚刚开始,一些情况不熟悉,也会有差错发生,希望大家谅解。今天开始,影吧第23季,进入“大师经典年展”9位导演的第7位导演——英国世界级电影大师大卫•里恩的电影月——本月共排有他四部不同时期的影片。里恩生于1908年,如果活着,已有109岁了。在6年半前,2011年3月,影吧“英国电影月”的首部影片,就安排放映了他导演的《孤星血泪》,是根据19世纪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改编的。本片《相见恨晚》是同时期作品,但相比该片应属小制作,是依据一个浪漫舞台短剧《依然活着》(Still Live)改编拍摄。其基本结构与情节,是以女主人公劳拉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采用独白与倒叙手法来展开的。

    影片基本着眼于女主人公劳拉的感情描绘,对于男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很好
    王增光:这部影片放在传统观念下,就是出轨。影片基本是着眼于女主人公劳拉的感情描绘;而对于男主人公亚历克,表达的东西不很多。
    金爱武:我觉得影片符合1945年那个时代人物的情感特征。片子的音乐很不错。导演对于男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很好。

    片中选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协调了劳拉内心波澜不平的心理情绪
    范达明:从片头字幕看,片中选用有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而给钢琴演奏伴奏的是英国国家交响乐团。这可能是指片中劳拉回到家里播放唱片时我们所听到的那段音乐。这段音乐协调了劳拉当即内心的波澜不平的心理情绪,而其丈夫对此则闷在鼓里,他当然是不解的,还认为音乐声太响,要求妻子把它关小点。其实,影片起始的背景音乐,伴随着火车由远而近疾驶而来的轰鸣声,听了就很震撼人心。音乐确实不错。

    影片生动描写出了两个很绅士的男子形象,表明了1945年英国的那种文化教养
    何 吉:电影不仅描写了劳拉这样深藏的又是克制的女性情感,也很生动地描写出了两个很绅士的男子形象。它表明了1945年英国的那种文化教养,那是很温和的。

    影片把人物性格挖掘得比较深,感情把握得符合人物的性格,男女双方都比较克制
    汪琲琳:这是英国导演拍摄出了的非常有英国特色的电影。男士很绅士、大度,影片的高明之处是在于,以倒叙、插叙的讲故事手法。把人物性格挖掘得比较深,感情把握得符合人物的性格,男女双方都比较克制。
    金爱武:不像现在的男女,一接触就上床了。

    影片为劳拉有亚历克这样的外遇出现提供了合逻辑的反面衬托的背景
    范达明:我注意到影片表现劳拉回家之后的情形,她能做的也仅仅是在手头机械重复着那些针线活罢了。他们夫妻之间确实很温和,但实在是缺乏真正的精神交流。这些描述,也为劳拉出家门之后会有亚历克医生这样的外遇出现,提供了合逻辑的反面衬托的背景。

    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的感情线为主,而其他的配角也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
    司 钰:影片的剧情连续性好。影片开头、结尾是一个环形的叙事。这样一部老电影的故事,简单,单纯,仍很有可看性。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的感情线为主,而其他的配角也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头至尾火车的情节贯彻全片。而影片对于女主人公所面对朋友们时的语言都是比较心虚的一种描写。火车站、咖啡店和咖啡店的女老板,每一个角色写的都很细致。我觉得影片最大的点睛之笔是影片的剪辑。

    影片是英国绅士风度、精神的体现,把一出婚外情的故事拍摄得那么美好
    周德麓:电影,我是门外汉,但我也是恒庐影吧的影友。今天这部影片表现出了男人的文明。影片可以说是英国绅士风度、精神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英国人在二战中,除了遭遇一些空袭之外,基本没有像欧洲大陆那样经受有巨大的战争创伤。所以保留着绅士风度的英国,才会把这样一出婚外情的故事,拍摄得那么美好,让观众看了心灵也深有触动。

    本片对于女性独白的爱情故事,描述得很细腻
    吕玲珍:我电影看得较少。国内影片与国外影片显然有差异。本片的特点是,对于女性独白的爱情故事,描述得很细腻。

    电影总体是美,很纯,男女主人公都为对方着想。基本主题是“发乎情,止乎理”
    俞明珠:电影总体是美,很纯,男女主人公都很为对方着想。影片的题材适合年轻已婚的人士观看。基本主题就是“发乎情,止乎理”。它发生在一家小吃店,火车来来回回的背景下。而在劳拉方面,她的陷入情感之中确实很深,甚至有通过自己主观幻想的。我觉得影片跟《廊桥遗梦》有点相似。

    爱情之中会有很多想象的成分;真正的爱情肯定是包含着一种折磨与苦难的
    范达明:我想,我们不能否认男女主人公在这每周四一次的约会中确实是产生了相互珍爱的真情。可能正是这每周仅一次见面,才会加剧俩人之间情感的吸引力。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有难才有爱,有别才会熔铸爱的丰富想象力。我现在认为,爱情之中会有很多想象的成分;而真正的爱情,也肯定是包含着一种折磨与苦难的。

    影片的价值观、道德观问题,为何劳拉会喜欢上亚历克?
    陈 起:影片的价值观、道德观,可能有点不正确。
    张 斌:从影片看,劳拉的丈夫对于劳拉还是很体贴的,因此我有一个问题:为何劳拉会喜欢上医生亚历克的?
    范达明:你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其实这正是影片编导拍摄这个片子所要讲述的问题。如果你真是仔细看了影片,应该从影片本身会获得初步答案的。

    理智战胜情感,男女主人公始终没有突破底线,表现了人性的真实
    汪琲琳:人这一辈子总会遇见几个自己喜欢的异性。这不奇怪。影片的最终表现,是理智战胜情感。今天的时代,可以说是欲念横流的时代。而影片表现的是已远去的那个时代。男女主人公的来往始终没有突破底线,它表现了人性的真实。

    劳拉单纯热情,但也有通常女人都有的老辣精明的一面
    范达明:劳拉在与亚历克发生婚外情之后,对自己丈夫是采取了瞒与骗的手法的。当然她并不是完全欺瞒,有时也说一些情况,譬如跟丈夫说要邀请医生来家里吃饭等等,但总的是造成一种印象:她与医生不过是那种一般的异性朋友关系,让她丈夫一直蒙在鼓里,不明事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影片在总体结构上,表现为劳拉在向其丈夫陈述自己的整个故事,实际上这只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真相她从来没有完全明说,甚至还给女朋友打电话,进行“串供”。这说明,劳拉有其单纯热情的一面,也有通常女人都有的那种老辣精明的一面。当然,她所以这样做,为的都是不使她的婚姻家庭生活遭至破坏,也不愿让她丈夫太受伤害。

    劳拉的丈夫很绅士;或者是她的丈夫很迟钝
    吕玲珍:还有一点非常不错,影片最后劳拉丈夫对劳拉说,你终于又回到我身边了,这很绅士。
    何 吉:我看,这是她丈夫很迟钝。

    最后亚历克要去非洲行医,看来导演是把故事结局做了一个保守态度的处理
    严柏华:我是恒庐影吧的老影友。现在活动能安排在周六,也让我能重新参加了,非常高兴。影片有这样的情节设计:劳拉自己闯到了医生亚历克寄住的朋友寓所,导致了亚历克与自己朋友的失和。最后亚历克要去非洲行医,这是否为导演刻意设计的?看来导演是把故事的结局做了一个保守态度的处理。

    在战后普遍存在人的心灵的创伤的情况下,这样的影片是有必要的
    王义钢:中国人现在来看这样一个英国的故事,我在考虑,我觉得它有点贵族与灰姑娘故事的味道。劳拉身上有点灰姑娘的特质,害羞,单纯,而男主人公亚历克则有帅气的外貌、绅士的风度。在战后普遍存在人的心灵的创伤的情况下,这样的影片,是有必要的。我认为社会也需要有这样的作品。

    影片似提出了让我们必须来选择的问题,究竟是婚姻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王增光:如果我们认为影片男女主人公之间是一种真爱,那么影片似也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我们必须来选择的问题,究竟是婚姻重要,还是感情重要?如果是后者重要,那么影片也就是一个“娜拉”的故事。当然正像鲁迅说过的那样,“娜拉”最终又是回来了。
    (此时有诸多影友同时抢着发言,气氛过于激烈,无法做文字记录。以下三段均为会后补充的笔谈)

    劳拉脑海中出现的幻象,我觉得都是映射现实中关系的某种危险性
    支 音:今天来这里欣赏了大卫•里恩导演的《相见恨晚》,我个人打分:8分(10分制)。《相见恨晚》导演镜头下的光与影,让观众的视觉体验很美妙。开场和结尾是同一情节,但导演使用了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叙事,作用也就不同。女主人公劳拉的脸部特写加全黑背景,这种舞台剧式的处理很有趣。劳拉脑海中出现的幻象,譬如跳舞(旋转)、海边(危险)、空中(摇摇欲坠)等等,我觉得都是映射现实中关系的某种危险性。而在影片结尾处,劳拉的脸部特写镜头,开始由倾斜慢慢变回水平,它也是在暗示观众,生活正由失控慢慢趋于正常。

    异性间的互相吸引会在婚姻这条红线后自动终止吗? 从人性上来说不会
    蔡玲:说“相见恨晚”,那么早见又如何?异性间的互相吸引会在婚姻这条红线后自动终止吗? 从人性上来说是不会的,吸引了又没有故事发生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中有那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有对个人行为的道德约束,所以片中男女的互相吸引到了有出轨之可能时便觉得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他俩了,挣扎在相恋的甜蜜和相爱的错误之中,电影所处时代人们普遍的那种道德洁癖其实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或多或少的都有,自由度高的国家的道德洁癖会弱些,中产男女的感情生活也会更丰富些,那么世界也就不会显得那么窄,但由此那些该发生的或者不该发生的爱情也就没有那么凄美和古典了。我想,没有经过一丝阻力的爱情是支撑不起剧情的走线的。

    编导在剧情处理上用足了脑筋,把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强化到极点然后物极必反
    范达明:说到影片的片名,所谓“相见恨晚”,其实是把中国旧文人写爱情诗文喜欢用的一个成语,不太准确地甚至是主观地强加给影片与影片编导的。查影片的原名,其实是Brief Encounter,直译就是“短暂的遭遇”——从中,我们或者也能看到影片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对男女主人公全部行为的审美评价了。换言之,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这段婚外情关系,不过是各人生命长河中的“短暂的”支流或浪花,不管你是欣赏它还是否定它,它终究翻不起大浪,也不会有最终结果。应该承认,劳拉与丈夫的婚姻关系平和、温顺,但确实少了一些激情,但他们的婚姻也没有到了应该破裂的地步。编导在剧情处理上用足了脑筋,是要把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强化到极点然后物极必反。影片中特别安排了一个次要人物,那个戴帽子的中年女人,她可真是个大煞风景的讨厌角色——她在不该出现的场合出现而且大大咧咧唠叨个没完,让互相认可要最后告别的男女主人公在最后一次见面分别前本该说说话的机会全给耽误了。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已上了火车的劳拉才突然又下火车,甚至赶到亚历克暂时寄住他朋友的寓所。这是他俩关系中劳拉唯一的一次主动行动。那么劳拉为什么要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对方考虑,是觉得亚历克还有要说的话没有说完,这样也恰恰因亚历克朋友的意外归来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难堪局面,甚至朋友友谊的破裂;而劳拉自己呢,不得不从后窗偷偷溜走的窝心也让她受到了人格与自尊的最大挫伤(似乎她正与亚历克在所借他人房内干着见不得人的苟且之举),她因此觉得自己没有了做人的尊严,甚至想卧轨自尽。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正是在处理男女感情问题在达到一个危机点时能做到极至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没有造成像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那样的悲剧结果。影片根据于一个舞台短剧改编,原剧名叫Still Live,直译《依然活着》。与“相见恨晚”名头的浪漫相比,“依然活着”的说法让人联想到普希金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的无奈结局,似又显得太消极了一些。

    2017年10月9-10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40篇纪要(影天纪要1)。

     5 ) 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

        这是一部极其细腻的婚外恋题材的爱情片。
      很多女人在婚后都会遇见那一粒爱情的粗砂,被它折磨得痛哭流涕,惨然欲绝。这粒粗砂可能来得并不刻意,只是由于一阵风,一列火车,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就那么的一赶巧儿,然而紧接着便是汹涌如潮水的爱情。“这种爱情突然到来,像暴风雨从天而降,夹带着闪电,把生活兜底翻起,把意志如同树叶一般刮走,把整个的心都投入深渊。”
      有了他,一切都是璀璨多彩,熠熠生辉的。生活充满了趣味,生命如此美丽灿烂,每个约定见面的星期四都像是上帝赐予的幸福时光,一星期的其他六天全部都黯然失色。没有他,吃饭不香了,电影不好看了,有趣的人也变得乏味甚至可怜了。一切都黯淡了,一切都毫无意义了。没有了他,世界依然如故,可没有了他,她却仿佛丢失了整个世界。
      两人的热恋就如同那一列尖啸着离开站台的列车一样,张牙舞爪,喷薄出浓重的烟雾,带起狂风,震撼着整个世界。
      可是,或许就如《包法利夫人》中那样,婚姻生活中的平淡乏味,她也会在出轨中又全部体会到。
      所以,也许片中让人摧心剖肝的割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这部片子为了弥补电影之于小说的不足,便采用了苏拉对丈夫无言的忏悔倾诉这一叙述方式来阐述整个婚外恋的过程,并无疑是成功的。电影中苏拉的自述把一位挣扎于爱情和道德、家庭、母爱、责任之间的女人刻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柔肠千千结,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搏斗堪比《红与黑》中德.瑞纳夫人的心理挣扎轨迹。
      片尾中,丈夫发现并谅解了苏拉的这次心理出轨。全片以丈夫一句“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来结束,可谓是深情的感恩。感谢苏拉,理智战胜了情感,舍弃了自私的爱情,挽救了两个家庭。感谢上帝,赐予了人间这最美好的感情。
      爱情不一定非得长相厮守,若是真爱,定会不朽。
      

     6 ) 邂逅之后

        “生活不就是不断的朝着我爱你这个字眼靠近,然后又不停的退却”–菲茨杰拉德

    近日在家边的碟片铺中发现多了一些老电影的片子,相对不是那么出名,于是胡乱挑了几张。
    其中有一张是《Brief Encounter》,昨日看完,有些感想,记下来。
    电影写一个家庭主妇劳拉的日常生活,写她每周一次去城里采购食物,(二战刚刚结束,大概英国物质还是相对匮乏)用多余的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去借一本书,或者去和朋友们喝茶约会,然后再赶晚上的火车回家。至于家中,有善解人意的老公,和两个顽皮活泼的孩子。
    这样普通,规律,日复一日的生活,直至有一天,在车站,有一粒煤灰吹进了她的眼帘。吹进的不只是她的眼帘,可能还有她的心。因为医生阿历克,正好也在候车。
    因缘际会,劳拉和阿历克迅速认识,虽然他们的火车开往不同方向,却都是每周要来城里一次,万事皆备,故事自然发生。
    编剧Noel Coward是个剧作家,他借劳拉的回忆倒叙,写了非常多的内心独白,还有两个人之间的对话。那些独白和对话你一听就知道是多么了不起的优美的文字。就是这样,编剧将他们的感情写得单纯美好,充满欲言又止的含蓄,还有必不可少的道德感的折磨。他们很自然的在一起,再后来又不得不他们分开。只是拥抱,挽手,接吻,婚外之恋如果都能这样发乎于情,止之于礼,叫人平添的只是些惆怅罢了。
    何况这部影片还有个明亮的结尾。
    丈夫其实发现了劳拉的不对劲,于是在结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当劳拉回忆到不能控制开始哭泣时,丈夫上去拥住劳拉
    丈夫:你已经离开我们很远了
    劳拉:是的
    丈夫:欢迎你回来。
    电影就此结束了,而劳拉应该又回到了普通,规律,日复一日的生活。
    看完电影,也许你会想这恋情其实和道德没关系,只是可能会伤害了你爱的人。
    让我喜爱这部电影的倒不是他们的恋情,而是那些丰富的细节,那些细节让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看这60年前的黑白影像,寻求那些瞬间。
    有些瞬间和你的记忆暗合,你才知道原来你敝帚的珍藏,也是许多人共同的情感:
    当你想要安静的大把的时间来好好想一个人的时候,平时对你不理不睬的外部世界,这时候突然和你发生关联,可能是工作,很多的工作让你充忙,或者是有人要和你说话,不断的说话,而每一句话都让你绝望。
    当你和谁谁就要分手,也许就是天涯的时候,时间即使你每一秒每一分钟的刻度,它还是走的太快,而那些交通工具总是准时,仿佛他们从不迟到一般,然后她转身离开。道别的那么绝然。你望着背影开始幻想她会又出现在你面前,告诉你她不想走了。然而最后她的声音只是出现在你的手机里,说她平安到达。

    谁是Noel Coward?
    因了这部电影,于是开始在谷歌上搜索编剧noel coward的信息,中文信息很少,用我蹩脚的英文看来,似乎是一位英国有名的剧作家,但是没有被翻译过来的作品。

    我很高兴,我没有错过这部电影,我很遗憾我不能知道这个编剧更多。

     7 ) 那突然发生的感情脱轨

    这是大卫.里恩的作品,没有怎么看过他的电影,但这部《相见恨晚》拍得太好了。四十年代就能拍出这样细腻曲折的电影,真厉害。

    这里讲了一个非常贤惠的家庭主妇,与一个医生偶然相遇,发展出不可扼制的感情。虽然不由自主,但这种偷偷摸摸的关系,也使她觉得肮脏与可耻。但她也没有办法不滑向深渊。最后医生体会到了她的这种心态,断然离开,使得他们的关系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推迟五十年,这也可以发生在中国。看来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就是五十年,这五十年,人们在性关系上的观念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样一个故事,在十八世纪的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中就已经有相似的表达了。两人真挚的、不可扼制的激情,但为了女方的幸福,男方自我牺牲地离开,使女方保持了清白。

    但这部电影把这个过程处理得曲折而委婉,感情反应非常符合当事人的心态与情绪,确实非常出色。

     8 ) 早见会如何?

    普通不过的一出中年婚外恋,各自拥有平静甚至自认为幸福的家庭生活,一朝偶遇,擦出火花,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燃烧下去,但很快就各自将这火焰生生掐灭了。

    对的,这女人并不是寂寞芳心,或许她对之前的生活挺满足的。她也不是不爱丈夫或小孩。她爱读诗,内心有渴求浪漫的一面而不自知。医生的热情燃旺她心里暗藏的火焰,一路发昏地烧了下去。

    大卫.里恩把这段普通的中年恋情拍得极真切,编剧和演员也好。火车站小店里女老板那部分显然是个对比,也许是用来反衬中产生活的单调被动。

    最后丈夫把她从失神的回忆中唤醒,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你终于回来了——听上去,这真太像个英国丈夫。他体贴冷静,理性十足,有时却很迟钝,不知是不是在装糊涂。总之有朝一日她遇见那另外一位,才发现他太就是冷静太理智,满足不了自己的冲动爱欲。

    这算不算配错了对?我真不敢下结论。我想电影的重点也不在这。如果她要追求的是浪漫,当然婚姻给不了她这些。不过就算她当初她嫁的是那医生,那些热情也未必能持久。一旦分手,一两天的恋情却可以刻骨铭心。我这么说是因为当她一路燃烧下去,脑子闪现的竟是舞会、海滩这些罗曼蒂克的场景,真够包法利夫人!也许她太年轻就出嫁了,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到她意识到她想要些什么,却早已是贤妻良母,责任感、道德感或本能都促使她放肆得极有限。她挣扎在深渊的边缘,痛苦是真痛苦,恐怕未来都会不快乐。

    我总觉得这电影讲的不止是婚外恋,也许大卫.里恩更关注的是人与环境的摩擦和挣扎。而这是他许多电影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单就婚外恋而言,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到那一步——虽然激情是足够了。她爱上他是因为他的热情与孩子气,但也让人感觉到那个年代中产阶级感情生活之贫乏,她的世界那么窄。而一当她有出轨之可能,全世界的眼睛仿佛都盯上她了——一部分是她自己心理作祟。女人的朋友在车站遇到他俩,喋喋不休一心想打听出点八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医生的朋友,深夜归来发现医生用自己的房子和人约会。医生解释说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并抱歉让他生气。他平静地收回钥匙,说不是生气,是失望。

    所以电影无形中指控的其实是那个年代和那样束缚深重的环境,出轨的念头刚起就被周遭道德警察们犀利的监控掐灭在摇篮中。观众自然是同情这对男女的,因为故事从他们的角度说起,他们从互相吸引到相爱自然不过。但站在那朋友的角度,他也许就把他们想象成狗男女,所谓失望,意思大概无非是他本来以为医生是君子,没想到也会有这类风流韵事。这种道德洁癖有时也可以很残忍,当事人倒未必意识到——这些才是电影真正想说的。

    但环境的压力反而使恋情短暂却更可珍贵,他走之后也许就是天各一方,生离死别,那一瞬间她无法忍受,几乎想跳轨自杀。相比之下,80年代好莱坞有部 Falling in Love,德.尼罗和斯特里普主演的,也讲婚外恋(廊桥遗梦不在我兴趣范围内),故事出奇的相似但情调完全不同。来自社会的压力小了太多,两人之间的纠缠近乎轻描淡写。这又让人感觉到,中产男女的生活更自由但也更无聊了。相见恨晚里的婚外恋虽然也普通,却要古典得多。

    有时我疑心,环境既是这段浪漫感情的谋杀者,同时也是肇事者。至于浪漫是否真的那么重要,那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短评

    中产阶级真是闲的啊....

    6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Before Brief Encounter, characters never thought in British cinema, they simply acted.'

    11分钟前
    • 林檎
    • 推荐

    即便无法认同这种感情,在结尾疾驰的火车声中仍然会为主角遗憾,这可能就是导演的功力吧。总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相见恨晚,而在于这位人妻又寂寞了。婚姻难免平淡安静,异地和旅途又是最好的滋生浪漫的温床。由于都是女主的第一人称叙述,很难了解那个男人到底有多看重这段感情。女主很有文青潜质。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火车喷出的白色烟雾划过整个画面,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和空间都有所延伸,女主角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了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一个极其细腻的婚外恋故事,车窗上叠印的关于两人浪漫生活的想象也颇有意思。火车、电影,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普通人也有了浪漫的可能。

    21分钟前
    • xīn
    • 推荐

    第一人称的叙述让电影变得更具文学性,并且因为抹去了男方的心理活动,所以避免了似同类题材陷入伦理问题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深情且克制的情感,分寸之间把握得很妙。古典弦乐和贯穿始终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 No.2 一响起,就会让人忆起生命中的星期四。结尾带来的情感高峰的倾斜镜头值得一提。

    26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时间和潮水是不会等人的。谢谢你回到我身边。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BFI Southbank 重看,70周年重映修复版。这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人如此珍爱这部电影,它展现出一种“Britishness” 汹涌的情感均蕴含在这场温柔至令人无法抵挡的心碎之中。“原谅什么?”“一切,原谅我最初与你相遇,原谅我为你拭去眼中沙粒,原谅我爱你,原谅我为你带来如此痛楚。” 20190106重看。

    35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如果出轨不算爱,还有神马好悲哀

    39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情节简单得很,却充满趣味,整个电影自始至终散发出忧郁优雅的气质。貌似出轨的戏,导演却从一开始都没打算往伦理上说事儿,加上电影以女主角向自己丈夫“忏悔”的口吻倒叙出整个爱情过程,更加显示出这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发乎情止乎礼。

    43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随一句“谢谢你回到我身边”如梦初醒,也终于得以明晰何来如此忘我的沉迷。看似开宗了离经叛道的颂扬,其实却对主流价值观有着难得的温和。伦理不曾被真正探讨,而更像一个住在主角内心的角色,于她一呼一吸间波动着情与礼的权衡与起止,见证一场错生于不纯的纯爱如何随缘生息。于我,似未来的过去。

    45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这个女人有过一次难以抑制的出轨,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有着一个好丈夫。

    47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可能尚未到达中年,感受不到那种陷于平淡生活的无力感。但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亮点不多,结构单一,情节可猜,镜头也显得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是结尾处女主角从座位冲出门看着火车驶过的一段的镜头,将那段压抑的感情与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52分钟前
    • Comel
    • 还行

    大卫·里恩第4作,首届戛纳最高奖。1.一粒煤砂,一列火车,一段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外情。2.首尾回环,忏悔画外音倒叙,愧疚自责与难抑激情间的挣扎刻画得细腻鲜活。3.外化心理:闪回临转场前的音画错位,告别后奔向火车时的倾斜构图,尾声重回现实后背景由黑暗渐次转亮。4.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相遇,相知,相爱,分离。不会再有下一个星期四。

    5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闪回就够你们学的

    60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B】虽说这个故事真的是够琼瑶,但拍的还可以……只是所有浪漫情愫刚要迸发便会被女主喋喋不休的心理独白打断,这种文学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挺大胆,但真的破坏观感,也有可能是女主角声音太难听的缘故。

    1小时前
    • 掉线
    • 还行

    第四千部标注,2019-1-6重看。没有奇迹没有童话,最终屈服于庸常生活,就这样走出彼此生命,水波不兴暗涌心底;单方面的叙述充满主观的忧伤,黑白光景更添沉闷周遭的无奈。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对自己的谎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证明一切并非虚幻是证明,被镌刻进生命记忆。跌跌撞撞的雨夜,映照着无穷的后悔与无边的羞耻。从远景般的茶店环境描写入手,切切嘈嘈的周围里沉寂着他们的焦灼,非常古典手法的开场。火车站位于他们各自家庭的中间,两端俱不着边,终成空梦一场;这个架空式的环境是他们抵达浪漫与自由梦境的乌托邦通道,火车承载了相当重要的情感寄寓功能。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生命里的星期四,泪眼中的一粒沙。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现在看来是有点平常和过时了,自述旁白一度觉得像那个聒噪的女人般吵扰,但看到后来还是生出哀叹和感动。收尾妙笔不少:将最后几分钟共处强行打断,令本就是brief encounter的这段情感桃源显得更加短暂珍贵;以倾斜构图展现开头隐藏的离开茶室的真相,原以为是最后一眼送别实为寻死的闪念令人唏嘘;丈夫一句「你神游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感谢你回到我身边」,回味绵绵。开往相遇与相聚之处的火车,终究还是开往了相反的方向。| https://cinephilia.net/58275/

    1小时前
    • 神仙鱼
    • 还行

    6/10。大卫里恩是热爱火车的导演之一,开场劳拉和医生在火车站分别,这段场景拉开了她对整段关系的回忆,结尾火车鸣笛声不断拉长,当摄影机倾斜到劳拉快要晕倒时,她迅速跑向站台,画面左上角冲出一辆火车紧接头发凌乱的劳拉处于画面右斜角,表意性的音响和摄影揭示了差点突破理智防线的痛苦心理。自我克制不逾越的劳拉成为资产阶级形象的代表,医生卑下地请求和劳拉幽会的荒唐行为、讲解劳工患病的可怕,形成了两种阶级文化的对照、冲撞,在餐馆和剧院蹩脚地拉大提琴的女人也成为中产阶级医生嘲弄的对象。注意劳拉送给丈夫的礼物是一个带气压的时钟,时间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重叠,譬如劳拉坐在沙发向丈夫述说外遇的经历,左上角回忆出现,右下角的劳拉依然存在,两个镜头叠印在一起,以及火车窗上劳拉眼前浮现两人周游世界的想象,象征难以从回忆中自拔。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