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0

    主演:宁静,张雨绮,黄圣依,伊能静,万茜,金晨,吴昕,郁可唯,蓝盈莹,张含韵,李斯丹妮,王霏霏,孟佳,袁咏琳,白冰,张萌,沈梦辰,黄龄,钟丽缇,郑希怡,王丽坤,丁当,阿朵,金莎,刘芸,陈松伶,海陆,王智,许飞,朱婧汐,黄晓明,杜华,赵兆,陈琦沅,魏大勋,杜海涛,彭磊,赵梦,庞宽,杨澜,霍汶希,李佳琦 

    导演:吴梦知,晏吉 

    猜你喜欢

     剧照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1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2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4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5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6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16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17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18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19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节目将通过呈现当代30位不同女性的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让观众在过程中反观自己的选择与梦想,找到实现自身梦想最好的途径,发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万人迷,万人黄,呵呵呵

    第一次这么讨厌一个明星,以前对她挺看好的,演戏还可以。现在真的是路人转黑,真的是综艺暴露人品性格。

    乘风破浪主题曲开场舞跳舞错两三次,单独solo也是错两次,个人小考也是舞步错误。ending部分的辣眼睛,所有的失误感觉都被她承包了。张雨绮姐姐说的业务是业务,人气是人气,虽然wan没有,但是人家是皇族...好可惜之前淘汰的各个有实力的姐姐。

    油腻
    油腻
    油腻
    油腻
    找亮点
    找亮点
    绝杀哈哈哈

     2 ) 舞台粉幻灭,严谨李涛为何姐姐舞台这么土?

    本来想着芒果台的审美,舞美拍摄啥的起码是《幻乐之城》和《歌手》的水平,来搞女团选秀节目舞台肯定是行业标杆。万万没想到铺垫了这么久,姐姐们费尽体力准备,节目组呈现的竟然是有点土且廉价的舞台。

    就这镇楼加保命

    节目组30岁女团的立意很好,但是怎么说这也是个歌舞类节目,舞台上的艺术性也不可忽略,这种水平的舞台拍摄真是这个综艺要封神前的一道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希望节目组收这么多赞助商的钱,能换一下设备和请几个会拍会剪舞台的人。

    我大概分析了几个点,大家如果有想到的可以在评论区帮我补充!!!

    一、 舞美

    1.1舞台设计

    节目组耗尽心思设计的船形舞台,其实想法是好的。但是鲁迅说过:less is more,高级感都是靠少省出来的。这个船的样子过于具象,连栏杆、船灯都做出来了,不锈钢色映着姐姐的白衣服,一种星光大道的朴实感扑面而来。鲁迅还说过:颜色搭配不要超过三个色系。玫红色的烟、黑色的led地板、不锈钢色的船、观众区流光溢彩的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日韩的打歌舞台,都不会很大。因为除了成本外,小舞台小,成员们走位都不会很远,比较方便摄像机去捕捉每一位成员的表情。而姐姐这个舞台太大了,运镜的时候要过一会儿才能拍到下一个姐姐。

    这段空隙会降低观众注意力

    1.2升降台设计

    升降台设计真的是败笔中的败笔,都2020年了,没想到除了在升降台弹跳出场的形式外,还能在女团节目里看到升降台solo,这可是皇族中的皇太子风格,这种大型晚会的舞台形式就没必要搬上标榜女团团魂的舞台上了。不仅体现不出团的感觉,还会给整个节目营造出一种迟暮的氛围。

    如果没猜错应该是KT纸板,节目组为了省钱请姐姐请化妆师,不容易。廉价气息油然而生。

    二、拍摄角度

    2.1魔鬼45度:

    魔鬼45度角一日不消失,姐姐一日洗不干净土气。

    20年前的审美角度和帕金森拍摄手法

    容易让女生产生不适的直男拍腿视角

    2.2魔鬼侧拍:

    这两个绝美镜头,都是通过侧面拍摄呈现。如果两位姐姐这时候是正面镜头且对着镜头互动,震撼感会大大提加。

    为什么日韩舞台圈粉,同样的侧面镜头,还是需要转正面+镜头互动。

    姐姐看都不看我!我还怎么和姐姐心意相通!

    2.3魔鬼俯拍:

    魔鬼俯拍,平均身高一米四

    魔鬼俯拍展现队形,只会显得姐姐们很矮,队形不齐

    正确俯拍姿势,完全俯拍,让队形走位展示出来

    2.3没有重点的角度

    没有重点的几个走路拍摄角度,队形显得很散乱,体现不出姐姐的舞蹈动作。还以为看的是模特走秀。

    这一段蹲起,大幅度动作切中近景是群魔乱舞级别。

    正确示范,一段全景是不是就整齐好多了!

    这一段本应该最有女团的感觉,但是太大的景别和杂乱的背景像大型晚会。

    三、运镜

    以松松的这段为例,松松唱得很激动,面部表演情绪正往上堆积到顶峰时,节目组竟然把拍摄焦点放在了后面的一朵塑料花!

    这里张萌C位打开手臂的动作,因为运镜平淡且冗长,暴露了她动作不够标准。

    其实完全可以让镜头跟随动作去推远切到全景,增强镜头的趣味性和丝滑程度。远一点的景别,反而看不出动作标不标准。

    这一段万茜和海陆牵手对唱,本来是个舞姐妹情的绝佳素材,镜头竟然用比较有距离感的中景,且没有任何运动节奏推动情绪的固定镜头一笔带过。显得像大型晚会合唱现场。

    同上,白冰瞟一眼蓝盈莹梳头发大可不必剪进去,出戏了。

    这里摄像应该卡准舞蹈几个力量点去推动镜头,然而这个魔鬼慢摇让一个算是亮点的舞蹈动作变得像肚皮抽筋了一样。

    这个手部特写,背景led屏太乱,运镜不流畅,像汪峰在好声音高歌一曲。

    李斯丹妮又唱又跳这么激动,镜头却稳如泰山。就像领导眼里唱rap的我一样尴尬。

    魔鬼打光

    面光不够

    站在背景板区的脸上除了油光什么光都没有

    顶光太大?拍得大家都油头满面的

    其实还是有点可惜,毕竟歌舞类节目如果想持续出圈,除了撕X,舞台作品更重要。

     3 ) 《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能摆脱爽感叙事的套路吗?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日记》中的金句,竟十分恰切地形容出《乘风破浪的姐姐》(下文简称《姐姐》)的吸睛程度。这档由芒果TV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于6月12日中午猝不及防地上线以来,目前已播出两期。不仅将各大社交平台搅动得浪花翻涌,播放量更是一骑绝尘。更准确地说,它在尚未播出时,就已然是爆款预定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剧照。

    未播先火,说明“乘风破浪的姐姐”首先是一项成功的产品创意——它新颖、有趣、励志,而且擅于撩拨与迎合观众的需求。以30岁为界标,30位年龄跨越30-52岁的女明星统统变身为“姐姐”,集结于热火朝天的女团秀场,这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话题“富矿”。观众既可以“考古”姐姐们的人生故事,又可以逐帧解读她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更能够毫不违和地延展出年龄焦虑、性别秩序、权力与资本、自由与潜能等严肃话题。舆论场上、弹幕军中、评论区里,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观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青春由您》《兴风作浪的姑奶奶们》《小明历险记》《杜华翻车实况》——犹如美猴王拔根毫毛,吹口仙气,故事就有了七十二变。这场故事的大联欢,带来了姐姐们暴涨的人气、双线飘红的收视率与好评度、攀升的芒果超媒股价以及屏幕前停不下来的“哈哈哈哈”。

    可以说,故事性与快乐感,让《姐姐》和这个仍需宅居的夏天更般配。在此,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令我们如此快乐?在我们正当行使“娱乐权”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打破“方程式”的束缚,摆脱“被套路”的命运?“快乐源泉”难道只能是流量与资本的燃料,却不能够汇入我们自己的生命航程吗?

    撰文丨李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1

    大型“爽剧”的精巧叙事:

    反叛感与差异性

    “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三十岁女性,是整个节目的筋骨与灵魂。“骊”,本意“马深黑色”,在开场白中披上了满分作文的范儿——“骊色骏马,飞云踏海”——升华出充满无限可能性、随时可以反转命运的“黑马”意象。立、励、骊,这些字眼犹如层叠而来的浪花,让人再次确信,“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

    如观众所说,我们期待成熟女性“侵略性地绽放”,粉碎无所不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束缚。反叛性,构成了节目的叙事基调:穿针引线的画外独白,采用华丽而细腻的修辞讲出“直挂云帆,乘风破浪”的中心思想;与节目同步播放的、对30位姐姐的“深度访谈”《定义》,则以思想碰撞的对谈方式撕掉“定义”;6月18日发布的主题曲《无价之姐》,披着迪斯科的复古外衣,却拥有戏谑反讽的先锋态度,推崇真实自在的无价之“我”。诗意的、交谈的、先锋的,不管采取何种表达风格,矛头均指向当代女性的现实处境。

    《乘风破浪的姐姐》发布主题曲《无价之姐》。

    首先要反叛的,便是年龄焦虑。正如《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一书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复合年龄”,除了生理年龄,“一个人对年纪的体验当然是相对于他的种族、阶级、性别、文化、国家和教育而定。”“三十岁”是横跨古今中西的文化现象:巴尔扎克著有长篇经典《三十岁的女人》,林真理子写过畅销小说《三十岁的女人》,赵雷亦演绎过颇有争议的民谣《三十岁的女人》。即便在闲适散淡的丰子恺笔下,也有《三十老人》的漫画像,连世家子弟俞平伯也难逃他在《中年》一文里所写的衰老感……每个世代,都在接力谱写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回到当代大众文化,“幼龄感”、“少女感”一直都备受推崇,近年大量的偶像养成、女团选秀类节目,甚至连虚拟偶像,都大多以“青春”作为核心“卖点”。青春固然值得歌颂,但却经常被描画为悬浮的、不接地气的鸡汤乌托邦。与此同时,伴随着女性性别意识的日益自觉、表达需求的大幅增加,拥有最多现实问题的“中年女性”,悄然跃升为极具生产力的话题领域。《姐姐》横空出世,可谓正当其时。它为抽象的情绪、难以言明的境遇、过于庞杂的话题点,赋予了人人都能get到的具象,将之对接于“荧屏熟人”的中年百态。与极易流于空洞与滥情的青春叙事相比,姐姐们的故事以人生履历为依托,天然地具备“现实主义”的具象质感。、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梁永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

    在“荧屏熟人”的带领下,反叛之战正式打响。原本在社会文化秩序中处于弱势的“30+女性”,在节目中掌握了主动权。黄晓明所代表的男性群体、节目组所代表的“社会秩序”、评委们所代表的“评价标准”,似乎都被她们压制住了。观众终于不再需要跟小妹妹们一起受虐哭唧唧,转而把腰杆挺挺直,跟着姐姐们四处搞爆破。秩序被颠覆,狂欢的哨声吹响,观众的想象力开始赛跑——

    观众喜欢看到晓明被压制。明学一代宗师沦落为街头端水艺术家,“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转而筑成刻意维护姐姐们的“心态防波堤”,第二期里这条秘籍又被转赠给控场失败的leader丁当。复读机般的“这是加分项”与频频抛向评委的眼色,毫不掩饰满格的求胜欲。有人质疑这是霸总的没落,有人忙不迭修正说,此乃明学相对论。

    观众喜欢看到节目组被怼。从来都是“安排”人的节目组,终于走到了弱小无助可怜的一天。第二期一开场,便是姐姐跟节目组的谈判现场,而“卑微”节目组“0.5倍速小心翼翼”叫姐姐起床,更是登上热搜。在社会丛林里千道轮回的社畜们,目睹此情此景,怎能不拍手称快。

    黄晓明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

    观众喜欢看到姐姐们“顶撞”评委,理直气壮地质疑比赛规则与成团理念,流水线理论固然有理,但“从来如此便对吗”?评委需要被淘汰、需要接受学员在线授课、需要节目组小心翼翼地与之切割,这真的也是内娱界头一回了。

    这些无不释放出强烈的快乐因子。与《东京/北京/上海女子图鉴》这类女性成长故事相比,《姐姐》哪里还用卑躬屈膝地迎合男权社会,遵循游戏规则向上攀爬,而是早已赚取了放飞自我的资本。一旦可以放飞自我,“女性群像”便真的不再是千人一面、千言一腔。编剧大人不必爆肝凹“人设”(本雅明所说的“人格的外壳”),姐姐们自带“人设”入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解释权归自己所有。姐姐们迥异的人生故事、多元人设之间的交汇激荡、观众们的自我代入与脑洞演绎,都帮助节目组轻松建成联欢的舞台,一处由笑声开启的流量与资本胜地。

    2

    快乐的三种“套路”

    与面目不清的“X”

    史上最“弱势”的节目组其实非常机智,在挖到这座天然的故事富矿后,故事制作也十分精细,形成了多声部叙事,包括黄晓明的旁白、画面剪辑与后期花字,三者各有侧重。尤其是后期花字一石三鸟,既增强了内容的互动性,又制造了“为观众代言”的亲切感,恰到好处地点出大家的心声,同时也就免除了被指责为“恶意剪辑”的风险。就这样,节目组四两拨千斤,撩拨着观众的神经与欲望。

    当然,观众从故事中获取快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得不说,女团真人秀实在是绝佳的故事“模具”。以《姐姐》为例,3人、5人、7人团各有特性,姐妹情深、团魂炸裂、夸张搞笑、针锋相对……各种故事类型应有尽有;佛系与狼性、社畜与学霸、戏精与自恋狂……各种人格类型活灵活现。总体看来,观众从中获取快乐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其一,寻求真实,代入自我。在真人秀中,明星与观众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台前和幕后的分隔也被取消。也就是说,观众除了可以看到在舞台表演的明星,也可以看到在台下跟我们普通人很接近的状态。比如姐姐们上场前交流准备情况,像极了考试前的我们。而社交场与分组中的尴尬处境,又让社交小白们仿佛照见了自己。姐姐们对舞台的reaction也与观众高度同步,吐槽着我们的吐槽,欢乐着我们的欢乐。再比如有评论说,张雨绮的初舞台《粉红色的回忆》,有种黑帮大佬跳广场舞的反差感。加之其直率的性情,形象就变得尤为抓人。总之,这些都带来了基于“真实感”的共情式快乐。

    张雨绮表演《粉红色的回忆》。

    悖论的是,我们一方面早已习惯了故事反转、flag坍塌与人设崩毁,宣称“后真相时代”已经到来,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度渴求真实,甚至热衷在综艺中寻找真实的蛛丝马迹。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曾经用“超级真实”来描述这种现象,在真实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的模拟可能比真实本身,更加令人产生真实感。在其重要著作《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准确预测,“物体和信息,两者都已经是一种选择、一种剪辑、一种取景的结果了”,先把现实分解为若干元素,然后在“如同摄影师把反差、光线、角度强加给自己的主题”。剪辑师与观众一起,彼此适应,共同生成了解读现实的“套路”。越是具备“原生态”的风格,便越有吸引力。真实感而非真实,才是当下更加重要的心理刚需。

    《象征交换与死亡》,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译者: 车槿山,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2年6月

    第二种获取快乐的方式,可以统称为“显微镜下欢乐多”,或以嗑CP的方式“发明”亲密关系,或以《甄嬛传》的思维模式解读人性玄机。看得出来,节目组想要摆脱互撕的单一模式,努力呈现同性之间的守望相助、团结友爱。比如,在《推开世界的门》表演过程中,镜头不厌其烦地展现了不少姐姐感动落泪的场景,试图传达出同性之间的默契与理解。而展现伊能静的个别镜头,则采取了轻微的仰视视角,自然也就给她的形象镶上了一丝金边。而且当她们拥有共同的“对手”(评审老师)时,确实可以瞬间“成团”。随着节目的展开,基于不断出现的细节“物料”,也会不断有新的CP被发明出来。

    不过,在观看这档标榜现代女性独立自由的节目时,许多人依旧以极其传统的方式审视女性,这当然毫不令人意外。弹幕里隐藏着无数位精神分析大师、微表情解读专家与人品鉴别达人。吃瓜群众不允许自己错过宁静秒变孝庄皇太后的瞬间,也不能错过肢体动作里的下意识,更不能忽略话语交锋中的玄机。练习室内、集体宿舍里的大戏,早已被许多观众暗搓搓地期待。伊壁鸠鲁预言了这样的心态:“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快乐了:你站在宁静的、崇高的圣地之上,由于智慧的教导而感到强壮,俯瞰芸芸众生误入迷途、四处奔波、拼命寻找一条人生之路……”看着对岸的姐姐们排兵布阵、挥汗如雨,空调房里的吃瓜观众不能不快乐。

    第一期初舞台表演时,宁静曾表达过对几位姐姐的喜爱,想要与她们组团。镜头里多次出现宁静的面部特写,并配有花字“静选之女”,而观众也十分配合地命名为“静姐选妃记”。这里并非要对玩笑之语上纲上线,而是想说明这样一个起码的事实,即我们对于女性之间的关系,依然如此地缺乏想象力与描述力,总是不自觉地复刻男权话语。

    宁静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

    第三种颇具快感的观看方式,便是价值观审判。有趣的是,综艺节目因其娱乐性,仿佛拥有了价值观的“免检”特权。一旦涉及价值观问题,便会有观众跳出来说,娱乐一下而已,何必较真,又何必端着一副“众人皆醉你独醒”的姿态?问题在于,综艺节目往往拥有强烈的价值观设定,否则将无法很好地建立与观众的联结感。《姐姐》自不必说,它的价值观极为鲜明。

    正如韩炳哲在《娱乐何为》中指出,“道德的娱乐媒介不仅带来了单纯的快乐,还以微妙的方式实现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相比于道德说教,消费故事可以更加高效地确立道德标准,并将之内化进人们心中,建立起某种偏好和习惯。“娱乐就是叙事。它具有叙事的紧张感。讲故事,且让故事扣人心弦的方法,比强制和义务更有效。”于是,观众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赋予是非对错,乐此不疲,并从中确立自身的价值定位。因此,第二期“艾瑞巴迪”组的everybody都迎来了海量的审视目光,也就很好理解了。

    以上三种方式可以单独存在,也经常交叉组合,共同构成了制造快乐的“套路”。那么,需要追问的是,既然快乐拥有自己的“方程式”,那么方程式中的“X”又意味着什么呢?

    与刚刚结束的大热综艺《青春有你2》一样,《青春由您》(《姐姐》的一种戏称)同样设置了“X”的元素。表面上看,X意味着可能性,不断颠覆与调整固有的边界。但实际上,重重套路之下,X的处境十分尴尬。第一期里出现了一段令人捧腹的“公案”。张雨绮拿到初评级后评委发放的X牌,以为是极其优秀的意思。后来随着到X区落座的人越来越多,方才恍然大悟,原来X是因为唱跳均不突出因而待定的意思。天才弹幕点评道,此乃“弼马温式喜悦”,强大的自我欣赏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活脱脱上演了一幕人间喜剧。而这样的喜剧效果,当然离不开何为强者、何为正确、何为正常的评价标准。

    X只是噱头吗?我们的理解方式与文化观念,能否真的能跳出固定模式,把X从喜剧中“拯救”出来?我们所期待的X,难道不该是具体而多元(而非过于泛滥且空心化的有态度、炸、酷、帅、飒……)、严肃而活泼的吗?

    3

    与快乐同行的暴力

    以及何为“乘风破浪”?

    关于前文提及的价值观审判,《姐姐》贡献了一个夸张的例证。乐华娱乐CEO杜华因为持有传统(18+)的女团选拔标准——、整齐划一、青春靓丽、身材高挑——与阿朵、丁当等几位姐姐发生了观念冲突。尤其因为她给出若干低分,引发了极大争议。不过,互联网上的争议,往往不会带来观点的“越辩越明”,反而是情绪的调子愈来愈高——网络上出现了排山倒海的骂声,甚至还出现了代骂杜华的业务。而这种狂暴的情绪,竟在第二期播出后迅速(部分地)反转,因为某些姐姐的表现令人不满,反而衬托出杜华的合理性。于是,杜华又开始被“洗白”。

    《乘风破浪的姐姐》评委杜华(右一)。

    詹明信在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曾概括出后现代文化的病症之一是“歇斯底里式崇高”,用来描述当代人特有的“欣狂喜悦感”以及其他强烈的感情。这种情感的强度,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比如对于杜华的批评,且不论观点如何,采取的修辞大多是歇斯底里式的。“我们顿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既诡谲奇异又富梦幻色彩、而且一概是奔放跳跃的感官世界。”观众一面快乐,一面愤怒,一面享受姐姐们的“春风拂面”,一面如秋风扫落叶般地清除不和谐因素。而这股强大的情绪,不知会在哪个节点,偶然地、骤然地、剧烈地转向别处。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作者: 詹明信,译者: 陈清侨等,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1月

    与快乐同行的暴力,其实还施加在未曾出场的群体身上。比如,一直作为潜在参照系的“妹妹”。“妹妹”们没有耀眼的履历,亦无足以颠覆秩序的资本。“姐姐”与“妹妹”的潜在比较,无异于同性内部的战争,遵循的依旧是慕强逻辑。对姐姐们的膜拜,也大体离不开脸蛋、身材、八卦、事业成功、商业价值这些关注点。鲍德里亚不无残酷地指出过,“女人只能作为‘快乐力’和‘时尚力’得到自由和解放”(《象征交换与死亡》,第132页),就此得出女性解放的结论,恐怕只是一种激进的幻觉。

    再比如,我们厌恶以往的女性叙事中,只将女性作为“妈妈”、“妻子”、“女儿”、“媳妇”来叙述,期盼能够从正面直接展现女性个体本身。《姐姐》将重点放在女性个体上,自有其价值。不过我们依然需要警惕,成熟女性的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她们同时也是“妈妈”、“妻子”和“女儿”,她们在不同领域担当重任、面临挑战。而如果要展现这样的“复合性”,自然离不开对于多重“关系”的正视与思考。《姐姐》里目前只有伊能静展现出了一些身份的多样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依靠删除“妹妹”、剔除“姐夫”、省略社会的“枝蔓”来臆想乘风破浪,否则,所谓的风浪,不就是虚幻的修辞吗?

    学者姜涛在《今夜,我们又该如何关心人类——海子〈日记〉重读》一文里,曾回忆起自己在课堂上开的玩笑:“大家注意,‘今夜’海子在德令哈,他不关心人类,想到的只有姐姐。为什么没想到爸爸、妈妈、哥哥、弟弟,更没想到舅舅、阿姨和其他人,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在现代诗歌中,“生活世界丰富的错综次第”、柴米油盐组成的俗物之阵,被强大的抒情主体抹掉了痕迹;而在现代娱乐工业中,生活世界则被剪辑成另外的模样。对此,《娱乐何为》一书的结尾,发明了“娱乐存在论”:

    娱乐升华为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现实本身似乎就是娱乐的结果。(171页)
    《娱乐何为》,作者: [德] 韩炳哲,译者: 关玉红,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6月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娱乐性的内容才会被看见和讲述,我们走到了一个极度匮乏“关系性”智慧的时刻,很容易在对立的价值观中互相辩驳、自我陶醉,而生活世界的褶皱则被无限拉平,直至极度贫瘠。我们可以对“荧屏熟人”的故事了如指掌,却不了解身边普通人的故事。被忽略的、没有娱乐价值的故事里,甚至也包括了我们自己的故事。

    也许是时候聊聊何为“乘风破浪”这个亘古的人生意象了。天宝三载(744年),李白仕途失意之时,写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没有沉溺于“我太难了”的情绪,即便遭遇偃蹇,依旧积极向上。这是困境中的浪漫主义,这是离开C位(长安)时的生命意志,这是历史上的乘风破浪,亦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上演。

    在丰饶如海的生活世界里,我们朝着快乐进发,又不得不像爱伦·坡《莫斯肯旋涡沉浮记》里的船员一样,绑紧自己的圆形木桶,从一个浪花跳向另外一个,拼尽全力,誓不沉没。《姐姐》带来的快乐,虽是旋涡之间的片刻宁静,却也让我们记起,正是身所历经的风浪,霸道而不失韧性地划宽着生活的航道。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静;编辑:张婷;校对:刘军。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4 ) 把杜华滚粗节目打在公屏上

    一期节目下来,终于感受到了杜女士捧高踩低,多重标准的狗样子了。一个个小姐姐们都英姿飒爽的,有个性,有特色,有魅力。 虽然没有了20岁女团的那种所谓的少女气,但是岁月带给她们的不是衰老,而是沉淀下来的不同的魅力。

    最可笑的就是杜女士,自己的团都在家抠脚,出道即巅峰,有用就压榨,这种极不规范的骚操作。回过头来就看她用20岁的选团标准来定义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就觉得她对这个舞台的准备非常不够。

    这里的姐姐没有一个是白纸,而是各种各样的美味食材。你如何将她们炖成一碗美味的汤,如何将她们做成一盘独特的菜,才是制作人需要思考的。而不是思考她们因为“个人风格”太强不利于成团。(具体内容阿朵姐姐教给她了,希望她给下学费)。

     5 ) 感谢周星驰,让黄圣依演哑巴

    看完第二期,我才发现,只要脸大,姐姐也能像评(du)委(hua)一样兴风作浪。

    兴风作浪的代表就是黄圣依。

    早在第一期,黄圣依就展示出极强的兴风作浪体质。

    杜华护体,给黄圣依打出让人迷惑的80分,错不在黄圣依。

    让人不舒服的是,黄圣依颐指气使的优越感。

    想调换上场次序,蓝盈莹答应调换,黄圣依没说谢谢。

    她喝过孟佳递来的水,顺手将水杯传给孟佳,大领导对待小助理的既视感。

    还有给她理裙子,提鞋子的金晨,也没换回黄圣依的感谢。

    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一个有教养的人永远不会将别人的助人为乐视为理所当然。

    因为大家都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谁也不比谁更高贵。

    事实上,黄圣依是懂得说谢谢的。

    她在点评室落座前,黄晓明主动为她理裙子。

    黄圣依对黄晓明说了“谢谢”。

    对比表演前落座,工作人员也做过类似举动,黄圣依没有任何表示。

    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评委杜华的风格如出一辙——看碟下菜

    当然,这些行为不过是黄圣依自毁,损耗自己的路人缘。

    到了第二期,我们会发现黄圣依体内蕴含着巨大能量,她还能毁团队,三言两语搞垮艾瑞巴迪组。

    从评分来看,艾瑞巴迪是姐姐阵营中的学渣组。

    业务能力能打的不多,作精个性大的却不少

    简单分析一下,这一组的基本面貌。

    有两个专业歌手,丁当和许飞。

    有蜜汁自信优越感爆表的黄圣依,见风使舵小作精刘芸。

    话多事儿也不少业务能力差的张雨绮,业务能力一般情商不低的张萌,存在感低的吴昕。

    这支组合想要冲锋陷阵,必须要有个靠谱的队长。

    绝大多数人推选丁当做队长。

    此刻,要注意黄圣依倾斜的身体,可以推测出对这个队长,她是抗拒的。

    这个推测也在丁当提议分词时,得到了证明——她,黄圣依就是不服。

    不理丁当分词的提议,她主动出击,还要给丁当分词——后面有两句慢的,你要唱一句。

    作为第一个公开表示抗议丁当提议的人,黄圣依也在给大家传递信息——队长你来当,主我自己做。

    于是,大家都不理会丁当的安排,都在挑自己最感兴趣的词。

    队长有名无实,性格本不强势的丁当,也开始佛系,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距离公演还有十分钟,别的组已经在彩排,这个组却没有完成分词。

    丁当也很绝望,表示回天无力。

    黄圣依表示反对,来得及。

    丁当没有回答来不及的原因。

    我可以回答,就因为有黄圣依这样的作精,艾瑞巴迪才做不好的。

    除了有组织无纪律,黄圣依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让人迷惑的自信。

    喜欢搞事情的刘芸,都发现艾瑞巴迪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张萌也疯狂暗示了,这首歌就得整整齐齐,不要只顾个人表现。

    这样的话,自信十足的黄圣依很难联系到自己。

    当许飞说这个团队有些散漫时,她才主动接话,认为自己表现地就很认真。

    看到对手《大碗宽面》的表演,黄晓明赞叹好厉害,蓝盈莹等人齐呼哇喔,伊能静惊得歌词本都掉落在地,许飞丁当神色凝重,杜华听成痴汉脸。

    黄圣依则不然,表示艾瑞巴迪好听一些。

    有时候,什么都不懂的人,真是很幸福。

    业务能力差,不服从队长安排,让人迷惑的自信心,黄圣依一直在刷新自毁模式的上限。

    她始终不明白,一个人的精彩是团队的败笔,团队从来不是万花丛中一点红的个人秀。

    一个成功的团,是要有团魂的。

    《大碗宽面》碾压《艾瑞巴迪》,不仅靠业务能力,也靠团队精神。

    搞笑的是,黄圣依点名表演的段落简直是车祸现场。

    因为她独特的唱腔,再一次成功地将团队带偏了。

    没有粉丝滤镜的评委指出黄圣依的过失,一个该跳舞的段落,不要没表演。

    可以说,黄圣依真的在用每一份行动,对得起每一条差评。

    自己当不了组长,却对组长表示不服,大半个团队的成员都被她带了节奏。

    黄圣依才是艾瑞巴迪组的最大困境。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黄圣依招人烦?

    其实很简单,她美则美矣,但没有教养。

    说话本是为了交流,黄圣依说话是让交流变成困境。

    对此,有些网友甚至会想起周星驰,感谢星爷,让黄圣依演哑巴

    早在2005年,凭借5分钟的表演,黄圣依用一汪清泪,成为很多人念念不忘的白月光。

    黄圣依也知道,是《功夫》让她蹿红。

    她曾在综艺节目中自黑,“我以为《功夫》是我的起点,没想到差点成了我的终点。”

    毕赣导演就在《吐槽大会》上毒舌黄圣依。

    “一个好导演能发现演员的无限可能性。而周星驰一眼就能看出来黄圣依台词不行。”

    毕赣的话是一种无力反驳的调侃。

    事实上,哑女的设定是故事的需要,并非对黄圣依台词不行的迁就。

    《功夫》的编剧之一曾谨昌证实了这一看法。

    从现实层面看,哑女简直就是对黄圣依命运的一语成谶。

    她不说话还好,一旦说话就是让人头疼的骚操作。

    凭借《功夫》蹿红后,黄圣依和周星驰闹得很不愉快。

    她曾表示,哪怕不做明星,也要把周星驰告上法庭。

    一场对薄公堂,两人分道扬镳。

    和周星驰闹翻脸的星女郎,不止黄圣依。

    张雨绮也曾因为经纪合约问题,与周星驰的公司打官司。

    败诉之后,张雨绮赔钱了事。

    后来,张雨绮依旧拿到周星驰的邀约,参演《美人鱼》。

    同样是打官司解约,周星驰对黄圣依的评价是“我和她不熟”。

    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打法,真壕!

    与周星驰解约后,黄圣依遇见了自己的盖世英雄——杨子

    财大气粗,是杨子的关键词。

    为了捧黄圣依,2009年5月,杨子成立巨力影视传媒,号称要为中国影视行业输血。

    黄圣依是巨力影视传媒的股东,也是唯一扶持的艺人。

    巨力影视传媒还深度捆绑香港的影视圈大拿,电影导演关锦鹏,武术指导程小东,金牌制作人崔宝珠等人。

    或许有人没有听过崔宝珠。

    事实上,她的能量不可小觑。

    李连杰创办正东影视,崔宝珠也是联合创始人。

    正东出品的《方世玉》系列,《精武英雄》等港片佳作,背后都有崔宝珠的身影。

    李连杰曾说,崔宝珠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了解这一层关系,毒粉们就能明白,为啥巨力影视投资的第一部大制作《白蛇传说》能请到李连杰。

    它就是资本与人情的共同结果。

    李连杰给黄圣依当配角,正是崔宝珠的人情。

    这部大制作并没能让黄圣依走向巅峰。

    有时候,批评明星是危险的。

    因为总有明星的粉丝跳出来发表宏论“你行你上啊”。

    对这样的宏论,鲁迅早在《批评家的希望》中给了回应模板。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我对黄圣依的批评,有恨铁不成钢的成分。

    星女郎加持,资本护体,和同一赛道的小花旦相比,她用自己的努力把王炸打烂了。

    2009年,腾讯网联合百家媒体,票选80后新生力量。

    黄圣依、刘亦菲、杨幂、王珞丹被评为新四小花旦。

    对比有伤害。

    2011年,众星捧黄的《白蛇传说》,叫座不叫好,豆瓣只有4.8分。

    蹊跷的是,黄圣依自此跌入烂片演员阵营。

    和她同一赛道的小花旦,都越战越勇。

    刘亦菲演了一部2亿票房的爆款《四大名捕》。

    杨幂完成签约艺人到老板的转型,凭借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证明自己的人气(第9届金鹰电视艺术节最具人气女演员奖),开启10时代的顶级流量待遇。

    王珞丹也有了《搜索》和《边境风云》,收获名导合作经验。

    在她们面前,黄圣依还真是越来越黄。

    恐怕毒粉们想不到,早在入选“四小花旦”的第二年,黄圣依还曾豪气冲天,宣称“要成为下一个章子怡”。

    甚至有媒体用“赶超章子怡小菜一碟”的标题,来表达黄圣依的自信。

    那两年的章子怡很不好过 ,正经历泼墨门、诈捐门、退婚门为代表的三重门。

    章子怡沉寂了一段时间,几年后用《最爱》和《一代宗师》证明了自己。

    那些杀不死她的困境,将会让她更加强大。

    另一方面,宣称要成为下一个章子怡的黄圣依,几年后在《演员的诞生》中被打脸了。

    台下,有黄圣依想要成为的章子怡,观看演技浮夸的海娃妈。

    台上,黄圣依用浮夸的肢体动作,展示了让人灵魂出窍的表演。

    哑女变成海娃妈,黄圣依只用了13年。

    当年的白月光,抵不过岁月,变成了一粒饭黏子。

    现在看《乘风破浪的姐姐》,黄圣依依旧散发出让人迷惑的超强自信。

    并非她从白珍珠变成死鱼眼睛,而是她的自信被资本放大后,大家会发现,当年的我们或许误把死鱼眼睛当白珍珠了。

    黄圣依在《乘风破浪》的大舞台上演唱《自己的幸福》,像是豪门阔太的自我表达。

    对比金莎翻唱的那首《少年》,我觉得更适合形容黄圣依。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P.s.本文为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众号

     6 ) “兴风作浪”的姐姐们,让我克服了年龄焦虑

    今天下午在朋友圈偶然刷到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的消息,果断偷偷拿出手机开始划水看综艺。

    最后看到实验室的小伙伴都去吃饭了我还意犹未尽。

    我很少看这种选秀类综艺,但是这次我相信“姐姐”是不一样的。它打破了我心中对于30+女性的固有印象。

    我现在24岁,每次想到以后会到三十岁、四十岁就满满的焦虑,“少女感”好像是所有节目给我们传达的一个观念,我眼里只能看见小女孩在谈恋爱,小女孩青春无敌肤白貌美,有一大把的人爱她们宠她们。甚至好像女人一过了25岁就已经逐渐走向苍老,如果30岁还没结婚生子或者事业有成就是一个loser。

    但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让我看到了岁月带来的另一种东西:那就是阅历和底气。

    我可以看见张雨绮笑着野心勃勃地说自己就是想当c位;

    我看见宁静在被要求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还要介绍我是谁?那我这几十年白干了,都不知道我是谁;

    我看见张萌可以轻松自如地把这个节目当成一个酒会,像制片人过来挑演员一样谈笑风生;

    我看见万茜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站着,我却没有办法忽略掉她那一份坚定和英气。

    这一切的一切,都太迷人了,比小女孩的青涩可爱,活泼天真自卑腼腆迷人一万倍!

    其实我在节目中可以看出来她们脸上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我也知道,生活中的普通人其实是做不到像她们一样冻住自己的年龄,严格地管理身材。

    激励到我的其实是她们那一份坚定和底气,即使是谦卑或者高傲,她们都有自己的资本。

    我不会追求皮囊的青春永驻,我要的是这一份永远年轻的心态,以及挑战自己的勇气。

    激励我的同时也会给我一些警示。这些东西是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但不是只要在时间里被牵着走就行的。姐姐们之中,依然有人因为在职业中的地位不够被轻视,也会因为情商和口才不好感到尴尬。

    岁月赠给我们的礼物,其实是对我们拼命努力的一种奖励。

    虽然对于节目的赛制和评委的不专业感到烦心,但这期节目传递给我的能量已经足够。

    感谢《乘风破浪的姐姐》,希望姐姐们未来的路都能繁花似锦,长盛不衰,也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年女性活跃起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女王。

    有了她们,我就不再害怕变老。

     7 ) 不要再用“表情管理”绑架姐姐们了!!!

    本文作者:寒枝雀静 ➡️//www.douban.com/people/93124222/

    编辑/ 车小爷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以来,三十位姐姐的社交场景常常成为讨论的热点。其中,“表情”自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姐姐们的一颦一笑常常被显微镜放大,成为各自好恶的影响因素。

    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中,“表情管理”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杜华作为经理人一开始的“傲慢”表情

    黄圣依等人在艾瑞巴蒂组训练混乱时“自以为是”的神态,

    乃至伊能静不断哭诉、“谆谆教导”又不断流露出不甘的面容,

    还有丁当的畏缩、退避与掩饰的反应

    当然也有万茜每个“油腻”的pose与时而闪现的呆滞与冷漠,

    李斯丹妮唱Rap时夸张的嘴角……

    如此种种,皆成为令人难以接受因而亟待矫正的表情状态,也因而被划入“表情管理”可“拯救”、可支配的范围。

    “姐姐”们在微博和豆瓣小组的风口浪尖上,被称“心机”“阴阳怪气”“油腻”,多少从这细枝末节的表情而来。

    然而在这些讨论中有些问题始终没被回溯:

    “表情管理”的标准从何而来???

    我们没有人会反对,也没有人真的能剥夺最基本的讨论权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讨论的内容作出一些反向分析。

    因此不妨继续追问:

    “表情管理”的意义,为何如此理所当然?

    I “表情管理”有哪些?

    我们可以简易划分出两种需要被“管理”的表情。

    它们通过两种途径被捕获。

    1)

    第一种,最直接的“感受”。

    我们盯着屏幕,目光捕捉到某个无法让视界顺滑的面容——

    万茜鼻孔太大,伊能静头发太油,蓝盈莹双下巴太显眼,宁静妆容太妖艳……

    豆瓣小组讨论

    这个方寸角落在聚焦的镜头下有着无法说出理由的“油腻”,又或是直观到无可置疑的“丑陋”

    这个瞬间太过强力,以至于无法拒绝其真实性。

    2)

    另一种,则是将表情嵌入某种“叙事”中:

    这条线索可能是节目组编织的,更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认定的。

    在前后可被拼接起来的故事中,我们从表情的瞬时表意中察觉到某些性格特征:

    蓝盈莹无情冷漠,黄圣依傲慢虚伪,郁可唯献媚讨好,伊能静心理素质差……

    伊能静的“黑脸”

    有了更连贯的证据,所下的断定似乎更坚实可靠。

    前者(直接感受)更依据于一种抽象的“美感”体验,一种无法抗拒的“天性”;

    后者(表情叙事)则主要依据于可被接受的叙事逻辑。

    然而,这些看上去无法反驳的经验,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纯粹直接。

    两者同样有可能在显微镜式的孤立分析中走向固化。而一旦我们拆开这些判断方法的前提,它们便随时可能崩解。

    II 表情的管理谁说了算?

    不妨回想一下表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表情是最即时可见、也最难掩饰的反应。

    表情连接的是我们自己最切近的身体,而身体是我们的精神置身其中,却难以完全自控的一部分。

    但是,

    在综艺节目中不一样,表情成为“演技”的一部分,而“演技”受制于边界不断变动的剧本,因而成为解读叙事的入口。

    这个动图中似乎火药味弥漫

    然而,综艺节目与现实生活的界线是必然的吗?

    假如是的话,为什么综艺节目总是不断试图贴近观众,以“接地气”的方式呼应现实生活?——观众们深知,《浪姐》与其说是赛场,不如说是职场。

    那既然不是的话,为什么对明星们总有那么高的表情管理要求?

    假如普通人与明星的处境并不截然二分,这种“管理”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诸多讨论的二元对立中发掘出隐藏的假设。

    比如,从上文提到的“感受”“叙事”两方面来说:

    1)

    直观“感受”里有“丑陋”“油腻”,而另一面便是“清新”“完美”。

    表情夸张的“万皇”

    然而在这个即时反应中被忽略的是:

    一方面,一个被独立抽取出来的表情,早已失去了它在叙事线中所处的语境;

    另一方面,这种瞬时“直觉”所构造的美与丑,恰恰处于一种仿佛理所应当的“美”的标准之下。

    类似的问题可以不断反诘:

    鼻孔大就是丑陋吗?

    头发有光就是油腻吗?

    完美女性必须没有双下巴吗?

    不太常见的浓妆艳抹,就不是一种审美吗?

    不假思索的判断背后,是无法言明的空洞法则——仿佛这一切“是个人都会这么觉得的吧”。

    这不仅直接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外貌与神态,也直接在人的表情与性情之间做出了轻而易举的跳跃。

    黄圣依也自知自己的“表情管理”让观众对她失去好感

    姐姐们仿佛配备了统一的表情系统,有几种必然传递出美丽的积极讯号,而另几种却只能被贬低——

    而原因除了外貌却找不出任何别的确定内容。

    我们以为“美”是可以被不断拓宽的定义,

    但实际上在某些瞬间,我们毫不犹豫地退回最安全的定义域——我们知道,每个“私人”的观念最终汇聚而成的,终将是主流的观念。

    豆瓣小组讨论

    2)

    而在“叙事”中,我们将冷漠、虚伪、无礼暖心、真诚、礼貌对立,将其作为确定的特征不断循环。

    被忽略的是:

    叙事线本身便存在着单一化的危险,品质的表达方式并不止那几种。

    而此时,我们依赖节目组营造的叙事线,依赖自己心中预设的轨道,却无法开辟新的阐释路径。

    此时种种表情背后是更粗暴的预判:每个人都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表情传递系统——某人某时的某种表情,必然导向某种意义。

    而这被框定的意义背后,我们看到了表情所违逆的所谓“正确”社交礼仪——

    某人某时某种表情的某种意义,表明某位姐姐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人。

    我们在太多截图式的分析里看到了类似的逻辑。

    李斯丹妮接受万茜拥抱时的“厌恶”真的是“厌恶”吗?是否仅仅是一瞬间某种角度某种剪辑下的表情呢?

    宁静的“傲慢”真的是傲慢吗?是否只是某一瞬间的疲惫与担忧呢?

    《创造营》总决赛宣布名次时王艺瑾与赵粤的嬉笑,是否就是一种“小人得志”的恶毒呢?……

    诸如此类的讨论,并未立足于更细致的情境,而更多基于某种既定印象来进一步理解人物。

    第一期就给人留下“少奶奶”印象的黄圣依

    而在某些标签统御之下,我们只会离人物复杂的反应越来越远。

    诚然,概括特征是我们衡量“人物”的必经之路,但急躁的判定却往往容易陷入对既定规则的固化:因为一个时刻的表情,我们进一步深化不完美的印象,进而反证我们自己立下的规则——

    那种节目开播之初大肆宣扬的多元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

    我们知道,每个不被反思的“私人”定义最终堆垒而成的,终将是主流的压迫性规范。

    万茜因一段声泪俱下的“我跟你们歌手不一样,我是演员”发言被网友猛“狙”

    哪怕不考虑节目组剪辑带来的扭曲,我们同样也可以像郑希怡那样换位思考问自己:

    姐姐们不同的选择与习性,是否也应当被理解?

    伊能静表情里的不甘有错吗?

    为什么不满就不能摆出来呢?

    蓝盈莹的冷酷与无情是否也是一种情态习惯呢?

    宁静、张含韵或者任何一位姐姐换搭档又到底冒犯了什么呢?

    或者问更根本的问题——这种竞争等级制下“表情”的“失控”,该怪罪的真的是姐姐们吗?

    III 表情管理”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见过太多生活中被压抑的表情了。

    面对强权时的隐忍,面对“美”时“丑”的退避,面对“传统”时不得已的认同,有面对“正式公共场合”被克制的放荡不羁……

    这一切都构成了“表情管理”的现实:

    所谓“管理”,不过是一整套不断加固的规范。

    而聚光灯下的规定,可能比生活中更严苛残酷。

    因伤退赛的创造营选手姜贞羽,在总决赛现场的表现被称“绝美”,那么如果换一个不够“美“又”哭哭啼啼“的退赛选手,网友又会怎么说呢?

    哪怕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哪怕这些观念仿佛很宽广、很包容,“表情管理”的一整套话语也只能召唤我们进入某种最容易理解、最方便快捷的“礼仪”之中——

    它在微观也最直观的层面限定了“美好”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欣欣向荣、彬彬有礼的生活只会涂抹自身,无法引导我们去理解更多差异化的可能,更多曲折更难以理解的表达就这样被吞没。

    当然,“真实”的表情并非简单的释放自我,迂回曲折同样是一种真实。

    哭也要“坚持”插兜的黄圣依,是在装逼?还是真情流露?

    不如说,“真实”并不能被感官即刻捕获,也不能被既定标准完全遮盖,它建立在真正多元的激荡中。

    “表情管理”所做的,正是不断遮蔽这种丰富性,将其切割分配于各个“恰当”的场域之中。

    而对于人类的面容而言,又有什么是可被称作“恰当”的呢?

    IV 解“表情”:电影中的“面容”

    综艺节目中,不管是被拍摄的明星,还是拍摄明星的节目组,往往都遵循着既定的条条框框。不管是人自身还是摄影机,都无法去解放表情。

    然而,电影却为我们提供了“面容”与“表情”的新想象。

    一方面,电影镜头的设计与剪辑带来不同的角度与光影效果。在表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某种常规视角的“丑陋”可能被转换为可认同的美。

    镜头带领我们拨开虚浮而孤立的“感受”,从而进入一种对万物表层的欣赏潜能之中——谁说“表层”之中没有深邃的所在呢?

    《悲惨世界》

    另一方面,电影叙事构造了充实的语境。

    这种语境与人物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观众主观标准的外部,观众由此可能领会某种“少数”的内在逻辑。因而“表情”不被僵固地解读为某种意义,而逐渐旁逸出另一种面容的意义流线

    ——它们获得了自主生命力的“叙事”,因而无需以“表情管理”自我要求。

    《美丽人生》

    《圣女贞德蒙难记》中,我们看到了某种极端的勇敢与恐惧情绪的互通——

    这种决绝的跨越就在“冷漠”甚至“机械”的表情中达成。而我们面对的贞德在镜头下不断充盈又收缩,形成她自身顽强生命力的节奏。

    👇

    《你的脸》中,我们看到“丑陋”“油腻”“衰老”的面容背后的不同生活轨迹。

    他们的讲述与表情合而为一,让一个个狭窄的世界在我们面前无比宽广如大地般展开。对面容的凝望与等待,就这样将我们包裹进微澜的深流中。

    👇

    《少年的你》中,我们看到的是市井平民布满伤痕的“肮脏”面容。

    然而,他们在共振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在波动甚至狰狞的表情中,我们读出极度蜿蜒的痛苦与绝望;

    也在“虚假”的“表演”中觅得曲折交缠的真实所在。在与摄影机直接的对抗中,面容具象化为其最彻骨的定义:既是直面,又是逃逸与拒绝。

    👇

    精于拍摄面容的电影创作者,无不是解放了“表情”的人——

    哪怕这种解放,在不断渗透的规训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面容,就是一种完全陌生的他人。

    而只有拒绝“表情”解读的前设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他人。

    面容,就是一种指向真实的政治。

    只有不断构想更多参差多态的“表情”,我们才能突破束缚性的礼仪,去连接更多丰富的个体。

    我们当然可以对表情做出自己的创造与规划,但却远远不需要用某种主流的规范进行自我“管理”。

    “表情管理”拯救不了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的表情真的需要被拯救。

    要拒斥“表情管理”终归是艰难的,要拥抱“面容”也是。

    或许在《浪姐》中继续开掘表情与面容的可能已愈发困窘,但这至少会是一个起点,而不应成为终结。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凡达可

    知乎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短评

    节目想法和切入点都挺好的,但能感觉到实际操作中面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本质矛盾:竞技比赛类节目要求的本质紧张感 与 无法把一些年纪较大的妈妈辈(前)女明星架在上面去真的严格要求的尴尬感,结果搞得既不紧张也不温情,只好反复拿空洞的价值观说事儿,想必是策划阶段就没想明白的产物。 其实不如把这帮女明星分成两拨:30来岁事业处于上升期和稳定期的女明星来个真的竞赛,用真艺人的标准去要求;然后那些个歇了的回归家庭的但依然很有看头的(前)女明星们凑一拨,以比赛的形式纯幽默玩票,做个表面竞演其实其乐融融的中老年找乐子联合会,这样的观感可能会好一点~

    6分钟前
    • 迷宝
    • 还行

    每次都给万茜量身定做赛制真是够恶心的。

    11分钟前
    • 只坐真皮沙发
    • 很差

    浪姐来了,我的快乐上线。1.气场巨头宁静直接翻个白眼“还要自我介绍?那我几十年白干了”;2.张雨绮《粉红色的回忆》甜姐味十足,“喜欢我的人多?不喜欢我的更多”;3.杜华能不能少说话,静姐治她!4.整体开局就浪起来了,黄晓明开始历险,能活下去就行;5.再没有一个无法快进的节目让人如此心潮澎湃,微博豆瓣处处张灯结彩过大年,每秒亮点,100分钟一集不够看啊!热搜回来给我挤爆!

    14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芒果能出个无杜华版吗?她影响了我看喜剧的好心情。

    15分钟前
    • 小年
    • 力荐

    芒果台或成今夏最大赢家!毕竟女明星们争奇斗艳用尽毕生绝学互婊扯头花永远看不腻哦!支持打起来!打起来!让我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你姑奶奶永远是你姑奶奶!

    18分钟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推荐

    从一开始就是图个新鲜劲,之后就沦为一档平庸的选秀节目。看着姐姐们逆龄翻盘,乘风破浪,我看着都觉得心累。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宁静:这么多娘们在一起怎么办!xswl-

    24分钟前
    • HarperYug
    • 推荐

    从三公以后就变味儿了,万皇锁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了

    29分钟前
    • 美人鱼
    • 很差

    郑希怡:我觉得成熟女性其实我们没有想要赢,但是我们不想输。

    3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千万不要剪成冲突向,那样就可惜这个阵容了,30+女艺人一定有很多能量和故事值得展示和分享。许愿:如果剪成热血向,信女愿一生荤素搭配~🙏 //节目未播先火,所以别再说什么观众不爱看女性向节目了,观众很爱看啊,多做点同类节目吧。//开篇的文案写得太好了,节奏剪得干脆利落,姐姐们也好有气质,各有各的风采,观后感怎一个爽字了得!//点评环节刻画得有些弱,感觉杜华太匠气、追求整齐划一了,看不到艺人的优势点,这样做出的团就是灵气缺失的n倍复制品啊。//节目组选歌品味很好!//突然觉得30+不再模糊,因为我敢于畅想它到来时的画面了,心里的某个阈值也默默上调了巨大一格。//赛制有问题,没让姐姐们打散重组,导致有些人始终对立状态。总决赛还是蛮感动的,尤其是姐姐们的独白那段。今天开始,带着勇气上路,前行吧。

    37分钟前
    • 逛荷
    • 推荐

    确实不太懂杜华的标准,本来这节目就是30+的姐姐,还要按固有女团思维给分,固有女团形象本来就是年轻貌美啊,这年轻都不符合了,思维该换换了,成熟有魅力的姐姐们不香吗?

    42分钟前
    • 跟你不熟
    • 还行

    其实到现在观众都明白这依然只是个传统选秀节目,真正有特色的女团在这个生产体制下遥遥无期。但依然不妨碍我们在幕后去寻找一些可挖掘的点,以及台前仅有的一些闪光。目前√:阿朵、李斯丹妮、万茜、黄龄、郑希怡。一公最佳:兰花草;二公最佳: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三公最佳:花样年华;四公最佳:新物种、龙虎人丹;SOLO:阿朵、朱婧汐、黄龄;五公:情人;六公:潇洒走一回。团体舞台:三公>四公>六公>一公>二公>五公。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3.5 看完全季后回头评分,开播至三公结束可以打7-8分,三公之后到决赛最多只能给及格分乃至不及格。三公结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是一般的选秀结束的时机,《浪姐》却只行至半程,由此导致了之后故事线几乎没什么意料之外的挖掘,叙事也愈发扁平化。/成团夜:事实证明在这里一切都是生意,浪花即韭菜,呵。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宁静:还要我介绍我是谁?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

    52分钟前
    • 蓝色的椰子
    • 推荐

    哈哈哈哈承包了我一下午的笑点,杜华应该就代表着这个社会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恶意吧,希望宁静张雨绮怼死她。

    57分钟前
    • 🥭
    • 力荐

    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很开心中国也开始宣传“老女孩”的美了。看美剧欲望都市的时候,好羡慕那四个老女孩,她们的美不在于比同龄人显年轻、身材好、有钱,而是精神的高度独立。我认为上了年纪的美,不是我比年轻女孩儿美,也不是我比同龄人美,更不是因为我有了财富、名声的积淀就变事儿了,而是直面岁月,沉淀过往,与皱纹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爱不再依靠外界的评判,而是接纳自己,如果境界高一点那边是悦纳自己。

    59分钟前
    • 承宸
    • 还行

    微博热搜:1.乘风破浪的姐姐 爆 2.宁静:我几十年白干了 沸 3.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 荐 4. 海陆 上了年纪 5.宁静 职业式微笑 热 6. 蓝盈莹 美 新 7. 钟丽缇 闪光衣裙 新 8. 白冰 离婚 热 9. 黄晓明 端碗艺术 热 10.伊能静 出道36年 新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卧槽,真的是0宣传,自带热度!!!终于等到了,看起来!

    1小时前
    • 杰瑞的胸肌
    • 力荐

    杜华作为经理人每一句话都在暴露自己的不专业和视角狭窄,本来节目就在打破女团年龄这个固化思维,但是杜华还是坚持自己老旧的女团定义。杜华也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公司总裁。她对女团的标准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舞蹈机器人,其音乐审美令人咂舌,制作出来的团也只是为捞快钱,甚至连韩国乐华买的歌也土到爆炸,没有出挑有个性有自己独特魅力的idol。要知道,不管是音乐公司也好还是团体也罢,音乐才是立足的根本。

    1小时前
    • 葡萄糖酸钙
    • 很差

    1. 打压金莎和丁当有点过了。看不上可以不邀请,故意恶心人就不对了。2. 现在浪姐就是所有人轮着夸宁静张雨绮万茜。像极了给领导点赞的工作群。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方方在努力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