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决战中途岛

    决战中途岛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大陆2019

    主演:艾德·斯克林,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丹尼斯·奎德,曼迪·摩尔,亚历山大·路德韦格,艾伦·艾克哈特,达伦·克里斯,尼克·乔纳斯,卢克·克莱恩坦克,杰克·韦伯,基恩·约翰逊,浅野忠信,大卫·休莱特,马克·罗斯顿,布雷南·布朗,詹姆斯·卡佩内罗,马修·麦考尔,格雷格·霍瓦尼西安,杰克·曼利,杰弗里·布莱克,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卡梅伦·布罗德,杰克博·布莱尔,克里斯蒂·布鲁克,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真爱历险

    • HD

      月球叛军2:烙印之人

    • HD中字

      海王2:失落的王国

    • 正片

      神奇女侠2017(原声版)

    • HD中字

      天鹅挽歌

    • HD

      夺命双头鲨

    • HD

      锅盖头

    • HD

      流浪地球2

     剧照

    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2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3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4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5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6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6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7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8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9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经此一役,日本海军受到“降维打击”,美日海上实力反转,从而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影片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观众逐步进入1942年6月初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那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

     长篇影评

     1 ) 败在体制,败在文化

    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中途岛海战》。那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相当重要的关于战争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在战前的战棋推演中,参谋判定将有两艘航母被击沉。然而这一推演结果却被长官修改,重创改为轻伤;然而即使是这个已经被粉饰的推演结果,依然被否决了。

    日本为何战败这个问题,有无数的书籍、文章和艺术作品讨论。这些作品在我脑中留下了这些答案:日本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失败乃是非正义战争的必然。日本不自量力,挑战强大的美国和苏联。日本军官无能,现代战争素养并不高。日本国力枯竭,资源困乏。等等。

    具体到中途岛海战,我一直以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情报劣势;南云指挥无能;山本受到掣肘;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本就处于劣势。甚至,还有运气。

    然而看完《决战中途岛》,我忽然意识到,日本战败,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体制和文化。

    美军的上下级关系,参谋与指挥官的关系,是一种尽职尽责和人格独立的关系。日军则是逢迎上意丧失人格的关系。参谋不敢提意见,指挥官刚愎自用。

    权令智昏,体制性弱智泛滥,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1942年空袭东京,这本来是一个象征性的任务,日本遭受的损失并不大,而美军损失了全部十六架飞机,5人战死8人被俘。其实美军的损失超过了日本。然而,这一行动让那个小个子的天皇受惊了,这成了日本难以承受的可怕后果。电影里的军官感到巨大的耻辱,这是历史真实。日军为此发动了浙赣战役,报复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中国平民,屠杀了25万人。日军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大量防空武器被从作战区域运回本土。

    天皇的受惊,成了比战略目标重要地多的问题。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日军传递作战命令和情报,需要用信笺纸,用毛笔工整地誊写。电影里出现的几个相关镜头,书法水平堪称上乘。反观美军,打字机撕下来就直接呈到指挥官的面前。电影中山本五十六在舰艇里的办公室也远比尼米兹在基地的办公室要大要豪华。

    如此讲究形式,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蛮牛”哈尔西的皮疹发作,被安排去住院。虽然错过了中途岛海战,却成功指挥了瓜岛之战,又在所罗门群岛干掉了山本五十六。而日本海军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却在中途岛战败后,与舰艇一起自沉。宝贵的战争经验,因为所谓武士道精神而白白丧失。

    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此冷漠,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对天皇敬若神明。他们的忠诚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能够排的上号。算得上绝对忠诚的军队了,然而这样的绝对忠诚,只能导致失败。

    日本军官以武士自居,对日本文化和传统是非常保守的。然而,这样的坚持传统,只能导致失败。

    美军珍珠港的损失,也源于其孤立主义,源于美国对其它文化的不了解,不关心。电影开头,美国人说,毕竟谁也不希望战争爆发。山本五十六报以苦笑。

    或许美国还会遭遇珍珠港。或许世界还会遭遇中途岛。

    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

    -----------------------

    PS:这部由中国资本投资的电影,战争场面精彩,真实度也很高。我认为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2 )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的全景式海战片

    摘要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没有人定胜天之类的刻意煽情,也没有单手拆高达之类的荒谬情节。个人英雄主义有吗?有的,但这也是体系配合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离开了体系,个人再牛逼,卵用没有。

    本片最适合的观众群是初到中级军迷。如果尼米兹,哈尔西,杜立特,山本无十六,南云忠一,山口多闻这些名字对你比较陌生,我建议你还是先补补历史再去观影为好,因为导演默认你能一眼认出这些人。(其实首次登场的时候像柯南那样加个字幕介绍会比较好)如果你能不翻舰艇图册就能瞬间报出IJN各舰舰名,可能会看出很多破绽。毕竟浅野忠信敬的也不是海军的礼。(《啊,海军》里可以看到IJN应该怎么敬礼)

    优缺点

    优点:全景展现,机库作业,甲板作业,潜艇作业,战棋推演,情报作业,统统都有特写,细节还是相当到位。尤其是三个俯冲轰炸的长镜头,在整个电影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缺点:时间过得太快,把从珍珠港到中途岛整个过程,塞进两个小时,难免挂一漏万,有些地方过渡得太突然。要是预算再充足拍个上下集甚至三部曲,那就更过瘾了。

    情节

    本片是海军十字勋章获得者C. Wade McClusky以及幸运E的企业号视角,所以有企业号的事情就详细,比如珍珠港,比如杜立特空袭东京,以及不怎么出名的马绍尔突袭战。而没有企业号的就一笔带过,比如珊瑚海海战和整个TF17约克城号。可怜的弗莱彻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由于中方投资的关系,中国军民营救杜立特的戏份有点多,而且跟主线关系不大。

    鹦鹉螺号潜艇的情节也显得有点突兀,但要不是鹦鹉螺引来了驱逐舰岚,主角也不会通过驱逐舰找到日本航母,其实并非可有可无。

    人物

    指挥官这边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是丹尼斯奎德的公牛哈尔西,日军这边是浅野忠信的山口多闻,南云显得有些弱智,不过总的来说还比较平衡,最后影片也致敬了日美双方的参战人员。毕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技战术水平最高的海战,well deserved。

    飞行员这边我觉得主角的小弟James Murray演得不错。主角组炸完加贺回来,斯铺路恩斯又叫他们去打苍龙,结果小弟说我不想去了。海军勋章也有了,回去肯定鲜花美人了,再去又是九死一生了,尼玛,正常都不会想去。结果主角做工作,说我们就是吃这个饭的,明知是个死还是得上啊。说好的自由主义呢?😄

    题外

    中方投资拍了一个美国主旋律,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美国太平洋舰队拍死太平洋西岸试图挑战的新兴力量,你说有没有影射现实涅?虽然PLAN既没有克鲁特环礁也没有塞班岛,地缘态势比当年IJN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无论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可资借鉴的仅此一例了。观影的观众里,站一航舰的又有多少涅?

    最后,太平洋大海战什么的,电影里看看就好,让我们一起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世界和平!!!

     3 ) 新版《中途岛》是“烂片”?不喜欢军史题材的普通观众,军迷中的装逼犯最好绕道。

    首先说声明,本文稍有点长,奉劝阅读超过百十字就嫌累的也别看了,请绕道吧。本文不是自媒体常见拼凑一堆背景常识花絮扫盲,下文附有相关链接,有兴趣的可自行扩展阅读。本文只聚焦于吐槽下一些直接骂本片是“烂片”的典型影评观点。

    一位友人非常愤愤不平与上映两天来对新《中途岛》的各种谩骂和评分,目前豆瓣只有7.6,烂片《U-571》还有8.0,BBC二战历史新剧《战火浮生》还7.5,在IMDB上,目前《中途岛》也不高,只有6.8。 对于那些说烂片的,每个人口味不同,如果说这片子在某些人眼里还不够经典的高度,可以理解,人各有志不强求,要是看过后像下文所列种种观点,个人觉得就纯属半瓶子醋们装逼秀存在感

    这是一部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吗?首先,开明宗义的说,不是!好莱坞很多年不待见这个类型的电影了,即便经典如《虎虎虎》,当年也是叫好不叫座,千万别看完就张嘴显示自己见多识广——“这是部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对好莱坞来说,战时和50年代,观众保留着战时记忆,当时有市场但没钱拍大型战役史诗战争片,60年代因为《最长一日》的成功,随后拍了几部,但到70年代,随着《虎虎虎》、《中途岛》、《遥远的桥》均票房不理想,半个世纪以来没人敢再尝试了。现在这年头,用CG再现大场面没问题了,但是也没市场了,好莱坞常见的是马丁.西科塞斯都受不了的漫威……

    讲一场大兵团对抗大型战役为主题的故事片,那种大战役背景下的小单位小人物故事的不算,这种电影,无论陆海空战,各国拍过的,基本都数的过来,典型的有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49版和88版《斯大林格勒》,尤里.奥泽洛夫《解放》系列,英国的69版《不列颠之战》,海战的话,《围歼俾斯麦》勉强算战役(毕竟是一系列战斗,算成战役牵强点),欧洲合拍的《滑铁卢》,美国的有《最长一日》,《突出部战役》,《虎虎虎》等,很显然,只有宣传被国家垄断,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作这种大型战役片的动力最强劲,对票房也不敏感。

    单就美国来说,自从1977年合拍片《遥远的桥》以后,这是第一部演现代战争大型战役的电影(不算南北战争题材的,美国90年代拍过),如果单说海战,76年《中途岛》以后,这也是第一部大型海战战役电影。

    2001年爆炸贝搞了部不伦不类的《珍珠港》,把一部以一场战役为主题的电影愣生生搞成了三角恋四不像。《野战排》、《孟菲斯美女号》、《拯救大兵》、《黑鹰》、《兄弟连》确实都不错,但都不是全景讲一场战役的大型史诗片电影。

    上映两天来,社交媒体上对电影的评价很有趣,先说墙外的,以facebook的war movie小组为例,这里的成员基本都是战争电影爱好者,受众样本质量较高。公映前大多怀疑,不看好,公映后,小组里几个讨论帖,全都一面倒的认为很不错,起码评价也是“即便不算great movie但至少是good movie”,普遍认为比2001珍珠港和76版中途岛强得多。

    墙内的装逼犯可就多姿多彩了,有的是不懂装懂的纯傻逼,这种类型就没啥评价价值了。

    有的是确实懂一点,有的甚至确实懂很多很专业,但心态不正的,比如下面两个类型,第一种是典型中二病,心平气和的善意指出错误是一码事,这种张嘴就一口戾气,是来炫耀自己懂得多的——我比你们牛逼有品位吧,能看出这么多毛病……

    对于后一种确实懂点但心态歪了的装逼犯暂且不提,就说那些不懂装懂的或者懂一点却半瓶子咣当的吧,墙内爱好者群体里最不缺的就是人云亦云,墙内军事流行读物多年来抄袭美日由来已久的战史,谬误流行多年。昨天一个资深研究IJN(日本帝国海军缩写)的朋友讲,渊田美津雄和奥宫正武那本50年代出版,对美国影响甚大的书,70年代日本就批驳倒了——但是国内很难了解,在美国反而流传更久一些,但也被批驳倒了。

    到中国,流毒也就这几年随着英文成果引进翻译才在军史圈子里被慢慢批驳。所谓“决定命运五分钟”这种渊田美津雄写进回忆录而在战史方面早被批倒批臭的论调,没想到有些认真但资讯显然不广的朋友,观影完了还在传播。

    电影公映前,因为某杂志约稿,专门啃完了已经买来落灰好几年、风评甚高的《断剑》//book.douban.com/subject/24851444/一书,平日里和一些研究IJN的资深人士也过从甚密,对那段历史以及军史研究动态当然不陌生。

    昨日观影完,平心而论,个人觉得总体很不错,横向对比,作为21世纪第一部大型战役主题故事片,没加进流行政治正确元素,安排一堆黑鬼(无意种族歧视,对于图斯克基飞行员那类战胜种族歧视毒汁、真正打爆过德国驱逐舰、干掉Me262喷气机的有色人种英雄,永远值得尊重,瞎编乱造为了政治正确硬生生安排一个D日跳伞到诺曼底的101师黑鬼角色才讨人嫌)、同性恋、变性人、绿绿和女汉子,再加上动保、环保、反战等流行元素,简直就TM是这个年代的影视剧奇迹。说句题外话,明年要拍battle of britain,如果是美国编剧队伍来写,估计还行,英国自己弄剧本,就以《敦刻尔克》和BBC新剧《战火浮生》为例,看英国现在影视剧政治正确到啥屌样了,没有反战分子、黑鬼、女汉子、LGBT和印巴巧克力,就TM不会开机……

    横向对比,与76版《中途岛》相比,显然这部各个方面要准确得多。各个脉络非常的符合历史原貌(细节、道具小错误包也有一些)。举一个简单例子,这次电影把尼米兹-莱顿-罗奇福特三者的关系交代的很符合史实,76版这一点就是胡扯,按照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的研究,罗奇福特地位很低,尼米兹也不不喜欢且不够了解他,76版里演的罗奇福特和尼米兹关系太密切了,相关情节基本都是瞎编脑补。具体剧情上,这部电影是请了退休美国海军少将、海军历史研究部主任塞缪尔.考克斯(Retired U.S. Navy Rear Adm. Samuel J. Cox, director of the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and the Navy's liaison for the film)把关做的美国海军与这部电影剧组的联系人,考克斯少将在《今日美国》上专门写了篇文章讲电影与史实的关系,英文文章链接如下://www.usatoday.com/story/entertainment/movies/2019/11/07/midway-fact-checking-new-nick-jonas-darren-criss-wwii-movie/2508009001/?fbclid=IwAR3bFb5KVqYq6k50D6BinKBKevTqgvxSKk5dJtOtgfuMKpjaJAQx1lnzzJE

    当然,如果怀疑上述言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话,再推荐个人认为一个写的很不错的微信公号的系列文章,发表时间远在电影公映之前:

    他们为信仰而战——那些保卫中途岛的飞行员们(上)

    //mp.weixin.qq.com/s/7DbM7O5oPq6mhLwAD5Cdiw

    打鬼子不是靠手撕,76年前的中途岛机场上发生了什么?

    //mp.weixin.qq.com/s/E650gQH-Y-FN53JYkeERFA

    瞎忙八十年毁灭五分钟,这次大损失让鬼子集体哭晕在厕所

    //mp.weixin.qq.com/s/CWueG71I6lXlUW-SWhgtYg

    以上三篇和电影演的故事最相关,该公号同系列文章链接如下,有兴趣的请延伸阅读:

    //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U0ODAzNjAxMA==&hid=10&sn=f628a657f971210d70359d39bd12f712&scene=1&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834&lang=zh_CN&nettype=3gnet&ascene=59&session_us=gh_ac69d2999407&wx_header=1

    电影基本是按照《断剑》这类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拍的,推翻了渊田美津雄为代表多年流传的一些谬误。对于一些军迷装逼犯来说,电影确实有一些小bug,而且以企业号上的俯冲轰炸机部队为主视角,忽略了很多角色,这种批评确有道理,但要考虑到,一场海战那么复杂,怎么可能都拍到,现在是什么年代?观众普遍是看漫威的欣赏水平,一般观众连船和船的区别都分不清。有人讲,新《中途岛》不行,《从海底出击》才真实,Das boot拍的好,Das boot就讲一艘潜艇及其组员,全片才出现几个单位,几场战斗?一场大型海战有多少单位参战?全照实拍,一般观众谁记得住。

    故事片和真人实景纪录片两码事,中途岛战役一天打完,算是戏剧性比较强,戏剧冲突主线突出,主角突出,适合改编电影的题材,日德兰和莱特湾那种主角众多、支线纷杂的大乱战,剧本都不好写。有的专业军事爱好者挑出一堆刺,这号人这么牛逼,回家去看纪录片呗,以后谁TM拍大型战役战争片谁TM傻逼,拍漫威好了,或者跟着《敦刻尔克》玩文艺。挑刺谁TM不会啊,哪部战争故事片没错?

    下面聊点和这部电影相关的,有人批评全片只突出了CV6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中队,对其他部队基本忽略,确实有这个问题,电影和史实基本一致,但毕竟得有取有舍。电影里,不仅出击的美舰载VT(鱼雷机中队缩写)基本全灭,中途岛陆基出击的几波,除了高空的B17,其他也都基本全灭,正是MI(中途岛缩写)陆基突袭的牺牲,让南云下定决心下了换弹令,延误对美军CV(航母缩写)的攻击,然后舰载VT跟上来的突袭,把掩护的零战全吸引走了,给舰载SBD从中高空突防创造了机会,这些一波扣一波的脉络,全部拍出来的话,观众很难接受,直接影响观赏性和剧本的戏剧性。换言之,军事历史是个很复杂的事,一般观众没法理解,要保持故事片观赏性,只能有取有舍以舰载SBD视角为主了。

    一个突出的成功例子是电影《黑鹰坠落》,如果认真阅读完马克.班多那本原著,就知道曾经号称最真实的一部战争电影,其实也改编了很多,三角洲部队桑德森上士和Killo 11胡特的形象,其实是综合了不止一个三角洲队员(桑德森身上一部分形象就属于现任美国驻阿富汗最高司令米勒四星上将),而且很多故事支线都被打碎融合了。另一个例子是HBO迷你剧《兄弟连》,该剧虽然是一部英雄群像,但其实也融合了一部分人的形象,有几个连队重要人物根本没出现,其事迹要么被删除要么被融合到其他人身上,仔细阅读史蒂芬.安布罗斯原著就能看出,弗雷斯特.古斯中士不见了,45年2月就退役回家的约翰.马丁中士在电视剧里一直跟到结束。毕竟,故事片和纪录片两回事,照实拍的话完全没法观赏。

    以下内容和电影关系不大———————————————————————————————

    看完影片后,一些朋友针对IJN和山本、南云的一些批评,战史角度有很多研讨了。战前山本完全缺乏美军信息,只能处处布防,这是其一;第二,再说总体来说日本战略占优,本钱多,可以到处撒;第三,还是对美军太轻视,忽视了美军开战后6个月的进步,特别是珊瑚海美军海航表现出的战斗意志和技战术在不断提高的信号,日本忽视了,仍然按照开战初期老思维,非常轻视美军。

    山本眼前一堆战争迷雾,设身处地想,战前计划也不算太离谱,研究战史切忌事后诸葛亮,当事人可是一团迷雾,而不是现代研究者事后诸葛亮上帝视角。此战日本最大的错误是分兵太散,分散部署,将总体优势变成了南云面对的局部劣势。

    日本敢玩分兵,自信心就是战前日美海军的战斗力对比,空中、水面、水下,日本质量上完善美国,没想到开战后美国无论武器性能还是人员训练,作战理论模式和体制都进步那么快。总之,别觉得山本南云这些人笨,要放在他们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去考虑他们的决策是否合理。他们确实轻敌了,觉得美航空力量水平太差;而且情报不准,觉得CV-5约克城不可能参战,南云4对2稳赢。珊瑚海海战后,日本翔鹤甲板大破,但飞行队尚存,瑞鹤空母完好,但飞行队基本损失完。

    还有一个背景是日本当时飞机和飞行员极难补充,全力以赴的话,瑞鹤完全可以搭载翔鹤飞行队参战。日本不仅造舰速度慢,造飞机,训练飞行员,人机合练磨合速度都慢,和美国没法比,这是综合国力较量。日本战前月月水火木金金不惜成本练出来的2700名海航,战时就极难补充和维持战前水准了,没钱没油没时间再玩百里挑一的选拔机制。

    美国战前飞行员水平参差不齐,即便开战6个月到了中途岛,少数人,如VS队的SBD确实技术很高超,比如电影里演的麦克拉斯基,百斯特,没演出来的加莱赫,VF3的萨奇,技术和治军水平都很高,大多数技术不行送了命,比如从中途岛起飞的陆战队航空兵的洛夫顿.亨德森中校只会滑翔投弹的SBD飞行员们。但是战后美国飞行员技术传递的很快,通过培训体系反馈,宝贵经验及时传递到新飞行员那里。同时美国航空工业很快提供出更新更好的飞机,等到43年美国大批新军舰、飞机和飞行员参战,日本就在竞争中全面落败了。

    美国在中途岛之前也是严格玩机舰固定搭配的,看番号就能看出来,中途岛战役中,CV5号约克城因为珊瑚海损失大,就搭了不少CV3号萨拉托加的飞行队,中途岛一战,美舰载战斗机部队英雄约翰.萨奇就是VF3的(他们的故事电影没演)。MI之后美军彻底不玩固定搭配,就混搭了。

    从珍珠港,突袭马绍尔,到珊瑚海和中途岛,美军的学习、适应、自我进化能力,无论兵器,人员,战术,作战模式还是编制体制等全方位各个方面,进化速度之快,全世界也没第二家,无论太平洋战争,欧战,还是韩战,都是如此,初战美军可能很菜很吃亏,但他们的对手都很快发现,美国适应进步能力惊人,人的因素,美国在竞争和学习进步方面,称其世界第一,很多小将可能不服气,但说是世界一流,应该毫无问题,这体现的是美国强大的软实力。至于硬件方面,就更没法比了,较量工业能量,历史上和现实中,美国还没对手。软硬实力竞争,这反映出的,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不间断努力就能赶上的。

    这次战役的一些细节差异,反映两国、两军、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差异。

    举例来说,6月4日早上8点多,南云此时已经接到利根4号水侦关于美空母的战情,恰好对MI第一攻击队返航,南云坚持换炸弹挂水雷出击没航母,因为战前IJN条令、条例和作战理论研究都坚持认为攻击舰艇最好用鱼雷,因此准备第二波再投炸弹。可以对比的是美方的类似情况下并未像日本那样食古不化,而是灵活变通:斯普鲁恩斯6点接到PBY水上飞机关于日方CV信息,命令三艘CV出击,按条令应该是是VF(战斗机),VT(鱼雷机),VS(俯冲轰炸机)混合编队协同出击。但美空母与日本海航相比水平太次,一个小时都整备、升空、编队协同搞不好,斯普鲁恩斯果断下令,谁升空谁走,不必等全部起飞后再一起协同编队。客观上美国打成了一波波添油送死的状态,但VT队送死却给麦克拉斯基带的VS队的SBD创造了战机。看似美国运气好,实则有深层原因。

    哈尔西因病,临战前推荐尼米兹根本不了解的斯普鲁恩斯出战,尼米兹信任哈尔西,也就信任他推荐的人,而斯普鲁恩斯又是个很灵活的人,哈尔西深知这一点,他的表现不负众望。相比之下,南云并不是所谓的死板、拘泥、不敢变通,要仔细考量南云当时微妙的出境,在IJN里,水雷屋出身的南云出身不是米内-山本派系的航空派,不被信任,南云手下,二航战山口少将,参谋长草鹿,航空参谋源田实,飞行队长渊田美津雄,全是米内-山本派系的小兄弟,南云如果临时变通,打赢了还好,打输了,这些虎视眈眈早就想找茬的势必把他要生吞活剥了,换你是南云,那个时刻和处境下,你敢踢开条令和战前研究战术的思维定式,临时变通,挂炸弹去出击美空母吗?

    最后一个小故事,战前兵棋推演(电影里也演到一点),多次结果对日本不利,但要么没人敢上报,要么下级报上去被上级训斥后没人敢说话,要么推演结果受日本人欢迎,上级看完后一锤定音。兵器推演本来的目的是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或者试探各种可能性以研判是否值得下决心。在日本这边,上上下下无人敢质疑上官权威,上官说话拍板后就没人敢说上官结论不一致的东西。反观美方,就没这种包袱,比如说,上午出击回来后,斯普鲁恩斯还想派麦克拉斯基的人抓紧挂弹整备出击,以免战机贻误,参谋长勃朗宁拟定计划准备下令,麦克拉斯基去和参谋长勃朗宁据理力争:你虽然是飞行员出身,但不懂SBD,不准备好,油都不够,回来就得夜间降落,到时候很多新手根本落不下去!勃朗宁觉得权威被挑战,大怒,两人当着斯普鲁恩斯面就吵架,斯普鲁恩斯听明白后拍板:听麦克拉斯基的!气的勃朗宁离开舰桥出去生闷气,事后证明麦卡拉斯基的意见对,换日本,下级敢质疑上官?上官中有人会认真对待下官言论?这种体制和心态差异恰好对战局走向很有影响。

    无论综合国力长期较量中有一点点成绩就翘尾巴做“星辰大海”梦, 还是文化中的唯书、唯上、唯权威惰性,当年日本存在的症状在其他东方文化国家里如何,我们都心知肚明。

     4 ) 观看《决战中途岛》,你最好先了解这些人和事

    坦白说,《决战中途岛》让我挺失望的,平铺直叙,中规中矩,重点不突出,高潮不迭起,情节不够精彩,人物不够丰满。

    它不算烂片,但有点过于普通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的期待有点过高,也有可能是相关历史我了解的太少。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赶紧回家恶补了一下,我发现,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导演的原因。

    影片中,导演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没有进行标识,观众只能凭对话去判断,就算对历史有相当了解的人,都很难一下子知道谁是谁,更别说像我这种一知半解的人了。

    同时,影片对一些历史关键事件都是一笔带过,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些事件的重要性。

    我觉得,先不论电影的好坏,如果能事先了解了这些事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影片的理解和观感肯定会呈直线上升。

    所以,我决定把影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概括一下,希望能对想观看影片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 中途岛战役简介

    1942年6月4日发生的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历史学家认为,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关键转折点。

    二、 中途岛地埋位置

    中途岛是一个陆地面积仅为4.7平方千米的圆形礁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是个战略要地。

    三、 中途岛战役前后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空袭,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1942年5月4日,美日发生珊瑚海战役,1942年6月4日,发生中途岛战役。

    影片以日军空袭珍珠港开场,以中途岛战役为中心展开,两者相距半年时间,期间的轰炸东京和珊瑚海战役都有提及,但都是一笔略过,仅在台词中出现。

    四、 中途岛战役双方力量对比

    美国: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5艘,潜艇19艘,舰载飞机233架,岸基飞机120架。

    日本: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65艘,潜艇21艘,舰载飞机约600架。

    从兵力对比来看,日军明显处于优势。

    五、 影片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

    1.美国总指挥官: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被解职,由切斯特·尼米兹接任,尼米兹是一代海军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声名赫赫。

    1966年,尼米兹逝世,美国为纪念他,将其去世之后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2.美军情报参谋:埃德温·莱顿海军中校,他吸取了珍珠港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巧妙的情报分析,预测日本人将在中途岛上采取更大的行动。

    他的研究成果非常具体:“日军的航母编队主力将在6月4日早晨6点钟进攻中途岛,方向西北、方位325度,在距离中途岛175海里位置发起进攻。”

    面对华盛顿军方的否定时,莱顿坚定不移地宣称,“华盛顿错了”,指挥官尼米兹相信了他的推测,立刻着手舰队进行准备,这改变了美国以及世界的命运。

    事实证明,日军的行动和莱顿分析的一模一样,莱顿的预测误差只有5海里、5度和5分钟,完全可以用“精确”一词来形容。

    3.美军夏威夷情报站站长:约瑟夫.罗彻福特中校,就是电影中那位身穿睡衣,脚穿拖鞋,衣冠不整的天才科学家。

    罗彻福特手下大约有120人,包括一些语言天才和数学奇才,以及“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沉没之后,舰上乐队的全体成员。

    电影中他虽然只出现了几个镜头,但却是中途岛战役的关键人物,1985年,罗彻福特被追授“海军杰出贡献勋章”,此时,他去世已经9年。、

    1986年,里根总统向罗彻福特追授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给军人的最高荣誉,2000年,罗彻福特的名字被刻进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名人厅。

    4.“企业号”航空母舰飞行大队长:韦德·麦克拉斯基,中途岛战役中,原本应该返航的麦克拉斯基没有立即返航,而是继续飞行了几分钟,正是这几分钟,让他发现了日军“岚”号驱逐舰,并通过跟踪发现了南云忠一的航母编队。

    他于1956年7月退役,战后主要充当幕僚,为纪念他在二战中的行动,最终他获得少将军衔,于1976年逝世。

    5.飞行中队VB-6指挥官理查德·贝斯特,贝斯特隶属于麦克劳斯基指挥的企业号飞行大队,他在中途岛战役中一天内摧毁了两艘敌军航母,立下大功的同时,也创造了难以打破的记录。

    由于肺部吸入了烟气,贝斯特于1942年6月24日在珍珠港进入医院,在经历了32个月的治疗后,1944年不得不退役。

    多年来,这位英雄一直很少对他人谈及当年的显赫功劳,当面对媒体采访时,他只是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葬身中途岛战场的人。

    2001年10月28日,91岁高龄的贝斯特在加州的家中去世,小布什总统为表彰这位英豪,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在隆重的葬礼仪式后,将贝斯特安葬到了比邻白宫的阿灵顿公墓。

    6.日本总指挥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策划者。

    山本五十六从1939年起任联合舰队总司令,他主张大力建设航空兵,为提高舰载飞机的作战能力和发展海军航空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途岛战役失败后的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不顾属下的反对,执意乘专机飞临日军前线视察,美军截获电报后立刻安排了对山本五十六的狙杀。

    当山本五十六的专机飞到临布尔干维尔岛上空时,静候多时的美机立即出击,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毁。

    7.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南云忠一因率领舰队参与偷袭珍珠港及中途岛海战而闻名于世,他的绰号特别有意思,被戏称为日本的“抗日名将”。

    这是因为,他在指挥偷袭珍珠港之战时,放弃轰炸美军油库,导致美国很快恢复反击能力,在指挥中途岛海战时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导致日本4艘航母被美军全部击沉,太平洋战争从此逆转。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南云忠一的昏庸指挥,最后才使日本遭受了失败,盟军赢得了胜利,他间接地起到了抗日的作用,所以称他为“抗日名将”。

    不过这点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南云忠一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36期,在同期的191人里排名第7,先后在多艘战舰上服役,平步青云,不可能是个没能力的人,更不可能是庸才。

    偷袭珍珠港,他放弃对油库的攻击,只是想保存实力,中途岛战役因为他的亲自掌舵,连续数次躲过了美军鱼雷的攻击,他最后的失败,关键在于突然出现的美军俯冲轰炸机,是运气问题。

    1944年6月,南云忠一率军驻守在塞班岛,随后美军开始进攻塞班岛,战斗中一万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几乎全部阵亡,南云忠一则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剖腹自杀。

    8.日本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海军中将

    山口多闻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高级将领,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40期,并于隔年升任少尉,后成为当时日本屈指可数的海军指挥官之一。

    1942年6月6日,山口多闻所在的航空母舰飞龙号在中途岛战役中遭受重创,山口多闻与舰长加来止男两人,拒绝同僚换乘舰撤退的要求,选择与飞龙号一同沉入海底,影片也展现了这点。

    六、 中途岛战役的几个关键点

    1. AF是那个岛?

    1942年4月至5月之间,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码电报异常频繁起来,引起了美军情报站负责人罗彻福特的高度警觉和指挥官尼米兹的极大关注。

    这预示着日本联合舰队将有大动作,虽然日军的行动计划通过破译的密码,已全部掌握在尼米兹的手里,但进攻地点却是一个未知数,只用两个字母“AF”代替。

    尽管罗彻福特很快断定“AF”就是中途岛,但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毕竟这是关系到太平洋舰队战略部署的大事,绝不能出现任何偏差。

    罗彻福特手下的情报分析员贾斯柏想出了一个试探日军的主意,罗彻福特觉得非常不错,于是让情报参谋莱顿用明码电报通知中途岛:岛上淡水设施坏了。

    两天后,截获的日军电报上称:“AF”缺少淡水,证明了AF就是中途岛,整个情报站欢声雀跃,可惜这么精彩的情节,影片却通过尼米兹和莱顿的对话一笔带过。

    2. 换鱼雷还是换炸弹?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南云忠一一下子命令飞机换鱼雷,一下子又命令换炸弹,让人莫名其妙,不明就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来说,就是攻击陆地目标要用炸弹,而攻击水上目标则要用鱼雷,很多人都认为,南云忠一这一反复无常的命令,是中途岛战役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1942年6月4日清晨,中途岛战役开启,南云忠一命令首批108架舰载飞机突击中途岛。

    由于美国巡逻机提前发现了空情,岛上各类飞机为避免损失全部升空,所以,虽然日机将美军机场炸成一片焦土,但美军飞机并没有被消灭在地面上。

    南云忠一认为,必须实施第二次攻击,但麻烦的是,留在舰上的第二批轰炸机上挂的是鱼雷,这是用来攻击美国军舰的,要去攻击机场,就要换上炸弹。

    当时换装武器需要花很长时间,万一装上炸弹后美国军舰又突然出现,那后果不堪设想,事到临头方觉难,一向处事果断的南云中将,此时也拿不定主意。

    正在此时,从中途岛飞来的美军轰炸机在天空出现了,虽然它们最终被舰上高炮和“零”式战斗机打退,并未对日本舰队造成创伤,但却勾起了南云心中的怒火。

    由于他派出的侦察机连美国舰队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南云忠一决定下达命令:“卸下鱼雷,换装炸弹,对中途岛实施第二次攻击!”

    日本航空母舰上忙成了一片,地勤人员把装好鱼雷的飞机拖回下面的机库甲板,卸下鱼雷,装上炸弹,可就在换炸弹的时候,日本侦察机发现了目标,距中途岛只有300余千米处有10艘美国军舰迎面驶来。

    南云大吃了一惊,当发现有美国航空母舰时,他急令各航空母舰:再将炸弹卸掉换装鱼雷。

    这时飞机都装好炸弹了,又要换装鱼雷,地面人员又急又烦,有人不禁口出怨言,军械员索性将炸弹胡乱地堆放在甲板上,此举酿成了后来的大祸。

    3.俯冲轰炸机的绝地反击

    美国第16特混舰队驶至距日舰240千米处,舰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一个命令,“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和战斗机直扑日舰而来。

    不过,由于日本“零”式战斗机的空战能力相当强悍,加上舰上高炮火力施威,任凭美国飞行员以死相拼,仍对日舰奈何不得。

    第一批出动的15架美国鱼雷攻击机全被击落,第2批26架被击落20架,所投的炸弹和鱼雷无一命中。

    日军大获全胜,从上到下无不欢欣鼓舞,但此时甲板上到处是胡堆乱放的炸弹、鱼雷和加油管,一架飞机也无法起飞。

    正当水兵们想清理杂物,让飞机升空作战时,大祸终于临头了,美国的数十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呼啸着直向“赤城”和“加贺”号航空母舰扑来。

    此时的日本战斗机正在低空拦截美国鱼雷攻击机,舰上的高炮也在攻击鱼雷攻击机,舰队上空“门户大开”,美军俯冲轰炸机乘虚而入,对日本航空母舰实施了猛烈的攻击。

    2颗重磅炸弹落到了“赤城”号上,当时正有40余架日本飞机在甲板上加油,炸弹引爆了堆得乱七八糟的炸弹、鱼雷和汽油,“赤城号”上一片火海,然后缓缓沉入了海底。

    “加贺”号也被4颗重磅炸弹击中,甲板上加满油的日本飞机顷刻间爆炸,整条舰船都是浓烟烈焰,在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与“赤城号”一起做伴去了。

    “苍龙”号也未能幸免于难,17架俯冲轰炸机朝它发动了猛攻,3颗重磅炸弹准确地落在“苍龙号”上,全舰大火遍布、愈烧愈烈,眼看难逃覆灭的命运。

    此时残存的“飞龙”号航空母舰集合了舰上全部力量拼死攻击,虽然它最终重创了美舰“约克城”号,但自身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山本五十六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向联合舰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从此,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发生了转折,日军开始走下坡路了。

    七、 中途岛战役结果及意义

    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

    这场战役改变了美日双方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实力,日本损失了好几艘航空母舰,实力大减,从此在太平洋战场处于被动局面。

    八、 影片彩蛋

    日本战犯东条英机,日本皇牌飞行员友永丈市,“轰炸东京”指挥官杜立特等都在影片出现过,但他们镜头不多,有些甚至一闪而过,在此不再细说,只说其中一个关于好莱坞导演约翰·福特的彩蛋。

    日军攻击中途岛时,约翰·福特正在岛上,他不惧危险拍下了珍贵的影像,1976版《中途岛》中采用了他挂彩拍摄的纪录片,《决战中途岛》中用了几个镜头向这位勇敢的名导表示致敬!

    九、 影片个人点评

    实话实说,个人觉得《决战中途岛》很一般,人物刻画不够全面,战争场面不够惊艳,就连故事都讲得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它没有给人一种战争片应该有的热血沸腾的感觉,与同类型的《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等经典电影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它也并不算烂片,喜欢爆米花电影的朋友可以用它来打发时间,顺便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它票价不高,绝对良心,可以一看。

    -END- 欢迎关注“精简影视” 与你分享好看的电影和好玩的故事~

     5 ) 依然难以摆脱征兵广告的气质

    6分,观影过程并不算愉悦。

    第一个原因是,我是冲着伍迪哈里森来看的,而不是冲着导演和战争,我缺乏相关历史军事知识,看的时候有些吃力,各种船和飞机分不太清楚,不明白他们的战略地位,因此看的时候对角色们的战略动机没太搞清楚,那个潜水艇又是咋回事?没头没尾的?感觉导演拍的时候是默认观众已经了解了相当多的背景知识来拍摄的。

    第二剧情过于拖沓,看到后来甚至有一种“咋还没完啊”的感觉,虽然叫中途岛,但居然从珍珠港开始拍,这让我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主要角色又一直换来换去,难以聚焦,感觉这是因为这些角色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因此改编的时候受到了历史真实事件的禁锢,创作上有点放不开手脚(不是贬低历史人物重要性的意思,只是个人的观影体验哈)。

    第三对于美国飞行员有着星球大战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而日本飞行员全都是匿名的NPC角色,因此虽然给山本五十六加了很多戏份,但一直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美国这边的主角其实是飞行员而不是将领(我的伍迪哈里森啊,基本酱油位),但日本的飞行员在剧中是缺位的,铺天盖地的日军机群却都是匿名的,英勇的美国飞行员在开着烂飞机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以一敌二的场面,导致整个片子充满了“征兵广告”气质,顺带一提对于中国军民的刻画就更加表面化了,虽然鉴于不得不遵循历史的原因而为了服务Doolittle的故事线登了场,但这段描画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整体看下来并不推荐观看。

     6 ) 说一下这片子的几个点

    1、对美国鱼雷质量黑的非常到位,全片美国鱼雷就没有一个炸了的; 2、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叙事太散,但珍珠港、马绍尔小规模空袭、杜立德轰炸东京再到最后的中途岛确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中途岛几个”这个问题; 3、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反复渲染了美国飞行员水平太菜这个问题; 4、海战场面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镜头和情节都给了SBD和俯冲投弹过程,没错,单从结果上来说,一开始陆航、F4F和TBD的几轮突击几乎都是白送人头而没有给日本机动部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但他们为整个战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吸引了大部分护航战斗机的注意力,我觉得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5、由于过分黑南云导致这个片在实质上有点美化日本人,事实上南云也不过是个不太优秀的执行者,中途岛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在山本、黑岛和源田三个人身上,然而本片山本伟光正得如同一个先知,剩下两位则干脆没怎么出场; 6、不明白山口多闻为什么戏份这么多, 可能因为他全场出的错最少加上最后殉舰在美国人眼里显得特别悲壮吧; 7、不得不提的是可能是由于大量中资的关系美国人这次终于肯承认杜立德空袭给中国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了,为掩护杜立德队及在随后惨烈的浙赣会战中牺牲的英勇同胞们永垂不朽。

     7 ) 看完《决战中途岛》,我终于想坐过山车了

    我对于院线的大片集中感,一个在暑期,一个就是11月。

    今年的11月,大片也不少,尤其是好莱坞的。

    这几年院线看得越来越少了,以前长期出差经常错过,后来养成了新电影要放一放再决定要不要看的习惯。

    今年的11月,想着还是去看了《决战中途岛》,近年来难得的大型海战史诗电影。

    最开始是看到导演艾默里奇,知道大场面跑不了了。

    虽然对战争片没那么迷恋,但对于大场面的战争片,还是很感兴趣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这种真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叙事真实,一个是观影真实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海战。

    对于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已知事件结果,想要看的并不是剧情的悬念,而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身处其中的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

    《决战中途岛》脉络很清晰,把中途岛战役的前前后后进行了铺陈式的交代。

    当然,有些历史情节因为画面呈现需要做了一些艺术化修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的。

    如果历史迷或军事迷只是为了纠错而看电影其实没太大必要,真想要做战争历史研究的话,不去看书籍资料至少也是看纪录片吧。

    电影之所以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它能够通过适度的处理,让现实中的事件有如梦幻一般呈现在你的眼前。

    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不经意间被某一个画面、某一句台词、某一段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随着岁月的揉捻,慢慢地融化在你的体内。

    所以,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决战中途岛》是可以被称作真实的。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真实,是艺术化的真实。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真实,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实,更是人物心理的真实。

    我对于二战历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印象中只觉得当时的美国是最牛的,他不是怕打,是不愿意打。而当日本对他们出手之后,没用多长时间,美国就干脆麻利地报了仇。

    看啊,我对于那次事件的印象多么浅显,只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概括性描述中。

    但我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复杂,只是没有机会去仔细回想。毕竟小时候理解相对单一,没有想到背后的方方面面。

    《决战中途岛》看后,那场战役于我而言就不只是历史书上简单的文字了。

    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

    在影片中,我不仅没有感受到什么决胜的关键、伟大的战役,甚至没有感受到多少的大义凛然、英雄主义,反而更多的是感受到那些冰冷的战斗装备中真实的肉体,感受到那些士兵的害怕、痛苦、无奈,以及不得不去选择的勇敢、坚持、决绝。

    影片中俯冲轰炸机队长Dick Best数次鼓舞士兵,尤其是他的机枪手James Murray。

    能感觉到,那些士兵是真的不想再回去打仗,包括队长本人也是,谁都不想去,谁都知道去了可能就回不来。

    可是,你可以不去,但总有人要去

    如果没人去,那真是“全美国要讲日语了”。

    这种情节,很真实。

    尤其对于被各种抗日神剧弄得脑仁的国人来说,这样的影片才能让人感觉是在真真实实地看电影

    因为电影中的人,也是在真真实实地活着的。

    虽然看的是一部战争片,但我会因为没有在片中看到空喊口号的、好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而感到轻松。

    当然,东方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确实来得更重。

    只是不得不说,我们拍的很多战争类作品中,那些突兀的情绪和尴尬的台词往往会让观者感到出戏。就是因为,那不真实。

    美国人也有自己注重的东西,比如他们很看重的“回家”,几乎每部好莱坞战争片中都会出现。

    但那份“回家”里,不仅有要去战斗的英勇,更有不想战斗的无奈。

    除了己方,对于敌方的描绘也显得真实、客观。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个飞在上空的日军飞行员,看到下方日军舰队被美军炸毁后,流露出绝望悲痛的神情。

    即便日军是战争发起者,但那一刻,那名飞行员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表现出的那份悲伤,同样令人心痛。

    而影片中对于日军将领的呈现,无论是作战前的精密部署、还是作战中的镇定指挥、亦或是战败后的悲壮赴死,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客观与真实。

    不是丑化了敌军,我们就显得高尚。而是正因为敌人的强大,与他们的战争,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较量。

    不得不承认,这样去拍战争片,真的很大气

    在此,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何要反战

    因为无论谁胜谁败,总有人要死。

    那些战亡名单,不是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此片的大气再次凸显,它并没有刻意地去深刻,而是用恢弘的场面和细致的视角去打开你的全部感官,至于如何体会,交给你自己。

    那种感受,才是真正真实的、属于你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要说的是,观影真实

    两个小时的电影,竟一点不觉拖沓。

    一方面是因为海洋和天空这种开阔大场面的视觉吸引,另一方面就是战斗机主观视角的体验式观感

    直至此刻,我整个人都还处于轰炸机俯冲视角的状态中。那个视角在片中反复出现了太多次,且视角实在新奇,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虽然也看过很多战争片,但这种俯冲视角我还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强烈地感受到。

    片中把这种轰炸机叫“无畏式”,名字真好啊,太能描述那个俯冲的状态了。更夸张些地说,是“自杀式”

    我们都知道士兵本就需要具备勇敢的特质,也知道开战斗机的更不是一般人。但当那个轰炸机的主观视角一次次出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这简直是对人性的一种巨大挑战

    那是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飞速俯冲,必须要掌握好飞机的状态,并且把握俯冲与拉起的关键节点,而且还要躲避甲板上的炮火攻击、以及上空可能出现的被击落的战机。

    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去克服本能的恐惧,一丝一秒不能分神,时刻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判断。

    当然,即便是经过训练,也不是所有飞行员都能完全做好。就像那场战役中,大部分的美军战机都被日军击落了。一方面是因为训练不足,但更重要的,是那种状况已经是非人的挑战了。正常人怎么能掌控地那么精准,无论是掌控自己的内心、还是自己的战机、亦或是掌控敌军的动态。

    最后能活下来的,真的只有像Dick Best这样极富天赋并勤于训练的人,同时还需要有好的运气

    我是真的被那种状态震撼了,久久不能出离。

    我在想,那种状态,如何能够凭己身体验到呢?

    然后想到了——过山车。

    下次再遇到过山车……

    我,一定要去试一次。

     短评

    完成度非常高,大大超出预期,本来还怕被拍成特效娱乐大片,结果意外地朴实踏实,叙事稳扎稳打,人物塑造传统淳朴,有了点看老片的感觉,不足之处当然也有,战线拉得太长导致重心分散,留给中途岛时间局促了些,如能再多一个钟头会更完善,经费严重不够军舰建模复制黏贴导致个别镜头产生“bug”,也有一些小细节失误,另外就是对鱼雷机中队的自我牺牲欠缺交待,会让不熟悉战史的观众误以为鱼雷机全是废材,实际上是鱼雷机吸引了零战与敌水面舰防空火力,为SBD俯冲攻击航母争取了空档。但总体瑕不掩瑜,要支持鼓励。二刷归来在大E官网上看了各中队战报,脉络更加清晰,对照电影,人物细节真是做得不错了,比如Gaido击落Betty、被俘被杀和Dickinson迫降被菲尔普斯号救起转送企业号的细节都有呈现,Gallaher的戏份则给了Best。

    6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对比日本人想当然的激进,与其说美国人靠运气赢得了中途岛之战,倒不如说靠的是全军上下的稳扎稳打赢得了逆转太平洋战局的一战。而导演艾默里奇似乎也深得自己镜头下的尼米兹的真传,四平八稳地交出了一张新时代语境下令人满意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答卷。编剧韦斯·图克和艾默里奇其实已经为观众做了“减负”,前者精准抽取了重要节点和人物进行戏剧加工,后者则通过强有力的控场,辅以其拿手的壮阔视听表现手法,将中途岛之战前、中、后的真实亮点和细节投射在了大银幕上。这是一个窥视文化和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以及美军常年征战导致的美国国内自发性反思与海外颜色性批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追求对战争中的个体情感进行无限放大和关切,但完整地展现一场战争,仍需经典全景+群像式战争电影。

    8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现在还能有人扎扎实实拍二战,拍英雄,难得。好莱坞已经没人愿意投战争片了,耗资巨大,没法拍续集,连艾默里奇都不得不满世界找投资。《决战中途岛》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爆米花逻辑,气质更偏六七十年代经典老片,当然技术要比以前进步太多。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更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我为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报失误负责。”三线并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对日本海军将领的复杂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的刻画,还致敬了一下约翰·福特导演,揭示对于当前局势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战争科普片,没怎么渲染战争残酷,反而很有娱乐指数。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却惊喜欠奉,讲了一个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战争史故事,所以叫科普。场面好看,且第一次在电影中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华丽又危险的战术。艾默里奇每次给美帝拍马屁都开挂,这次也不例外,难得的是这次还塑造了立体的反派。主角几位演员跟原型很像(尤其尼米兹),但我方人员云集了漫威+DC+速激的反派,倒是搞笑

    1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想起二十年前在电影院连看三场《珍珠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本片在故事上延续珍珠港之后的美国反击,全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我也找到了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生活中太少的“男性气质”,包括日本士兵们刚毅的眼神,最后落泪也是日本将领与战舰共存亡的气魄。

    1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蛮喜欢这个表面“稀碎”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但做了许多碎片化处理。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不过,必须要指出本片最大的问题——在海空大战的场面上,特效cg用得太多,不免虚假。特别是在看过《敦刻尔克》后再看这种视听系统,实在是比较廉价、落伍了。

    2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这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在影院错过的电影,超大银幕、轰隆隆的音效、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把整个影厅炸的天昏地暗,整个人放空 瘫在座位上接受海空大战的洗礼。这些年被漫威超英荼毒的都已经忘记真正的战争片是怎样的了,其实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真实存在的战士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中途岛没有狗血的爱情,没有恶心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你科普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战争越残酷越能衬托和平的来之不易,正如片中所说,没有人想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Love and peace~

    25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推荐

    好爽,紧张得手心冒汗,《决战中途岛》这种片子必须在巨幕上,才能感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官冲击和内心震撼,俯冲、横扫、爆炸、燃烧,天空辽远、海洋苍茫,烟雾的尽头似有一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冰凉的海水扑面而来,美、日两国的对决,是信心勇气的对决,也是关乎国运对决,片子结合真实历史、真实人物场面做工到位,选角很有信服力,每个人物棱角分明,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战争片的拍法,无外乎以小见大、管窥一豹或者全景展示、排山倒海,拍惯大场面的罗兰·艾默里奇无疑是后者,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出镜最多的电影

    32分钟前
    • 鱼雷
    • 还行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

    3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Ed Skrein 才是真男主啊,这大概是他在权游之后拿到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军装甚至有点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味,关键这角色刚好还叫Dick Best……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怎么港…这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的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

    41分钟前
    • 一只小海绵
    • 还行

    美国主旋律,但我感动了。主旋律战争片控制好立场才高级,这部电影做到了,歌颂美国军人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偏不倚了。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把我轰傻了,挺好。

    45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五星给它的克制。羡慕美国的是,它们不需要深刻,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挖掘人性,可以毫无历史包袱,毫无争议,毫无合法性危机,干脆利落地歌颂他们的英雄永垂不朽!387?

    46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本质上就是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看惯了抗日神剧再来看这部电影,差距真的太明显了。我们被抗日神剧残害多年,已经快要忘记正常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了。正常的战争片里没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只有缜密的情报工作、精心策划的战略、以及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敌人的战舰更多、装备更现代化,但是他们也有最顶尖的情报人员,最不怕死的战士。不是把观众当傻子的抗日奇侠,而是血淋淋的恶战。迪克·贝斯特这种以身体、以未来为代价取得胜利的军人值得铭记,布鲁诺这种宁死不屈、绝不泄露机密的军人同样伟大。日本军官选择和军舰一起沉入海底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尊重敌人。优秀的战争片尊重敌人,拙劣的战争片丑化敌人。因为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却丝毫不显冗长,卡司里全是熟面孔,心里默默挨个相认。最触动还是那幕:日本指挥官宣布战败,自己要随战舰一同销毁沉没。旁边的人说,我也留下来,一起欣赏月色吧。你知道的,有些瞬间的确即是永恒。看正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大海铭记不朽。

    5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杜立特行动还是特别意外的,虽然并没有命中什么重要设施,但其现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卢克伊万斯看得人都好了🤓🤓

    54分钟前
    • V.
    • 推荐

    我熊熊燃烧的直男魂啊!好几次肾上腺素化成眼泪飙出了眼眶。首日场几乎清一色全男生,但是扛不住热血阿姨就爱看揪心又痛快的战争片啊~关键是卡司阵容也太豪华了吧。丰川叔出来的时候,跪了一下,浅野叔又跪了一下,伍迪叔又跪了一下……整场看下来都是喜闻乐见的老熟人,忍不住感慨了无数个“卧槽!”。作为老美的主旋律抗日大片,并没有刻意矮化日本人,将日本人呈现得愚蠢弱鸡,而是拍出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最后火烧战舰的一场戏,甚至拍出了英雄末路、大势已去的悲壮感,哭得我……满脸是政治不正确的泪水。很开心没有安排缠绵腻味的爱情线,专注于展示战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娱乐指数4颗星,养眼指数5颗星。一本满足。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我一直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1小时前
    • 五桶
    • 还行

    时代巨幕点映 整体质感还不错,特效加分,真实度也算比较合理(美军战斗机居然缺席,只有无畏大战零式),剧情没有狗血,但将领形象感觉不如老版。

    1小时前
    • Crazy Iva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