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剧 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评分:
    0.0很差

    分类:海外剧美国2020

    主演:詹妮特·莫克,赵牡丹,艾莎·凯特·狄龙,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丽娜·维特,比利·波特,MJ·罗德里格斯,乔纳森·格罗夫,艾伦·德杰尼勒斯,简·亚历山大,罗伯·莱纳,比利·克里斯托,蒂姆·古恩,迪克·卡维特,达斯汀·兰斯·布莱克,迈克尔·道格拉斯,旺达·塞克丝,伊拉纳·格雷泽,艾比·雅各布森,诺曼·利尔,莉娜·邓纳姆,武井乔治,威廉姆·卡特,鲁丝·韦斯瑟梅尔,威尔逊·克鲁兹,阿米斯特德·莫潘,安迪·科恩,卡森·克雷斯利,哈尔·霍尔布鲁克,拉蒙特·约翰逊,麦克斯·目赤尼克,泰格·诺塔洛,杰西·泰勒·弗格森, 

    导演:瑞恩·怀特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1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2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3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4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5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6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16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17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18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19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系列由电影制作人Ryan White和Jessica Hargrave创作,收录了五集,内容是“电视作为一种影响美国人良知的重要媒介的重要性,以及LGBTQ运动如何塑造了电视”。   长达一小时的剧集将探讨主题,包括对同性恋者的厌恶和恐惧,LGBTQ角色的演变以及在电视行业中的流行。   据说将档案影片与“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结合在一起,由Janet Mock、 Margaret Cho、Asia Kate Dillon、 Neil Patrick Harris、 Lena Waithe等人讲述。此外还将包括对Ellen DeGeneres、Oprah Winfrey、Anderson Cooper等人的采访。   《Visible: Out on Television》定于2020年2月14日在Apple TV +上首播。

     长篇影评

     1 ) 7/10

    选题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惯用伎俩”,跟我们现在写论文很像,把两个独立的领域合并,做做交叉,能讲些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创作者也中规中矩,以世代变迁为线,以纪事本末为体例——从过去到现在,从单一到多元,也从明到暗,LGBTQIA群体的电视彩虹史就这样铺展开来,one after another, then another, and then another,真正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只不过,平铺叙事到底缺少了纵深化的发展,一些伟大历史人物/事件的“iconic-ity”被走马灯式的叙述消解,电视的“媒介”作用也探讨不足,一句“That is the power of TV”并不能令人满意——电视语言的隐喻和消极性在哪里?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剧作、真人秀、访谈、新闻报道)在平权议题上的作用有何差异?从鼎盛时期过渡到互联网时代,电视的角色是否发生了变化?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我们想要更多。

     2 ) 豆瓣9.4!这部LGBT史诗,安利给所有人

    《摩登家庭》最终季最后一集已播出,这部幽默欢快的家庭喜剧,在陪伴了我们十年之后,终于告一段落了。

    三个家庭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米切尔与卡梅隆这一家;

    他们让观众们知道,原来爱,是不分性别的。

    这些年随着平权运动的兴起,LGBTQ这些少数人群的身影,在荧幕上出现的次数也频繁了起来,比如:

    将被忽视的跨性别者推到台前,充分展现他们魅力的《姿态》

    讲述唯美浪漫女同恋爱的《拉字至上: Q世代》

    与《摩登家庭》相同,一样有着同性恋家人的《无耻之徒》

    还有致力于将温暖美好的力量,带给所有平凡生命的《粉雄救兵》

    这些作品,毫无疑问都在LGBTQ电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不少LGBTQ的先驱者,为了让我们能看到这样包容且丰富的内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纪念这一段艰辛而骄傲的历史,Apple TV+ 联合《守护者》《审判八号提案》的导演瑞恩·怀特,给我们带来了这部纪录片——

    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Visible: Out on Television

    播出时间:2月14日

    2月14日播出的这部纪录片,就像是苹果送给LGBTQ群体的一份情人节礼物。

    豆瓣9.4分,五集的时长,讲述了LGBTQ从刚开始的被「妖魔化」,到各种影视节目「擦边球」,再到中心位置的发展历程。

    它串联起来的,不仅仅是LGBTQ文化的荧屏亮相史,更是一部浓墨重彩的电视史。

    财大气粗的苹果,几乎请来了线上所有有点名气的LGBTQ演员、电视人,让他们来讲述那些历史。

    • 黑暗时代 TheDark Age

    在60年代之前,「同性恋」在美国是一个被禁止的词语;在美国50个州中的49个州里,同性恋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那时的美国人。认为同性恋比通奸、堕胎或卖淫危害更甚。

    人们对同性恋没有什么容忍度,更别说让同性恋出现在电视上;

    就连在电视上播出这类型的词语都不可以。

    于是,当时的电视或剧集中出现的同性恋角色,大多是一些反派;

    要么是杀人狂,要么是特殊性嗜好犯罪者。

    当时的人们认为,同性恋不仅是一种精神疾病,更是一种让人十分厌恶的存在。

    如果很不巧的,你是一个同性恋的演员,那么你就要当心自己的秘密了。

    你的性取向一旦被大家知道,那就意味着你的职业生涯就此结束了。

    老版《星际迷航》中的亚裔演员武井乔治(George Takei ),还有《梅森探案集》中的男主角雷蒙德·布尔(Raymond Burr),他们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秘密,沉默着。

    很多年过去,甚至到去世之后,他们才选择公布自己的性取向。

    1969年6月28日,一个同性维权的标志事件发生了,那就是「石墙事件」

    那一次也是美国同性恋群体第一次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些性少数群体,抗争了整整六个夜晚。

    但这样的一个新闻竟然没能在电视上进行报道,只是因为大家觉得性少数群体是社会败类,他们不值得。

    在这样的至暗时刻,有两部重要的节目,为LGBT群体的觉醒,照亮了第一道光。

    第一部就是1971年在ABC上播出的家庭喜剧《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

    这部剧所表达的思想,远远领先于时代。

    在这部剧中,第一次出现了正面形象的同志角色和变装角色,将这类形象第一次引入到了电视中。

    第二部则是《摩登家庭》的雏形,第一部真人秀《美国家庭》

    这部12集的真人秀,十分真实的表现了劳德家庭的正常生活;

    而家中的大儿子兰斯,正是一名同性恋者。

    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同性恋出现在电视上,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那时的同性恋还并不能让人接受,《美国家庭》节目也受到了不同媒体的口诛笔伐。

    但LGBTQ文化,终于走出了他们的第一步——被人们看见。

    • 电视是工具 Televisionas a tool

    1972年11月1日,ABC台播出了一部名为《不寻常的夏天》(That Certain Summer)的电影。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用同情的视角刻画同性恋的电视电影。

    播出后,这部片子获得了重大成功和一致好评。

    ABC看到了这类作品的魅力,在1977年至1981年播出的情景喜剧《肥皂》(Soap)中,也加入了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角色朱迪·达拉斯(Jodie Dallas)

    剧中主角的儿子朱迪,和一个女人一夜情后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他是同性恋,但他也因此成为了黄金时段的第一位同志爸爸。

    70年代后,有关LGBT的作品更加正面化;

    性少数群体在电视中不再是固定的反派形象,而有了更多元的角色设定。

    与此同时,同性恋政治家哈维·米尔克的上台,似乎为LGBTQ文化带来了一个好的开端。

    与其他政客的做法截然不同,哈维鼓励同志族群在旧金山逐渐壮大的影响力,相互扶持,勇敢出柜。

    他的成功,给当时的性少数群体带来了无比的希望。

    但只就任了七个月,他就被反抗同性恋联盟的成员射杀身亡。

    但是这一次,他们没有像「石墙事件」一样被遗忘,凶手被捕入狱。

    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那满满一片烛光的海洋,不止为哈维的人生,也为他们自己。

    在哈维死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他早已经录好的遗言磁带,其中有这么一句名言——

    「如果子弹能打进我的大脑,就让这个子弹打碎每个‘柜子’的门!」

    哈维成为了早期同性恋权利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人,也成为了同性恋权利活动分子的偶像。

    • AIDS议题 TheEpidemic

    80年代,艾滋病开始在美国蔓延传播。

    这种传染病的爆发,让人们的恐同情绪涨到了最高峰。

    最开始媒体将艾滋病报道为「男同性恋的罕见癌症」,于是人们常常将同性恋与艾滋病联系在一起。

    当然直到现在,这种观念依然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偏见中。

    那时的人们认为,这种疾病只针对同性恋者,杀死的也只是同性恋者,因此并不是很在意。

    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个疾病今后将会对世界、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

    历史上第一个讲到艾滋病的话题的电视电影,是NBC在1985年播出的《早霜》。

    故事讲述了一位同性恋患者,得知自己得了艾滋病的心路历程;

    它向大家完整地展现了,发生在同性恋患者身上的是一件怎样痛苦的事情。

    《早霜》得到了评论家的一致褒奖,NBC凭借着这部剧集,囊获了四项艾美奖;

    在播放当晚,吸引了三分之一的美国电视观众观看。

    HBO在当时也出了一部有关于艾滋病的作品,名为《世纪的哭泣》;

    里面纪录了HIV/AIDS的发现,以及科学界早期关于防治传播所做的努力和遇到的困境。

    但这些作品依旧是杯水车薪,电视里的人们很难再为性少数群体发声,荧幕中也极少看到正面而积极的彩虹群体。

    于是,他们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让女同群体为他们发声。

    肥皂剧与脱口秀,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NBC在1985年播出的《黄金女郎》,就是肥皂剧中的代表之作。

    故事围绕着几个人自己组建的家庭展开,当中就有同性恋相关的内容。

    而在脱口秀领域,有两位伟大的女性就不得不说了。

    其中一位是露丝博士,她常常在节目中解答性生活以及感情方面问题。

    她的节目里出现过很多次LGBTQ嘉宾,提问的方式夜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并且会给出很多好的建议。

    另一位,就是「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

    她一直都致力于在自己的节目中提供平台,让这些同志们得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意见,甚至是宣布出柜。

    她们都是带着关心、理解和爱来进行讨论的;

    那些无法被听到的声音,都从这些女性的口中娓娓道来。

    • 突破 Breakthroughs

    在经过了悲惨的80年代洗礼后,无数的LGBT代表站了出来,给90年代带来了光亮。

    1998年的电视剧《威尔与格蕾丝》的巨大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示范。

    83项艾美提名,NBC周四夜收视冠军,16次艾美胜利;它的成功几乎很难用数字衡量。

    可以说,它绝对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有LGBT做主角)的电视剧集,直到今天仍在播出。

    Showtime台也在2000年,播出了第一部以同志为绝对核心主角的电视剧《同志亦凡人》

    这部剧被称为男版「欲望都市」,共播出五季,简直就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他们为同志而来,为凡人所留下。

    在中国,有爱好者建造了一个名为「同志亦常人」的网站,将剧集资源免费放上网分享给大家。

    经常在网上找资源的剧迷影迷们,对它一定不会陌生。

    通过这些,人们开始意识到,为性少数群体争取权利,不是一个局限于少数人的话题;

    它关系到全人类的多元和自由,关系到一切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 新兴力量 TheNewguard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有着能够改变人们世界观的力量;在大众媒体中沉默,就等于在现实生活中死亡。

    美国无数的电视先驱者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从被妖魔化不被理解,到成为配角被人注意,再到成为主角被人喜爱;每一步他们都走的艰难且勇敢。

    没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毅力,我们就无法在今天看到这样多彩的世界。

    《摩登家庭》《无耻之徒》《逍遥法外》《透明家庭》《女子监狱》等等;

    没有了他们,这些美好的剧集也就失去了光彩。

    他们的奋斗史,令人钦佩、令人骄傲、令人感动。

    如今,我们的身边依旧有着这样的一群「看不见」「不存在」的边缘人群。

    他们前进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和压力;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新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在未来的蓝天上,一定会悬挂上那一片绚丽的彩虹。

     3 ) 这是我们都缺课的历史

    这是我们都缺课的历史,这里的我们是所有人,无论是否属于 LGBTQ 群体,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Tips:不要一口气看完,最快一天看一集,保持共情,保持专注,珍惜眼泪,认真流淌。

    E01 The Dark Ages 讲述从零开始的暗黑时代,著名的“石墙运动”没有任何电视报道。 这一集提及的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多以嘲笑彩虹群体为主,均为负面形象不得善终或提供笑料的小丑,不补也罢。 观感:看这集时一直在哭,或大或小,共情地心痛,又不自觉地一直对比当今更加难受,这里的Dark Ages还会持续多久?

    E02 Television as a Tool 观感:这集前半觉得还行,没有第一集好哭,但到最后为了《米尔克》(Milk) 的“White Night Riots” 让人止不住流泪,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搭便车”地享用先辈用真实的【血】与【泪】争取来的现有成果。 可补作品: 1、第一部正面讲述同志群体的美剧

    2、西恩•潘和腐兰兰主演的电影

    E03 The Epidemic 讲述了AIDS带来的反同高潮,也因此Act Up的行动也让彩虹群体“出柜”呈现在电视观众的面前,提升了药物研究资金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推动药物加速研发,恰逢当下新冠疫情爆发,Silence = Death 沉默等于死亡令人感悟更加深刻。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一小步倒退,彩虹群体反而更少在电视出现,借由女性的嘴在电视上喊话。

    接下来讲述黑人、青少年彩虹角色的登场意义。 黑人高光的剧集《Noah's Arc》( //www.imdb.com/title/tt0478079/?ref_=fn_tt_tt_6 )

    说起,AIA 2017年NT Live制作的舞台剧版也非常优秀,加菲(安德鲁·加菲尔德)、小狼(拉塞尔·托维)主演,超长的时长在北京中间剧场坐的屁股疼记忆犹新。 17岁的 Ryan Phillippe在1992-1993年间One Life to Live中饰演青少年男同性恋角色Billy Douglas。

    后半主要讲述脱口秀的影响,仇恨犯罪让人心痛,对奥普拉成就的认知再次刷新,当政府不发声,人们选择跟随公知(于当下言论舆论环节,也感慨更深)。 每个人上节目、做节目的人都带着教育的意义和责任,这也是我经常打出五星的理由,除了drama吸睛,更重要的,普世的教育教导社会责任感,值得赞颂。 · 22岁的佩德罗,首次通过真人秀让一个HIV携带者同性恋男孩通过电视网让每个观众都认识,还喜爱。 · 首次把彩虹群体当作主角的《城市传说》 对于美剧圈来说也是很神奇的剧了, 第一季:都市故事 Tales of the City (1993) 第二季:更多都市传说 More Tales of the City (1998) 第三季:Further Tales of the City (Mini) (2001) 第四季:

    主要三位演员一直在,其他角色换了一代又一代,可以直接看最贴近的第四季,不用补课前三季。 · 第一位公开同性恋在联播电视长期扮演同性恋角色的演员—— 威尔逊·克鲁兹 Wilson Cruz

    将现实映照进剧集,本来把自己感触家门的父亲,看到剧情后主动联系了Wilson,真是太让人动容了!这剧编剧也是绝,每一集到结尾都是大杀器!TAT 致敬电视的力量!

    可补作品: 1、首部关于AIDS的电影

    2、著名的 Ryan Murphy 打造的黑人主角剧集, 自以为对彩虹史有较多了解,也首次认识这个变装组house比赛的群体。主演 Billy Porter 出镜的金球、艾美等红毯造型都十分惊艳。

    E04 Breakthroughs 一直都知道 The Ellen Show,“不就是那个短发T(此处刻板印象)女主持人的脱口秀嘛”,有无数名人明星上过她的节目,即便是国内的网路上也流传着很多“艾伦秀”上的精彩搞笑片段剪辑,看到她和妻子出席很多主持颁奖红毯,却从未了解过Ellen的过往,原来那依然是沉重的黑暗(go through HELL)。 也再次领略到奥普拉的伟大,因为支持Ellen遭遇hater,Ellen复出又是很迅速地响应支持。

    这集讲到电视彩虹史“近代”,不免让我这个美剧迷猛刷情怀,“这不是刷剧史么?!”

    HBO的神剧之一 Six Feet Under, Gay角色David的扮演者 Michael C. Hall 也因此名声大噪主演了《嗜血法医》 著名的 QAF,也cue到了我们的“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听着 Peter Paig 哽咽,我也忍不住了…领略到Peter 承受的压力和责任打造了《寄养家庭》 著名的 Will & Grace、《拉字至上》 18年火爆的粉雄救兵,其实最早是03年的电视史的“一步”

    本集也再次开始铺所谓 LGBTQ 性少数群体在电视史上出现的顺序其实先是 White gay 然后才有Colored gay 、Lesbian 、Bisexual,再次重申《Noah's Arc》对于黑人群体的意义以及《拉字至上》对于Les的群体的意义 Bi的部分甚至拓展到了性少数群体内的歧视现象,当女性说是Bi时是kinda sexy,当男性说是Bi时却是不敢出柜,真正的突破是公开的Bi Sandra Bernhard 在 Roseanne 1991年开始剧中饰演一名Bi Nancy Bartlett。该剧在18年被ABC复活了一季,Sandra也回归了,然而只复活了一季就被取消了…

    随后《实习医生格蕾》中的卡莉医生11年成为迄今电视史最长寿的Bi角色。

    E05 The New Guard 这一集先是简短提了一下电视史中的性少数群体记者,然后美剧迷继续猛刷情怀 有黑人代表的《嘻哈帝国》、《火线》 有亚裔代表的《逍遥法外》 (中间插了一段“美偶”出身的Adam Lambert,我很喜欢的歌手,一直关注,当年和大胸宝宝俩人,因为最终决赛前被爆出是gay,迫于压力给了亚军,相信在很多人的心中,当当都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也讲了09年AMA大胆“出格”表演的负面影响,太真实了,女歌手亲吻会被特写,男的,呵,打码!当当现在一直和Queen一起表演,依然有不少非议说他不配Freddie的位置,哎……) 《欢乐合唱团》涵盖性少数群体青少年校园霸凌、涵盖未成年孩童糟非议的《寄养家庭》 有 Transgender 代表的鲁保罗! 有非二元性 nonbinary 代表的《亿万》 著名的SNL、《摩登家庭》、《无耻之徒》《ST:发现号》 继续讲Trans,《与卡戴珊一家同行》、 I Am Cait (//movie.douban.com/subject/26580301/ ) 都讲到变性父亲了,我开始纳闷怎么《透明家庭》不提?果然接下来就来了。 继而继续重申的 Pose的意义。很惊讶地意识到,彩虹电视史的这一步,发生在2018,好近! 还讲了2016年的奥兰多枪击案,这么近!Hate crime 这么近,到现在依然存在!


    写着写着突然就成了流水账,但作为美剧迷真心情怀刷满,激动不已,罗列一下这节目还出现的美剧画面: Special 主角 残疾gay 《吸血鬼日记》S7的女同猎人 《神烦警探》里的 Bi Rosa 《疯狂前女友》里的 Bi Darryl Sense 8 里的 Trans 《寻》里的魂断狼乔 《超级少女》S4 里的 Trans PS.好奇为什么没有提 OZ里的那对,太颠覆震撼了!还有真爱如血、初代吸血鬼里的也都记忆深刻,原来美国电视的彩虹史,我竟然几乎全看过!(有点小得意,我还看了很多英剧小语种剧啊


    碎碎念一些个人观后感: 1、Open your eyes 我们正在处于彩虹史当中,不止是电视的彩虹史,有很多领域才刚刚迈出了进步的一小步,而且现实也如节目所说【向前两步、倒退一步】,迫于社会环境、性别及三观等种种因素,我们会【偏见】,我们会忽视很多,看了《无声好友》和 Special 才意识到,少数人群的边缘属性可能会不止一个的叠加到一个人的身上:

    评 Special

    看了 Pose 才首次认识这个变装组house比赛的群体。 2、Dont take it for granted 没有一步是轻松容易的,看到神采奕奕的 Ellen 根本没有想过去了解她经历过什么,看到电视剧中出现性少数群体人物(尤其是近年搞zzzq,几乎强行硬塞叠加身份),看到米国、TW骄傲游行,看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全球进展,这些都是【前辈】抗争来的成果,不加思索,理所应当, 《都市传说》S4里老少组合一桌吃饭的争吵也是于此 。就拿同性结婚来说,看了

    才知道原来刚被人提出时有很多人感受到背叛然后抗议,根本不是现在宣传的什么临终签字之类的简单脑回路。 3、TV is a WEAPON 节目不断强调电视的力量,后来也有人提出很耐人寻味的电视是武器要妥当使用。电视彩虹史让我们看到,无数人都在电视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一开始全部看不到,后来有了反派gay,人们先是理解这是一种进步后然后抗争,继而 G - L - B - T - Q 陆续在电视上 Visible . 无数人,无数彩虹群体为了教育,为了社会责任,也或者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去努力,而结果是你不知道你所做的其实对于某些人来说是life changing! 也是因为电视在美国的地位,人们遇到大事第一时间是打开电视,看新闻,找公知的评论,电视是tell the TRUTH。 我们呢???

     4 ) 我们的理想,是成为一座鲸落

    被一部美剧突然cue到的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今年2月Apple TV+播出了一部剧集《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梳理LGBTQ运动如何重塑美国的电视,以及美剧如何作为一种媒介改变人们对LGBTQ群体的认知。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发现了,剧中出现了QAF中文站的画面——那时我们还叫“同志亦常人中文站”。

    QAF中文站创建于2004年,正值美剧《同志亦凡人》播出第四季。虽然剧集在次年即宣告完结,但它像一道开天辟地的白光,照亮了浑浑噩噩的中国互联网。

    一个用来讨论同志影视和灌水聊天的简易论坛应运而生,它就是QAF中文站的前身。

    人们在这里分享QAF字幕和下载,交流网文、音乐、花絮和周边,甚至讨论线下的聚会活动。

    由于流量过大,服务器经常处于当机状态,管理人员也多次被请去“喝茶”。也就是在那个时候,QAF的演员们也知道了这个网站的存在。

    然而最长情的人可能都无法想到,这个完全建立在热情之上的草根网站会顽强存活到今天。时间拥有淘汰一切的伟力,QAF中文站却成为了那颗没被淘走的沙砾。

    今年是我们的第十六年,我们依然活着,而且蹦跶得不错——虽然步伐已不再轻盈,毕竟互联网的16岁相当于人类的耄耋之年了。

    让QAF中文站对抗时间伟力的,是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他们努力不懈怠,创造不占有;他们燃烧自己的激情和光阴;他们为性取向而来,为常人而留;他们信奉着同一个信条:中国同志群体应该拥抱反映自身的影视文化,我们有权利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故事。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一个真名。

    一部同志影视,从翻译、校对、插轴、压制到海报和文案,需要经过长长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依赖志愿者的自律和热忱。他们坚持挤出业余时间做重复枯燥的工作,哪怕工作内容是无人关注的性小众题材。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而在它们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后,又会有新的蜡烛加入,继续燃放自己的光和热。

    人们不会看到这个前仆后继的燃烧过程。事实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人们急不可耐的喊声:不够!烧亮一点!再烧亮一点!庆幸的是,绝大多数志愿者已经懂得平和应对这种声音。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因为见不得人间疾苦,从宙斯那里盗取了火种并且传给人类。QAF中文站对自己的定义从未超出“盗火者”的范畴。我们清楚知道盗版本身是对影视文化的一种侵害,我们从未享有对制作的影视资源的所有权。

    问题是,如果LGBT影视能够以合法的途径在中国传播,QAF中文站一开始就不会存在。当一种性取向被定义为变态时,反叛必然是一种常态。当莫须有的法规将LGBT影视笼统污为“淫秽色情内容”时,一定会有人站出来,为它们拂拭身上的尘埃。

    正因为深知自己盗火者的角色,QAF中文站施加了很多自我限制,我们宁肯戴着枷锁跳舞:

    - 我们拒绝通过影视资源获得任何商业利益,并且对任何插入广告的请求说不,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资质;

    - 我们减少对外宣传和推广,并且关闭了注册,因为“深藏身与名”更符合我们的做风;

    - 当电影节和使领馆将影视片源委托给我们制作时,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乙方,不但满足各种要求,而且谨守保密原则,绝不对外泄露;

    - 我们永远只做互联网上已经公开传播的内容,当导演因版权问题跟我们沟通时,我们总是无条件服从——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造火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性和目的性很明确的世界,但QAF中文站已经无欲无求了十六年,并且还将继续“佛”下去。如果说我们真有什么愿望——或者说理想,那就是见证自己的死亡。

    我们希望有一天,同志影视可以阳光普照,会有专业的影视公司引进和制作,以合法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大银幕和电视荧屏上;

    我们希望人们付费观看正版的同志影视,能够接受同志演员和主持人谈及自己的爱人,对性取向的讨论变得跟购物吃饭一样稀松平常;

    我们希望公权力知道,爱一个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不会毁掉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国度。

    当从暗到明的那天来临,QAF中文站将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已经制作的上千部LGBT影视剧欢迎自取,剩下的工作希望交给更专业的专才接手。

    一只鲸鱼如果到了生命尽头,它会离群索居,自己游弋到一片陌生的海域,然后慢慢下沉,沉到深不见底的深渊,这叫做鲸落。每一只鲸鱼的尸体都是滋养万物的绿洲,可以供养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达上百年之久。

    这个世界总需要一些鲸鱼般的存在,让人们可以安心的工作、生活和拥抱彩虹。

    一鲸落,万物生,这是我们留给中国同志运动最大的温柔。

     5 ) 《电视与彩虹史》随手记

    1⃣️六七十年代,性少数群体被污名为某党派的阴谋,艺人要么为了事业而表现的符合社会预期,要么就放弃事业回归自己的生活,艺人之间不会过问此类问题,多年之后恍然发现你也是同类。电视节目中此类角色均不得善终,哥伦比亚电台在小心翼翼中终于播出了第一个出柜的节目。

    2⃣️一场新闻直播中的打断,让同性恋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影视节目中少数群体在戏谑与讽刺里试探性前进;枪杀同性恋事件成为少数群体争取平权的导火线;首位同性恋议员的诞生让这个群体开始看到希望。

    3⃣️八九十年代hiv泛滥让同性恋备受关注和污名;纯女性题材的剧集让他们得到慰藉因为同属边缘群体;电视上出现的脱口秀和辨别雌雄类节目让住在郊区的人们开始认识这个群体,也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4⃣️千禧年以来,电视剧中出现的出柜情节、真人秀已经屡见不鲜了,性少数群体的“可见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遭遇的暴力也越来越多;性少数艺人面临的空间和选择也在拓展,是以普通人的身份是演绎一个既定的性少数角色,还是真实的再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相较于电影的“社交性”而言,电视这种媒介则更具“私密性”,它在结束一天疲惫工作后的客厅或者卧室里陪伴着人们,因而在启蒙、普及、纠偏方面更具优势。

    5⃣️最近十年,性少数群体已经在电视上“遍地开花”,我们看到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表演,它越来越接近我们期待的样子。但是2016年的奥兰多枪击事件倒让我们深刻的体验到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前进了两步,又倒退了一大步。我们必须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非常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争取到一点点进步。但是我们如果不去主动发声,那么什么也不会改变。不同阶层、不同取向的人应当去创造一个新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而非人们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都一样的世界。希望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故事,因为这就是它的职责所在:讲出事实。

     6 ) 《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分集小结与观后感(剧透向)—一个同性恋视角

    第一集:黑暗时代

    最初,同性恋在美国的电视中出现,是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与麦卡锡主义联系在一起,借由对同性恋的污名化迫害共产党人,并大肆宣扬同性恋等于间谍这种理论。在这里似乎能看到政客的惯用伎俩,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就利用政治手段整治他们,并且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让那些群体彻底禁声,最后只留下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让他们被抛弃和流放,因为那些与他们不相干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是工具和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任意捏造和包装。

    后来,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污名化,使性少数群体的处境陷入边缘,直到1969年石墙运动的爆发,被边缘化的同性恋仍然无法进入电视媒介中,只出现在报纸的报道中,并且眼光依然是充满偏见、不尊重和歧视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即使在影视作品中,一个人的行为稍微与人们对某个特定生理性别的人应有的社会性别的认知不符,就会被和谐。如果能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就被指派为反派角色。所以那个年代的影视出版与传播方都对性别和性向这种敏感的议题持有阉割的态度。这时这一切都上不了台面。并且在所谓心理学家的大肆渲染下,同性恋被视为不正常的,这加深了人们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并使他们愈发边缘化,就连成功的明星,都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性向,即使被八卦,也对自己的性向持一种自我调侃的态度,这是令人难过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那些与社会性别认知不符的角色以及同性恋作为电视剧中被调侃的对象出现。在这个时期,有责任感的编剧通过塑造正面的同性恋形象,顶着审查的压力,持续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随着真实的跨性别的个体走入电视的视野,那些社会中的跨性别群体逐渐被赋予力量,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像那些公开出柜的跨性别者一样勇敢,一样在这个社会中占有自己应该有的位置。而在同性恋群体方面,由于有了正向的电视文化输出,他们的社会环境似乎也得以缓和。即使在当时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中,一位同性恋者仍遭受非议,然而他直面自己的性向,不隐藏自己的态度却影响着美国的同性恋者,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为了自己而骄傲,活出自己真实的模样。

    或许在美国电视彩虹史的黑暗时代,我们仍能找到一丝丝希望。这就是追溯性少数群体被边缘化的原因。当然,这部剧里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面向。而当我们追根溯源,便很容易发现问题的所在。错的不是性少数群体本身,而是性少数群体由于一些原因,被有意识的丑化了,这根植在人性的深处,也就是对于与他们无关的人的伤害,而这群人,恰恰因为无法掌握话语权而容易被“使用”。这种使用,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圈,更扩展到整个社会。作为性少数群体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无罪的,是与他人平等的。作恶的不是我们,而那些心灵的负累,只是社会不断的洗脑和灌输。我们值得爱自己,也值得被爱。

    好在,这里还有一点希望。就是总有愿意对这个社会负责的人,做着他们本不必去做的事,为了自由和平等,闪着人性的光辉,理解并帮助着我们。还有那些勇敢做自己的人,他们常常传递给我们勇气,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他们的色彩也能成为我们的色彩。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不是在泥泞不堪的路上,踽踽独行着。

    第二集 改变:以电视为媒

    第二集以米尔克当选旧金山监督委员会委员开始,以米尔克被枪杀结束。

    哈维·米尔克,是美国第一个以同性恋身份当选政府公职人员的人。这里之所以以同性恋作为定语而没有放在句子最后,是因为他在参选之初就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毋宁说,他参选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同性恋的平权。关于他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在2008年的电影《米尔克》中看到。

    回到这部剧本身。由于20世纪50年代对性少数群体的污名化,带来的影响依然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脱口秀中,同性恋虽然逐渐出现在电视中,但是依然是以搞笑与讽刺的形式出现。同性恋成为了美国当时情景喜剧的笑点。这直接导致了同性恋群体自身的压抑,同时影响到社会的主流观念,认为同性恋群体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第三集 传染病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艾滋病开始在美国蔓延传播。最开始媒体将它报道为“男同性恋的罕见癌症”。当然,美国的CDC最初也是如此定义这种疾病的。因此,在80年代早期,美国人经由电视的错误引导,常常把同性恋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这非但是给同性恋扣上了疾病的帽子,同时也不利于疾病的控制,更造成了一系列关于同性恋者出柜的现实问题。在1985年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携带HIV病毒的感染者向他的父母出柜的经典一幕。儿子告诉父母我有艾滋病,父母难以置信,紧接着儿子似乎迎合父母的反应,自然而然的说出了自己是同性恋。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双重身份的压力被瞬间同时转化为对于家庭的双重打击。因为他们既不认同同性恋,也不接纳艾滋病人。在这个阶段,似乎大众认定了艾滋病就是只有男同性恋会生的病。也恰恰在于此,在于20世纪50-70年代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污名化与歧视,加剧了他们对艾滋病人的憎恨,尤其是感染了HIV病毒的男同性恋,认为这是他们罪有应得的。同性恋在他们看来本就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艾滋病刚好让他们消失。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冷漠,认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艾滋病都与他们无关。

    在这个阶段,艾滋病感染者想要获得应有的生存权。这催生了Act Up的诞生。在法国电影《每分钟120击》里,我们也能看到Act Up在法国的影子,他们几乎出现在与美国的同一时刻,做着同样的事情—要求政府正视艾滋病,并加大科研投入。因为政府和大众太习惯污名化同性恋,对于感染HIV的同性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无视。Act Up的行动是有效的,通过比较激进的游行示威,政府加大了投入。而且可喜的是,电视媒体第一次转播了Act Up示威游行的画面。让真实的感染HIV的同性恋者第一次在电视上被看见。这些示威游行的转播,展现了一个群体的真实的声音和诉求,并且通过电视让数以万计的人逐渐反思自己的看法,并影响了当时的美国人,美国人对艾滋病人和同性恋的污名与歧视在逐渐减少。

    然而,由于当时所认为的艾滋病与性少数群体的关联,影视剧作品对性少数群体的表达依然在逐渐收声。这时候一些有责任心的影视剧制作者开始在同样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中寻求突破口。在同期的美国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女性代替性少数群体发声,表达女性群体同时也是性少数群体本身的诉求。当然,由于艾滋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在这样的影视剧中,依然会有这样的桥段。在《设计女性》这部电视剧中,编剧把她母亲因为输血感染HIV病毒的经历放了进去。在收治艾滋病人的病区里,编剧听到护士说“你要是问我这种病有一种好处,它杀死的都是对的人”。编剧把这句话用在了剧里,并且表达了对这种偏见和歧视的摒弃。

    同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日间肥皂剧中,首次出现了青少年的男同性恋形象。而美国日间肥皂剧的受众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全职妈妈。因此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青少年性少数群体本身,更影响着家庭对自己孩子性向的接纳程度。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正向的突破。这个时期,脱口秀节目的兴起,也为性少数群体的平权带来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节目中,经常会请到真实的同性恋者,面对观众,开展辛辣的辩论。通过这种形式,受众们开始从7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接收到的作为调侃或反面角色存在的同性恋,转换为真实的活生生的同性恋,开始逐渐了解同性恋的真实生活,同时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察自己的生活。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系列类真人秀的剧开播,大体思路就是邀约素人在一个房子里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对话,制造张力和冲突。在1994年这个系列进行到第三季时,来了一位感染HIV的男同性恋者。在他们的相处中,这位感染者充分展现了他美好绅士的一面,让人忽略了他的性向,并让人为之着迷。也是在这个节目中,第一次有为同性恋举办的真实的结婚仪式登上了电视荧幕。让人们开始关注同性婚姻的问题。

    不过,这里依然有曲折。在90年代中期,PBS播出了一个新的迷你剧,里面依然设定了同性恋角色,并且有男同性恋的接吻镜头。这招致了美国家庭协会的抵制,他们甚至通过放置炸弹的恐怖手段促使电视台停播这部剧。因此,这部剧只好被搁置。但是于此同时,一部电视剧中终于有了一个真实的同性恋在剧中扮演同性恋......

    这集结束,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真实的人的力量。无论是Act Up的示威游行被放到荧幕转播,还是在TV Show当中出现的真实感染HIV的男同性恋,抑或是真实的同性恋在电视中扮演同性恋。这些形象都不是被编剧有意塑造的。通过自己为自己发声,每个人的声音会被更高效的传递,并且会尽量减少失真。而这样所引发的效力,也远大于仅仅是电视角色中出现的某个性少数引起的讨论度。毋宁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染。这种真实呈现的力量,让大众传媒的受众者进入现实世界中,以现实的视野探讨性少数群体的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反思的是现实世界,而非编剧的虚构世界。同时,一个个真实的性少数的出现,也鼓舞了那些在柜子里的性少数者,或多或少的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

    不仅如此,真实所表达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是把每个人的血肉表现在他人面前。让人们意识到,这些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从而会引发强烈的作为人类的共情感。这会迫使人们去思考,如果我是他,我应该如何做。或许消除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设身处地的站在他者的立场。

    我们应该感谢在美国电视史上那些勇敢站出来的性少数群体。而且我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让人勇敢的站出来,为我们这个群体,为了我们自己而奋斗。

    后记:作为一个同性恋者,我从不避讳我自己的性向。还记得当我把我的性向告诉我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室友,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他中学时期也认识一个同性恋,但是他觉得那个同性恋非常不好,因为一些性格和行为上的因素。因此他直观的认为所有同性恋都是坏的。可是通过我,他了解到不是所有同性恋都是不好的。同性恋也是普通人,也有好有坏。从此,他改变了对同性恋的看法。

    一个真实的人,确确实实的能影响身边的人对一个群体的态度。所以,come out of the closet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的能量,或许比你所想象的大很多。

    第四集 突破

    本集以艾伦作为明星出柜串联起开篇和结尾。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上仍然没有一个以主角形式出现的同性恋者。而在电视剧《艾伦》中扮演一个看起来“非常女同性恋”的同性恋者,正诞生于这样的电视环境中。或许是因为艾伦处在这样的电视形象中,却无法表现真实的自己。或许是她一直经历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否定的相互煎熬中,艾伦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借由《艾伦》这部剧中的角色,为那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自己出柜。她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因为社会中对于同性恋仍然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即使在那个年代,影视剧中性少数角色开始多了起来,但大多数角色都不能代表真实的性少数人群。艾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于1997年通过《艾伦》这部剧宣告了自己的女同性恋身份。果不其然,她的明星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出柜的任何甜头,看起来甚至比一个普通人出柜的代价还要高昂。她面临的打击不仅仅是家庭的,还是事业的,更是社会的。艾伦勇敢做自己,站出来,却因此导致她出演的情景剧《艾伦》因为收视率下滑被砍。而接踵而来的蝴蝶效应更是让人始料未及。艾伦公开出柜所带来的反应,也许会让性少数群体看到她的遭遇后更倾向于躲在柜子里,更糟糕的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仇恨从未结束。在艾伦出柜后的一年后,1998年,美国的一名男同性恋被仇同者杀死并血肉模糊的被挂在公路边。此事一经曝光舆论哗然,借由此,美国通过了反仇恨法案。也是在这一年,一部以异性恋女性和同性恋男性为主角的电视剧出现了。编剧的本意不在于教育观众性向平权,只是想单纯表现一个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一起的生存状态,以喜剧为核心。没想到却引发了强烈的收视热潮,这部剧确实影响了从普通民众到政府高层对性少数群体的看法。这部剧就是《威尔和格蕾丝》,从1998年到2006年一共播了8季,而且该剧于2017年重新回归,至2019年共播出了11季。毋宁说,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彼时的真人秀所出现的性少数群体,也并非再经过审慎的选择,而是更偏向于通过一个普通的性少数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发挥他们的特长。诸如9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个生存类真人秀,又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从英文名称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是性少数群体利用他们不同的才华帮助直人群体变革他们的生活的节目。或许在这个节目中,你可以通过几个男同性恋的影子看到所谓的男性关怀是如何影响着所谓的“主流群体”的。切切实实的,通过这样的节目,被边缘化了的性少数群体在“浸入”主流文化之中,并且影响着主流文化。

    通过上面和前几集的分析,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电视上的节目形式的嬗变以及剧集中角色配置、叙事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性少数群体对主流社会的改变。从内容上,性少数群体借由这种形式的改变,更多元的呈现了性少数群体的不同立面,荧幕形象变得更加完整和鲜活;同时性少数群体也可以灵活运用电视出现的各种形式,采取相应的行动为自己发声。

    回到本集的内容,在2000年美国改编了英剧《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使美国观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同性恋者的夜店文化和他们赤裸裸的性爱体验。或许如此,性少数群体的形象才真正完整起来。因为性的层面,从来都是一个相对隐晦的话题,当然在美国文化中或许开放一些,可是对于同性恋的性,在对待同性恋者都并不太开放和友善的条件下,可想而知对文化会产生多大的冲击。然而这部剧的编剧意图并不仅仅止于此,在剧终季,本剧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对于同性恋者的枪杀事件。这并不是剧中无由头的设定,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会发生并且真实发生的事。我们不该忘记的是,在2016年6月12日美国奥兰多的同性恋酒吧就真实发生过针对同性恋者的枪击事件,这起事件造成了50人死亡。或许比起中国,由于教会和法律的原因,在美国对于同性恋者的仇视更为激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发声。只有当我们将自己真实的表达,我们或许才有机会,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眼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罪的,有罪的是那些歧视乃至仇视,是那些污名和丑化。

    我之所以在这里列出以上两部剧的英文名,是因为Queer一词本源于美国人对于性少数群体的羞辱,而以性少数群体为主角的电视剧选择挪用Queer这个词,恰恰体现了它们的力量。那些电视剧制作者正是要用这种方式,给污名化性少数群体的人以最强烈的回击。也正因如此,Queer的使用风向和内涵发生了嬗变。

    在本集中,纪录片导演也着重关注了黑人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群体。随着关于性少数群体的创作内容的增多,美国开启了一个新电视台专门播放表现性少数群体的作品。这就催生出了关注黑人同性恋的剧,它的内核在于着重表现黑人同性恋的恋爱与性。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视剧不但受到黑人同性恋的青睐,也受到了黑人女性的强烈关注。或许在白人至上的世界中,黑人女性—作为同样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在黑人同性恋的世界中找到了共鸣。同样,由于1997年艾伦的出柜,女同性恋者也由此受到广泛关注。在2004年,美国第一次播映了女同性恋者为主角的电视剧。毋宁说这不仅仅是性少数群体的进步,更是对女性本身的一种解放。这意味着宣告世界,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女同性恋者的身心都可以完全脱离这个男权世界,从而成为自己的主宰。双性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遭受了和同性恋在更早时期一样的命运,在影视剧中双性恋不允许被提到,仅作为配角勾连电视的主要角色。对于双性恋的误解,类似于他们是不完全的同性恋或者不完全的异性恋。在那样的文化中,我们从来没有正视过双性恋群体的存在本身。而在2005年的《实习医生格蕾》中,终于出现了一个真实的双性恋,在剧中扮演双性恋并持续出现在剧集当中。这让人们开始正视双性恋这个群体,逐渐消除对于双性恋的误解。同时剧中一名同性恋演员也因为某些事件公开出柜。毋宁说他是站在艾伦的肩膀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本集以艾伦转型做艾伦秀为结尾。随着艾伦秀的成功以及时间的推移,艾伦的性向已经不再成为一件会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了,她和她的女友结婚,在大众眼里逐渐变得和异性恋结婚一样正常,她可以在她的节目谈论她的妻子,秀她的结婚戒指。对于艾伦基于性向的非议,似乎停止了......

    在观看本集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实习医生格蕾》中男同性恋演员的出柜。毋宁说他就是站在了艾伦的肩膀上。艾伦的出柜在1997年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她的事业也一度跌入低谷。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曾经没有一个公开出柜的演员,这位男演员是否可以这么顺利的出柜并且没有影响到他的演艺事业。或许一个勇敢的人,所做的尝试不在于尝试本身,而在于这个勇敢的举动产生的深远影响。你可以找到一个范例,一个模板,透过这个范例,你可以预知事情可能的走向,这样你便可以应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倍的勇气走出去。

    对于艾伦近来的境况,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是何以影响着性少数群体。在阳光出来的那天,我们可以不再阴郁和窒息,可以不去隐藏,开诚布公。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个勇敢的人为我们开拓。

    平权事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利用媒体,性少数群体影响着主流社会的看法;同时主流社会也回馈着他们的包容和接纳。虽然期间也会发生倒退,也会出现很多骇人听闻的事,可是或许我们终将可以迎来一场胜利。我们在政治课本中常常会看到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这样的字眼,而性少数群体的平权事业,也恰恰符合这样的规律。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我们去推进。

    到这里,我在这部剧里看到的,是真实、勇敢与力量。这三者从来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品质,也是我们为自己发声,所需要的有力武器。

    第五集 新力量崛起

    这一集是以21世纪开始有记者和主播出柜为开端的。这让人们意识到,新闻人不仅仅是新闻的播报者,更是有自我表达需求的人,这一点他们借由性少数身份呈现,也由此向人们发出了双重宣告:性少数身份只是他们身份的一个侧面,是构成他们情感和理性的一部分,这一点不容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抹掉。当然,这也得益于经历了性少数群体漫长的斗争,21世纪人们对性少数群体普遍的包容。

    2005年以后,电视里呈现出的性少数群体的样貌以及影视剧关于性少数群体的题材更加丰富。影视剧上首次出现了同性婚姻,开始思考性少数群体的家庭样态;关注到了美国非洲裔同性恋者在家庭和社区中的遭遇以及他们面临的压力;还有在性少数群体中对于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性反思,第一次有亚裔同性恋角色在影视剧中公开出现,并且是以一种非种族性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形式浸润在影视剧中。在深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星际迷航》系列,里面的同性恋演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种即使剧组人员都心照不宣的情况下都不敢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到2017年在该系列中出现了公开的同性恋爱情节,我们确实看到电视正以过去我们不可预知的程度展现着性少数群体。

    在21世纪初,《美国偶像》大热,然而直到2009年才出现一个真正与众不同的性少数者。他张扬的个性和表现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是最后他还是取得了那季节目的亚军。在他参加一个晚会的时候,他带来了一个非常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节目,在那个节目上他突然和男贝斯手接吻。这招致了争议。可是在那个时代,我们明明已经可以看到女明星公开在某些颁奖典礼接吻,然而只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同性恋,这一个吻就让他受到非议。这恰恰证明,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接纳度并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么高,在社会上,性少数群体的正常举动依然被当作异类。在新闻邀请这位歌手回应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把这个吻作为视频资料打上了马赛克......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在2018年,湖南卫视在转播欧洲歌唱大赛的时候,给六色彩虹旗打上了马赛克。似乎支持性少数群体,反对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在某些媒体人那里成了讳莫如深的事,只因为附和主流文化,就要让边缘群体消失。然而性少数群体分明没有做错什么,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或许也正在于那些一个个微小又重大的伤害我们的事件,有那些有意无意地压制和歧视,我们才更有必要表现出我们自己,为自己发声。

    在2010s,美国的电视剧开始展现性少数群体在校园遭受的霸凌现象。在那部剧中,主角恰恰在表演自己中学时代所经历的事情。在谈及那段经历的时候,演员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身为同性恋最糟糕的事,那些侮辱不是出于对同性恋的恐惧,而是侮辱别人最容易的方式”。这让我想起尼采的一句话,尼采曾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写到,“我们对他人采取最不公正态度的,并不是对那种为我们讨厌的人,而是对那种跟我们毫不相干的人”。或许很多人并非厌恶或恐惧同性恋,而那些侮辱性的行为恰恰根植在人性的深处,他们攻击那些与他们无关的人,恰恰是因为这些攻击非常安全,让他们笃定的认为这些声音不会反馈到自己身上。而我们发声的目的,就是通过表达真实的自己,说出自己的经历,让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意识到他们所带来的创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镜子,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这个年代,跨性别者也逐渐成为电视当中的主要角色。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的前几年,跨性别者仍然只是被编剧的固有经验附着着,让他们扮演妓女或者一些“下流”人物,给他们安排一个低劣的出身。只是即使在2010s,跨性别依然和其他性少数群体一样,在影视剧中的结局总是被塑造成悲剧性的。或许这是导演的无意为之,也许是有意塑造。可是这依然让性少数群体感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的被主流社会所接纳,至少性少数群体没有被当作普通人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而总被特殊表现与对待。这样的观点也在一部电视剧出现两个少年接吻画面而引发广泛争议的时候被证实。人们认为两个十几岁的年轻男孩因为好感亲吻彼此是不正常的,而在美国文化里,却早就看惯了异性恋少年的接吻画面出现在电视上,而这样的画面不会引发这类争议。在影视剧中这样的区别对待,实际上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荧幕外的人。

    同时,本集有大段描绘美国变装皇后鲁保罗的情节。鲁保罗在电视上洒脱的做自己,不仅影响了性少数群体对自我的认同,也带动了性少数群体讲出自己的故事影响其他人。这直观体现了传播带来的力量,它不是一个单一线性的增长,而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是媒介所勾连起人们的共情的力量,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某脱口秀节目的编剧公开出柜,创造了一系列关于性少数的作品并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出性少数群体的状态,因为这种方式更乐于被大众接受,而有了性少数群体把关的喜剧也不会让性少数群体受到冒犯,反而可以更着重的体现什么是尊重,这也影响着电视生态的变迁。恰如我们可以在美剧《摩登家庭》里看到的家族中的那个男同性恋组成的家庭,他们的第一幕戏就是在他们领养了一个越南小孩之后在回国的飞机上发生的令人捧腹又温馨的故事。他们是这部剧中的主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个家族常常在矛盾中孕育出温暖,毋宁说这个家族中的性少数家庭也是这个家族的矛盾点之一,而当矛盾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弥合这个出口后形成的温暖和爱以及把包含性少数群体的家族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并且引发观众的深思,并带入无数性少数人群和其他普通家庭的现实生活中,是一件比剧集本身更有意义的事。在这里突然想到我自己的故事,在我出柜后为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妈对于同性恋的看法,我给她播放了《摩登家庭》,让她看到了男同性恋。我妈第一句话问我的就是,“他们是兄弟吗”,我说“他们是一对”。老妈顿时默不作声。因此电视中的场景反映的常常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困境,而电视帮我们讲述出来。电视,除了价值的传播,也是帮助我们表达的媒介,为我们带来了故事,也帮助我们延续了故事,正如现在的我,出柜十年,依然在等待老妈的完全接纳一样。或许我的家庭状态,对大多数性少数群体来说已经感到满足,而我想要的不仅仅是让家人接受我是同性恋的事实,更期望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同样生命影响生命的故事也出现在跨性别者布鲁斯的身上,作为美国21世纪最热节目之一《与卡戴珊一家同行》节目中的父亲角色,她在2015年公开出柜,并且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收获了更多的支持,她从社交媒体上汲取了大家的鼓励,收获了勇气,并且广泛影响了跨性别群体和跨性别相关剧集的衍生。这些衍生作品又反过来影响跨性别群体和其他性少数人群,乃至整个社会对于跨性别的观感与看法,这期间的经历和前面几集叙述同性恋群体的历程类似,但是又多了一些新问题,诸如剧集中用顺性别者扮演跨性别而产生的刻板印象造成跨性别者在使用公共设施的时候遭致的误解与歧视等等。但总体上,这些剧集所引发的问题和思考都在帮助公众更了解跨性别群体,也帮助性少数群体做他们自己。

    本集还关注了酷儿群体,以一个酷儿演员反对性别的二元定义为开端。2017年这位演员正是扮演了一个被编剧定义为“非二元”的角色。当这位演员在剧本上读到了这个角色是用“they, them, their”来介绍自己的时候,这个演员找到了自己。这名演员也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以真实的“非二元”身份扮演“非二元”主角的演员。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在从业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故事,更是演员自身终于回归自己,灵魂回到了肉体的那种统一感和完整感。或许每个自我认同的故事都源于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思想与观念的分裂。而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找回丢失的自己。也只有把丢失的那部分找回来,我们才能更坦然、轻松和自由的生活。正如在这个故事中,演员抛开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而在我们认同自己和为自己发声的过程中,在影响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抛开性多数与性少数的对立,我们坚信所有一切的本质是“爱”,恰如在这个酷儿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本质是“人”。当我们追溯到事物最终的落脚点,一切便都迎来了解放。

    本集也是本片的尾声部分聚焦网播LBGTQ剧集,因为在网络时代,网络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平权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而片尾以2016年那场针对同性恋酒吧的枪击事件结束,更是在提醒着我们,虽然美国的性少数平权取得了巨大进展去,但针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甚至仇恨远未终止,这场平权运动还远未结束......

    在我看来,这一集更深入的表达了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电视是如何更细致和全面的展现性少数人群的。这固然和人们对性少数群体观念的改善有关,通过这种改变,电视创作有了更自由的空间。电视作品的生产者不仅挖掘不同性少数群体内部的微观社群,而且更加倾向于性少数群体的内心表达。在影视剧里,他们不单单是一个符号或象征,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遭到凌霸会痛,遇到喜欢的人会爱,不被理解的时候会气恼,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挣扎怀疑。毋宁说,这个时期美国的影视作品开始注重对性少数群体的人文关怀。而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从1950年代—2010年代漫长的六十年,无数人的勇敢发声和真实展现,无数的社会事件的堆叠所发生的改变。我们不该忽视电视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当电视是作为美国特定年代单一和主流的传播方式的时候,那种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更不应忽视人的因素,性少数群体制造并且参与各种社会事件,被看见被播报,才能拥有影响受众的机会,才能全方位真实呈现自己的生活,也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大众意识的改变,推动我们的平权事业。然而,这个事业或许是没有终点的,毋宁说,这个世界只要依然只被允许存在一种主流文化,只要其他生活方式依然得不到尊重,只要我们依然被确实地边缘化,只要这个社会依然有歧视的声音,仇恨的行动,我们就要不懈的为自己发声。

    最后想说的是,电视或许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传播媒介,而它所孕育的东西,它所囊括的内容,却又充满了真实的表达,带来真实的影响。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因为媒介的联结凝聚在一起,我们不应小看每一种传播渠道的影响力,我们也不应忽视我们作为人本身固有的能量。或许美国电视与它书写的彩虹史,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表达呈现自己并影响他人。我想这里最重要的东西除了在第四集观后感中提到的那些,还有就是真诚。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认同自己,并且真诚的把自己的每一面透过媒介或者社群用心去展现,总能推动事物发展更进一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足够坚定,我们所拥有的力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这里想表达的,就是我们都具有共情能力。通过共情,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影响他人;也是通过共情,别人想要了解我们,并且逐渐理解我们。在这样的事业中,我们无需妄自菲薄,身为性少数群体的我们,正是因为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才变得更丰富:也是因为这样,我们为性少数群体奋战并非天赋的使命感或另一种苦难,而是我们更容易走上自己要走的路,追寻到自己的方向,并且以此为基点,踏上了使我们完整化的捷径。所以,我们为自己而骄傲。Be proud of yourself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时时刻刻在践行的自己的人生。

     短评

    通宵刷完,第2000个看过的人( ͡° ͜ʖ ͡°)

    6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看完忍不住想找一找中国电视电影里,有没有贴近我的生活的LGBTQ作品。仔细想一想,我国的作品好像都特别脱离生活,即使主流电视电影也是如此

    11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2020年的赛璐璐壁橱。这个纪录片简直像是个豆列,记录了我十年来看过的所有有性少数群体角色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全程激动不已。

    15分钟前
    • gansen
    • 力荐

    有趣的题材,失败的叙述,很流水账,前面两集时间线又是乱的。掐掉一部分并无必要乏泛可陈的人物访谈而多放一些影视中的经典片段会更好。感受到主创团队在对社会和文化冲击上的毫无野心,使得全片比起说lgbt运动,更像是gay们的自怜自悯。我不知道在全片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却突然cue到中国,且一个资源分享为主的论坛被形容成political有什么值得激动的——天真的中国基佬们。

    16分钟前
    • 浮白
    • 还行

    美国电视节目中的LGBT平权史。第3集(以上世纪80年代HIV为主题)可能是最打动人心的一集。这一集留存的那些珍贵的电视画面或者已逝的基友。几度落泪。“我认为从那时起,一个电视节目(尤其是面向年轻观众的)电视,如果没有LGBT的角色,我们还能称之为真实的吗。《真实世界》告诉我们,没有的话就不真实”(by:达斯丁·兰斯·布莱克)

    21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LGBT,Lesbian≈Gay>Bisexual>Trans,这便是LGBT题材在小荧屏上的发展历程。好在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反观大洋此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何乡而求索?

    25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推荐

    Apple TV+实在太炸,Wanda和Wilson刷爆人缘卡,几乎线上有点名气的LGBTQ演员、电视人还有在历史上留名过的节目/剧集/事件都差不多以各种形式出镜了。但很多内容很容易轻松想起早前IMDb配合骄傲月写过的一个专题,所以像在用梳理知识点的方法罗列那篇文章,而缺乏了更进一步的分享(如有机会单独撇开很重要的作品独立成章,会更有意义与深度)。从一句台词的挣扎,新闻节目的正视,直人诠释的影像,剧集出柜,真人秀涉及,配角再到主角。每一步都凝聚了整个社群所作出的伟大努力和不顾一切的勇敢,而这个节目就是最好的致敬。珍视电视的力量,尊敬这个“武器”。【Ep3 “你不能抹去我们”/Dr.Ruth/Ryan哥哥 Ep4 QAF中文站 哭】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A】强烈建议我国改拍一部《从明到暗:电视与彩虹史》。

    34分钟前
    • Cardinal
    • 力荐

    哭了5集

    3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不要一口气看完,一天看一集,保持共情,保持专注,珍惜眼泪,第一集dark age 就是哭着看完的 哭的或大或小 感慨万千TAT E02 本来前面觉得这集不好哭,到最后为了Milk的White night riots让人止不住流泪,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是如此“无耻”地享用先辈用血泪和实际行动争取来的现有成果。以史为鉴,我们得到了什么?感觉LGBT史我缺课太多了 除了S4 每一集最后都忍不住哭泣 同时也思考了很多 写了长评

    43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力荐

    光是从纪录片本身看都觉得LGBTQ除了G以外的visibility有多弱。。。。(记一下,美国从将同志视为犯罪到同性婚姻合法用了40年时间。乐观如我,觉得有生之年还是能看到国内同婚的那天。

    48分钟前
    • zy_
    • 推荐

    和看赛璐路壁橱一样,我都恨不得拿个小本本记笔记了 @QAF中文站 so proud of you!

    52分钟前
    • 力荐

    美国同志电视史,标志性事件都涉及到了,qaf中文站出圈。

    54分钟前
    • 鹿鸣之什
    • 力荐

    真希望未来的未来的未来的未来的未来……,我们中国大陆也能有像《赛璐路壁橱》的电影纪录片,像《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的电视纪录片。另推荐下关锦鹏导演的《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EP4→彼得·派格 Peter Paige(《同志亦凡人》演员):我坚信,电视是一种武器,需要小心地使用。你知道,现在中国的···主要的同性恋政治网站(?)···叫做同志亦凡人中文站。有人把全部的碟片加上中文字幕免费放上网。它变成了一种现象,它成为了一个人们聚集的地方,它是他们故事中的燃点,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公开的性少数运动。关于《同志亦凡人》,我最喜欢我说过的一句话,“他们为同志而来,为常人留下。” 我认为这深刻地反映了电视、在此时此刻、在我们的文化叙事中的作用。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谈起美国的LGBTQ电视史,总有层隔阂以至于难以共情,但看到从《同志亦凡人》到QAF中文站的那一刻,才有了自己的参与感,真实泪目。

    58分钟前
    • 大洋洲
    • 推荐

    相比其他媒介,电视一直是最平易近人的:读书需要智慧,观影需要时间,而电视,只要打开开关,它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像自来水这样。也许正因为这种平易近人,它一直被看作是平庸、媚俗和低智的代名词。但也正因为这种亲近和陪伴,它成为无数人生命中最垂手可得的信息来源,进而成为侧面记录社会变迁的标尺。这部剧讲性少数群体在电视媒体上的50年历程,也同时讲述了五十年来社会对待性少数议题的步伐和历史。作为纪录片,它的精神内核和apple在某种程度上遥相呼应:前所未有、挑战传统。当然,屏幕仅仅是时代的小小缩影,这50年的巨大变革肯定少不了报纸、书刊、电影、音乐、艺术等等其他媒介形态的助力;半个世纪的宏大尺度,也绝非短短5集时长能够囊括的。但能够以这样的方式重温历史、见证进步,我作为电视观众,非常骄傲。

    1小时前
    • 恶隐息烙
    • 力荐

    四星半。感谢同志亦凡人小组。看到了许多我喜欢的节目《幸存者》《老大哥》《鲁保罗变装皇后秀》等。在为他们的奋斗和改变欢欣鼓舞的同时,我还在想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做到?四十年后可以吗?

    1小时前
    • 乍暖
    • 推荐

    小荧幕上最好的我们。每一部剧、每一个吻、每一次出柜、每一段爱情与性都在创造历史。为同志而来,为凡人而留,感谢QAF改变我的人生。想不到十六年过去了,这部剧的主创还记得中国有个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当然也侧面证明了我们有多顽强,绝不轻易狗带~~~~~~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lesbian的占比还是一如既往的少…真是遗憾,感觉80%都是gay gay gay,even for trans,从男变女的比重也比女变男多大概90%,still a man-dominated world…

    1小时前
    • JC
    • 推荐

    看一遍吧,朋友们

    1小时前
    • 心生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