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8

    主演:梁文道 

    导演:谢徽 

    猜你喜欢

     剧照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2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3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4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5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作为一档读书节目,从日到夜,不一样的“街头”,邀你共读中西方经典书籍,以梁文道的视野及关怀,体察一本书的多个面向, 致力于为广大网友读者提供一份有深度、个性化的精神食粮。  每当我翻开一本书,那就是一段旅程的启始。踏上未知的领域,便知道天地宽阔。途中种种遭遇,是有待解读跟诠释的密码。所有的旅者也都是读者,因为阅读和旅行其实是同一种姿势。打开全部的感官,并且认真地消化和思索自己的见闻。出走,就是为了要做世界的读者。

     长篇影评

     1 ) 写作的黑夜

    这是道长讲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写作的黑夜,史铁生因为身体的原因,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空间有限,但是他如何能够保持创作的灵感呢?或许依赖于写作的黑夜,并不依赖于大众传统的视角,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悟和思辨,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难得。读的史铁生的作品很少,等到把小波的作品看完,再看一下史铁生的作品,再进行补充。

     2 ) 梁文道,国产文化类脱口秀之王

    最近开播了好几档打着文化综艺名头的节目,边用流量吸引粉丝,边用创新形式改编文化加以传播,效果自然是不错。
     
    最起码,它们都做到了传播二字。
     
    但,这些节目若是放在一个人面前,头顶的“文化”帽子恐怕就要斟酌斟酌了。
     
    米姐说的这个人,就是梁文道(以下统一简称“道长”)。
     
    跟着他一起强势出镜的,是从1月份开播至今,依旧以豆瓣9.6的高分稳居国产文化类综艺头把交椅的——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道长这个节目,是读书的。
     
    很纯粹的,仅仅一个人,走在夜间的街头、巷尾,地铁、公交,拿出一本书,逐句解读它背后的故事。
     
    不过经过三季的历练,《出走季》的道长,将脚步迈出去了。
     
    讲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他去了北大;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去了地坛;讲《丝绸之路新史》他去了敦煌.......
     
    就像他开篇说的,想以此崭新的方式唤起年轻人的信仰。

    毕竟,很多年轻人手里早已被各类电子产品替代(好吧,包括米姐),看书、读书的时间本就不多,若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更是奢侈的要命。
     



    对于历史的遗忘已经成为了常态,而这恰恰是我们这辈年轻人最不应该失去的。

    从结果来看,道长的这次出走,没下错棋。
     
    作为一档单人文化类脱口秀,《一千零一夜》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前两季的《晓说》。
     
    (最近两季,《晓说》俨然转型成了访谈节目,豆瓣评分也一路狂掉)
     
    同样是讲历史、讲文化、讲传承,但看下来你会发现,这两个节目完全不在一个lever上。
     
    我说的lever是指——方方面面。

    文化人VS音乐人。
     
    道长是生在香港,长在台湾,业在香港的职业作家兼传媒人。
     



    高晓松是生在北京、长在上海,有着文化底蕴深厚家族的音乐人兼文学爱好者。
     
    生活背景不同,自然影响了两人成年后的认知。
     
    比如现在看到的道长,读百家书,各种学科都有涉猎,虽广却不是样样精通,立场偏激进,懂调侃、知礼节,他看中的,一直都是社会动态,家事国事天下事。
     
    而高晓松,本身因为音乐人气质自带的自由散漫感让他综艺人的身份更被人所熟知,相对于道长,他更像是一个百宝库,拿朋友的一句话解释——地摊文学之王。



     
    再简单点,道长走的是主流文化路,高晓松(以下统一简称“大紧”)非主流。

    所以,当这些深入骨髓的东西放在节目里面,呈现出的是两个极端。
     
    一个静谧精致,一个随意海侃。
     
    道长在夜间的路边一镜到底,大紧在厂商赞助的场地随意一坐;
     



    道长每期一本经典书籍,大紧每期一个热点题材;
     
    道长一期一身搭配,大紧一套衣服混搭好几期;
     
    道长的叙事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每每讲的书籍都能针黹时弊的结合现实社会展开,勾起你对阅读的欲望,很多人会因此将道长的书单copy到自己的计划列表里。
     

    第197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二) 伪文青的媚俗

    大紧恰恰更像是一位肚子有货的街边老大爷,甭管真假,故事说起来一套套的,当即是普及了一堆你不知道的小常识,但节目结束,能记起来的却没有几个。

    这样的状态,就又和两人各自的初衷有关了。
     
    熟悉道长的应该知道《开卷八分钟》,用8分钟的时间挑选出书中最精致的部分加以推荐,7年时间,道长推荐了不下1000本书,转录成的MP3更是成为了一众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14年底节目停播后一年,《一千零一夜》出世。
     
    照例是站在大众娱乐社会里日渐减少的纯粹阅读时间的位置上,为的依旧是让年轻人更多的关注到本质的书籍,去学习了解深入文化历史,提升自我价值。
     
    这是入世。

    听着操着一口温柔港普的道长给你讲着胡适、新青年,告诉你“90后的你其实也就是当年胡适差不多的年纪,同样的90后,人家新思潮、搞改革,你又在做着什么呢”?
     



    而大紧,他仅仅是站在了局外人的立场。

    这从《晓说》一直沿用的slogan“世界依然很大,大到可以晓说”就可以看出。

    节目的框架本身就是闲聊出来的,也没有极强的目的性。
     
    他做的,只是将琐碎的故事拼凑成一个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比如他讲奥斯卡“你不能说它完全公平,但也不能说它是‘黑幕’,它是有一套制度,去保证它的运行。如果是特别好、能服众的电影,是应该得奖的;如果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它更保护那些懂得游戏规则的人。”
     
    你不需要去反思,不用去愧疚,一笑而过后鼓掌说“这人真博学”就够了。
     
    区别就在这里。
     
    如果《一千零一夜》是夜间孤身的一碗鸡汤,那么《晓说》就是一场闲来无事的小型讲座。
     
    没有人能抗拒的了道长的真诚,当一个人不在乎名与利只为现世本身奔波时,他就赢了。
     
    借用《出走季》花絮里的一段对话
     
    冯先生: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
    得有点韵味
    道长:对,还是希望能做到这样


     3 ) 思维的分量,你,真的懂吗?

    开始看这个节目是个偶然,先是偶然点开了《圆桌派》,忽然看到了小时候凤凰卫视上《锵锵》熟悉的身影,感觉十分亲切,那时候总是在吃饭时,当我争着要看动画片时,妈妈总会拗着我去看那三个人的谈话节目。当时觉得窦文涛还有点意思,而文道和子东这两个人总是扯着我从没听说过的知识说着我也听不懂的话。后来家里收不到凤凰卫视了,《锵锵》也就自然从我生活中消失了。

    后来忘了哪一天听说《锵锵》停播,虽然本身对节目没什么感情,但毕竟它曾经和我童年的某些记忆交织在一起,知乎一搜,偶然发现了“圆桌派”三个字,于是,在一个不想学习的慵懒的下午,我开启了至少我觉得在我目前的大学生活中极其充满意义的一段思维旅程。

    就是《圆桌派》让我突然对“文艺”与“哲学”这两个我以前甚至颇有鄙夷的词汇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而在圆桌派常坐嘉宾中,梁文道则是那个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也就是这样,我突然迷上了这个和我父亲一样大的男人。他的渊博的知识,他对人生特有的体悟,他那儒雅到极致的谈吐,总让我觉得他不属于这个时代,他或许本应该是魏晋时期风流的文人骚客,但却少了很多那个时代腐儒们常常具有的傲慢偏执。他谦虚至极,一直以一颗理性包容的心面对俗世大众,而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他就像一条小鱼永远游在属于自己的那一泓清泉中。

    《一千零一夜》就这样顺理成章地突然进入我的生活。每每看完一集,总会给自己留下很长时间去消化思索,思考人、生命甚至宇宙,而这些确是曾经我不曾想不敢想甚至耻于想的。作为一名理科生,一名受了十几年科学文化教育的人,唯物主义早已深入骨髓,然而曾经以为颠扑不破的对世界客观唯物的观念现在却逐渐在我心中动摇。宇宙是原子组成,人是细胞构成等等,这些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的科学理论又是否真的是对我们生命有意义的东西呢?不可否认正是这些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代医学大大延长了我们的寿命,然而作为一个必将灭亡的存在,这些又对我们有多大价值呢,虽然科学治好了你的病但你终要去死,这么一看人倒是很有趣,总是在刻意逃避那些必然最终发生的结果。可既然生命终有一日会枯竭,死后又没有超越肉体的灵魂存在,那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生活更好?可这真的对于你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意义永远是一个最让人头疼的词汇,你并不明白人类一代一代的循环更替到底是为了什么?同样你也不明白你小时楼口那颗大杨树年复一年枯燥无味的站在那到底为了什么?你不明白而且越想越不明白,直到某一刻你恍然大悟:人生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呢?宇宙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呢?那些为全人类而奋斗的振奋人心的话无非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天性使然,可既然连人类的存在都无法找到意义,那那些在任何时代都通用的道德观念又何尝不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诚然,上述类似疯子搬的话语也一样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些思考却让我对人生的本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道长讲史铁生的那一集,史铁生的一句“人不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而写作”深深震撼了我,其实这就是人生,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自我麻痹,让自己忘记终将离去的事实,而实现此事的方法便是工作生活,如果非要加上一个定语,那就是成功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而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那一刻,你却也完成了这毫无意义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让自己快乐。

    说了这么多,也终究是个人对哲学浅薄的理解,也是个人的节目观后感。一开始不知该如何起标题,后来与大学同学讨论到了中美的贸易战,进而联想到了不同学科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被唯物主义充斥的社会,人们永远在意的是学科的社会实用性,永远在意的是最大价值和最大利益,可思维和精神却在渐渐被人忽视。哲学家被人叫做疯子,哲学系在大学学科中的地位也逐年下降。当哲学被等于马克思主义,当思想的分量变得轻如鸿毛,当迷茫和虚无主义深扎进每个人最深层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只能发出信仰已死的感叹,却殊不知我们正是这一切的缔造者。

    不管怎么说,《一千零一夜》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也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智慧。我喜欢道长,喜欢那个走在大街小巷一个人对着摄像机娓娓道来的文艺中年,喜欢每集开头那段优雅空灵的配乐,也喜欢摄影师充满诗意的取镜。虽然偶尔过于在乎逼格,而忽略了影视作品最为基本的摄影常识,但我已经不能再满足了。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一个文青的无病呻吟,生活还是在那,还是要为了某些公认的价值和意义去奋斗。不过,偶尔一个人能在黑夜中静静的想想,真的挺好。

     4 ) 第六集《大唐西域记》观感

    佛学太过庞杂,我没真正读过什么佛经,只寥寥的看过几本佛学的科普书,类如《佛祖都说了些什么》、《思辨的禅趣》、《佛学是真的》,以及一些杂文碎字的只言片语,每当我读到关于佛的,我都会把对佛的理解进行核实更新,于是我心里大概有了一个我理解的佛法。

    真正觉悟了的佛会做什么?会不吃不喝打坐至圆寂,因为一切皆空,就连吃饭的动念也是虚妄的。

    那为什么入了佛门的人要修行?因为刚入佛门,你只是粗浅的理解佛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渗透入你的骨髓,所以你虽然表面上明白诸行无常,面对美女你还是会心有荡漾。所以要修行,修行就是逐渐深入理解佛学,真正觉悟,也就真的从心底无动念了。

    为什么玄奘那么执着?因为他深入学习佛的过程中,自己还有一堆困惑没能理解,却没有经书可读了,所以要去取经。

    玄奘的困惑到底是什么?是万物皆空与轮回的矛盾。都空了,是什么在轮回呢,我的理解是,是最基本的粒子在聚散轮回。

    玄奘取到经之后,是否解答了困惑?我想,他应该是旧困惑没了,却多了更多新困惑。所以他还在修行,他还要回国,他要渡人,而渡人就是修行,他要译经,因为他觉得真正的道理必定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而不是翻译成汉文后就不是真理了。

    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我也不知道这样理解属于哪宗哪派,总的来说佛学在我看来是一种退守哲学,即生活给了你最最不幸的状态你也还能拿它来指导自己的哲学。老庄也是退守哲学,儒家却是前进哲学,追求好上更好。

    此外,出走季表面上是出走了,可读的书反而没有原来黑夜中的天马行空、在思想的世界里畅游的感觉了。

     5 ) 观后感之大唐西域记篇

    玄奘西行路线

    在看西游记时曾觉得唐三藏迂腐,虽知道那是小说里的人物。但除此之外,我对此人的印象便寥寥无几了。

    看过梁先生对《大唐西域记》以及其背后故事的讲解,我开始为玄奘法师感到了悲凉之情。他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优的天才,为了佛法的“空”和“有”的“真相”不辞劳苦远行印度,期间经历各种艰辛险难,也在那烂陀寺光彩夺人。最终带回了《瑜伽师地论》以及其余经书。

    玄奘回到中土后开始执手译经,试图改造中文,一心想将书中印度语的思维与含义精确表达出来,将佛法传给天下人。可惜,天下人无法明白其中晦涩难懂直言究竟为何义,更不懂玄奘法师此番呕心沥血背后的意图。舍弃佛学真理的探索,浮于表面的“南无阿弥陀佛 ”更像是一种类象征主义的东西吧。

    玄奘穷尽一生的求索,大概随着其寂寞的执念飘散在西凉的一抹黄土中。

     6 ) 阅读是门本事

    一个好节目也要像一个好产品,不是对高日活趋之若鹜,就是创造低频多场景拉动流量。

    《一千零一夜》在前两季对我来说都是前者,但是第三季开始,成了后者。

    因为我发现花再多钱跟着“知识付费”搞先进,也改变不了我没有知识,脑袋里一贫如洗的事实。

    每天追更,反而不如偶尔点开,刺激一下读书欲望,来得开“屏”有益。

    这一年家里的书越堆越高,看过的影视综艺一直没少。想着看完这部《黑镜》就去把《铁币》读完,然而直到睡觉前,我已经转去《废柴舅舅》,在“哈哈哈哈哈”里,结束了充实而完美的一个夜晚。旁边的博尔赫斯等一众书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在我枕边陪我睡觉这一个功能。

    空虚无聊的时候,“要不要看点书”成了夜深人静的纠结主题。我们越来越焦虑,本希望读点书能减少焦虑,可是书都买好了,发现自己自己更焦虑了——我他妈这一晚上又干了什么?这书得看到新闻联播停更么?

    以前每天早晨起床,晚上刷牙洗脚,总要打开FM、得到之类的付费课程,想着读书读不进去,听人家讲讲多少也算有所精进。

    谁不知道呢,这样自我安慰这不过是对自己的懒惰纵容罢了。

    因为阅读真的是高难的体操动作啊!在文字里助跑、在词汇中跳跃、在意象和冗长铺垫里旋转晕眩。偷懒少练习一次,多一点时间看看影视综艺,一样和别人侃得火热,胸前的 “social小王子” 奖牌越来越多,完全不会失去什么。

    像是在进化过程中被基因遗忘了,我的阅读能力。从生下来,就喜欢坐在电视机前、喜欢抱着手机。阅读和思考成了额外需要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技巧。

    可不是需要练习吗?

    看什么书?怎么看书?这本书哪些章节需要精读,需要在什么视角下才能真的读懂?那本书需要配合若干本其他的书,才能补充自己的知识架构。看完了这一本两本三本四本望着天,你心里真的有顿悟在心里连成线了吗? 问问在拥挤地铁上看书的双肩包青年,又有谁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呢?

    所以才有“每天听本书”这种“得到”式的幻觉:哇,一天我就能看完一本书的知识了,积累也还是有捷径的啊! 听别人的读书感受,感同身受,误以为自己阅读了也会有一样的顿悟。别人的东西,轻松的装进自己的腰包,终究还是别人的东西。

    别人咀嚼过的食物喂给你嘴里,恶心是恶心,它容易啊,习惯就好了。

    只是有些乐趣,被随机撒落在某页字里行间,在某个发呆的早晨,像豁然阳光被吹得四处溃散的阴云,不自己阅读的我们,是无缘感受了。

     7 ) 哇哇哇

    先把短评贴一下。

    半年前尝试看了一下,安静祥和,没有有趣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火花,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完全看不进,弃之。 这两天忽然想到这个节目,再次尝试,一模一样的节目,居然看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不爱吃香菇,长大后有一天忽然爱吃了且持续喜欢。 这大概率就是一种缘分,时间不到不必强求,在合适的时间接受即可,无需抗拒。

    道长所宣扬的独立思考及反思精神每每听到都会有一种哇!哇!哇!的感觉。

    好想下载保存下来啊,总觉得以后会看不到了,是我想太多吗?

     8 )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道长的节目一直是我的珍藏也是我的书单,越来越难静下心好好阅读的我从这里汲取营养,私心里并不希望它真的“火”起来[皱眉]因为担心利益驱使下的迎合大众口味😳。

    喜欢道长穿着标志性的黑色斗篷外套戴着英伦黑色礼帽手拿一本书,仿佛是一个身在红尘中的侠客却又更像一个游离于尘世的智者,在夜幕下不疾不徐的走过市井街头或地铁人流,娓娓道来对于一本书的见解和观点,间或调皮的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喜欢他的风格,喜欢它的“小众”。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短评

    【2018.115】

    1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非常喜欢/钟意《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的北京篇和敦煌篇;京都篇就稍作了解也是和中国有关的呢…梁文道,人如其名,(梁)姓知识分子有(文)化有品味地娓娓(道)来…京都篇

    12分钟前
    • 🌻樂芃☯️
    • 推荐

    模式更新,以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两位先驱开头,振聋发聩,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回顾胡适、鲁迅们了。非常喜欢每期节目后面的花絮部分,添了几分烟火气。

    16分钟前
    • 南方的北瓜
    • 力荐

    这一季的想法真是吊炸天了!比前两季都出色,一个文化节目,做到第三季竟还能更上层楼,不禁让人觉得看理想整个团队都牛逼闪闪,闪闪发光。

    20分钟前
    • 悄悄一线光
    • 力荐

    鲁迅的小说不适合未成年人读,只有经历过很多事 读过很多书 走过很多路 见过很多人 之后,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后,才能懂得他的好。可惜的是,那些歇斯底里的呐喊,被掩埋在装睡的呼噜声里了。

    24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你是大千世界众生万象中的一粒尘埃,你掠过消失的身影深受我辈敬仰。

    25分钟前
    • 无邪小神
    • 力荐

    “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有点韵味对,还是希望能做到这样”

    26分钟前
    • 阿难
    • 力荐

    出走,去北京,去西域,去伦敦,去京都。

    28分钟前
    • 钵中衣
    • 推荐

    专治失眠的《一千零一夜》终于回归了。就看他像布道的传教士又像呓语的梦游患者,在巷弄,天桥,地铁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袭素衣一本书,在夜幕下喧嚣的人间烟火气里,娓娓道来。

    33分钟前
    • 阿牛
    • 力荐

    道长的出现简直是每年小屏幕上最大的指望!

    34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终于等到道长了,激动的想哭

    39分钟前
    • 晴天☀️
    • 力荐

    继续挑着看哈哈,道长

    44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不是节目有多厉害,当然是很厉害了,是国内同类型的没有。

    48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出走季评价偏高了,个人感觉不如以前,评分高可能因为这种节目太少了

    49分钟前
    • 黑择明V
    • 还行

    希望出走季能来成都读一读李劼人,巴金。

    54分钟前
    • 小江湖骗子林羽竹
    • 力荐

    等了一个学期,你们终于回来了!说好的一千零一夜,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是一千零一夜

    56分钟前
    • 天造地设般难得
    • 力荐

    已经第三季了,还记得当年道长说的那一句,我们会一直读下去,直到海枯石烂……

    60分钟前
    • 我执
    • 力荐

    等待了半年,新一季《一千零一夜》终于播出了。2018年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101周年,是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前两期节目就从这两位80、90后大师讲起,面对这几年火起来的“女德班”和一些反智媒体,再读胡适、鲁迅真是再好不过了。

    1小时前
    • 影杂志
    • 力荐

    听梁叔叔读书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希望理想国越来越有钱 装更远的逼

    1小时前
    • 青年瘦白鼠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