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杨之后

    杨之后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21

    主演:科林·法瑞尔,朱迪·特纳-史密斯,曾晶莹,贾斯汀·闵,奥拉·卡西迪,里特奇·科斯特,萨莉塔·乔德霍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Ava,DeMary,Adeline,Kerns,Ansley,Kerns,海莉·露·理查森,王李,布瑞特·迪尔,伊芙·林德利,娜娜·门萨,黛博拉·海德瓦尔,泰勒·奥特加 

    导演:郭共达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超清

      猩球崛起:新世界

    • HD

      切尔诺贝利·禁区电影版

    • HD

      首尔怪谈

    • HD中字

      入侵脑细胞2

    • HD中字版

      铁血战士4

    • HD

      复仇者联盟

    • 抢先版

      她来自未来 一百年以后

    • HD

      巨齿鲨2:深渊

     剧照

    杨之后 剧照 NO.1杨之后 剧照 NO.2杨之后 剧照 NO.3杨之后 剧照 NO.4杨之后 剧照 NO.5杨之后 剧照 NO.6杨之后 剧照 NO.16杨之后 剧照 NO.17杨之后 剧照 NO.18杨之后 剧照 NO.19杨之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杰克(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和卡雅(朱迪·特纳-史密斯 Jodie Turner-Smith 饰)收养了名叫美香的华裔小姑娘,为了美香能够接触属于自己种族的文化,杰克购买了仿生机器人杨(贾斯汀·闵 Justin H. Min 饰)。之后,杨成了美香最好也是最信赖的朋友,同时也成为了这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卡渐渐长大,而杨也因为零件老化等问题,机能发生了故障。杰克想要找人修好杨,但因为杨是一款“二手”的机器人,所以自然没有任何的售后保障。杰克通过特殊的手段获得了记录了杨自出厂以来全部记忆的内存条,在播放这些画面的过程中,杰克发现了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记忆。

     长篇影评

     1 ) 《杨之后》: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是什么让你成为你?

    是什么让你时常怀念另一个人?

    是你看过的窗外阳光明媚,是你路过的大树绿叶葳蕤,是你藏起来的暖风春雨霏霏;

    是你们呼吸过的沁人心脾,是你们摇摆过的轻舞飞扬,是你们挥不去的羞涩细语喃喃。

    大概东方人最能感受、理解并细腻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内敛的情感。含蓄,是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杨之后》出色地演绎了东方文化视角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生。

    在未来世界,一对美国夫妇,爸爸白人,妈妈黑人,收养了一名华裔女儿Mika,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他们买来一台机器人助手“杨”。某一天,杨突然宕机了,爸爸想尽办法修复他。当杨离开之后,他们才发觉杨已经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寻找修复方法的过程中,杨储存的记忆也逐渐被爸爸和妈妈看到,他的过去不再是空白,他也有他的故事。

    好的电影能让人忘记标签,种族混合的家庭,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克隆人,每个标签都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成为背景。导演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科幻只是故事的壳,人的情感才是故事的核。

    杨的记忆被一点点挖掘,我们也跟着爸爸逐渐走近杨的过去,带着好奇,带着不解,最终,带着不舍。

    杨太爱大自然了。风,树,草坪,阳光,他的世界总是绿意盎然,香草芳菲。

    杨也很爱Mika,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她,陪她说话,玩乐,成长,告诉她什么是“嫁接”,让她理解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爸爸妈妈。

    杨会和大家谈论中国文化,和爸爸谈茶叶,和妈妈谈哲学。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中国人”,但他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成为亚洲人。

    杨认识了一个女孩,金黄短发,沉睡的脸庞,酒吧霓虹灯下的眼神。

    爸爸好奇地问别人,机器人会有感情吗,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思考吗?

    不知道,没人能回答。

    杨的修复逐渐成为不可能,他正在分解。

    爸爸偶然打开了他的深层记忆,那些来到自己家之前的记忆。

    他们不是杨的第一个家庭。

    那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小儿子,儿子逐渐长大,离家求学,孤单的妈妈,伤心,落寞,生病的妈妈请来护理师Ada,Ada照顾妈妈,热情开朗,与杨分享秘密,杨的眼睛离不开Ada,Ada的遗照摆在树下,年轻的笑容依然灿烂,曾走过的草丛依然葱茏。

    Ada和金发女孩长得一模一样。女孩是Ada的克隆人。

    偶尔,杨会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在想什么,亦或难过,亦或迷茫。

    杨喜欢收藏蝴蝶标本。

    杨对妈妈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认为,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妈妈笑了,说,我喜欢这句话。

    妈妈问,你真的相信吗,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杨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你呢,你相信吗?

    妈妈说,我愿意相信。有时候我会想,人类被设定为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不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最好的。

    杨说,我想对你说实话。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妈妈疑惑,是吗?

    杨说,也许我是被这样设定的。

    沉默。

    妈妈问,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杨低头,笑一笑,说,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爸爸妈妈很困惑,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从何而来,是制造者帮他设定好的,还是经历了聚散离合之后感悟到的。

    面对生死,面对过往,人和机器人,陷入同样的迷茫。

    是记忆让我们彼此牵绊,让“我们”成为“我们”。

    没有存在,就没有记忆。

    存在是什么,不是种族,不是民族,不是人与克隆人、人工智能。

    爸爸,妈妈,女儿,决定向杨告别。

    女儿一直喊杨“哥哥”,杨的确很小,只是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他爱着曾遇到的每个人,感受着每个人的爱,由浓烈到消散,由消散到浓烈,每段爱都如彩霞,如朝露,转瞬消逝,只有他留在原地,千回百转,无言诉说。杨能做的,就是对得起每次轮回。

    从头至尾,杨都是最孤独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爸爸理解了杨的孤独,最终放弃了努力,不再执着于让他回来。

    记忆太多太多,离开是种解脱。

    电影里充满了深深浅浅的东方文化符号,难得的是并不违和,嫁接的水果,茶文化,蝴蝶,老子,民间传说,面条,绿树浓荫的庭院,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动人的是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虽然原作是日本歌曲,但中文版的歌词却很奇妙地匹配这部电影的氛围。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 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

    我以为不露痕迹 思念却满溢

    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

    不要刻意说 你还爱我

    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2 ) 东方哲思包裹下的认知觉醒

    近些年接触不少亚裔导演,像是赵婷、李·伊萨克·郑。也接触不少含有东方元素的影片,像是陈冲主演的《意》,王颖的《喜福会》。在华语影迷圈,这样的作品总能引起关注,我们始终在探索民族电影的拓宽与融合,期望能相逢一部令人会心的作品,开凿出东方文化渗透世界的另一条路径。

    郭共达这次拿出的《杨之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直击观众:软科幻的外衣披在了古老东方哲思的骨架之上。影像好比血肉,填充在了衣物与骨架之间,使之不见得干瘪无形,反而饱满莹润。好似“Under the skin”博览馆中陈列的骷髅艺术品,焕发着久远而深邃的生命力。

    杨是一个文化类型的机器人,意味着它被灌输了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它的智慧来自于历史渊远的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这是人们为了机器人能更好的融入各式家庭而做的特定输入。

    杨有着丰富的中国茶知识,当其与杰克交流茶道的时候,却没有用它丰厚的知识存储道出一些古老的小寓言,而是醉心于茶杯在杰克手中发出的清脆碰撞声,水流从茶壶中倾泻而出的悠扬之韵。它期盼着能有漫步雨后森林的感同身受,能有与杰克相似的爱上茶道的过程,不仅止于对于茶的客观认知,更渴望主观记忆。彼时,杨失去了它的思路,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或者说,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本体,应该拥有自我认知的第一步。这里,镜头非常巧妙地转场:杨面对镜子自我微笑。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当一个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此时,不该继续用“它”来指代杨,转而用“他”来称呼杨,不可否认的是,杨与杰克的距离愈发接近了。

    也许这不是杨的第一步,只是观众的第一步。郭共达通过存储卡的记忆倒叙层层揭示谜底。杰克在庞大恢弘的记忆卡星云里寻找线索,Alpha压缩包被解封的瞬时,巨大的生命信息扑面而来,仿佛尘封几世的人生画卷被杰克的一个趔趄统统摔倒在地。余下,只有对人类记忆的赞颂。转场依旧来到在镜子前自我微笑的杨,这样的第一步重复了无数次。身为一个二手机器人,杨很像被嫁接的树枝,不断地与新的家庭进行融合与落根,实现生命的延续和轮回。说悲欢离合也许太满,说人间沧桑也许太深,杨至少对于生命开始有了认知,不止于镜中自我的外形和轮廓。他逐渐与中华文化指尖相触,由浅入深,完成了从目的到根源的探索。由此看来,郭共达对文本结构的掌控是如此精准,通过克隆人艾达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使观众对影片的认知与杨的自我认知产生共情。

    喜欢朋友对《杨之后》的引言: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指出,机器人也有直觉。它们不只是飞快运算的机器,它们也会思考、睡觉和做梦。看完《杨之后》,你会对机器人有新的认识。它们不仅具有人类的情感和记忆,还能和你探讨哲学和终极问题。无论我们称呼它们为智能机器人或仿生机器人或人造人,我们都终将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人”。(by 追忆)杰克承认了,郭共达用一次互文告诉观众,杰克承认了。杨准备拍摄全家福,在他视角里的杰克催促自己赶快站过去一起拍照,彼时观众与杰克都表现出一种焦灼感,画面呈现出类似机器卡壳的质感,而事实上,杨确实也是一个机器人。当杰克用杨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回忆时,他读到了杨脸上停留的一丝恍惚,我们可以赋予此时杨的内心活动以千百种解读,但是杰克与我们都必须承认,那份恍惚是属于人类的精神领地。他的自我认知始终在生效和发展。

    老子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杨终究到达了他的使用期限,他关机了。杨是否能重生为蝴蝶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自我觉醒的过程,至于之后的认知之旅,郭共达则用充斥全片的生命指示给出了描绘:天空,流水,树木,鸟鸣所营造的东方禅意世界。不禁联想到河濑直美作品中的呼吸感,我与杨一起进行着吐吸。

     3 ) 存点心情

    超喜欢这段谈话。

    人类被设定为相信the end is a beginning

    do you believe that

    yes yes

    do u?

    im not sure whether better for human

    may i be honest with you? 我愿化作虚无(此处用汉语更有意味)

    有无相生

    喜欢老子

    喜欢导演的表达

     4 ) 戛纳国际电影节《杨之后》Press Kit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深焦DeepFocus

    Before Yang: Adapting the Screenplay

    “杨”之前:从故事到银幕

    导演郭共达对沃克·珀西的小说《看电影的人》里的一段话久久不忘。“只要没有淹没在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人人都会进行自省。认识到自省就是要有所知。一无所知就会陷入绝望。” 郭导解释道:“当我在编导《杨之后》时,我发觉自己会想到这一段话,特别是当自省与片中的角色有关,片中的父亲正在努力与这个世界感触联结。”

    郭共达前作《在哥伦布》其突破所在正是细腻精致地描绘了一个人无言的焦躁和家庭纽带之间的张力矛盾。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印第安纳小镇,这座小镇的亮点是其建筑静谧平和,但又有着大胆改观的建筑风格。电影中主角与家庭责任,在夏末微风的吹拂下,无形而隐忍地拉锯牵扯着。 但即便如此,男女主人公们选择特立独行,开始了一段自己的前进之路。

    “对我来说,《在哥伦布》充溢着情感,但是以一种非常轻柔含蓄的方式呈现出来,” 郭共达新片《杨之后》主演柯林·法瑞尔评论道,“这种克制含蓄融入于片中的空间建筑中,有种柔爱与共情之感。我觉得身为男性电影创作者的郭共达有着这种特质——《杨之后》也有着爱与共情。和他一起工作真是太开心了,我喜欢这种经历。”

    《杨之后》在很多方面都是郭共达艺术创作生涯的一次演变,更为大胆,更具野心。故事源于科幻小说:设定于经历千疮百孔后而后精致重建的未来,一个关于“技术生灵”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克隆人的故事。

    然而,《杨之后》显然继承了《在哥伦布》的核心, 前作的人文主义色彩蔓延到了新作里的物理空间与情感距离,家庭关系的隐痛以及关于记忆、时间和身份的内在领域。郭共达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我没有当时想过我的下一部电影会是部科幻片,”他继续说道,“那不是我当时想的事情。当我在看科幻大片时,片中整个世界都危在旦夕,我常常好奇在这一场景下,那些维系日常生活的人们是怎么样的?—他们在末日场景下做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顺着这灵感思路,郭共达发现一篇由亚历山大·温斯坦创作的、讲述亲密关系的故事,名为《向杨说再见》。这一短篇小说收录在温斯坦2016年的故事集《新世界的孩子们》中。(该书被《纽约时报》选为2016年年度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之一)。制片人特蕾莎·帕克原本以为郭可能会考虑故事集里其他不同的故事,但郭导的目光偶然转向了别处。

    “她也鼓励我阅读其他的故事,”郭共达回忆道,“但故事集里的第一个短篇就把我打动了。它讲的是一户人家处理一个损坏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在未来的世界里更像是一个家庭应用或教育工具,机器人起初对这一家庭里的父亲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且令人心烦的,但随着事情发展,它越发有存在感。”

    温斯坦的《向杨说再见》是最好的推理小说,充满着熟悉常见而又激进的想法,令人惊叹。在小说中,一户进步的美国家庭收养了一中国女孩。一天早上,夫妇发现他们购买的机器人助手——买来打算让女儿融入亚洲文化的一位名叫杨的机器人哥哥——出现了故障,他们不停地用麦片砸他脸。杨能否在他们的女儿被吓坏之前修复好吗?短篇中叙述这一故事的父亲发现他度日于天才吧,成天与人聊天。最终,他自省于深刻的探索。

    “当一个故事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主题时,它通常是机器人想要成为人类剧情走向,”郭共达说,“但这篇小说中,它是关于人类如何理解机器人的价值,意识到其损失。在父亲心中,它只是一个技术产品。他感到沮丧是因为这个人工智能代价高昂,它损坏了需要修好。但这也引导父亲去发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非人类物体存在的价值。”

    温斯坦把故事设定在未来的底特律,当地居民仍然对亚洲进口(不仅是汽车)感到不满,一场指向未明的毁灭性战争加剧了种族紧张局势。

    “温斯坦很微妙地去处理这些议题,”身为亚裔的郭共达也收养过韩国儿童,在谈到该故事的言外之意,倍感共鸣,说:“起初,我只是从表面上去看杨的种族身份。但我越是探索他的设定,我就越意识到他的亚洲性是由一家公司制造的,他是亚洲人构建起来的。很奇怪地,我可以察觉到这一点。”

    吸引郭导的另外一点的是,该故事在篇幅页数上的简洁性。“几乎花一天时间就可以读完这个故事,”郭共达说,“写得非常好,如此简洁漂亮的结构。我知道,那些令我回味的留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去探索。探索存在意味着什么?——这个存在甚至不一定非得是人类生命,而是短暂存在的事物。”

    善于表达的电影创作者视短篇小说为灵感沃土,他们从中寻求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这种行为是科幻电影界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划时代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该片对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八页纸科幻小说《哨兵》创造性地做加法;还有《人工智能》是基于小说家布莱恩·奥尔迪斯的原著《玩转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12 页纸的短篇)。

    郭共达曾认真考虑是否在底特律取景,甚至亲自去底特律采景,之后他决定不再把故事的发生设定在具体某一地方。“我开始从室内空间的角度去思考这部电影,从内到外地去构建场景世界,” 他说,“起初,我以为我们只能通过画面映射或门框窗户去呈现外部世界。最后,我们加入了一些外部镜头,但这是内部场景为主的电影。”

    在传统的科幻电影中,内景充满着未来主义的硬件风,不会去刻画令人舒适的室内感。“我不想看到四处都是屏幕和监视器,” 郭共达回忆道,“我希望科技是未被察觉到的,没有电线,没有开关。我想要的未来是有机的,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树木而不是金属,它因一场气候灾难洗礼而变得谦卑温驯”

    虽然发生灾难的细节原因没有被呈现出来,但郭共达设定了一个预兆不祥的背景,去契合小说里温斯坦隐喻的受创社会。“电影里没有所谓的底特律或芝加哥,因为所有城市要么废弃了,要么因一场灾难而面目全非。”

    郭导估算道,《杨之后》的初稿当时很快就完成,大约三个月时间。创作过程中,一些新的角色问世,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杨迷人般到来龙去脉,这段往事得到电影最后一幕才会揭晓。接下来,就是与有可能合作的电影人分享剧本了——包括扮演人类、克隆人或其他角色的演员。

    Ghosts in the Machine: Casting the Actors

    “杨”之戏魂:选角前后

    郭共达先把小说中的叙事主角命名为杰克,并将这一疲惫不堪的角色赋予了某种侦探般的功能,去探索谁是杨?之后他开始考虑男主选角的建议。郭立马想到的是科林·法瑞尔,他一鸣惊人的好莱坞演艺生涯有着从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献身,再到更为大胆惊人的表现(《龙虾》《杀手没有假期》)

    “当然,对于科林·法瑞尔担任男主这一想法,我敞开大门,立刻兴奋起来,”郭共达说,“我喜欢他在电影中的表现,无论角色大小。他的角色中似乎总有一些冲突的性格。在许多方面,他体现内在的气质。他是主演,更是诗人。”

    法瑞尔曾看过《在哥伦布》,并被电影里静水深流的力量所惊叹,于是立马抓住了合作机会。

    “郭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导演,”法瑞尔说,“作为一名演员,我在演艺这条路上走得越远,我就越重视电影创作者在视听美学上的能力。郭共达在他的光影世界里,各个方面都富有洞察力。他也非常独到热情地去拍电影——他是一个非常有派头的人。”

    电影中杰克经营着一家茶叶店,在未来相当于开着一家黑胶唱片店。虽然生意一般,没什么人脉,但他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父亲。杨损坏失灵,离开人世间,让杰克陷入了轻度的中年危机,他回望着过去,渴望能够与似亲子般的杨分享更多他的生活。

    “我们谈到了杰克试图寻找一些关于杨真实的存在,”法瑞尔说,“但这些探寻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氛。他希望杨可以茶叶一样,可以闻到、摸到、种植、收割、浸泡与提取。但杨不是茶叶,他真挚存在而又虚幻缥缈。“

    杨是一个跨越新旧时代的角色。在开拍前后,郭共达和法瑞尔还讨论了杰克的角色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

    “杰克的妻子身为孩子的母亲,在工作和家庭中都处理得如鱼得水。而与此同时,杰克却在工作家庭两方面奋力挣扎,且变得渐行渐远。他是要去寻求父亲角色的意义,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还是要去克服那些挥之不去的关于男子气概的虚假观念?”

    郭导记得,法瑞尔非常乐意去处理杰克这一角色所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杨可能就像是一台失灵损坏的烤面包机,让杰克跟着一起炸毛,从最开始的家庭角色挫败感逐步演变成惨遭亲子成员的损失。

    “法瑞尔塑造沉默寡言的表演已是炉火纯青,他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爵士乐手,非常了解克制的力量与含蓄之美,他让一切变得与众不同,” 郭共达回忆到,“十分有幸能一旁观看,并跟着体验这种表演,我也虚心学习很多。”

    另外一位演员是奈飞《伞学院》里冉冉升起的新星贾斯汀·闵,他看到部分脚本指示就乐意合作扮演角色杨。 他的表演恬淡寡欲,极少眨眼,又结合着真情实感——尽管这只是杨的功能,其存在是个机器编程。

    “作为一名亚裔美国人,我一直在思考着亚裔机器人的设定想法,” 闵说,“机器人角色设定为亚裔意味着什么?是因为我会说别的语言吗?是因为我长相符合角色设定吗?是因为我晓得野史趣事吗?是因为这些元素构建了我的亚洲身份吗?这些思考让我在“亚裔机器人”的概念背后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索。”

    郭共达和团队历时甚久,才找到合适的演员扮演“杨”:他们需要演员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怪异感,而不是刻意地去演。郭与团队翻出了很多试演样片。“当贾斯汀为我们朗读台词时,他的声音令我着迷,” 导演回忆道。“我当时沉浸到屏幕里。对我来说,贾斯汀就是杨。贾斯汀身上兼具着脆弱与坚强——但也有点超凡脱俗。在电影中,杨是谜一般的存在,我们得层层般拨云见雾才能了解他。”

    闵记得当他从夏威夷度假回来,读到郭共达写的剧本时,他的第一反应一点都不像故事里的杨。“我开始抽泣,” 他说,“坐在我旁边的人问我一切是否还好。当时,我内心深处与杨产生了联结。”

    其他核心的家庭角色由朱迪·特纳·史密斯(《皇后与瘦子》)和年仅九岁、才华横溢的Malea Emma Tjandrawidjaja所饰演;前者扮演杰克的妻子凯拉,后者演他们的女儿美香。电影中,因杨突然离开,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对于美香的选角,郭共达解释道:“Malea是第一个试镜电影的演员,那时我们还没正式开始试镜,但显然她就是我们要找的美香。我看过一段她唱国歌的热门视频,我们的选角导演伸出橄榄枝邀约她,看她演戏如何。工作人员把她试镜录了下来,结果她肉眼可见般地适合角色。她当时只有六七岁。”

    剧组找到了朱迪·特纳·史密斯,她是大家眼中法瑞尔试演的杰克的完美搭档——该角色身为一家之主和主要收入来源,朱迪有着稳定而自信的气质,但她也可以展现出角色的敏感与失落,因为随着剧情需要,她的丈夫与女儿步入困境,越陷越深。这种失落感,她最初是难以理解的。“朱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令人惊艳的演员,值得挖掘,将来也会如此。” 郭共达说,“我相信,她才华洋溢,内心丰富。她以优雅的演技和独到的情感演绎着凯拉。凯拉就是朱迪的内心世界。她相当于人类中的杨,但她也背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电影的最后,当我们看到她沉睡时,这是她应得的释怀。”

    “我想,一开始凯拉的内心世界肯定是,‘好吧,我丈夫正在四处奔波,试图修好机器人。’” 特纳·史密斯笑着说,“但杨的离世对她来说,是一种自省。扮演凯拉与我内心深处共鸣,那是一个平静的自我,我很少去面对,因为当人们将我视为演员时,他们通常想看到我表现得更为大胆猛烈、更无所顾忌些。在电影里,真正与我共鸣的是,虽然凯拉在她的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成就,但她仍然是敏感的女人,在一个她不想要待的地方——她的家——体验着孤独。”

    四舍五入一下,神秘的艾达也是主要角色。这个金发碧眼的角色最开始出现在,当电影中家人外出时,她在杰克空荡荡的房子里偷偷摸摸。除此之外,艾达也出现在杨的一些记忆碎片中,如密码般存在。她与杨的关系如何,最好留给观众去发现。

    艾达这一核心角色,是郭共达对原故事的添加补充,在选角方面他只考虑过一个演员:海莉·露·理查森,一位富有魅力的年轻女演员,曾主演过《在哥伦布》,并在《成长边缘》《分裂》担任过配角,令人难以忽视。

    “跟郭导合作氛围很纯粹和谐,充满创造性,” 理查森说,“我真的很喜欢他,想参与他所有的创作中。”

    “海莉·露于我而言,十分重要。” 导演对他俩的合作表示感谢,“我对她非常信任。我把《在哥伦布》托付于她,她优雅而坚定地扛起整部戏。相比《杨之后》,《在哥伦布》里她没有地方可以藏匿,电影也没有多少情节,但她必须一直在场,不过她完成得很好,效果非同凡响。海莉·露的表演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层次感。”

    理查森承认自己对扮演艾达的想法感到痴迷,她从剧本故事里,化妆发型设计中去汲取灵感。“这些部门改变了我,帮助我更加投入到角色,” 她说,“艾达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另一面。”

    露也开始欣赏像郭共达这样罕见的艺术家。“我知道‘少即是多’这个道理,但直到《在哥伦布》,我才完全理解这一理念在表演与电影创作的关联,” 理查森说,“他完全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静水深流的强大,当你用克制的表达让人们去思考,胜过于直白地说出一堆答案。”

    Building the Future: Production Design, Cinematography, Music

    “杨”之幕后:构建起未来世界的服化道、摄影与音乐

    与大多未来的电影设定不同的是,《杨之后》场景设定在一户家庭里:厨房桌子的周围,是光线昏暗的卧室和走廊。这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房子,它作为标志承载着剧本里设定的环境危机的背景,同时,又契合着郭共达软科幻的审美,和几乎不张扬的未来主义风格。

    “这不是一部关于气垫船、激光和太空旅行的科幻电影,” 法瑞尔说,“它立足于一个未命名的世界,但应该都为人所知,因为它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并无太大异同。我们谈论过,电影里的世界正岌岌可危于一些的全球气候灾难,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混合型样貌的回归。这种城村混合已扎根于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人们开始在屋顶上种植自己的农作物。”

    郭共达面临着挑战,他想找到一家独特但不奢华的房子,因为电影中家庭并不富裕。他想,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像埃奇勒的家?就是类似于约瑟夫·埃奇勒设计的小型但通风的“加利福尼亚现代风”结构,其特点是大窗户墙、开放式平面图和中央庭院。“我们谈了很多关于把一棵树放置在庭院中心的景观设计,” 郭共达说,他也提到了自己对动画导演师宫崎骏的热爱,宫老经常将自然融入他的画面中。

    幸运的是,在纽约市郊的罗克兰县郊区有三座埃奇勒住宅,它们三都建在东海岸,其中一住宅无人入住。

    “我们无法联系到房主,所以我们开着车四处寻找,才找到房子,” 美工设计师亚历山德拉·沙勒说,“我们看不到房屋里面,因为房子设计得非常隐密,完全封闭的。于是我们敲了敲门,结果无人回应。郭共达说 着: ‘我就试下门把手。’ 结果门打开了!房子里面没有人,对我们来说,它就像是一块空白的画布。”

    “我们把房子拆得面目一新,只剩下白色的墙和混凝土地板,” 郭共达回忆道,“感觉就像,它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房子。”

    最开始剧组擅自闯入住宅,后来他们才真正获得业主的许可,再之后,剧组在为期29 天的紧张拍摄期间,对房子全面翻新,做好布景准备。

    “我们希望,树在电影中是一个有灵魂的角色,” 沙勒补充道,“所以挑选树的工作非常复杂。我亲自去了很多果园和温室找树,直到我们找到了电影中的那棵树。最后我们没有削减它,把它种下,这棵树将永远生活在那个房子里。”

    与布景一样,服装材料(由Arjun Bhasin设计)的挑选旨在表明从合成材料向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材料的转换。“我们演员穿的所有衣服都是非塑料制成的,” 理查森回忆道,“你会意识到屏幕外的未来世界发生了什么,也许是黑暗的事情,人们有过一段沉重的经历。”

    摄影师本杰明·勒布(《曼蒂》《女人的碎片》)谈论第一次与郭共达合作拍摄《杨之后》,“我们谈了很多关于情感、人类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他回忆道,他俩对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有着共同的热爱,尤其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那些镜头画面。

    “我遇到过很多拍摄情况,导演会指示说,‘这是段比较情绪化的剧情,所以我们需要靠近演员脸部,这样才能看到人物的眼睛,’” 勒布说,“但相反,这种拍法某种程度上减损了电影的效果。人物的肢体语言,空虚的状态,凌乱的样子同样重要——这些观点正是我和郭共达谈论产生的火花。”

    “我感觉一瞬间就与本杰明心有灵犀。我们才刚开始触及合作,就有很多共同的感受。” 郭共达说,“我们在整个拍摄合作过程,有一日常仪式是一起吃拉面。我们边吃边讨论生活,讨论如何拍电影,怎样拍好《杨之后》。我们的精神食粮就像喝的拉面浓汤一样,应有尽有。”

    形象地说,郭共达所有电影的精髓,在于他对电影包容万象的爱:对电影语言的深情热血,天生健谈且娓娓道来地与他人分享对电影的想法。(有趣的是,法瑞尔称他为“教授”。)多年来,郭导演拍了几部备受喜爱的散文短片,其中许多前作可以在CC标准合集的专题中找到,他在CC关注的导演层出不穷,有韦斯·安德森、特伦斯·马利克、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枝裕和和费德里科·费里尼。

    《杨之后》致敬了很多电影,它与许多其他电影有着互文性,但它同时也探讨了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存在的意义(一个郭共达的关注议题)。电影中一场在餐桌上的场景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是杰克和杨在厨房喝茶的私人互动,他们泡茶、品茶、聊天。

    这段回忆,可能是杰克在悲痛哀悼中回想起来,也可能是来自于杨,他的记忆库里无休无止地播放当时的对话。杰克引用的这段话来自于2007年的老片《尽在此茶中》,这部纪录片是主角沃纳·赫尔佐格跑遍半个中国的寻茶印象之旅。(“科林在此处的表演实际上是对赫尔佐格的高级模仿,他认为杰克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因为像他这样的人一般不会主动泡茶,” 郭共达透露,“此时的他就像被赫尔佐格附体了。”)

    但即使有致敬与借鉴的成分,这一幕依托着人物间情感的底色,烘托出的效果远胜于纯粹的致敬——是此刻的杰克在享受身为人父的滋味吗?或者他想把自己所得传交给杨?或许这里讽刺的是,身为亚裔的杨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了如指掌,但作为机器人却又无法真正品尝享受茶?你可以听到茶水在杨的胃里晃动着,整个过程是空洞的。

    “那一幕是在讲述失去,一种关于质朴纯真的流逝。” 法瑞尔说,“郭共达的电影内容太复杂了,故事里有太多事情发生。作为一名演员,他要求你把自己的每一点滴人性、恐惧、希望以及你尽可能感受到的所有的爱,都带到那张泡茶的桌上。”

    另一高级的电影致敬,来自电影里年幼的米香唱给父亲的一首歌。(米香说是杨教给她的。) 米香唱着,“我想要...我想要像悦耳动听的旋律那般(I want to be...I want to be just like a melody.)” 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歌词从机器人杨的嘴里唱出来,会是多么令人悲伤难忍。后来,我们在杨的另一段记忆信息里也听到这首歌:那时艾达在酒吧的楼座上晃动摇摆着,酒吧里唱着同样的曲调。

    这首披头士风格的歌是《滑翔》(グライド),来自2001年日本的邪典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让这首歌再现银幕是我的梦想,” 郭共达说,“《莉莉周》是关于一个被霸凌的亚洲少年在追星莉莉周中寻找慰藉。他日渐痴迷于这位如神一般存在的莉莉周。总之,这首歌也让我沉浸多时,回味很久。”

    郭导接着向歌手米茨基伸出橄榄枝,邀请她重新打造入眠曲风版的《滑翔》。此时,他发现米茨基也是《莉莉周》的狂热粉丝。除此之外,《杨之后》还有一首电影音乐,是由获得奥斯卡的传奇音乐大师坂本龙一专门为电影作曲,其余的配乐则由松宫飞鸟创作。

    “至今仍然很难相信,坂本为我们的电影创作了一首主题曲,” 郭共达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我梦想着能见到坂本,并告诉说,他本人还有他的音乐对我影响深远。而超乎我想象的是,他居然能参与到这部电影,我们能够因此而互动交流,他还给我买了一本书。就算我去世,我也会把这些美好带进我的坟墓里,笑着离开或在地下哼唱着。”

    郭导继续说道:“松宫是对坂本有着高度的赞美。她也是坂本终生的粉丝,坂本无论作为电影作曲家还是实验性的音乐人,其作品都深深地影响了她。松宫与坂本经历相同,她曾受过古典音乐训练,但又转而关注实验和地下音乐,现在为她电影和艺术装置创作音乐。她可以一人扛起所有音乐工作。她吸取坂本主题音乐的精华,进而为整部电影创作出曲目完整统一的配乐。她的创作过程有一部分是将坂本的主题音乐输入到一个人工智能程序中,接着应用程序会反刍回流,并将坂本的作曲转化为新的音乐。”

    这是一部关于回忆思索的电影(电影也因这一主题而创作)。电影中,这家人定点站在摄像机前拍照,他们还参加一场全球性的跳舞比赛,四人整整齐齐地跳舞,力求晋级到下一轮。“我看到,那是一个彼此相互合作的世界,” 闵说,“在某种程度上,电影里的主角已经在以彼此合作的方式共同生活了。我只希望,我作为杨能知道,怎样把舞跳好,如何继续跳下去。”

    这一幕场景,不知不觉中将《杨之后》与通过Zoom连线的我们联结起来,也进而联结起我们现实生活背景中的另一场危机——疫情。郭导并没有忘记这点,他以自己对电影的独到观察,来回答疫情话题。

    “我喜欢小津的《东京物语》,有一原因是电影有部分是关于二战后战火炮弹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破坏。”他说,“有十万人身亡,百万人口无家可归。我们很少在其他电影看到战争对日本破坏的提及和战后日本的面貌。但《东京物语》整部片弥漫着浓厚的失落情绪。它就像一部包装成家庭剧情片的电影,实际讲述的是如孤魂野鬼般的亲情失落。”

    “当下,我们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和创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会发问:我们通往何处去寻找意义?面对生命的逝去,和我们应对的方式,有时非常贫瘠无助,甚至可能让人无法承受。但我希望,无论是对于疫情还是生活本身,我的电影《杨之后》能与当下产生共鸣联结。”

     5 ) 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一.“他者”——杨之死

    当一家人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杨是手持相机,站在画外的那一个,这一刻,他犹豫了。虽然朝夕相伴了很多年,杨终于再次刻骨地意识到他是这个三口之家的“他者”。

    这一点,从男女主人Jake与Kyra私下谈论起杨的,都是关于他的功能特性里,得到佐证,也从Jake问起杨曾经的恋人Ada,“杨是否曾想要成为人”的人类中心制的言论里,得以证实。

    最直接的证据是,翻看杨的记忆我们会发现,杨永远是人类叙述与记录中的他者。

    (这里的记忆设置得非常妙,凝视者变成了客者,被凝视者成为了主体。)

    这些片段里,有一幕令人动容:婴儿Mika在妈妈Kyra怀中咿呀学语,而杨只能站在门外,轻轻地跟着Kyra数着拍"ten, nine, eight..."

    所以当我们在杨的记忆里,发现他仅存的几秒中对着镜子的自我凝视,才格外心碎。

    深度永恒的隔阂与无法跨越的局限——是人类视点里只有“我”和“他”的主客体区分人为造成的,当杨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就造成了他的宕机和“死亡”。

    二.“留存”——杨之后

    一个机器人宕机("死亡")了,还能有什么意义呢?Jake起初和Kyra一样只想修好他,得以让Mika不要接收到坏的结果。

    但当Jake踏上旅程,启动了关于杨的“留存”的钥匙之时,我们也跟着Jake游移在杨的视点与他的视点之间,去思考起有关生死的“留存”与时间的“留存”问题。

    Jake苦苦追寻的命题是人在死后能“留存”什么?而我们也可以渐渐在杨的视点上看到时间能“留存”下什么。

    这两个命题其实是不同视点下的同一个命题,创作者很聪明地将死后的轮回量化成了时间在杨身上的留存,并让杨在几十年之后爱上了前任女主人的后代(转世),这一点符合佛教的观念,也是东方式的审美。

    并借由Kyra和杨在回忆中的一次对谈中得到了证实,杨翻译了一个庄子所述的毛毛虫死亡后就是蝴蝶的故事,引出了“结束就是开始”这句话。

    所以,在创作者的思想观里,如果我们足够跳出自我的局限,便会发现,时间是不存在的,死亡也是,何为生,何为死,在老子的口里即是“有无相生”。

    这种可以把哲学观精准量化与隐喻的能力,立马让我想到了石黑一雄,同样讨论生死意义的“Never Let Me Go”里,他可以将人类的死亡,比喻成克隆人三次移植器官后的报废。

    他们的设定都是精准的,但他们的故事改编同样会面对一个问题,即很容易被文学文本夺去影像的主权。好在导演在有关记忆的影像化处理上也非常精彩。

    三.旋律的散文诗

    故事的最后,杨并没有被修复好,也不会活过来。

    在杨的回忆里,常常一段对话被重复进行很多次,往往在不同的情绪神态下讲出来,这也是某种意义上对制式化的“打断”,重要的是那个片刻的情感和能量,而它们都是流动的。

    虽然创作者对于死亡有着精准的量化与设定,却恰恰强调了自我标尺的界定与量化的反面,即无序的永恒。终究,他带着我们求索的并不是生命的意义,而是意义以外的凝视,雨水,歌谣,像一首首杂乱无章的散文诗,但神秘,动人。

    导演有两首背景乐,运用到恰到好处。一首是大提琴版的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这首歌被用在了最后一家人去看望“死后”的杨,像真正地送别一个家人。

    没有被唱出来的歌词是: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还有一首是影片的结尾乐,父女俩坐在沙发上一起怀念杨,小女儿轻轻唱着一首歌(这首歌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也被哼唱过),作为杨一生的总结陈词: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我们谁不想?我们谁又不是呢?

     6 ) 关于摄影思路的一个点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对我而言,影子是串起摄影逻辑的一个点。

    人类和机器,室内和室外,同一个人的不同心情,都会在倒影中显现。

    程序设定或者是自主意识,人类 - 机器人位置的互换:

    常理中心有隐藏的人类其实多是坦诚,

    程序坦诚的Yang却偶尔恍惚(流泪),

    比人类更“人类”

    无论人类或者机器人,镜子中的虚影,总是比真实世界的主体更单纯,更真实,更通透。

    在片中,Jack在镜中想明白了很多事:

    Yang在镜中确认自我意识的多样性:

    片中一个永恒的倒影元素,是一棵“世界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枝叶繁茂,永恒的存在吧。

    另外这种影子,重叠并不止限于画面,多处对白的重叠,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合理,最诗意也最适宜的方式,可以做情感的加强,可以做动作的交代,也可以用作关键台词的强调(印象中Yang重复的台词只有一句)。平静的对话掀起心中的波澜,确实厉害。


    镜头运动几乎没有,为构图让步,具体方式有很多“在哥伦布”的影子,但是明显这一部DP部门的阵仗大很多,光影上遮/挡为主,大面积补密度,曝光非常足,后期做暗。

    DI部分暗部信息压缩非常多,快赶得上“降临”了,颗粒进一步抹平了高反差边缘。

     7 ) 韩式力量!席卷全球

    2022年注定将载入戛纳历史,日前通过无记名投票,德国人艾丽丝·诺布洛赫将在2022年7月1日接替皮埃尔·莱斯库尔成为戛纳电影节下一任主席,任期3年。

    从而戛纳将迎来第一位女性主席

    现年76岁的皮埃尔·莱斯库尔是在2015年接替吉尔·雅各布成为戛纳电影节主席的。艾丽丝·诺布洛赫曾掌舵华纳欧洲分部。

    随着电影节女主席的诞生,人们更关注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人选了,此前有消息称福茂希望是一位女主席。

    玛丽亚·歌迪昂佩内洛普·克罗兹被提及过。

    除了评委会主席,影迷们更关注的是主竞赛单元,戛纳主竞赛片单几乎是每个狂热影迷每年的选片指南。

    因为这两年的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影响不同,各地导演的拍片进度也受此影响程度也不同。

    可能会出现一些传说中的片子迟迟不见踪影,也可能会出现多位去年刚有作品入围的导演今年又有新作加入竞争。

    也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片单让外界有了更大的预测空间,而随着公布片单日期的临近,外界的预测也似乎愈加……

    戛纳电影节将于5月18日-5月28日在法国戛纳线下举行。明天4月14日公布最终入围片单。 在名单出炉之前,我们来回顾去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新片,来自韩国导演郭共达

    影片改编自短篇小说《向杨说再见》,讲述一对美国夫妻找来了一个机器人助手“杨”,照顾收养的华裔女儿Mika。

    豆瓣评分7.3分

    《寄生虫》在奥斯卡艳惊四座、《米纳里》斩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之后,《鱿鱼游戏》成为爆款,《弹子球游戏》亦在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一股不同于以往偶像剧的韩式力量正在向外输出,席卷全球。 而去年戛纳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杨之后》中,导演郭共达通过搭建一种突破国族界限的架构,展现了细腻绵密的软科幻叙事能力

    电影中的家庭设定极其特别,经营着中国茶铺的白人丈夫杰克和黑人妻子凯拉领养了华裔女儿美香,还有一个机器人杨组成了四口之家。

    性质介乎混杂与微妙的平衡间,无法给每位成员轻易归类。

    一次家庭舞蹈大赛之后,杨发生了宕机。在为了填补职责空缺,或是为了女儿依旧有个熟悉的情感依靠和家庭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等众多原因驱使下,父亲试图寻找修理帮助,但频频碰壁,故事由此开始。

    这个机器人是官方认证的二手产品,使用年代久远,发生故障似乎也情有可原。如果送到指定点Brothers&Sisters修理大概率“死路一条”。

    日久陪伴自然不会让主人轻易放弃,因为杨不单是形似的载体。

    所幸,另辟蹊径行之有效,有赖于机器内存,父亲得以戴上类似谷歌眼镜的设备读取杨的记忆。

    在杨“消逝”之后,杰克以观众的身份去看杨的主观回忆片段。以往家庭的弟弟,神秘友人艾达浮现在杰克眼前时,他在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当哈内克式的媒介控制以温情的目的展开来时,“暂停”、“播放”变成了流逝的挽回与未知的解读

    诚然,二手产品的预设昭示了你并不是我的唯一,美香不过是他的众多前世的组成部分。

    我是你人生的过客,你于我亦是如此。

    杨拿树木嫁接举例,来回应妹妹美香关于自己和养父母、生父母关系的疑虑,不自觉已将“嫁接”在不同家庭的自己涵括进去。

    如此看来,正是使用者自认的唯一性被打破,让杨的存在感空前强烈——不在场的在场。

    他的“前世”有如浩瀚星辰,回忆底色之深仿佛不可捉摸,当以一种宏大宇宙的视觉风格切入时,生之渺小的感慨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可以看到,人员之间的差异不仅是跨族裔肤色的直接显现,更有人和非人的巨大区别。

    不同于常规机器人的冰冷外壳,日常生活中的杨带有了温度。

    但形似终究不是等同,他仅仅是获得了个如代号般的姓氏称呼,被当成物,而非人类。

    至少外观上,这种人与机器界限的消弭,使得肤色衍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愈加明显。

    茶叶无序地漂浮在水中迷离游荡,树木空镜集锦成列的场景,以及和“父子”二人借品茶神谈哲思的种种时刻无不动人至深。

    比起根源之木同茶叶这两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事物的巧妙自然融入,郭共达对非土生性文化的熟稔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与之而来的还有他突破传统表达圈层的勇气,由此生成了有别于表现朝韩纠葛的《太极旗飘扬》和反映日据时代的《词典》的身份新解:全球化框架下的漂泊不定。

    《杨之后》里无依的茶叶,《米纳里》中异国土地上生长的水芹菜,或隐或显,无根性状态无处不在。

    核是不变的,导演换了个更大的外在,国族的界限被淡化,转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回头看来,从开篇美香邀请他加入家庭合影,亲昵地称呼他为哥哥;到父亲在记忆探寻时称呼他为“我的儿子”,家人们亦是把他视为一条鲜活且真实的生命,为他“寻医问药”。

    自始至终,杨收获到的是平等的尊重。

    从失去的恐惧到接受“终有离别时”的既定事实时,再见之后,美香一家学会的是如平静波澜般的坦然面对。

    一切均可物化的时代下,《杨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将物人化的行为由此显得弥足珍贵。

    社会高速发展中,人的情感缺失可见一斑。

    曾经,《黑镜》表现了对技术的担忧;那么我们更希望,未来拥有《杨之后》般的阳光触感,技术与人共情的和声。


    文:史飞特

    公众号:抛开书本

     短评

    能不能让拍文艺片的远离科幻片与恐怖片,别霍霍行吗?

    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建议a24出一些家具catalogue。

    6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克拉拉与太阳》的另一面,成为一个机器人的幸运来自在死后被学习和认知,记忆的永存使生命永存。唯独不是很喜欢decitate to a certain nationality这一点,I mean, what for? 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政治身份都没看出太大的必要性。记忆的画面呈现令人惊叹。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就是莫文蔚那首)一出来太动人了,Meyna Co写的旋律非常不俗。

    9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Memories make us human. 置景和空镜真的好美,“杨”是live photo拍摄大师。

    10分钟前
    • Wendy Zhu
    • 还行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14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这个电影踩到我的雷区,讨厌装腔作势的导演,故弄玄虚的重复台词,讨厌从头到尾故作深沉脸。画面感不错。

    18分钟前
    • JC
    • 还行

    后现代宁静哲学。“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皆是如此——因为记忆的点点滴滴,才成其为独特的生命体。 郭共达和毕赣一样,都是处女作让我冷漠脸、第二部反而打动我的导演。所以说再好的概念也需要资金和技术加持啊~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喝下这杯美籍韩裔泡的日式中国茶,心疼黑镜里被扔阁楼的同款机器人

    2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太喜欢了,《降临》后最打动我的科幻片,但特效量其实非常少。在老生常谈的机器人题材里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不谈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或受到的压迫,而是不疾不徐地拆解家庭和生命的意涵,诉说记忆和情感的珍贵。《在哥伦布》之后,郭共达建筑电影的方法更加笃定和精细了,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对声音的勾勒更让我惊艳:记忆的短路导致细碎的重复,带来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茶的滋味。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响起,或许是我一厢情愿,许多回忆在颅内炸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小女孩说,“我想你了,哥哥”,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3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宋词般的哀伤,婉转,清雅,美丽,尤其那段《盛夏的果实》提琴要把我弹哭了。电影的观感,有点像我过去看霍普的画,画是不动声色的,看画的人站在画面前心却孤独地碎了。也有点像特朗斯特罗姆,用最简单的呈现击中人。淡漠的诉说,疏离的表演,和有极强空间意识的镜头步调一致,多媒体影像搭配钢琴曲进行抒情,在缝隙中流淌出浓厚的“愁”的味道,它仿佛在说,生命体本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又何其相似。它是一份饱满的情感,是茕茕独立之姿下的对世界的向往,是站在未来生活图景里的对过去的乡愁。

    36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葱郁的空镜是有多么摄人心扉……栖息于背景中的人物和影像一样温柔细腻,韵律清澈飘散在折射的每一段棱光审视中,剥离的记忆带来了缺失的印象,存在本身就远胜于生死的虚无。与「在哥伦布」中建筑人文式的借物喻景不同,杨的虚构故事更多是依附于无尽时域内提供了一个可供遐想的思绪宇宙、一个如此饱满的情绪影像空间,依然可达深河隽永。静谧敏感的言语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天然介质,温柔的记忆联觉起鲜活的场景,诗一般的家庭剧叙述。乔装后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看似进行着人与机器的软科幻议题探讨,实则与未来普世族群的集体融合提供了伦理情感上深入的可能。郭共达已然成为了美式作者中不可忽视的崭新创作论代表,甘愿身处其中的观看是他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戴着眼镜穿梭在熟悉的日常特写,而后被身旁的人所唤醒,如此才深觉奥妙完成触发式的真实体验。

    38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杨记住了什么呢,女孩的侧脸,漂浮的茶叶,午后打在室内的光,妈妈抱着孩子的宁静,人类的解读并不重要,是消逝重构出了生活。

    40分钟前
    • 夏目
    • 力荐

    小孩把机器人当可以依赖的人,大人把机器人当提取记忆的工具,有点《克拉拉的太阳》的意思,就是质感有点网大。

    44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有种特德姜的味道,披着科幻的外衣,用伤感抒情的方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原来你不只是我们的一员,我们才是你的家人,而你属于更多人。盛夏的果实很惊喜,那一刻我们眼前也浮现起不少以前珍贵的片段。

    45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一早便宣告了死亡,在搜寻秘密的过程中,对Yang的记忆被逐渐修正。貌似摆脱了“哥哥”的附庸身份,却始终假借人类之口,其主体意识注定残缺,仅留下一抹不动声色的悲伤和慰藉。多点光源、空间切割、远观固定镜头、人物动线调度,一切构成了与主题错位的人造景观,但无须怀疑导演的影像设计能力,未来仍然可期。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Sundance 2022】老子曾说:“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这到底是哪句?PS.这版的《盛夏的果实》真好听

    53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这是部被称为软科幻的美国电影,导演是个韩裔的美国人,喜欢追随日本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故事里却用了许多中国元素,可谓美国亚裔电影因素的集合体。作者是个视听造型技艺、风格的创造痴迷狂,作品有着极大的实验、探索成分。可看,但很闷。近来几部美国亚裔作者的作品显露了他(她)们不凡的才气,只是这才气以“奇特”著称,而非“大气”。可能《骑手》、《无依之地》的赵婷好一些,但还要看她未来的发展。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60分钟前
    • 德小科
    • 力荐

    杨的缺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家庭之中,转化为建筑/空间意识,郭共达尝试在一部美国影片中捕捉某种属于亚洲的情绪,令其吞没作为fun fact的东方刻板印象,以及两位非亚洲的主人公。然而郭共达却最终例示了一种软科幻,独立电影版本的cultural Sinofuturism,东亚的家族观念成为了一种建立在记忆术/宇宙学之中的技术哲学,因此导演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作为某种技术性的读取,而沉默,充满外太空声音的车内镜头则如同在意识的太空中不断穿行,将影片建构为一个memory bank,是database的人类化版本。只有在这种持存的读取之下,杨才能真正被生成。由于持存的存在,《杨之后》拒绝了预设以成为“真正”人类作为目标的匹诺曹叙事,后者建立在人类(指一个18世纪建立起来的观念)中心主义基础之上。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