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喝彩!2015

    喝彩!2015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其它2015

    主演:特奥多·科尔班,米海·科玛罗尤,托玛·库津,亚历山德鲁·达比加,维克托·雷本久克,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 

    导演:拉杜·裘德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暴走财神2

    • HD

      暴走财神

    • HD

      疯岳撬佳人

    • HD中字

      我的叔叔

    • HD中字

      夏洛特烦恼

    • HD

      乘风破浪

    • 正片

      脱单舞会

    • 更新HD

      重塑人生

     剧照

    喝彩!2015 剧照 NO.1喝彩!2015 剧照 NO.2喝彩!2015 剧照 NO.3喝彩!2015 剧照 NO.4喝彩!2015 剧照 NO.5喝彩!2015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835年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特奥多·科尔班 Teodor Corban 饰)带着他的儿子伊沃尼塔(米海·科玛罗尤 Mihai Comanoiu 饰)正在茫茫的沙漠里追捕奴隶卡费(  托玛·库兹因 Toma Cuzin 饰),因为这名奴隶和雇主的妻子有着不纯洁的关系。虽然身为父子,但康斯坦丁和伊沃尼塔的个性截然不同,前者热情又乐观,总是充满了干劲,而后者沉默又内向,脑海里无时不刻都在思考着人生。  一路上,父子两人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信仰,虽然同为人类,但彼此之间有着非常激烈的思想碰撞,这些人给伊沃尼塔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他一路成长。

     长篇影评

     1 ) 历史的细微之处

    原本上午用来观影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奥运会,欧洲杯后这种接力式的打破习惯让人有点不适应,索性拿出下午午睡的一点时间看了这部罗马尼亚的黑白电影。

    我们对于历史,差不多都能说出个大概齐,只要不是端着历史学家的范儿,稍微有点涵养和素质的大差不差,在洪流中,大时代的背景在求学时所知一二,剩余七八基本是通过后天阅读浏览所得,至于历史中较细微之处,就难以窥见,资料馆查阅史实档案,还是差点儿距离。

    本国历史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遥远的巴尔干半岛,简直就是一无所知,所以本片所讲述的故事也只能运用过往所看的一些同类型影片相互“套现”。这段在罗马尼亚历史中被遗忘的故事能够以如此厚重,如此直白的陈述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导演裘德已经值得我们为他的担当鼓掌喝彩了。

    费劲巴拉的把一段没人希望知道的真实且残酷的历史挖掘出来,再现世间是件儿特费力又不讨好的事儿,因为这种行为玩好了叫做用心不良,玩不好又是能力不足。所以让人叫好的是,裘德用客观的镜头,简约的叙事,将一个充满讽刺批判的故事讲的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唯有心照不宣,为他的高明暗暗叫好。

    本片讲述了一个地方警察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在路途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立场,在奴隶制度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偏见,歧视,污秽不堪,一位神父将整个欧洲版图吐槽了一个底儿掉,甚至直到今天还能依稀可见。片中所有人物都像是广袤历史中的一个NPC,导演裘德以人作喻,将当初那个腐臭不堪的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黑白画面除了增添历史厚重感,也让观众摈弃对于画面的过多迷恋,将焦点对准整个故事。

    在结局的高潮戏份里,警察父子没有成为英雄,在愚昧无知的“喝彩”声中,反讽效果达到极致,那个时代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无能为力。

     2 ) 《喝彩》胜在旧瓶装新酒

    拉杜·裘德的《喝彩》(罗马尼亚·2015),虽然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但我并不觉得有任何创新之处。从电影的本质与美学上来说,这部电影实在普通,并无简约、省思及精妙的电影特质。影片的结尾,与片中整体黑白老套风格、叙事结构相契合,真正的来自于传统,并无阐释深意。或者说,可视作一部向传统西部经典片的致敬之作。片中剧情,除确几分逗趣,倒有某种社会符号学的隐喻意味。关键是,要搞明这“喝彩”从何而来?

    1835年6月,瘸腿的老捕头康斯坦丁带着20岁的儿子亚利森,前往罗马尼亚南部的塔拉省,捉拿与大公妻子通奸的吉普赛人伊奥尼塔。这时的罗马尼亚还处于奴隶社会。原始的自然风貌与蒙昧的民俗风情相对映,构成了一幅旖旎、壮丽又奇诡的风情画。一路上,风尘仆仆,老捕头口干舌燥之际,极尽口舌之能,其无穷尽的话唠,可谓登峰造极。我一向不喜欢废话叨叨的电影,也许侯麦的电影除外。即便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就三、四部入我法眼。我以为,简约是电影最大的美德。

    片中,老子对于儿子的絮叨,大致归三类,一是向儿子吹嘘自己的辉煌过去,借此向儿子传授做捕头的经验,二类是行进过程中,嘱咐儿子以后该遵守什么,注意些什么,三是向儿子讲述一些立足于社会的心灵鸡汤,顺带扯闲淡,可谓无奇不有,又无微不至。而去与回絮叨却处于两极,寻捕一路,比较正经,带回路上,则完全放松的插科打诨。

    父子俩打马一路,先是遇到了一个赶着羊群的女人。女人说这儿没有匪徒,只有贫民,你们是白费力气。老子对儿子说你要小心这些村姑。往前走,在村子,自称村民的人说这儿没有吉普赛人,只有好客的村民。他们只得吵吵嚷嚷地离开。路上,儿子偷闲练剑,老子说你那姿势是花拳绣腿,就像是开路先锋,你得横扫千军。过了河,他俩来到如同原始部落的村子,一个男人看到他们吓得跑,抓到后地,才知那人只因是害怕。老捕头拿出缉拿告示宣读一番后,便吆三喝四地离开。

    绕过一片山坡,遇到了一位教士。帮他修好驴车,他却不失时机大肆宣扬基督的伟大。他宣称自从信了教后,人生从此改变,一切都走上了好运,我就是上帝的代言人,你们不信教,厄运就会等着你们。等他马车前行时,不听话的驴,偏往歧路上走入死角。逗得父子俩大笑,看来上帝并没有帮你忙。

    跟教士拜拜之后,老子借机对儿子说即便上帝也不能全信,你只能信自己,这是我一生做捕头的经验。你只有学到老子这样的本事,你才能接过我的班,做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捕头。经过一片阴寂的森林,看到了一个被抢的男人一直猫在水里,唤他上来,他说刚被抢了,水里凉快,让我歇息一下。老捕头笑话别人,以为走出了森林,却被一帮匪徒截道。留下买路钱。老捕头无奈只得奉上银两。老匪徒说我以前也是捕头,干腻了。他告诉他们往东走有一个三十多人的吉普赛村子。

    看来老捕头平时没少遇到劫匪,应对他们的万全之策,也唯有奉上钱财,别无它法。正如老匪徒说的我们无名无号,只要钱。老头絮叨之中,往往哼着歌。儿子笑他乌鸦嘴,净说些不吉利的。到了村子,果真抓到伊奥尼塔和他的小儿子。返回的路上,老子对儿子的絮叨,轻佻之语频频,解闷打逗无奇不有。他心身的彻底松驰,来源于他所说的,现在只要安全的把这个家伙送到大公手上,拿到赏钱,就大功告成。

    伊奥尼塔的小儿子很是逗乐,哼哼叽叽,一会“我想走路”,一会,“我想吃水果”,可老头说“水果有毒”。孩子在集市上看到木偶戏逗笑不止,似乎忘了生父被抓的事。之后,老捕头把孩子交给别人送还回家,土制摩天轮,依靠风力缓慢转动着。父子俩仍押着吉普赛人一路向西。入夜,在乡村旅店,闹得不亦乐乎。老子怕儿子是“娘娘腔”,不中用,竟让儿子找老鸡婆,儿子出来,他喜笑颜开地拽着老鸡婆到柴房,像是以自己的“金枪不倒”来为儿子庆功。

    星夜寂寥。入睡前,伊奥尼塔申诉说我没有强奸大公夫人,是她勾引我的。老头问你不后悔吗。做了,就不后悔,你不如放了我。放了你,我的摇钱树就没了。天色大白,继续上路,老子对儿子说让他在后面跑,锻炼身体。诸多影片中,奴隶在马后面跟着跑的场景,出现了。这时,距罗马尼亚废除奴隶制还需要等待三十年。

    千里迢迢,终于带回。老捕头先是向大公妻子请求,希望她说出真相,承认那个伊奥尼塔是无辜的,但她说我恨这个人,我不想可怜他。无奈,大公驾到,这个吉普赛人被推上他自设的审判台。间中,老捕头拍马屁之余,也想帮这个无辜的人,却挨了大公的巴掌。大公决心动用私刑。那些心地善良的哭诉请求都是无益的。在大公看来,如蚁的贱民,只配以极刑,以儆效尤。这样的专制社会,被阉割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处于这种专制社会下的芸芸众生。

    瘸腿、弱不禁风的儿子、不会逃跑的吉普赛人、病榻上的大公妻子及冷血残暴的大公,为影片营造了一个残缺不全的病态社会。片中常常只见人声,而人影微渺,这是一个现实社会触摸不及的悲哀。最后,受到震撼的父子俩,继续打马上路。老子说真是意外,搞死人啊,这是体制的悲哀,他们比南方人野蛮,他们到处流浪,所以野蛮。其实,除了老子对儿子的叨叨,推销他的人生经验,炫耀自己的辉煌,几乎没有别的。

    影片结局并无新意,更遑论突破。途中所遇到的俄罗斯人、匈牙利人、土耳其人及各种信教者,只具有符号学意义,对影片本身并无实质性解构。但有一点最终得以阐明及延伸,也更有彻骨的意味,即影片不只揭示和诠释了那段奴隶社会的历史,且借古讽今引发世人的思考。

    《喝彩》胜在旧瓶装新酒。恰恰胜在老子对于儿子不厌其烦的絮叨上。到底为何“喝彩”?为谁“喝彩”?老捕头抓到了人,安然送到了大公手上,这是父子俩为自己职业的喝彩。大公如意给吉普赛人处于私刑,这是大公为自己的权利喝彩,或者说奴隶主对奴隶制的喝彩。而那些飘零无依的吉普赛人,直至今天仍被驱逐的罗姆人,他们始终漂泊着,没有人为他们“喝彩”。由此,我想,导演是否想借助影片,为那些依然漂泊的人悲歌一曲,借此向他们喝彩几声,警醒世人对于他们的关注。其实,一切都是枉然,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2015、12、7

     3 ) 《追拿吉普賽》(Aferim! - 2015)

     奇片,大推。

    一邊看一邊覺得這仿古的黑白片在影像上好像沒有以前黑白片那般的風格強烈,甚至覺得有點今不如舊的無謂模仿,故事也算平鋪直述地把十九世紀一對警官父子追捕逃亡奴隸的過程給交待過去。只是越看越覺得好多好多的歷史細節非常有意思,很明顯導演就是想以劇戲做一種歷史重建,大量的場景和生活細節包括角色的塑造,明顯地做出有別與商業類型包裝的寫實感,你明知是虛擬的寫實卻還是願意去相信這錯覺。

    劇本有意地平衡現代的政治正確的視角,用一種黑色的戲謔卻也寫實殘酷的觀點來呈現羅馬尼亞十九世紀的蓄奴景況,裏面沒有英雄沒有美人,就是平凡人的醜惡與良善,一個沒有救贖沒有奇蹟的古老世界,完全不像這個世紀的電影,但其實也反應了這世界一直以來的真實。(尤其看最後處刑的場面是什麼人幫忙把那可憐的奴隸給抓起來的。)

    不過導演Rade Jude在訪談中不斷強調他使用黑白攝影為的是創造出類型的不寫實與距離感,甚至有西部片的指涉,他要觀眾清楚知道談到歷史談的永遠是現代觀點對過去的詮釋。這種對於詮釋的自覺本來也是種常識,但卻和我對這部片感覺有點相反。我以為是導演有意和現代觀點的割裂,但他又強調他是在探討現代和過去之間的連結。

    想想這其實也不矛盾,導演以歷史批判的觀點來呈現這多少被掩蓋的黑暗歷史,但又不忘以人性的觀點來爬疏其中社會運作的幽微,包括父子、階級、種族歧視、性、道德,這些都是現代的角度,只是他並不以討好觀眾的二元商業包裝來講述這個故事,反而以一種寓言的形式呈現出人類亙古不移的善惡兩難。這部片或許缺少了點大氣魄或深邃的文明與哲學省思,一部以現代口味不怎麼挑逗人的電影,但也是其難能可貴獨樹一格之所在。

     4 ) 可能是一部后结构主义的电影

    观影@云上观影。

    首先,我会定义其为后结构主义电影。再简单的短评后,我会阐述为何。

    导演是根据历史记载去改编,“设计”得十分巧妙。整部片的镜头、色彩都十分Flat,画面呈现强烈的客观感和距离感。但其大量的台词,与人物相应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与电影产生联系。在抛去情绪影响下让人不由自主审视自身及电影“本身”。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就是事物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只不过后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在同一文本内(可以理解为“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本电影的后结构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画面与文本:

    正如上述所言,Flat。深焦距,但不同于公民凯恩般的构图,深焦距只是展示角色此时此刻的行为,并不打算传达更加多的信息,呈现扁平化;客观镜头,导演几乎很少用主观镜头,摄影上他并不在乎“反馈”这件事,在减少“即时反馈”这种联系的同时,用客观镜头展现了“深远影响”这种联系;而低对比稍微泛黄的色彩,将灯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文本却特别多(真的在喋喋不休),主角从自身到社会到宗教到民族到阶级到三观均有涉及。文本带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假如仅仅看文本,容易对本电影产生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尽职守责的父亲教育孩子如何为人”。

    我认为这里的文本塑造功能与画面强烈的疏离感并不构成互补性,因为文本并非完整塑造了人物形象,文本只是盲人摸象的开始。所以存在一种冒犯(Offensive),这种冒犯告诉观众,置身事外只会给你“错误”的启示。

    文本与行为:

    上述提到“盲人摸象”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文本和剧情具有很强的矛盾性。人物动机的前后矛盾,是对“处事待人”这件事的批判。

    主角通过大量的对白塑造角色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善意、积极、守规矩、守承诺、会待人处世”的形象。然而,主角在路上鄙夷神父后与其相谈甚欢;跟儿子强调不随便打人时,但开头就对奴隶拳脚相向;嘴上说要尽人事,却半途随便将幼年奴隶卖掉。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主角的“动机”所在,以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其实很容易落入结构主义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叫“中庸”。这些矛盾很容易就让大家误认为这就是“人性”,你不可能顾全方方面面,只能尽力地去做罢了。“中庸”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言,尽管其表现是多元的,但核心是单一的,当大家开始将讨论收敛至“中庸”时,就落入了结构主义的陷阱。

    然而,跳出对“宏观人性”的提问,反问自己“自己会如何做时”,这才是后结构性所在。主人公的行为放在当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部分行为与对白塑造的形象“逻辑”相去甚远。他做这样的选择不应该是“中庸”而是基于“自身三观”为动机。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面对不同的人,通过文本与行为前后矛盾的暗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民族、阶级与宗教:

    上述三个元素并非电影核心讨论的内容,但其刻画反而比类型片更加露骨。在电影背景设定的年代,民族阶级宗教的极端性和愚昧性展露无遗。这不过是另一个陷阱罢了。导演用年代背景去合理化一些设定的情节,例如殴打奴隶、人的物化(或者去人格化)、民族优越感、宗教神格化等。这些情节让观众看起来“没啥所谓”,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新回到标题Aferim! 英文译作“Bravo!”带有讽刺意味的“干得漂亮!”试问,片中有哪些真的干得漂亮呢?可能最符合正面“干得漂亮”的应该就是最后主角尝试跳出“阶级”用普世价值观去争取奴隶不死的情节。其实当观众开始“合理化”情节时就已经落入导演的陷阱。情节合符逻辑,歧视与偏见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假如对“儿子”的“幼稚想法”嗤之以鼻,导演将会对你讲一声“Aferim!”

    作为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电影而言,Aferim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质。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认为“社会背景影响了人物的价值观” 这种说法。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吸引了观众去尝试“解构”这部电影。

     5 ) 《喝彩》:为卑贱且善良的人

    “本片部分叙事情境与对话取材自罗马尼亚历史资料与16-19世纪诸名家文献。”感谢导演拉杜·裘德将以上字幕置于片尾而非片头,不然相信很多观众看过字幕后会预设影片对白艰涩难懂,就这样错过一部获得柏林银熊奖的精彩影片。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确是非常倚赖台词的。放在现当代电影讲究叙事技巧的整体格局下,这部影片按照线性叙事,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作为警官的父子二人,受贵族委托追拿逃跑的吉普赛奴隶的故事,未免显得过于单薄和缺乏生气了。于是大段大段考究的台词从父亲、儿子、奴隶、神父和贵族等各种身份、不同阶级的人口中说出,发牢骚般表达着他们的观点与态度,实则传递的却是1835年欧洲封建奴隶制晚期各种呼之欲出的冲突与无奈。伴随着父子一路上遇到民风民俗地自然呈现,反而让整部影片在简单中透出某种寓言般的效果——可以理解为这是给当代观众观看的意味深长的故事。

    导演力图呈现一个客观化的历史图景,因此全片采用黑白影像,几乎无一个特写和近景镜头,伴随着考究的长镜头与画面内部调度,间离地表现的是时代氛围而非具体事件。遗憾的是黑白影像并未呈现出丰富的明暗对比和富有层次的景深,整部影片颇为平面化,再加之大段的台词,让本片有着几分戏剧艺术的效果。从各种室内戏和夜场戏我们可以看到影片考究的布光,高光点的选择让某些画面呈现出欧洲传统油画的效果,或许并不考究的景深安排和十分考究的布光技巧,是导演将影片历史化还原的加工和选择。

    影片在冗长的对话和缓慢的叙事推进中,吸引人持续观看的原因之一是内部呈现的高雅与粗俗地碰撞与融合,这也提供了某些幽默感地酝酿与发酵。市井语言地运用平衡了引经据典带来的生硬,正如父亲前一句引用福音书上的话来教训自己的儿子:“要尊敬父母,一个父亲抵得过一堆孩子”,下一句就说:“这白兰地真不赖,一喝什么都好了”,一个圣人在突然间向粗俗人转化,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而高雅与粗俗的碰撞同样也出现在画面与语言之间,例如父子二人在追查逃跑奴隶下落的过程中,骑马从左至右穿过一条小河,河中植物丛生随风摆动。儿子由衷称赞道:“真美啊!”父亲却骂道:“美你个头!”这引人发笑的小细节全部来自于这种不协调的对位。

    破败与脏乱是这部影片营造的所有环境的直观感受,人物穿的衣服肮脏破烂,吉普赛奴隶们更是衣不蔽体。这些人不顾湿身在河中穿行,不顾舒适在草堆上睡觉。草木搭成的房屋好像随时都会倒塌,遍地的羊群和鸡棚、猪圈在吵杂之外似乎也飘来粪便的味道。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一切脏乱也与片头瘟疫的横行相互呼应,这就是一个肮脏且混乱的年代。除了外部环境,人们的内心呈现也加重了这种混乱的感觉。信仰和价值观的混乱尤其严重,人们把圣经和上帝挂在嘴边,却依旧奉行着严格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在他们的眼中吉普赛人是天生的奴隶,可以任意驱使、买卖甚至残杀,而犹太人则不是人,是刻薄又丑陋的巨人妖怪的后代;丈夫有权惩罚妻子,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神父满口仁慈,却也给修道院中的奴隶施加鞭刑,前一秒刚刚大骂“混蛋乌鸦”(欧洲人对吉普赛人的侮辱性称呼),下一秒又搬出“我们永远工作第一,娱乐第二”的仁义道德。人的虚伪性在这样破败和脏乱的环境中被凸显出来,最后我们也很难再分清究竟是人心更脏,还是他们靴子上包裹的泥巴更脏。

    影片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即康斯坦丁父子,奴隶只是作为他们行动的目的而未有太多刻画。父子二人的行为十分确切地诠释了“既卑贱又善良”这样的修饰词。在奴隶和平民面前,他们趾高气昂,经常拿出手枪来呵斥和要挟,通过殴打来彰显自己警官的身份和地位。而面对身份地位较高的神父和贵族时,他们示以无尽的谦卑,语言上毕恭毕敬,行为上与奴隶没有二致。面对需要帮助的神父,立刻下马干起粗活,面对最后的贵族,父子二人不断亲吻贵族的手背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忠诚。这些存在于夹缝中的阶级,活在主人和奴隶的双重身份之下,有着别样的尴尬和痛苦。这种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行为的二重性,即善恶的模糊不清。父亲不断地教育着儿子要勇敢,像个真正的男人,遇到匪徒的痕迹时又带着儿子仓皇逃跑;引导儿子熟悉男女之事后,与儿子共享同一个妓女;答应小奴隶不送还给原来的主人,却将他卖给其他的贵族赚取金钱。儿子相较于父亲而言,更像是一个缺乏主体性的傀儡,任由父亲操纵和摆控,但正如父亲一再强调的,他们的确怀有仁慈之心:在抓捕到逃跑的奴隶卡芬后,儿子建议父亲放他自由,但父亲以自己的方式给贵族建议,希望按照严格的法律执行惩罚而救他性命。我们一再看到这种卑贱和善良的混杂,引起对这两个人物憎恨和认同的复杂情绪,最终走向一种同情。

    片名Aferim的真实含义为“干得漂亮”,这句话其实并未在影片中出现一次,更像是对于贵族将卡芬阉割时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的讽刺。而这讽刺意味也指涉到了当代社会。我们看到协助贵族惩罚卡芬的正是和卡芬一样的吉普赛奴隶们,他们的麻木正如鲁迅笔下那些观看日本屠杀而麻木的国人,面对权力、阶级、暴力,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麻木的人处处都在,不公的事屡屡发生。

    父亲一再承诺要将儿子送进军队——这一权力关系更加明确的能指所在,或许也是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出人头地的希望。正像父亲最后安慰儿子的那样,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这一次,真想为那些既卑贱又满怀善意的人喝彩,而不是麻木不知地嘲笑。

     6 ) 追捕,然后阉割

    获得201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的罗马尼亚电影《喝彩》。讲述1835年的东欧,警察康斯坦丁和儿子为农奴主追回奴隶卡芬的故事,卡芬涉嫌和农奴主的夫人有染(注:此处未使用“通奸(adultery)”,原因在于,通奸是指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其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非配偶的男女双方发生了不正当性关系。二是不正当性关系必须是男女双方自愿发生的。三是造成了不良影响。“不良影响”,是指通奸行为给行为人自身的名誉、各自的家庭、所在的组织造成的不好影响。据电影中卡芬的描述,他似是遭到强奸。)卡芬被捕获后,康斯坦丁试图以农奴主夫人认错的事实来劝农奴主从轻量刑,但仍就没能避免卡芬遭到当众阉割。
           影片的有几大看点,第一是父子关系,康斯坦丁对儿子的教育既是子尊父训型,又有上下级的隶属感。第二是地理风貌,即使是部黑白片,片中长远镜头里的景色仍然壮美不已,第三是时代人文,以父子二人途中偶遇的牧师开始,到处充满了对吉普赛人的压迫和排斥。
           影片结尾处注明故事源自史籍记载和16~19世纪的名家文献。应该是想借助古今相通的故事来表达哲学意义的讽喻。
          查验之后,有幸发现本片和此前看过的那部罗马尼亚电影《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其他译名:《今天应该很快乐》)均出自拉杜·裘德之手,也算是增加了对罗马尼亚电影的认知。

     7 ) 律法具有很强的阶级性,除此以外没有其它

    年度十佳候选,罗马尼亚电影【喝彩!】是一则寓言故事。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近代欧洲,讲述一对父子追寻一名奴隶的过程中,遇到各色种族人群,不同的对话和经历感受到对法律、宗教、信仰、家庭、人生观的认识。

    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好,好电影的好处往往有共通性。本片其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对权贵、律法的批判与鞭挞,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原来根本没有进步过,愚昧也好落后也罢,律法从来都是为当权者服务,游戏规则从来都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只是说法可以称为: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或者,法律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罢了。

    本片荣获柏林最佳导演银熊奖。导演把罗马尼亚近代史的文献资料以一种近乎公路片的形式展示,想法与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哥伦比亚电影【蛇之拥抱】十分相似。几乎不用特写,通篇均是中远景甚至大全景,既能展现荒芜的近代罗马尼亚(镜头对贫穷的最好展示),也能迫使观众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但事情本身却又分分钟直抵观众善良道德的脆弱灵魂,形成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本片的话剧腔及串联场景的编剧也十分赞。

     8 ) 喝彩!

    1835年,东欧,两位骑士穿过瓦拉吉亚(Wallachia)中部的荒芜之地。他们是宪兵康斯坦丁(Costandin)和他的儿子。两人正在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他因被怀疑与贵族主人家的妻子有染,从主人家里出逃。镇定的康斯坦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用激励人心的警句欢呼,而他的儿子则以沉思的方式观察世界。在他们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即使最后追捕到了奴隶Carfin,他们的历险还远没有结束。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短评

    愚昧永无极限,国家很混乱,自己还是个正直公正的人,如果没有自己这种人,国家就会变成地狱。有时候道德和法律自相矛盾,诚实守法的人按部就班,成了罪恶的帮凶,这种人同样可怕。我们跟着一对警察父子外出办案,体验一番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的社会风貌,时间一直在前进,愚昧却从未改变。★★★★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和《刺客聂隐娘》有点异曲同工的相似

    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黑白影像和长镜头的使用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却比我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一路前行的故事有点冒险精神在其中,只不过我不熟知欧洲的过去,更不熟知罗马尼亚的历史,所以消化其中的东西特别的吃力,必须承认全片看下来走神太严重,只有最后一场戏印象很深。最后一个镜头我想起了《刺客聂隐娘》。

    12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宛如黑白版的帕索里尼晚期作品,一部无需太多历史背景却十分考究的西部历史片。影片形式较为简洁,大段拍摄草原的空旷全景,却依靠对白将整个欧洲的偏见与阶级冲突展现出来,角色交流大多以喊叫进行,直到片尾暴力的阉割一幕达到高潮。最后父子开始轻声说话,而这仿佛成了告别原始状态的第一步。4.5

    13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普及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4.5/5。用一场追踪将权力统治的历史图景与直面世界的成年仪式结合在一起,在处处十字架的土地,人的命运却是一种出身书写,无论人性如何自然延展,都要收敛在预定的权力秩序中,这一点,体现在一路上不同身份之间的自然交流与所属权力结构的张力,神父的宗教歧视链、对吉普赛奴隶的态度、罗马尼亚对俄、土邻国的焦虑,乃至警官自身为权力工具“做牛做马”的自指,在旅途的终点,父权被真正的权贵抽空,现实的冷酷,让沿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宛如梦幻,少年和希望,都转向未来。电影不仅在台词层面,还不断利用牲畜、木偶、枷锁的象征,去制造一种影像上的互文,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里,凝聚了一种历史意识,他们遇见苦难,遇见欢愉,遇见生死,唯独没有遇见所追逐的罪责。

    22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影像质感/密度(还原),好像看到一个话太多的侯孝贤(聂隐娘)。

    2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八三五年,两位基督徒眼里的瓦拉吉亚,便是整个世界。

    2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1.“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2.何时何地,人都时常困苦。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从喝彩到黄片,跨越了180年的罗马尼亚,性自由依然会被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审判,原来时代在某些国度一直在原地踏步

    29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丝路电影节 学弟赠票 四位观众 突然明白这里开影展的困难……

    34分钟前
    • 河原宏
    • 还行

    每个民族各有特性:希伯来人读万卷书;希腊人很爱说话;土耳其人睡很多老婆;阿拉伯人最擅斗嘴;德国人烟抽最凶;匈牙利人吃得最多;俄罗斯人酒喝最多;英国人想法最多;法国人爱赶时髦;亚美尼亚人最懒散;索西亚人蕾丝穿很多;义大利人谎话最多;塞尔维亚人骗很大;吉普赛人成天被人扁

    36分钟前
    • 比尔哈利根
    • 还行

    #柏林电影节# 不同于既往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对社会现实关注,此片以一对十九世纪父子骑士追捕之旅刻画了当时东欧城市以外边缘群体民风与社会处境,继而也指涉和溯源了今日的社会现实。导演手法平实而富有文学性,颇有拿奖范儿,但过于倚赖对话的表意功能,在复原社会性的手法上略显单一。

    3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强撑了一天在第五场碰上这样一部话唠之作,自然而然地瞌睡过去了。这种一路追捕,一路涉及宗教、种族、阶级的民族历史公路片,简直是为“一带一路”单元量身打造的。三星半,最后一镜和同期的《聂隐娘》异曲同工之妙。

    44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看得好疼

    49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2015年最后一片;用光极赞,几乎是我观此片的最大关注点,黑白影像呈现的高度明暗对比,充满戏剧张力;中远景,大全景,摄影机以客观角度忠实记录彼时社会风俗人情。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6。喀尔巴阡山区古装骑行之旅

    58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大量台词,笑喷了好几次,讽刺得挺辛辣,几乎没给哪个角色留颜面,都是可怜可悲可气的人。三观奇葩的神父,悲哀的警察,片刻欢愉终将悲惨的奴隶。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罗马尼亚总出神作,这个地方终会出现代先知。2015必看西片!!

    1小时前
    • scaryzion
    • 推荐

    关于时代的麻木与不幸,关于威严的父权与良心,还有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枷锁...这部马背上的黑白公路电影就像一张罗马尼亚近代风貌的浮世绘,话唠中隐藏了哲理和导演对现代国家的隐隐焦虑。美中不足的是猎奇感太重,有点话剧腔...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