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第20集

      超级少女 第一季

    • 第04集

      同情者

    • 第8集

      范德普别墅

    • 第08集

      烈焰国度 第二季

    • 第11集

      小学风云 第三季

    • 第3集

      纽约灾星 第二季

    • 第06集

      帕里什

    • 第10集

      超级少女 第二季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媒体定义生活

    现代社会里,媒体成为定义必需品的上帝之手!为什么想买书架?因为电影电视剧中,书都是放在书架上。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发现书可以直接堆在地上,或者放在窗边,甚至是床上。一个礼拜能看的书很少。 好的推销模式是创造一种文化,进而带动其周边的销售。例如begin again里面的耳机分流器,你可以和爱人一起分享同一首歌,如同电影里那样有趣温暖。 坏的推销模式:①夸大虚构故事来制造焦虑、恐惧,例如维生素水,护肤品。②通过计划报废使商品丧失使用价值,比如电池寿命从2500h降到1000h。③通过富含潮流的外表,绚烂的颜色来破坏已购买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社会价值。比如,富含潮流设计的宜家家居,手机颜色。 PS:信用卡和快捷支付通过推迟现金付款的痛苦,立即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大大促进了即使消费文化的盛行。

    没有人可以从媒体的手里逃脱,所有选择都被媒体左右,我们生活在被互联网包围的时代。这句话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只是现实一种。

    而我们说到的警惕媒体,是指一种情况:媒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坏影响,让我们成为负二代,花呗使用额度永远已满;定义唯一形式的美,唯一形式的恋爱。

    接受没有坏处的所谓必需品,如同小鸟一样会被天空束缚。

     2 ) 拒绝消费焦虑

    很现实,把资本家的消费陷阱揭露出来,计划报废、一次性消费、鼓励换新、夸大症状制造焦虑,各种消费观念的植入,人们有时候盲目得不知道为什么要选购这样产品,资本家利用消费之的心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没有买到这个东西就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等等,来诱惑更多的购买力。

    每年到了双十一,我都做很多的功课,看很多测评,看很多评价,好的坏的广告的真实的,脑子就像是一部产品过滤器,一面接收购买商品的信息,一面筛选别人踩雷的商品,以往的双十一还好,看中了就放进购物车,等着双十一钟声的敲响,今年有了娃,涉及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品类,而且很多大件,少则几百,贵则好几千,不得不做足功课,但是发现,无论怎么做功课,看测评和评论,都有人说这样商品不好的缺点,也有一打开全都是广告的商品,头晕眼花,难以抉择,再加上双十一预售机制,预售前购买0.1或者1元的锁定链接,还要预售前付款多少名,尾款付款多少名,又有商品标价半价计算等等等等套路,几乎很难算出该产品双十一到底多少钱,所以后来干脆放弃,拒绝焦虑,把几件确定好的刚需物品放进购物车了事,不再纠结于双十一各种计算规则,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真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购买几包纸巾几盒面膜怎么买能便宜几块钱的事情上了,再加上家里现在还放着去年双十一买的没用完的一堆护肤品小样、一堆面膜,还有几罐过期的精华和面霜,我真的累了,自己没有那么耐心去用完所有的商品,口红用来用去常用的就一两只,眼影只用两盘,粉底一支都还没用完,包包背的还是前年买的小包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替代品,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囤货,很多东西是好用,但是一直用也会有厌弃的一天,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而此刻的时间稍纵即逝,活在当下,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一些身外之物,丰富内心的世界更有意义,也更能省钱存钱,回顾我一周的消费,仅仅五天,几十块几十块的消费居然累计到了56百,这点让我很惊讶,一杯奶茶20元,很舍得,也不觉得很多,但是积少成多,一本书,也是只要23十块钱,却在购物车躺了半年,即使买了,也不会珍惜,有时居然会把这本书的价值和它的价格相关联,想着买来不贵,不看也不觉得浪费,殊不知,错失了多少无形的财富!也错失了多少能成长的机会!悔之晚矣!

     3 )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丨纪录片

    一部关于消费主义的纪录片,值得细细观看和思考。B站可寻。

    第一集:

    介绍消费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一些观念转变的过程,比如劳动者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坏掉的东西需要换新而不是修整等。

    1. 计划报废的概念,一些控制产品使用寿命的例子:灯泡,车,苹果电池,打印机墨盒。

    2. 利用人们对落伍于时尚潮流的恐惧引导消费——宜家、苹果产品。

    3. 缩短产品使用周期——宜家从鼓励客户扔掉旧产品到宣传以旧换新,苹果设置高额维修费并发明新型螺丝防止用户自主开机维修。

    第二集:

    主要说明商家利用某种恐惧而营销的对应案例。

    1. 衰老——医美、整容产业。

    2. 安全——SUV、悍马汽车。

    3. 社交、婚姻——漱口水、化妆品

    4. 健康——药物、清洁剂、维他命水、保健品。

    5. 衰老——锻炼大脑的游戏、检查身体的医疗技术和器械、生长激素。

    第三集:

    把儿童当做消费者,制造需求刺激消费欲望; 把成人当做孩子,减少消费过程中的思考。

    前半部分,孩子:

    1. 利用卡通形象引导消费——星球大战系列由电影产业转向玩具人偶市场。

    2. 先造玩具再编故事——变形金刚玩具厂商投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电视节目。

    3. 广告植入儿童节目,利用儿童影响家长消费需求。

    4. 对“阻止制作和播放针对性儿童广告”的相关立法程序进行反对和干预。

    5.利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需求——丰田小客车的孩子专属“将军位”+娱乐屏幕。

    后半部分,成人:

    1. 改变消费观念,幼稚化成人心态。使众生欲望趋同,鼓励成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样玩玩具、游戏。

    2. 满足情绪发泄需求——画面愈加真实血腥的暴力游戏。

    3. 培养用户粘性行为,争夺注意力时间,再植入广告--电子宠物。

    4. 加入成就机制——设置挑战和奖励并存的游戏,对比好友比分引发竞争。

    5. 游戏化普通的营销广告,合理化玩游戏的理由,令不务正业美化成生财之道——麦当劳的可兑换优惠券的大富翁游戏。

    6. 即时满足,推迟花钱的痛苦——信贷机制,包括不限于信用卡、高利贷(和花呗)。

    7. 建立安全快捷的支付系统,缩短消费者购买过程,减少理性思考的时间和可能——Paypal(和支付宝)。

    总的来说,对待儿童与成人不同的营销模式是一套组合拳:计划报废,利用恐惧,制造欲望,阻止思考,满足需求。

    一些句子:

    1. 一次性消费的基础被打下。

    2. 宣传片变得越来越重要,流行周期开始变短。这个周期是一个人从购买一件商品到它失去社会价值而被淘汰的时间,不是因为它失去了效用,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过时了。它已经丧失了价值,因为新产品已经面市了。

    3. (关于广告)消费者一次只能记住一个信息。

    4.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们便消费来报答你。

    5.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18岁就要长大了。

    6. ——(那些可以得到优惠券的游戏)把玩游戏从不务正业变成了生财之道。——是的,但是庄家永远是赢家,消费者应该明白并记住这一点。

    7. 我们(PayPal)缩短购买过程,他们(消费者)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没有时间怀疑、质疑或进行选择,才更有可能消费。

    8. 人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想成为谁,但事实上,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是那些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制作的陷阱。

    9. 他们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们能做什么:

    1. 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想法,内省。

    2. 对自己诚实,不自欺欺人。消费不是创造,虚荣不是追求,攀比不是积极。无知不是单纯,游戏不是学习。巨婴和保持童心不一样,懒惰没有任何遮羞布,为了自己开心和为了别人开心不是一回事。

    3. 取关“安利好物”的博主,关闭购物软件的个性化推荐、弹窗提醒。降低诱惑浓度,减少对不必要需求和过度计划的注意。

    4. 专注拥有。惜物,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能修则修。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和污染。

    5. 延迟满足感,活在当下,多为未来的自己做好事。不透支将来换现在的享乐,用现在创造将来的美好。

    6. 多读书,读好书。

     4 ) 当一次性消费全面侵蚀我们的生活

    爸妈结婚时的电风扇依然在爷爷奶奶家里放着,甚至用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而我们现在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买风扇,可见第一集讲述的计划报废在中国已经是大行其道,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让商家获得长期的利润,现在的趋势是把一切都做成一次性消费品。几年前,商家都只是鼓吹勤换毛巾,可是“一次性洗脸巾”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女孩们的生活习惯,全棉时代也从几乎倒闭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企业,甚至有了顶流代言人王俊凯。其实一次性洗脸巾真的比毛巾卫生干净吗?如果你身在这个行业中恐怕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一次性消费品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用品中,连电子产品也开始了这种趋势,比如苹果手机,出了一代又一代,价格越来越高,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然而连基本的电池问题和数据线高损耗的问题都毫无改善,却利用年轻人消费欲望来获利,买不起不要紧,信用卡、花呗分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高价,暂时忘记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甚至曝出各种贷款买手机的丑闻。

    在网络社交、网剧、数字电视大受欢迎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抵抗住商家层出不穷的消费诱惑呢?微博的追星族们,有几个没有因为各种偶像挂件、超话补签卡、送花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买过单呢?一部网剧,VIP会员可以多看几集,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之后,大结局再来个单点超级VIP会员才能看,你说骚不骚?而为这些产品买单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甚至未成年甚至儿童(我身边有幼儿园的追星族),商家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有几个能守住自己的良心呢?

     5 ) 消费主义的秘密

    01 计划报废

    明明科技在进步,工业也革命了三次,但我们常抱怨如今的机器不如以前的经久耐用。

    该纪录片的第一集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各品牌公司故意将商品使用寿命缩短。目的是为了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新一代的产品。

    例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而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内含倒数计数装置的打印机墨盒。

    这是营销人员在面对「人们购买商品,车辆,电脑,手机,但总有一天市场会饱和,怎么办?」难题时,作出的一份居心叵测的答卷。

    02 恐惧心理

    我们购买不是因为渴望,而是恐惧。 当人们还知不知道「口臭」是一个问题时,李施德林率先抢占市场大肆宣传口臭影响社交,如今李施德林漱口水畅销全球。

    我们恐惧容貌变老,所以整容。 我们恐惧身材走样,不断办健身卡请私教上瑜伽课。 我们恐惧生病,所以购买抗菌香皂。但实际上普通香皂和抗菌香皂没有区别,都能去掉99%的细菌,这只是营销人员的包装手段。

    03孩子的天性

    商家利用广告给孩子灌输电影周边产品,为产品赋予意义和情节,由此大卖。屡见不鲜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还有我最爱的哈利波特。

    如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像小孩子就好了,营销人员这么想着,于是他们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大人也引入坑。游戏化,每吃一次汉堡可获得一张卡,10张卡可免费领一份套餐。像不像网游中的做任务领奖励?

    第二个是信用卡体系,隐形我们的现金支付,延缓支付痛苦。

    我们通过消费表达「我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是由那些想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所精心设计的陷阱。

     6 ) 既是对消费社会的无情揭露,也可作为营销经典教科书

    首先总结一下本片提到的销售技巧(伎俩): 1.有计划的商品生命周期:如灯泡灯丝寿命从4500h改到2000h;iPhone等电子产品设计(电池难以更换,电池寿命短,胶水粘贴阻止维修,五角螺丝阻止拆修,高昂的配件价格等);打印机墨盒的终止计数器…… 2.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制造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健康——胆固醇抑制类药物、维他命水,怕衰老——各种抗衰老产品等);赶时髦和攀比的心理,制造出流行和过时的差异(iPhone,衣服包包) 3.制造ip: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相关玩具及大量周边,并且让节目和广告的界限变得模糊 4.精美的外表设计:千奇百怪的形状,精致的包装,丰富的颜色带来的诱惑,甚至可以把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如汽车,仅仅改变外形设计和颜色,就带来更新换代) 5.信贷机制:信用卡(包括分期付款)透支,实现当下支付能力外的消费 6.降低消费过程和消费场景的障碍:如无现金消费让你忘了钱包里的钱花出去的痛苦,网购使消费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7.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积累积分等奖励行为 8.孩子的钱比较好赚,因为孩子缺乏理性思维 本片还没有提到的技巧(伎俩): 1.明星代言,粉丝经济 2.打折促销(无论是真降价还是先提价后降价,也算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占便宜) 3.奖励推广下线(也可以看做增加粘性的一种方式) 4.女人的钱和孩子的一样好赚,原因一样 当然营销教学并不是本片的初衷,本片应该更想让我们思考以下的问题: 1.消费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2.过度消费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危害? 3.怎样算适度的消费? 4.如何破解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困境? 在各种高举所谓“消费升级”和“新消费主义”大旗的今天,这样的片子和其带来的思考无疑更加可贵。

     7 ) 马云最害怕的,全被这部良心片说出来了!

    双十一到了,你们又要剁手了吧?

    在各种打折促销的诱惑中买买买,曾经千手观音,如今断臂维纳斯。

    千万要记得留一只手,用来吃土。

    如果土不好吃,没关系,冬天已到,西北风也来了,管饱。

    作为一个热爱思(zhuang)考(bi)的影评人,此时此刻,我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热爱买买买。

    看书解惑模式走起。

    在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时会》,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和德波的《景观社会》,我发现——读书太花时间,看片时间都大大减少了。

    对求知欲旺盛的你而言,书要读,这部纪录片更要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第一季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Season 1

    纪录片王者BBC打造。

    第一季有三集,每集48分钟。

    豆瓣评分8.8,可见它的质量。

    网友表示值得看,

    因为长见识。

    消费社会,处处都是套路。

    它也说出了马云最害怕的事,见招拆招,让剁手党明白,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因为商家有一百零八个套路操纵我们去消费。

    套路一、计划报废

    将产品做成易损品,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这已经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在电灯泡上。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组成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约规定,灯泡寿命限制到1000小时。

    而之前的寿命可达2500小时。

    协约还规定,如果有公司违约,将会被处罚。

    福玻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源远流长。

    比如洗衣机中会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内置计数器的打印墨盒。

    这样只要打印到计数器设定的数量。即使有墨,也会提示墨已用尽。

    事实上,只要重置计数器,墨盒能够照常工作。

    不用打印墨盒,照样会被套路。

    苹果手机“计划报废”的电池门事件了解一下。

    非苹果手机用户也不要开心得太早。

    其他手机品牌为了增加销量,依旧会向计划报废低头。

    在计划报废面前,物的消亡成为顺其自然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逻辑,正如我们尊敬的鲍德里亚老师说,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因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使明白计划报废,我们也不会愤怒。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这是不是在说你?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其实利用了人性中的猎奇和攀比心理。

    对于某些人而言,我最喜欢看到那种我买得起而你买不起的羡慕模样。

    这个套路的提出者是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

    他希望消费者像购买衣服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为此,斯隆决定每年都推荐新款。

    汽车硬件配置没啥更新,就在汽车外观和颜色上做文章。

    肯定有人问了,颜色改变也能刺激购买欲?

    当然,有钱人可以买来搭配自己的衣服或者鞋子。

    那些换不起车的,可以换衣服鞋子手机。

    苹果不是出了土豪金款吗?

    商家每年都出新款,专注刺激你的消费欲望。

    在金钱就是王者的消费社会,钱包的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产品生产,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王尔德的名言吧。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套路三、植入广告

    影视剧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它也成为广告植入的风水宝地。

    让影视剧成为商业的宣传平台,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寻常现象。

    有钱赚,影视制作者也乐意为之。比如知名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在拍摄《非诚勿扰》时,单凭广告植入费用,就已经收回制作成本。

    调查发现,植入广告的营销效果确实很棒,能够深入影响大众购物清单。

    明星同款热销,彰显着明星超强的带货能力。

    举个例子,《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就带动同款系列服饰的热销。

    影视衍生品,足以让商家财源滚滚。

    套路四、超前消费

    以前的穷人是没有钱的人,不知从何时起,穷人指的是不消费的人。

    然而,消费社会最大的矛盾恐怕还是人民的钱包跟不上商品价格。

    买不起成为很多人的内伤。

    于是信贷服务横空出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网购高度普及的今天,某宝推出花呗,某东给你白条,就是让你买买买。

    双十一到了,你也和我一样,收到了花呗和白条的提额权限了吧?

    还有更过分的,总有大学生忍不住剁手,走上了裸贷的道路。

    套路五、营造恐惧

    营造恐惧,就是为了控制他人。

    在《围城》中,大色狼李梅婷见到颇有姿色的小寡妇,色心又起,就开始营造恐惧,

    小姐姐啊,外面坏人多,你可要当心啊。

    如果小姐姐涉世未深,恐怕就会落入李梅婷的“温柔”陷阱,

    奴家独自一人,仰仗大哥照顾啦。

    这样子李梅婷就有可乘之机了。

    ▲葛优饰演的李梅婷,可谓神形具备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也能够让商家财源滚滚。

    比如SUV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人类的恐惧。

    因为车型大,洋溢着一股“别惹我”的彪悍气质,让人更有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911事件之后 ,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

    21世纪初,SUV占据了美国汽车销量的20%以上。

    吊诡的是,SUV的安全性并非提高,反而更低。

    因为设计,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更可怕的是,60%以上的车祸都和翻车有关。

    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大众对于SUV的消费热情来自于情感,而非理性思考。

    利用恐惧发家致富,汽车行业当然不是唯一。

    比如嗽口水利用了大众对自己口臭的恐惧。

    比如益智游戏利用了人们对智力退化的恐惧。

    再比如,保养产品的盛行更是抓住了我们对衰老的恐惧。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们有没有听过酸碱体质理论?

    该理论宣称,偏酸性的体制会导致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而这只是一个叫罗伯特欧阳(RobertO. Young)的人为了推销产品制造的噱头,就在11月2日,他要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的赔偿金。

    除了上面列举的套路,节目中还谈到很多。

    比如一次性消费文化,品牌授权营销、成人童稚化等等。

    当然,看完这些套,或许依旧有人表示套路虐我千百遍,我待购物如初恋。

    还会有人表示,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骚年,你还是太天真。

    因为这种需要很可能是虚假需求。

    还是再次掉书袋吧,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在《单向度的人》中有精辟论断,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所以,扪心自问,你想买的真的就是你想买的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我们与这个消费时代暗中合谋,眉来眼去,从而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才造成今天的困境。

    正如网友所说 ,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有些消费是生存必须。我们不反对消费,反对的是无节制消费。

    这种无节制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流逝,让人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它更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

    老牌时尚杂志《ELLE》日文版2018年8月号,公布了一组让人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

    “2014年全世界生产的服装超过了10兆件,比2000年翻了一倍。 我们衣柜里的衣服,有70%是不会再穿的。 送去回收的衣服,其中80%只不过是找地方掩埋了。 地球降解一件亚麻衬衫需要2周,降解一件聚酯纤维的裙子则需要200年。 生产服装需要消耗大量水,一件棉T恤就需要700加仑(约合2650升)水。 世界上20%的水污染是由于服装行业处理布料造成的。 ……”

    然而当下的消费环境,一直在鼓励我们买买,很难停下来。

    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更加惊人,64分钟破1000亿,比去年快了43分钟27秒。

    现在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人立下flag,郑重表示,老子双十一什么都不买!

    然而,到了双十一,会说:真香!

    忍不住剁手,无节制消费,让我们在隐形贫困人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说到这里,我拿起去年双十一囤积的纸巾擦了擦微微泛红的眼睛,继续码字多挣钱,还未结清的花呗白条信用卡。

    只是今天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网购的初衷竟然是为了省钱!

    P.s本文为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众号(duyaoapp)

     短评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5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6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7分钟前
    • limo
    • 推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8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9分钟前
    • Stc
    • 力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13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1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2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21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24分钟前
    • with
    • 推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29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34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35分钟前
    • Ki×3
    • 力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40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剁手党必看。。。

    42分钟前
    • 葳蕤Rene
    • 推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44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45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48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50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52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